《2022《空城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空城计》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空城计教案篇一:空城计教案 空城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有关常识和三国演义。 2、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3、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人,他:骗曹操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运粮草木牛流马,定南方七擒孟获?这个人是谁?(诸葛亮) 诸葛亮历来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三国演义,见识他过人的智慧和超人的胆略!我们来学习三国演义之空城计 二、走进小说 三
2、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白话小说,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小说的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情节又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 走进三国演义 1、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从东汉至西晋约101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故事。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2、诸葛亮介绍:字孔明,外号卧龙先生,三国时蜀国的丞相。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下山助蜀国一臂力。孔明出山之后, 助刘备打了许多胜战仗。论才智
3、,他无人可比。曾多次以智将敌军打退如空城计,草船借 箭,火烧新野 等,确实是一名难得的贤士。 3、司马懿介绍: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才智多变,文武双全。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是一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四、了解时代背景 三国时期是一个混乱和割据的时期,形成了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分别由曹操、刘备和孙权掌权。 五、检查预习效果 1、注音 司马懿y 旌旗jng 城铺p 妄行出入wng擅动shn鹤氅chng 纶巾gun 焚烧fn 笑容可掬j 麈尾zh 远遁dn 言迄q 2、解释词语 妄行出入: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 笑容可掬:形容满脸笑容。 蜂拥:像蜂
4、群一样拥挤。 分拨:分派。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骇然:惊恐的样子。 言讫:说完。 六、观看影片并复述故事 1、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2、为什么要施空城计怎样施空城计中计人的反应施空城计的结果。 3、空城计故事简要 (1)话说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官员大惊失色,惟独孔明不动声色。(2)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着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3)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地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4)孔明
5、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七、理清小说情节 课文的情节围绕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你能划分出来吗? 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提炼词语,概括段意。 步骤: (1)精读第一段,画出关键语句。 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2)把语句组合后进行提炼压缩。 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 司马懿兵临西城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 兵临西城-兵临城下 2、总结方法,概括大意。 提炼概括法: 画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运用这种
6、方法,分别概括其他各层层意。 第二部分:临危施计(2) 第三部分:司马中计(3、4) 第四部分:孔明释计(5、6) 第二课时 一、 回顾上节课内容 请用四个字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 二、 细读课文,分析课文 (一)读第1段,思考: 1、孔明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施“空城计”的?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2、在这种危急时刻,众官的表现又怎样?写众官的表现有何作用? 作用:对比衬托孔明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二)读第2段,思考: 1、哪些语句再次表明魏军来势汹汹? 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7、 2、孔明是如何实施空城计的?表现了孔明的什么? 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表现了孔明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三)同桌讨论,想一想,议一议 1、找出并朗读文中描写诸葛亮“三笑”的语句。并加以分析,揣摩诸葛亮当时的心理活动 笑容可掬(3):故作轻松 (想: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 抚掌而笑(5):如释重负(侥幸) (想: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
8、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 拍手大笑(6) :自豪、嘲笑 (想: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司马懿,还要让他吃个败仗,司马懿你真是太傻了也。) 2、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为老谋深算的魏之名将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诸葛亮:知己知彼,对司马懿的心理、行为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他能随机应变、出奇制胜。 司马懿:谨慎却多疑,对诸葛亮的了解并不全面,不能灵活变通,并刚愎自用,不听他人意见。 3、你认为诸葛亮、司马懿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运用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以朗读、分析。 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临危不惧,处乱不惊 司马懿:老谋深算,生性多疑,骄傲自负,不知变通
9、三、 归纳主题 本文通过写诸葛亮面对强敌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故事, 赞颂了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灵活变通的才能。 四、 拓展延伸 比一比,谁找的歇后语多!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五、 随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 (1)孔明分
10、拨已定( ) (2)孔明乃披鹤氅( ) (3)莫非诸葛亮无军( ) (4)众官无不骇然( ) 2、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2)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的开篇词。 4、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篇二: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描述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可概括为四个情节发展阶段:1.
11、兵临西城;2.临危施计; 3.司马中计;4.孔明释计。 全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明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领悟三国演义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语言风格,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方法指导: 1、要求学生课前浏览单元说明,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 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善于在学习
12、 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遁 蜂拥 隐匿 失色 骇然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能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曲吧? (师生共同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三国演义主题曲)三
13、国演义代表着我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生动地讲述了三国时期谋士们斗智、猛将们斗勇的故事,一个个的英雄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空城计,感受一段紧张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略一下文中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板书标题) 二、预习检测 1、走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介绍本文故事背景 本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此前的故事背景为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诸葛亮
14、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离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返乡。诸葛亮闻此消息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 孟达欲反,遣人密报孔明,愿为内应,但不慎走漏风声被杀。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去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在西城,形势十分危急。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却。 3、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分拨(b)司马懿(
15、y)旌旗(jng)隐匿(n)鹤氅(chng)纶巾(gun)模样(m)笑容可掬(j)遁(dn)言讫(q) 4、解释下列词语 蜂拥:像蜂群似得拥挤着。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隐匿:隐瞒,隐藏。 擅动:任意,随意的举动。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笑容可掬:形容满脸笑容。掬,用手捧着。 旁若无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遁:逃跑,逃离。 三、初读课文(略读),概括故事情节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字义、寻找到关键词句,抓住主要信息) 1、重点词语释意及难句选析示例: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用飞快的马传送的消息送到。 “望西城蜂拥而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蜂,像蜂群似的。 “尽皆失色”:脸上
16、全都吓得变了颜色。色,脸色。 “凭栏”:原意是靠在栏杆上,课文中指靠近栏杆。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哨,巡察,探察。 “旁若无人”:旁边好像没有人。 “抚掌而笑”:即“拊掌而笑”,拍着巴掌笑了。 “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丞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机,能适应事物变化的,灵活的。 “必不能远遁”:遁,逃跑,逃离。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2、复述故事梗概(如: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官大惊失色,惟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
17、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3、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 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组合后再进行提炼压缩,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开端(第1段)先引导学生找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望西城而来、孔明、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兵临西城”。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
18、危施计”,再提炼成“临危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 四、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三。 2、自由组合,根据课文内容排演一个小话剧。 板书设计: 空城计 罗贯中 兵临城下 临危施计 司马中计 孔明释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 随机抽取一小组进行话剧表演。 2、 抢答 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 故事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诸葛亮)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个关于诸葛亮的什么故事吗?(提示:什么人、什么 事、怎么样) 你觉得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足智多谋、处乱
19、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二、再读课文(略读),简要了解人物形象 1、 画出课文中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的语句。 2、 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其他角色,请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三读课文(精读),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合作探究) 1、 文章具体是如何表现诸葛亮智慧的? 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军情紧急”及“侧面”。) (2) 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处变不惊”及“正面”
20、。) (3) 高潮 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镇定自若”及“侧面”。) 本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 结局 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
21、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2、 文中几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 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3、 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 机妙算、临危不惧) 4、 司马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5、 司马懿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
22、得以 成功?(“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四、拓展延伸 如果此战对方的主帅是司马昭,诸葛亮此施空城计,还能取胜吗? 五、作业布置 1、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 葛亮对他的嘲笑。 2、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外运用我们今天刚学的小说阅读 的方法再读三国,品评三国英雄。 板书设计 空城计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故做轻松侥幸自豪 故做姿态如释重负 嘲笑 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
23、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知识迁移: 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篇三:空城计教案 首页>> 新中动态科组动态高考备考中考备考试卷资料论文总结原创天地人物通讯 公文写作典范教案社团风采好书品读幽默笑话建站帮助健康生活奇闻轶事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新授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
24、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 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计”是什么意思? “三十六计”你知道哪些? 学生纷纷回答:苦肉计、调虎离山、金蝉脱壳。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它是一种怎样的策略呢?学完课文,你们 会明白。
25、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 快速浏览全文,整理故事情节 事情的开端、起因是什么? 兵临城下。“蜂拥而来”说明司马懿兵马很多。(体味“蜂拥”一词好在哪里) 发展:临危之际,诸葛亮开始使用妙计。 高潮是什么? 板书: (一)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 (二)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 (三)高潮 司马懿中计 (四)结局 诸葛亮释计 教师: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吸
26、引人,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 (五)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故事情节 (1)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本文虽是长篇节选,但是情节依然清晰完整。下面请大家根据情节,把课文分作四个层次。(学生划分课文层次。) (2)课文的情节围绕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请大家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 (教师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 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这一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施用空
27、城计的背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军情紧急?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 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及“正面”。) (3) 高潮 司马懿中计: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及“侧面”。) 本
28、层中写到诸葛亮“笑容可掬”,请大家联系当时的情况,说说他的笑中有何含义? (4) 结局 诸葛亮释计: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及“正面、侧面”。) *本层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三次。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板书) 老师:孔明的这三次笑分别具有哪些不同,请小组讨论,并选出你们小
29、组的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 A. 学生讨论 B. 小结: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我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可以知道,孔明的第一次的笑是故做轻松,故做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孔明第三次的笑是笑司马懿是个大笨蛋”,可见这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板书: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讨论 明确:1.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
30、“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2.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小结:司马懿既然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孔明的空城计为什么会得以成功?请各个小组组织讨论,归纳本组的意见,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 原因:“出奇计、用奇招”,其实这也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出乎其意料之外,也就是我们学的一个成语,是出奇不意 (板书:出奇不意) 出奇不意,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教的空城计中孔明吓退司马懿的重
31、要原因,也是本文的主旨。神机妙算的孔明之所以比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略胜一筹,就源于孔明的“出奇不意”。 (5)教师对本环节小结: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 (教师板书:“胆”及“识”。) (6)谁能说说诸葛亮的“胆”和“识”之间的关系吗? (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六)学生讨论拓展 1、现在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1)假如这次魏国领兵的不是司马懿,而是他的次子司马昭,诸葛亮还会用“空城计”吗?(2)诸葛亮
32、身为蜀国的丞相,在当时的形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而此时诸葛亮却把自己置身于作战的最前沿,还冒险用了空城计,如果他的计谋不够周密,如果他的部下表现得不够镇定,如果司马懿并不完全像他设想的那样多疑,如果司马懿能听取他儿子的意见,如果司马懿也冒险进攻等等,后果都将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你对诸葛亮的这种冒险做法有何看法? (教师小结: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 ,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2、在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你还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吗? (教师:三国演义中精彩的篇章很多。“一本好书
33、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我建议大家课余挤点时间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会很多。) 三、知能迁移 今天,请同学们回去之后,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描写的方法,替司马懿写一段话,回复诸葛亮对他的嘲笑。 四、小结本课 学习了小说的阅读方法。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有了新的认识。 五、练习 文后练习四。 板书设计: 空城计 罗贯中 孔明的三笑:笑容可掬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故做轻松、故做姿态侥幸、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孔 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
34、了大量由于教材篇幅所限无法容纳的学习内容,大大突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范围。在学法指导上我重点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我做到了优化导课,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趣味贯穿课堂始终,把学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些环节如表情朗读还有具体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时,耗时过多,这些环节可以放到单元语文活动课中去完成。 14、心声 作者:加入日期:06-09-19 教学目的: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2体会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
35、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缩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明确: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万卡和自己的心声。
36、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1)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忆。 (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自主阅读,体验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凋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 出示话题并进行讨论:小说着重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明确: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
37、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全文,讨论: 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深人阅读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小结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注,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主人公用全
38、部感情朗读那篇动人的课文,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启示。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进行深人的探究学习吧。 五、布置作业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2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把握小说的主旨、赏析小说艺术特色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主要的目标。 二、揣摩体会 设计原则:充分发挥学生阅读课文的自主性,调动学生赏析的积极性。以学生选择重点语段朗读、赏析为主,教师适时指导赏析。 关于小说主旨,应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发现与体会赏析。关于小说的艺术特色,应落实好重点问题:插叙手法、心理描
39、写、细节描写、环境 写的运用及其作用;结构上的双线交织, 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 三、合作探究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来探讨研究。(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自由。)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认为李京京纠正同学赵小帧的朗读这一行为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提示: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
40、吸,共命运,才能深人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2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京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 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 空城计教案出自:百味书屋链接地址: 转载请保留,谢谢!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6页 共36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第 36 页 共 3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