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855519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宗法制 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等级森严。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内容: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安排制度。 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及先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作用: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得到扩大。 瓦解: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战国时各国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除了分封制。 清单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 1

2、.皇帝制度: 秦始皇创立,具有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突出特征。 2.中心官制的演化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事,集权于皇帝。 西汉:实行内外朝制度,变更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政令的起草、审议和执行,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割相权。 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明: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 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清单三中心集权的演进 1.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干脆任命,地方行

3、政制度的划时代变革。 2.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3.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心;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 清单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 1.选官制度的演化 2.古代监察制度的改变 秦朝:中心设御史大夫,监察一百零一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改变。 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司法。 历史一百零一科阅读:中国古代政治地理思想 中国从夏代起,迄今有4000

4、多年历史,政治经济高度发展,科学文化绚丽辉煌。春秋战国时代诸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地理家,对人类社会的政治军事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所相识和见解。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一书中提出:地者,政之本也。说明地理环境是政治活动的基本因素。公元前5世纪前后大军事家孙武所编撰的孙子兵法,是一部探讨斗争问题的名著。斗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孙子指出斗争是国家的大事。如何探讨政治性质的行动之斗争输赢,要通过政治、天时、地理、将领和法制等五个基本要素。这里强调了斗争与政治、斗争与地理之关系。因此,孙子兵法略有政治地理学之端倪。战国时思想家孟子认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的论断,强调了诸侯治国必需重视地理

5、环境,同时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国家组成的三要素。 战国时代,是中国政治地理思想发展,有其特别的重要地位的时期。战国初期,中华宽阔疆域并存有七个诸侯大国,即秦、魏、韩、赵、楚、齐、燕。群雄争霸、兼并斗争为主体的政治、外交斗争特别激烈。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为维护诸侯国各自的利益,在围绕如何争霸取胜,立国治国方面重视地理环境的探讨分析,而提出相同乃至相反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闻名的政治地理观。 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政治地理观。合纵、连横是从七国地理分布的空间位置关系而提出的政治地理思想。合纵是指楚、韩、魏、赵、齐、燕等六国南北纵列分布,以其全部或部分联合抗秦、攻秦,称之合而为纵。连横是指秦、韩、魏

6、、齐等国东西横向分布,以秦国联合东方各国中某国,攻其他诸侯国,称之连而为横。另有一说是:合众弱而攻一强之意为合纵,指事一强以攻众弱之意为连横。 谋士苏秦始为秦王提出连横政治主见,说道:大王的国家,西面有巴、蜀和汉中的丰富资源,北面有胡地产的狐貉和代地产的马匹战备品,南面有巫山峡谷和黔中险要地势,东有崤山和函谷关这些易守难攻的地形。田地肥美,一百零一姓富足,四马拉的战车一万辆,骁勇善战的将士有一百零一万之众,肥沃的田野上千里,积蓄丰饶。这种地势难以进攻,便于防守。这就是所说的天府之地、天下称雄的国家。以大王的贤明,人民的众多,再加上兵车马队的运用,兵法的教练,足可以兼并诸侯,吞食天下,称帝治国。

7、苏秦从秦国的战略位置价值与地理环境优越的分析,指出秦国争霸称雄,立国治国是特别有利的,即具备了客观条件。惋惜他的主见连横地理政治观,未被秦惠王采纳。 后来,苏秦转而为赵国合纵之事劝告韩王,指出韩国北面有巩地、洛地、成皋那样坚实的边城,西面有宜阳、常阪那样险要的关塞,东面有宛地、穰地、洧水,南面有陉山。土地有千里见方,披铠带甲的士兵数十万靠着韩军的坚毅有力和大王的英明贤良,却想到西面去侍奉秦国被天下人嘲讽没有比这更过的了。苏秦的意思很明白,韩国的位置不差,地理环境尚可以,应当与赵国合纵去攻秦。此时另一谋士张仪,为秦连横对韩王说:韩国处于险恶之地,一百零一姓居住山野,所出产的各种粮食,不是麦子就是

8、豆子;人民所食大部分是豆作的饭和豆叶作的菜羹;假如有一年收成不好,人民就连酒糟和糠都吃不饱。土地不到九一百零一里见方,所积蓄的粮食不够两年用的。估计大王的士兵总共不过三十万。张仪从韩国地理环境欠佳,地狭民贫,非秦国之对手,而且全然不顾韩国居于中原地区中心枢纽的战略价值,劝告韩王,先去事奉秦国就可以安定,否则就要危急。使韩王气馁而事秦,愿做秦国一方郡县,自称东方藩臣。 还有,苏秦为赵国合纵之事,游说魏王。他说:大王的土地,南边有鸿沟、陈、汝南东有淮水、颖水西有长城边界北有河外土地纵横千里。地方的名声虽然不大,然而都有房屋田舍,只是少有放牧牛马的地方。居民众多,车马不少,日夜川流不休止,和三军那么

9、多士兵没有什么两样。这就是说魏国虽地小人贫,但位置良好,可以立国。因而苏秦对魏王说,六国合纵结亲,用心合力,就肯定不会遇到强秦侵扰。张仪却偏说魏国的位置极差,根本不能立国。他为秦国连横之事去游说魏王道:魏国土地纵横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三十万人。四处土地平旷,四方诸侯都能通过更没有高山深川的阻挡。魏国的地势,原来就是适合作战的地方。假如魏国帮助楚国而不帮助齐国,齐国就要攻打你们东面;到东面去帮助齐国而不帮助赵国,赵国就会攻打你们北面;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你们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么楚国就会攻打你们南面。这就是所说的四分五裂的道路。怎么办张仪说魏王,不如去事奉秦国,只要去事秦国,那么韩、

10、楚就肯定不敢妄动;没有楚、韩的侵扰,大王就可高枕无忧了,国家必定再不会有忧虑了。事实上张仪的话是为秦国服务的,魏未事秦,仍旧保持相当长时间的独立。 从上所述,连横也好,合纵也好,这些谋士为其统治者出谋献策,对同一国家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之优劣,竟然可以作出相反的评估,只是因其出于不同的政治目的之须要。可见地理环境仅是政治行为决策的因素之一,还需考虑政治、经济、军事诸条件,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重视地理环境与政治活动之间的相互制约、影响的关系的观点,是值得探讨的。 范雎远交近攻政治地理观。远交近攻,从政治地理角度看,远近乃是所述的距离概念和位置关系。一般是指双方毗连或邻近者

11、为近邻;反之,为远邦。从军事战略角度看,近攻是指对邻近的弱国发动进攻;远交是指对距离远隔于我又与近攻对象相邻之国,用一切手段使之不支持被近攻之国,而使近攻易于奏效。远交近攻具有明显地理色调的政治地理思想。 谋士张仪依据当时七个诸侯国的地理分布与政治军事形势,向秦昭王说:大王之国,北面有甘泉和谷口,南面横着泾水和渭水,右面有陇山和蜀地,左面有函谷关和崤山,兵车千辆,精兵一百零一万。以秦兵的勇悍,车马的众多,去对抗诸侯秦国的霸业确定会胜利。如今反要闭关自守竟不敢出兵攻打崤山以东诸侯大王的安排有失当之处。范雎接着说:大王越过韩、魏去攻打强大的齐国,这个安排不当。少量出兵不能损伤齐国;大量出兵反倒害了

12、自己。应当以武力使韩、魏亲附于秦,进而威服楚、赵以及齐、燕,然后再灭韩、魏,就是要结交远方诸侯攻打邻近国家,这样得到一寸土地就成为大王的一寸土地,得到一尺土地就成为大王的一尺土地。如今舍近攻远,不是错了吗,后来,秦国接受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它为进攻地处诸侯国中间属天下枢纽的韩、魏两国,把齐、赵、燕三国列入远交对象。首先运用远交手段拉住他们,不使主动参加诸侯的合纵抗秦的活动;然后在韩、魏、楚、赵之间实行打拉结合策略,时而和楚以攻韩、魏,时而和韩、魏以攻楚,时而助韩以攻魏、赵,分化瓦解,逐个减弱,最终被各个歼灭,统一中国。这种从政治地理环境的利弊,及其从国家政治军事斗争的关系动身所提出的远交近攻地

13、理政治观,在古代斗争史上及政治活动中广为运用,显示出其重要价值。 诸葛亮三分天下政治地理观。东汉末年,从公元190年起,形成了魏、吴、蜀三国长达90年的鼎立时期。当曹操统一北方,孙策和孙权开拓江东之际,刘备意在复原汉王朝,三顾茅庐,向琅琊阳都人诸葛亮登门求教。这位历史上出名的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的战略家诸葛亮,居住在襄阳城西的隆中。他向刘备阐述了东汉末年天下形势和立国大计,即闻名的隆中对。寥寥数十句,不到400字,精深透辟,高瞻远瞩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地理各方面的状况,纲领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统一全国的政治地理主见。一是先夺荆州。因荆州北据汉河,利尽南海,东达吴会,西通巴

14、蜀,跨长江中游,为南北交通的冲要之地。拟作将来出兵宛洛,建国立业的前进基地。二是西取益州。该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较多,据此建立牢靠的依据地。既可避开曹孙两面夹击的威逼,又能驾驭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主动权。同时,在此对内革新政治、养精蓄锐,经略天府之国,巩固政权。三是与西南的夷越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实行安抚政策,解除后顾之忧,达到巩固战略后方之目的。四是东联孙吴。孙权割据江东已历三代,况且地势险要,一百零一姓归附,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命,不行去图谋他,而要与之联盟。五是北拒曹操。因为当时汉王朝的政权已落入曹操驾驭之中,他兵多将勇,国力强,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以他统一全国。刘备在政治上树

15、起显明旗帜,以争取人心,振兴汉室作号召。依据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先后与孙权结盟,联合抗击曹操于赤壁,借得荆州,接着开拓益州,并占据汉中要地,形成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长达数十年的三国时期,绽开了激烈的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的争斗。按当时实力看,曹魏势力最强,拥有东汉13个州中的9个州,兵力常保持在30万左右,最多时近50万人。孙吴占3州,次弱,兵力约20万人。蜀汉仅有益州一席之地,实为最弱,兵力约10万人。一般而言,在三角斗争中的策略运用,只有两弱联盟共抗一强,方能形成均势局面;假如两弱各自为计,结果往往是两弱俱伤。诸葛亮在隆中对预知天下三分的阐述中,就着重分析区域政治地理因素对国家之

16、间政治行为与军事斗争的影响作用。并指出在三角关系中如何确保自己,分清敌友的决策。始终把魏作为主要对手而势不两立;吴、蜀两国唇齿相依,把东吴视为友邦,因而结盟和好,共抗曹操。但后来,刘备、孙权为了争夺荆州的局部利益,破坏了蜀吴联盟,转而互为仇敌。此时,曹操在三角斗争中,纵横捭阖,略高一筹,观吴蜀相争,待之减弱,坐收渔利,最终由继起的司马家族各个歼灭吴、蜀,建立了统一的晋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依据东汉末年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地理环境,所提出的建立依据地,然后夺取全国政权,以及三国鼎立时的三角斗争中策略运用原则的政治地理观,是颇有见地的,始终为后人所推崇。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化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