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教学技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师的教学技能 老师的教学技能 (共十七讲,三十一学时) 第一讲:导论 教学技能的习得 (两学时) 一、 (一) (二) 技能 1、 2、 3、 (三) 二、 (一) (二) (三) 三、 教学技能的的含义 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 教学技能是一种富有敏捷性、开放性和创建性的高级 教学技能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交融 教学技能是陈述性学问与程序性学问的结合 教学技能是规范性要求与敏捷性要求的统一 教学技能是老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 教学技能的特点 教学技能获得的情境性 教学技能表现的默会性 教学技能构成的复合性 教学技能的分类 (一) 从教学活动的过程看教学技能 (二) 从老师的工
2、作结构看教学技能 (三) 从教学的行为方式看教学技能 综上即:教学设计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教学评价的技能。 四、 教学技能的驾驭 (一) 教学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 1、 教学技能的驾驭要重视“知”与“行”的联系 2、 驾驭教学技能要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 3、 驾驭教学技能要留意分析不同技能的的特点 (二) 教学技能的驾驭须要在反思中建构 1、 老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仔细反思 2、 老师要主动建构阅历的意义 3、 老师的教学技能是在肯定的文化脉络中习得的 (三) 教学技能的驾驭依存于老师的整体素养 总之,老师的教学技能是在老师整体素养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参加和磨励,通过自觉
3、的训练和阅历的反思而建构起来的;教学技能只有在实践中综合地创建性地应用,才能得到发展。 其次讲,上篇 教学设计的技能 (两学时) 教学设计即备课,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详细安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和“程序”;而创设教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一章 把握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分析学情 一、 了解学生状况:学问、情感、特性心理、方法和思维、环境 二、 选择多种途径: 自然视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探讨法、测验法 三、 重视已有阅历 其次节 探讨教材 一、 全面领悟 (一) 学习课程标准
4、 其目的是弄清晰自己所教学科应秉持的教学理念,清晰它的目标与要求;了解本学科的编排体系和内容支配,明白学科特点和教学建议以及对课程开发和资源利用的要求。 (二) 仔细钻研教材。要达到懂、透、化;钻进去,走出来。 (三) 获得其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如教学指导书、参考书、配套练习册、光盘、课件软件包等。 二、 深度解读 (一) 全方位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特征 1、 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学问结构和特征。 3、分析教学的详细要求。 (二) 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 1、突出重点 2、解除难点 3、抓住关键 (三)做好教学任务分析:教什么,按什么依次教,用什么方法教 三、精细加工 (一
5、)教材的取舍 1、内容质量:要达到“四性”,即科学性、目的性、启发性、思想性。 2、内容深度:将高难度与量力性结合 3、内容广度:将“博”与“精”结合 (二)教材内容的增补 1、背景性材料 2、阅历性材料 3、活动性材料 4、练习性材料 5、扩展性材料 (三)教材内容的调整: 1、依次的调整 2、时间的调整 3、素材的调整 (四)教材的合理性组织 1、排“序”:教材本身的“序”,学生相识的“序” 2、定点:学问关键点、最佳结合点、教学起讫点、教学切入点、教学着重点、学习疑难点、组织训练点、教学收束点、课外延长点、课堂兴奋点。 (五)教材的创建性加工: 1、教材的认知性加工 2、教材的情趣性加工
6、 3、教材的操作性加工 第三讲: 第三节 确定目标 (两学时) 教学目标对教学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调控与测量等功能,可以说,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动身点,也是归宿,它作为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一)留意目标的纵向关系 (二)确立“三维目标”: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三)拓展目标的弹性空间 二、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 (一)在“全面育人”上出成效 (二)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 (三)在“持续发展”上花时间 (四)在“突出重点”上做文章 (五)要在“因材施教”上想方法 三、陈述教学目标的技术 (一)分清两类陈述的方式:一是采纳结
7、果性目标的方式,二是采纳体检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 (二)明确目标行为的主体学生 (三)把握四个基本的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四)选好刻画行为的动词 (五)说明结果产生的情形 第一个方面是指出结果行为产生的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 其次个方面是指出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第四讲 策划教学活动 (三学时) 第一节 支配教学事务 一、教学事务的构成 引起留意、告知学习者目标即激发动机、刺激回忆先决条件、呈现刺激材料、供应学习指导、引发行为、供应反馈、评估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 二、学与教相匹配 技能与策略的教学步骤: 1、引起留意与告知教学目标 2、提
8、示学生回忆原有学问 3、呈现经过组织的信息 4、 阐明新旧学问的各种关系,促进对新学问的理解 5、 引出学生的反应,供应反馈与订正 6、 供应技能运用的情境 三、教学事务的变式 其次节 创建学习环境 一、 发挥情境的作用 二、 促进师生的交往 三、 供应学习的“支架” 第三节 制定教学策略 一、支配教学程序 (一)按认知活动规律绽开教学过程 (二)按“课”的类型确定教学步骤 (三)按教学模式支配教学程序 基本的教学模式有“讲授式”、“探讨式”、“发觉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 二、组合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多种类型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 1、互动方式的多边性 2、学习情境的合作性
9、3、价值取向的个体性 4、目标达成的全面性 5、选择运用的综合性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要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2、要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3、要坚持敏捷性渗透教化机灵 三、选择组织形式 (一)课堂教学仍旧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协助教学组织形式在实践中的发展 课外活动教学、现场教学、复式教学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1、课堂教学同实践活动、综合学习相匹配 2、集体教学同小组学习、个体学习相融合 3、同步教学同分层递进、分类指导相兼顾 4、常规教学同特性化学习、开放性学习相统筹 四、运用教学媒体 (一)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 目标限制原则、内容适合原则、对象适应原则
10、(二)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 第一、在确定教学目标和学问点的基础上确定媒体运用目标 其次、媒体类型的选择 第三、媒体内容的选择 (三)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1、教学中常用的现代教学媒体 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和多媒体系统 2、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模式 协助式、干脆式、循环式 3、遵循心理学原理用好教学媒体 (1)要遵循留意的规律 (2)要利用知觉的特征 (3)要促进学习者对教学信息的理解 五、编制练习作业 (一)练习作业的功能 (二)编制练习作业的要求 目的性和针对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全体性和适度性、启发性和多样性、诊断性和补救性 (三)练习作业的编制 摸底型、尝试型、习得型、
11、分层型、践履型、综合型、探讨型 第五讲 第三章 拟定实施方案 (一学时) 第一节 理清运作的思路 一、形成主线 二、抓住关键 (一)是勾画教学流程的框架图,把主要的教学事务框出来,然后将它们排成序列,以免教学时忘了主要操作环节。 (二)是凭借主板书的设计和依次书写,形成教学不断推动的脉络。 (三)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 三、适当调整 其次节 保持必要的弹性 一、教学设计是一种“教学构想” 二、课堂是一充溢困难性的场合 三、要有一个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第三节 写好设计的文本 一、教学安排的类别 二、撰写教案的要求 (一)教案撰写要体现系统化教学设计的理念 (二
12、)教案应给出的重要内容信息 (三)教案的撰写可以因人而异 (四)教案可以集体探讨,由老师个人撰写 (五)教案的内容与形式同教学设计的详细目的与用处有关 三、教案格式的选定 (一)文字式:课题名称、目标、重难点、教具、板书设计、过程。 (二)表格式 (三)程序式 第六讲 中篇,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 (一学时) 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分为“激发动机的技能”、“导入新课的技能”、“活动改变的技能”、“反馈调整的技能”和“授课结束的技能”。 第一章 激发动机 第一节 激发动机的意义 唤起内在需求,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主动参加,开发学习潜能;增加学习信念,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 其次
13、节 学习的动力机制 一、学习须要是学习主动性的源泉 二、动机过程的模式、动机的内在需求、外在诱因和自我中介调整作用 三、调动学习主动性的策略:创设一个富于激励性的学习环境 第三节 激发动机的方式 一、设置刺激情境 二、运用目标激励 三、激发内在需求 四、发挥胜利效应 五、引导学生参加: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境投入 第七讲 导入新课 (一学时) 第一节 导入新课的意义 一、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传达教学的意图 二、建立新旧学问之间的联系,做好学习的打算 其次节 导入新课的要求 一、导入的要素:语言、信息、活动 二、导入的结构 (一)引起关注 1、供应组织留意的“线索” 2、给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刺激
14、要素,以起指导和限制作用 3、依据知觉与留意的特征组合各种刺激。 (二)组织指引 (三)建立联系 三、导入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关联性原则 4、艺术性原则 5、机灵性原则 第三节 导入新课的方式 一、做好新学问学习打算 二、采纳“始前教学策略” 三、建立新旧学问联系 四、揭示冲突引发悬念 五、开展尝试学习活动 第八讲 第三章 呈现教材 (一学时) 第一节 呈现教材的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强化课程与学生阅历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实力、获得新学问的实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和沟通与合作的实力;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
15、。 其次节 教材呈现的要求 一、课程、教材与教科书 二、新课程的“教材观” 教材是老师为实现肯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学问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包括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现实教材等。 三、创建性运用教材与教材呈现 1、对教材的敏捷运用 2、对教辅、教具、课件等的自主开发 3、开创适合自己学校(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 4、合理地、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可共享的课程资源。 第三节 呈现教材的方式 一、联系师生的阅历 二、引入“先行组织者” 1、陈述性组织者 2、比较性组织者 三、设置肯定的问题 四、组织相关的素材 五、采纳标记的技术 第九讲 第四章 活动改
16、变 (两学时) 第一节 活动改变的意义 1、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更精确、更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 2、唤起学习爱好、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3、稳定学生的留意,并将无意留意引导到有意留意。 4、缓解学习疲惫,减轻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节 活动改变的要求 一、老师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二、老师教学活动方式的改变 三、活动改变应遵循的原则 1、要针对不同的改变技能确立详细的目的 2、要针对学生的实力、爱好、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 3、改变技能之间,改变技能与其他技能之间的联接要流畅、有连续性 4、改变技能主要是引起学生的留意 5、改变技能应有分寸、不宜太夸张 第三节 活动改变的方式 一
17、、多姿多彩的教态改变 1、表情改变:面部表情、目光接触 2、姿态改变 3、位置改变 二、声情并茂的言语改变 1、音调改变 2、节奏改变 3、表述改变 4、伴语改变 三、相互协作的媒体改变 1、视觉通道式 2、听觉通道式 3、视听结合式 4、触、嗅觉通道式 四、活泼好玩的活动改变 1、情景式 2、表演式 3、模拟式 4、游乐式 5、操作式 6、协商式 7、参加式 五、水乳交融的组织改变 第十讲 第五章 反馈调整 (两学时) 第一节 反馈调整的意义 1、反馈调整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 2、反馈调整是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的重要因素。 3、反馈调整对激发
18、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4、反馈调整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组织课堂活动、稳定学生留意、维持学习秩序的有效手段之一。 5、反馈调整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内容,通过“双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其次节 反馈调整的要求 一、反馈调整要从学生的实际动身 二、反馈调整要以教化目标为尺度 三、反馈调整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 四、反馈调整要讲究科学性 五、重视培育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强化、自我调整实力 第三节 反馈调整的方式 一、捕获反馈信息 (一)视察 1、视察学生的眼神 2、视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手势 3、视察学生与自己保持的接近度 (二)谈话 (三)考查
19、(四)作业 (五)操作 二、选择强化方式 言语式、符号式、动作式、活动式 三、刚好校正差错 四、做好“双补”工作。双补:补救与补充 第十一讲 第六章 (两学时)第一节 结束行为的意义 结束授课 1、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加深巩固学生所学学问并使之系统化。 2、促进学问的拓展、延长和迁移,为新学问的学习预作打算 3、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建力 其次节 结束行为的要求 一、结束的构成要素 信息梳理、语言概括、活动深化 二、结束的基本过程 简洁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长 三、结束的操作要求 1、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围绕一课的教学目的周密考虑、细心设计
20、,做到紧扣中心,不蔓不枝。 2、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爱好,有助于加深和巩固学问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加强新旧学问的联系,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3、要做到简洁明快、含蓄蕴藉、簇新好玩、敏捷多变,尽力给学生创建思索和巩固学问的机会,切不行拖泥带水、浅白直露、僵化死板。 4、要擅长交织、综合地运用各种形式。 第三节 结束授课的方式 1、进行概括总结,理清学问脉络 2、提示课后事务,做好连接过渡 3、重视激情励志,激励探究创新 第十二讲 下篇 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 “指导”,既强调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反对老师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强制与灌注。 第一章 讲授 (两学时) 第一节 讲授的意义 1、
21、组织学生已有的表象和阅历,架设通往新学问学习的桥梁。 2、揭示概念与原理的本质,促进学问的驾驭。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智能。 4、培育和激发学习动机,习得肯定的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一、言语讲授是老师常用的、有很多优点的教学行为方式 二、言语讲授并不必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 三、重新理解“言语讲授” 其次节 讲授的要求 1、组织学生的表象 2、联系学生的阅历 3、推动学生的参加 4、多种方法的互补 5、精要生动的表述 第三节 讲授的方式 一、简洁生动的叙述 概述式、例证式、譬喻式、具象式、进程式 二、清楚明确的说明 要义式、对译式、联系式、比较式、绽开式 三、有理有据的论证 1、分
22、析综合式 2、归纳演绎式 3、类比式 4、问题中心式 5、原理中心式 四、动静结合的传输 1、讲读式 2、演示证明式 3、动作中心式 第十三讲 其次章 提问 (三学时) 提问包括老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 第一节 提问的意义 1、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留意力快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 2、通过问答,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分析、综合、概括,从而获得新学问,形成新概念。 3、问答能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力、获得新学问的实力、沟通与合作的实力以及语言表达实力,使他们“学会怎样学生”。 4、提问可以使老师刚好得到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与方法,为学生供应机会,激励他们提
23、出疑问,主动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 其次节 提问的要求 一、从老师善问到学生会问 (一)讲究提问的艺术 1、提问要注意真实性,应真正触及学生相识的冲突,成为学生产生探求欲望、推动主动思索的刺激。 2、提问要富于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尽可能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3、提问要激发主体性,给学生供应产生问题、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和追索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去解决问题。 4、提问要追求开放性,不要以书本上的固有答案和老师自己的已有结论限制学生的回答,应激励学生独树一帜,贡献自已的创意和阅历。 5、提问要具有差别性,应依据学生学习的须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不同水
24、平的学生,要擅长提出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适合他们发展思索力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二)引向深化的理解 (三)培育问题意识 二、从老师激疑到学生问难 1、设置冲突情境 2、接触真实问题 3、激励发散思维 三、从老师操控到师生对话 (一)提问的过程 1、引入阶段 2、陈述阶段:点题集中、陈述问题、提示结构 3、介入阶段:核查、督促、提示、重复、重述 4、评价阶段:重复、重述、追问、更正、评论、延长、扩展、核查。 (二)提问的要求 1、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 2、问题的难易要适当 3、提问的时机要得当 4、提问要面对全体 5、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 6、提问要敏捷运用 7、提问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协作 (
25、三)提问的解答 1、确定对的,订正错的 2、适时顺接,补充引导 3、幽默解嘲,转移目标 4、因势利导,释疑解惑 第三节 提问的方式 一、诱发求知欲望 1、情境式 2、置疑式 二、获得简明答案 1、干脆式 2、联系式 3、台阶式 4、追索式 5、点拨式 三、引入深化思索 1、对比式 2、引深式 3、解析式 4、综合、概括式的 6、发散式 第十四讲 第三章 探讨 (一学时) 第一节 探讨的意义 1、探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全方位多向互动 2、探讨是导致“意义建构”的一种“社会协商” 3、探讨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 其次节 探讨的组织 1、小组分散式 2、班级集中式 3、课堂争论式 、评价式 5
26、第三节 探讨的进行 1、仔细选择探讨题目 2、细心设计探讨过程 第十五讲 第四章 板书 (两学时) 第一节 板书的意义 1、突出教学的重点和要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2、提示教材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 3、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节 板书的要求 一、板书的构件及其组合 1、板书的构件:文字、符号、线条。 2、构件的组合:赋形、强调、勾连、诠释、排列。 二、板书设计的步骤 1、寻支点 2、找联系 3、定形式 三、板书设计的要求 1、紧扣教材,富有目的性 2、语言精确,富有科学性 3、书写美丽,富于示范性 4、设计独到,富有艺术性 5、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 6、条理清晰
27、,富有系统性 7、重点突出,富有显明性 8、敏捷多样,富好玩味性 9、有的放矢,富有针对性 10、驾驭时机,富于敏捷性 第三节 板书的形式 一、强调重要意义的板书形式 1、词语式 2、概要式 3、提纲式 4、设问式 二、凸显内在联系的板书形式 1、过程式 2、线索式 3、关系式 4、结构式 式 6、图示式 7、表格式 三、寄寓深层含义的板书形式 1、象征式 2、模象式 、总括 5 第十六讲 第五章 演示 (两学时) 演示,是指老师展示实物、标本、图表等直观教具,运用板书板画或数字化媒体,进行试验操作演示和动作示范等一类行为方式。 第一节 演示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学问的理解和驾驭 二、发展学生
28、的视察实力、思索实力和实践实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育科学的看法和创新精神 其次节 演示的实施 一、演示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进行充分的打算 (二)遵循感知的规律,探讨媒体的特性 1、视察的目标越清楚,感知越清楚 2、视察对象在背景中越突出,则越简单被感知 3、形象与言语的结合越正确,则感知将更快速而且完善。 4、多种器官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三)要重视促使阅历上升,促进实力的发展 二、演示的操作要义 1、讲求实效 2、规范操作 3、贴合内容 4、共同参加 5、不断创新 第三节 演示的方式 一、供应直观阅历的演示 1、感知式 2、对比式 二、进行试验操作的演示
29、1、推理式 2、解析式 三、呈现动作技能的演示 1、示范式 2、练习式 四、激发相识爱好的演示 1、引趣式 2、激情式 、体验式 、模拟式、验证式、探究式 3 3 4 5 第十七讲 第六章 学习指导 (两学时) 第一节 学习指导的意义 其次节 学习方式的指导 一、自主学习的指导 1、明确目标 2、解放学生 3、详细要求 4、奇妙提示 5、按部就班 二、探究学习的指导 1、选好课题 2、供应支持 3、相机引导 4、提高素养 5、总结沟通 三、合作学习的指导 1、相宜的内容 2、合理的分组 3、肯定的技能 4、恰当的方法 5、相应的评价 第三节 详细学法的指导 一、学法指导的内容 1、完成课业方法
30、的指导 2、智力活动方法的指导 3、调控学习活动的指导 二、学法指导的要求 1、促进详细操作向内在素养的转化 2、重视老师教法同学生学法的协作 3、留意动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推动 4、加强一般指导和学科指导的联系 5、强调统一要求与因人而异的结合 三、学法指导的方式 (一)干脆型指导 1、讲解式 2、规程式 (二)渗透型指导 1、归纳式 2、点拨式 3、联结式 (三)个别型指导 1、诊疗式 2、调适式 3、支持式 (四)自悟型指导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1、自我总结式 2、安排调控式 3、相互沟通式 老师的教学技能 老师的教学技能讲稿 老师的教学技能教案 老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老师教学技能 老师的教学技能的教学反思 老师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 学习老师的教学技能体会 老师的教学技能学习安排 老师的教学技能学习安排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5页 共45页第 45 页 共 45 页第 45 页 共 45 页第 45 页 共 45 页第 45 页 共 45 页第 45 页 共 45 页第 45 页 共 45 页第 45 页 共 45 页第 45 页 共 45 页第 45 页 共 45 页第 45 页 共 4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