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当代女作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洁当代女作家.docx(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张洁当代女作家 当代女作家(1931 )张洁 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遗忘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无字,知在,时间是用来流浪的。长篇散文世界上那个最爱我的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绿草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顶国家奖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者。 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究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2、 无字内容提要: 闻名女作家张洁,历时十二载,潜心撰著了这部凝重恢弘、空灵隽永的长篇力作。小说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验为主线,进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通过凡人小事反映社会,有着特别广袤的背景,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与世浮沉、坎坷人生,呈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社会风貌,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谛视,写出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堪称一部世纪性的生命史诗。 这部小说2002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张洁继沉重的翅膀之后,其次次夺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也是目前惟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知在内容提要: 小说紧紧围绕古画绽开。一个又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偶遇,串联起这幅
3、画卷在人问的颠 沛流离;一代又一代保藏者,相互间有着不清不楚、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不知道这幅古画缘自一段凄美而惨烈的爱情,然而,凡与之有瓜葛者,大多命途多舛。是宿命,还是暗藏玄机? 小说以纯文学笔法描述悬疑情节,于平实中见惊悚,于灵动中诉沧桑,写出了作家“另一面”的独特想象与探究,传达出作家对“知”与“在”的思索,更有几分难以言说的“禅”意,以长篇小说少见的简洁凝练、大捭大阖,把一个诡异离奇的故事写得神奇、空灵、动人心魄,读来酣畅、大气,耐人寻味 张洁:转型世界感 一种文学年龄的断想 你读他有什么病,读鱼饵和横过公路,再读只有一个太阳,会为张洁风格形态的转型惊讶。很难信任,一个曾经写了从森林里
4、来的孩子、爱是不能遗忘的、祖母绿,而给人以剧烈的古典主义印象的张洁,一个曾经写了谁生活得更美妙、方舟、沉重的翅膀而给人以正统的现实主义印象的张洁,竟能那么彻底地反叛自己骨子里的诗情与崇尚,如此迅捷地从古典志向主义跌入冷峻的现实主义,继而转向现代主义。好像还没有哪一位当代作家,特殊是女作家像张洁这样从唯美走向市五,在极其明快的风格变换中显示出自己的文学年龄,仿佛从文学的少女时代一下子跨入成年时代,又迎来文学的更年期。 张洁是个谜。风格形态的转型仅仅是表面现象,它的背后藏着值得探究的东西。 破译张洁的转型之谜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1 张洁拥抱着关切着怀疑着冷视着的无疑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赐予我们大家
5、太多希望太多诱惑太多疑虑太多悲观的世界。作为感觉世界的主体,其世界感的改变牵连着时代和社会的律动。张洁风格形态的转型无疑是这种律动的派生。 其实,那时候,她像很多人(特殊是她那一代人),甚至像我们这个国家,已不太年轻。但是,渡尽“*”劫波后受尽创伤的心,并没有阻碍她像纯洁少女一样用诗情和音乐编织希望和童话。她是诚意诚意的,没有一点矫情和造作。在她的笔下,伟壮神奇的大森林虽然幽禁着愚昧时代的残酷,残酷时代的罪孽,掩埋了乱世之秋被政治的屠刀宰杀的冤魂,却没有因此而扼断那个叫孙长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光明、质朴、美丽的散文诗似的”笛声。十年大劫,隔着生与死,在张洁的眼中并没有带来世界的毁灭和末日
6、,却仿佛那个惨死的音乐家梁老师美丽而高尚的灵魂的一次涅(般木)。她以生者对死者遗业的继承,张扬一种“对光明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酷爱”的信奉,以美的灵魂对美的灵魂的培育昭示一种弥散着宗教心情的永恒。她甚至倾心为那个从森林的血泊中走出去的孩子支配了足以告慰无辜亡灵的光明前景,让他在新的党中心的英明确定下意外地考取了音乐学院,努力使全部的人信任等待着他的是“一个漂亮而晴朗的早晨一个让他们一生都不会遗忘的早晨。” 没有一点点两次世界大战后覆盖人类的世纪末心情。上帝并没有死去。在张洁那里,满目皆丑皆恶的灰色无望或许意味着大逆不道的堕落。像很多很多人,那时的她坚韧地守护着特别的文化教养溶化在民族
7、骨血里的那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虔诚,像守护着万能的上帝和大慈大悲的神。或许正是这份融着可悲的崇高,也融着可爱的朴拙的少女式纯情,铸成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大有韧性的神经。真不知是应当为自己傲慢,还是应当为自己悲伤,张洁就处在这种无法悖逆的民族集体心情的惯性中,带着特有的虔减去修补一个破裂的伤痕累累的世界。在有一个青年和谁生活得更美妙中,她以一种主动的看法理解了社会*造成的缺乏教养的一代人粗鄙和玩世不恭行为下掩盖着的苦痛,看到了挽救他们的希望。如同圣母玛利亚面对迷途的羔羊,她深情地呼喊我们都去做讲文明懂礼貌知上进的好孩子。在她的心里,这个世界真正充溢了希望,更应当真正充溢爱和信任。就
8、像纯净的少女希望世界开满不败的鲜花,张洁极力使人们信任这个世界不会垮掉,也没有垮掉的一代。 正是这样的世界感主宰了张洁的艺术意志,使她对美表现出特别的偏爱。于是,她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唯美崇尚去劝诫去教化,表现出一种近乎宗教膜拜的倾向。 这样讲并不过分。因为人们对于世界的审美看法和对于世界的宗教看法本是相通的,都离不开自身的感情和感受。宗教膜拜,常使一部作品的审美职能由于受到宗教职能的排挤,或归于从属地位,或两者合一。但是在张洁那里,对于世界的宗教式感受是世俗化的或人格化的,并不表现为对超验的仰慕,而是对与被感知的物质世界相对应的一种精神本原的化身(或一种学说、主义)的崇尚,对被神化的特别人物或
9、集团的无限信奉。现代迷信使张洁对自己的崇尚和信奉,像笃实虔诚的教徒对神体验着各种主动美妙的感情。于是,她调动起全部艺术手段来表达自己对“心中上帝”的赞美、虔信和酷爱,旨在确定某种带有宗教意味的思想、心情和观念。而这样的思想、心情和观念已依照一种历史的惯性像上帝那样主宰着民众的意志。要摆脱它无论对谁都很难。 事实上,一场大劫并没有把人们完全推出历史惯性的牢笼。人们并不希望上帝死去。 或许该庆幸。因为,不管世界如何破裂如何丑陋,只要人们心中的上帝不死,就不会丢失对这个世界美的感知。 这样,处在文学少女时代的张洁就不能不做唯美的信徒,那种特别女姓化的古典抒情方式,将她的小说指向诗。 2 爱,是不能遗
10、忘的使人看到了张洁,理解了张洁,相识了张洁。她其实是在多数古代佳人蛰居的情感避难所抒写爱的心灵价值之美,接着的是一个有渊源的爱情主题。 心灵的价值是代价的体现。几乎全部留意张洁创作活动的人都信任爱,是不能遗忘的肯定来自主体苦痛的人生体验。正是这样的体验,才使张洁领悟了爱的心灵价值的份量,得以从内知而非旁知的叙事角度深化钟雨的心灵情感世界,向人们展示出如此残酷的文化事实:爱因为不能自由地兑现才不能遗忘,因为不能遗忘才获得了特有的心灵价值。 这是文化的必定,也是文明的涩果。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便起先承受人类生存的苦痛,然而谁又能因为这不行逃离的苦痛认定他们不该吃那才智之禁果?文明的进步以牺牲人类
11、某些天性所希望的自由和华蜜为代价,谁又能抗拒文明,超离文化而生存?文化与生命的永恒冲突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制约着人的命运,成为无法抵挡的铁律。在这道铁律之下,人是渺小而可悲的。 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意志,性爱虽然总是伴随着与所爱对象合一的热切愿望,但是,文明的铁律之下,人类的爱欲必定会受到种种逆天性的禁抑。爱而无法自由兑现便给予了爱自身无穷的悲剧性。人类之情爱正是在文化与生命的永恒冲突之下,在其自身无穷的悲剧性中显示出崇高。抒写这种崇高感,揭示爱的种种悲尴性是古老的文学主题。只有在这样的主题之下,才能流溢出钟雨那般沉重又痴诚的古典诗式的心情。 钟雨在除了一夫一妻的婚姻以外对其他性关系施行
12、禁忌的文明性道德的压抑之下,度过苦痛熬煎的人生。当没有理由没有力气也没有可能去拆散一对虽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合却生活得和谐融合的患难夫妻,又无论如何不能阻遏自己从爱欲中迸发出的对生命的追求时,钟雨陷入了现代人生存的逆境之中。她不得不在对一个有妇之夫的热恋里苦苦挣扎,在行为方式上屈从于文明性道德的压抑她和他没有握过手,仅有过一次在毫无诗意的初春的夜晚彼此离得很远的静默的漫步;他们相约要彼此遗忘,怀着恐惊躲避着“我爱你”的不由自主的发抒;她只能把彻底遗忘爱的希望寄予于时间与空间的迁延之中。然而,爱欲中蕴积着的炽烈的生命活力,坚韧的生存意志,使那份背逆文明性道德的爱反而化为压不住割不掉剪不断的痴情深藏在
13、心底,并且以纯情的形态在幻觉中和物恋里被深化和强化,“就跟一棵大树一样,它的根越来越深地扎下去,要拔掉这生了根的东西实在太困难了”。她外出归来,孤零零地站在月台上享受被他接站的幻觉;她把笔记本当作他的替身尽诉衷肠;她像中了魔症一般恋着他送的一套契诃夫小说选。这种精神之恋不仅越出了伦理的樊篱,也超越了生死。他的辞世并没有中断她在笔记本上的衷肠独拆,使寻常意义的象征在此获得了强大的系恋力气。那套契诃夫小说选亦作为幻觉中爱情的信物同她的灵魂一起进入天国安眠。为了不影响另一个人的生活而割舍自己,是文明性道德之下良知的趋使;因为割舍了自己又无法抗拒爱欲中燃烧的生命活力,把现实中无法兑现的爱系恋于幻觉与实
14、物便成为钟雨唯一的选择。钟雨的纯情在某种意义上是文明性道德巨大压抑的产物,它藉着一种神奇的人性力气与深度所昭示出的爱的心灵价值,标明白文化在残酷中建立的伟绩,对于这一点,早已有智者争论过。 一位叫杰盖塔霍克斯的女性在地球上的人类一书中指出:“有这么一个物种,从贪欲好色的无尾猿派生而来,现在生活在从小彩蛾到飞猛犸全部生灵都能自由放任,随意交媾的世界上。唯有这一个物种,把未免过于残忍的清规戒律强加于自己的每一名成员身上。且不论这种集体意志从何而来,它反正强施这些限制。而人也就将此限制视作神祉的旨意而接受。乱伦十恶不赦;越来越令人敏感的行为。精力情感被禁锢,被贮藏,因而得以增加,为创建文明具备了条件
15、。” 弗洛伊德在论爱贬值的一般趋向中也写道:“当爱欲需求易于获得满意之时,爱欲的心灵价值便会被贬值下来。例如在古文明的衰落时期,爱便变得毫无价值,生命是呈现一片空虚。这时我们便亟需一种剧烈的反动结构来重振此种不行或缺的情感价值事实上,基督教的禁欲趋势曾创建了爱的心灵价值,此种心灵价值确然是古代的异教徒所无法呈现的” 或许,这正是人类生存的辩证法。假如人性与良知没有泯灭,我们就没有理由认为钟雨不应当那样地爱。爱,是不能遗忘的的深刻性在于真实地反映了文明性道德之下民族的某些生存状态。 从探究社会学问题的角度看,尽管这篇小说被张洁视为“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之后,试
16、图用文学形式写的读书笔记”,但是它所触及的却是一个近乎无解的生命难题。弗洛伊德曾把人类婚姻的文化发展过程分作三期,指出:“在第一期里,种种不能导致生育的性行为方式,也能逍遥自在地去做。到了其次期,除了达成生育的那一种,全部其他满意性欲的方法都将被压制。然后是第三期,这时便只有合法的,生育才能是性目标了。”他认为文明的性道德是这第三期的代表,在这个时期,文化所要求的标准更加提高,性自由更受限制,因而生性强悍公然反叛的人剧增,同时生性较弱,处于文化势力与他们本身反叛天性的双重夹击之下,专心理症状来躲避冲突的人,也会增加不少。钟雨近乎病态的精神之恋可以看作是这种双重夹击之下的情感畸变。从性心理学的眼
17、光看,物恋能使一种寻常的象征得以偌大的教人系恋的力气,钟雨以物恋方式的纯情激发去替代性爱积欲与解欲的过程,既是天性的文化抵挡,又是无奈的文化躲避。这是她在文化与生命的永恒冲突下自己找到的志向的性爱避难所。这个避难所也曾是多数古代佳人的唯一归宿。 人类对于爱情和婚姻的问题探讨得太久太多了。说结婚犹如勒紧绞索,仅仅死亡才能解开它;说结婚犹如铸成一把剪刀,双方一旦结合在一起就不行能分别,而且只能朝相对的方向行动,插足于二者之间的第三者必将自作自受;说一夫一妻制是一个志向,无论这志向多么可爱,终究是一个大错,是一个在根本上自私而反人性的制度;说一夫一妻制是最志向的婚姻,但同时伴随着缺陷,使爱的激情不能
18、长久地保持下去,并和婚姻无法共存;说一夫一妻制一旦增加了弹性之后,就可以杜绝没有弹性状态下所发生的种种流弊;说婚姻不止是性爱的结合,建筑在相互依靠与效忠基础上的婚姻仍旧坚决而震撼不得可谓五花八门。弗洛依德曾以一种否定的心情发问,建立在一夫一妻制之上的文明性道德值得人们去为之忍受牺牲吗?但是,他在发问的当儿唯恐自己也不会想到,一旦人类彻底摆脱了文明的性道德的束缚之后,性爱关系越趋于开放,性与爱就越简单陷入陈腐化的泥沼,从而带来性行为的无意义,自然也破坏消弱了爱的心灵价值。这一点,目前已为一系列由于高度奔放的性自由所造成的性衰疲等西方社会学家所证明。 可能,人类面对性爱的生命难题,无论是持钟雨式的
19、古典看法,还是非钟雨式的现代看法都无济于事。性爱的无穷悲剧性犹如悲剧在人类生命中是基本的、不行避开的一样,产生于生命意识对实际实力的超越。随着人类生命力气的增长,生命意识的扩展,必定会不断产生新的欲望,但是欲念的意识在实践中必定受到种种文化力气的阻遏,悲剧就出现在意识越出了实践实力的虚空地带。因而,性爱的悲剧亦同人类生存的悲剧一样具有永恒的可能性。 钟雨的爱越出了将那爱得以兑现的实力极限,于是在其间的虚空地带产生了钟雨的悲剧。这悲剧则因着爱的心灵价值而显示出古典意义。 应当说,揭示最高人性意义的心灵价值,是古典式爱情悲剧内在的美学追求。 那么,写了爱,是不能遗忘的的张洁赐予人的印象,自然也很古
20、典。 爱,是不能遗忘的趋于苦痛志向主义的古典心情,在祖母绿里比为无穷思爱。曾令儿的无穷思爱却郁结着沉痛的妇女阅历。从反省的意义上谛视这种阅历,便使这部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相识价值。 爱的外延太广了,很难以准确的定义恰如其分地表述其内涵。作为一个宇宙本性概念,爱应当是一切价值和实力的最高形式。利他性的本质则确定了爱潜在着一股神奇无边的强大力气,而且在个人、社会及人类社会生活、心智生活、道德生活上表现出创建力和治疗力。 曾令儿的爱创建了特定历史时代生命的奇迹,治愈了命运对她的戮伤和残害。女性之爱在这里是一心一意的投入,是高度的忘我,是无条件的付出而不求回报,是无畏的牺牲,是英勇
21、的护卫,是慷慨的恩慈,是宏大的包涵,是恒久的忍耐。仿佛受到了圣母般宗教心情的召引,曾令儿的无穷思爱使她的一生显示出超凡的人格力气。 这是一个弱女子拼出全力替一个男子速风挡雨,因而把自己打入人间地狱的故事,重复的是女人为爱情奉献和牺牲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古老文学主题。虽然曾令儿事实上像一株在狂风暴雨中可以为政治肆意揉搓的小草,明明知道那样的自告奋勇意味着对个人政治前途、功名事业、同等自由和女性尊严的彻底葬送,却义无反顾,怀着超凡入圣的欢乐自觉担当本该落在左葳头上的右派罪名。左葳自然是无辜的,但是在人性上又是软弱、自私和薄情的,使得曾令丛无畏的牺牲、英勇的护卫和慷慨的恩慈所换得的竟是一场爱情的暴死。
22、她却以宏大的包涵面对这情感的变异,不希望看到挣扎在道德自我完善中的左葳用生命的谎言对她掩饰真实,便用一个夜晚走完了一个妇人的一生,在彻底完成了和永诀了与左葳的爱之后,又带着他们爱情的种子坦坦然然地走向劳改的人间地狱。执著的仅仅是属于自己的那份爱,却把重新选择生活的自由与权力全都交给了左葳。在非人的生活境遇里,她身兼着男人与女人,母亲与父亲的双重角色,独自承受着非婚生育所招致的种种非难,经验了肉体与精神的惨痛熬煎。没有怨愤,没有逃遁。20年边陲忍辱负重的炼狱,她凭借爱焕发出的惊人的创建力与治疗力战胜了灾难。尽管命运赐予她一次次诸如历尽艰辛养大了爱子又被死神夺去那样残酷的打击,却始终没有冻僵和变更
23、她那颗无穷思爱的心。乃至20年后,当左葳的夫人卢比河向她埋怨“我们多年来,争夺着同一个男人的爱,英勇地为他做出一切牺牲,到头来,发觉那并不值得”时,曾令儿的回答竟是:“别这样说。你爱,那就谈不到是牺牲。” 的确,无穷思爱像曾令儿,像她的一生,也像许很多多女人。只有女性才可能有曾令儿般的无穷恩爱,因而使人间平添了那么多从古到今久盛不衰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抛开造成曾令儿厄运的特定历史政治背景,仅仅从人性的角度,我们可以从曾令儿身上领悟到一些关于女性之爱的真谛。 由于男女两性的文化职责不同,又因其生理与心理上的巨大差异,他们的爱,特殊是情爱的意义是不同的。拜伦说:“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的生命的一部分
24、,是女人生命完全的存在”;尼采说:“女人对爱情的意义了解很清晰、它不仅须要忠心,而且要求整个身体和灵魂的奉献,没有保留,没有对其他事物的顾虑”;西蒙波娃说:男人没有一个可以被称为“宏大的情人”,因为“在他们生命之中,在他们的内心还停留在自我中心的状态;他爱的女人仅是有价值的东西之一;他们希望女人整个活在他们的生命中,但是井不希望为她而奢侈自己的生命。对女人而言,正好相反,去爱一个人就是完全抛弃其他一切只为她爱人的利益存在。”这些看法表达的是私人阅历,也具有人类的意义。 人类的无私之爱应追溯到母性。女人所担当的繁衍种族的文化责任,使她们情愿为种族牺牲个体,从而获得了一种巨大的爱护和滋养人类的力气
25、。血肉的孕育使女人自觉地将自我奉献性的爱抒发出去而又不求报偿。女性之爱的全部特征则首先来自此种自然的给予。然而,母性又不仅是自然的、生物的,也是社会的和文化的。由于文化的布置在传统的律令上重复加重了对本能的驱策,通过文化势力的作用将人类自然的趋势扩展或分化,母性 的原始本能便受到了文化的统治。几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传统强化了女性无私之爱的天性。比如中国封建社会为了保证私有财产继承中种系的纯正。对妇女施行了种种严法厉律,迫使女人不得不从一而终,无形中强化了其天性中无条件奉献的品行。古代无名氏那种“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爱的痴诚,既
26、可以看作女人对爱情毫无保留的身体和灵魂的肯定奉献肯定忠实,也隐含着在文化布置之下,女性爱之本性被逆向强化的深刻悲伤。“与君绝”在封建礼教下的后果对于女子是不堪想象的。“三从四德”、“七出”、“女诫等等律令使女性之爱的自然本性所受到的消极方面的扩张和强化,造成女子在爱情婚姻上与男性看法的本质差异。当人们为曾令儿的故事所感动,当人们赞美女性如何像上帝化生工厂里一架爱的机器,又如何以她无私的爱去弥补这个破裂的世界,抚慰千百万伤痕累累的心灵时,几乎很少有人超越(或对抗)文学史的评价,指明其中所隐藏的文化布置与训练的残酷性。曾令儿并没有割断与古代无名氏的情感血缘,而把那样的痴诚遗蜕为无穷思爱。张洁同样无
27、意于这种遗蜕的文化检讨和批判,对传统的偏爱则注定了她只能以唯美的形式去认同和沤赞女性本能的自然赋与,用无穷思爱去歌颂去消解文化布置下的残酷与丑恶,就像一个少女面对淫邪会拼尽全力去坚守自己的贞洁和浪漫。 由此,我们看到了文学少女时代的张洁那种虔诚的宗教膜拜心情,那种由古典崇尚和唯美的传统偏爱所造成的她对历史、社会、现实人生太志向太纯真太朴拙的体认。这样的世界感,无论在女性的意义上还是在具有普泛性的人的意义上,都只能造就古典唯美风格的张洁。 这时的张洁,确定有自己心中的上帝。 3 你是否信任,无论是谁,只要他有自己心中的上帝,那个上帝实在不那么简单死去。然而,宗教般信仰灵光的暗淡,会使人们不甘于诗
28、情画意的迷惑与沉醉,而对自身和世界的谛视更富于现实感,对人生的理解也更接近原色。 虽然说不清为什么,但是你唯恐也像很多人一样会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怎样以一种巨大的迫力冲击着人沉溺在宗教心情中的世界感。你肯定体会到了时代的变革怎样校正和变更着全民的心态,使人们不再少女般的纯情甚至起先反悔自己的朴拙。于是,你感到自己不能不变得困难,不能不去直视和证明种种人生的鄙陋和人性的诸多缺陷。但是你依旧没有丢失自己对世界的正面理解,你固守着一种正统的世界看法,即使有满腹牢骚也会把握分寸。 这也是张洁。 告辞古典唯美,对于她或许只是一个早上的事。她不再劝诫,不再镜花水月般地志向和浪漫,也不再接着古老的文学主题。她
29、像妇人一般地成熟了,并且喜爱以一种冷静、客观、老练的中性眼光谛视生活,观照文学。既非古典又非现代的肃穆的社会人生把握把她送进文学的成年时代。作品内质的现实化和批判力,作品秩序的均衡与常态化,叙述格调的生活化、非诗意色调和向原生状态的趋近,使张洁这一时期的小说具有冷峻的现实主义力度。 张洁在转型。人们像以往一样观赏她,同样赐予她获奖的殊荣。这样的接受,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共鸣,一种基于共有世界感的认同? 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条件尚未成熟可视为一篇契诃夫式的心理暴露小说,张洁对为政治和仕途异化了的学问分子的阴暗心理赐予无情的解剖,其风格之冷峭,感觉之锐敏,思想之深刻,使人几乎看不出那是出
30、于女作家,特殊是张洁这样曾有着唯美崇尚作家的笔墨。浪漫的情致再也无力消解积垢于现实人生的假丑恶,内视学问分子的丑灵魂则打开了对于整个民族进行文化反省的空缺。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紧紧追随改革,其政治意识和对现实的透视力亦没有局限于女作家狭窄的视野和纯个人的生活与情感体验中,人情人性的贯穿又相应地使硬性大题材得以软化,避开了同类题材的弊病。 几乎一下子就找不到了文学少女时代的张洁,就像你,像很多很多人再也找不回自己以往对世界那份宗教般的虔诚,像人类再也找不回被岁月安葬的遥远的童年。世界感的改变使张洁即运用纯然女性的眼光观照人生与文学,也不行能是虚幻地飘浮于志向王国的精神邀游。她不再古典
31、。 方舟的题记道出的是身处男性宇宙格局里的现代妇女的忧怨“你将特别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感觉不到爱,是不能遗忘的、祖母绿里那种少女般的情愫,没有了温婉、痴诚、深挚的古典诗式的心情流淌,更没有了从女性的心灵升腾起来的对人生和爱情的童话般向往。大多的尘世磨砺和人生受戒后的成熟,似乎使张洁的心和感情一点点变冷、变硬,苦痛志向主义的张洁,无穷思爱、九死不悔的张洁最终成为陷入世俗人生的愤懑与幽怨的张洁。于是,她以一种严刻而冷峻的老练苛责世间的不平,特殊是处在男性宇宙格局里坚持“反宇宙”看法现代妇女的不幸。或许,只有张洁这样的女作家才有资格说明女人的境况,才能从骨子里理解荆华、柳泉、梁倩们为什么身在男性为
32、中心的宇宙里偏偏以反叛和受挫的看法来应付这个世界。独立的人格意识使这些“寡妇俱乐部”的成员执著于自己超现实的实力,于是不趋附于现成的价值认同,不屈从传统的公众舆论,甚至不屑于世俗的安逸。她们以无性的姿态面对事业与人生,却无时无刻不为男性宇宙中传统的价值观所排斥,落入孤独、窘况的境遇中。生活的图样在这些足以与男性匹敌的强女人手下绘制得无味、马虎又潦草,她们甚至养不活一盆花,没有闲暇生炉子,不情愿认仔细真地做饭、煮开水,却又不能不像男人一样为了至少的生存去卖苦力。得不到异性的抚爱与帮助,也无需像贤妻一样去操纵丈夫,自由和独立携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灵魂的无所依傍。她们只能自己为自己酿制若酒,再与自己干
33、杯。彻底抛掉了无穷思爱和脉脉含情的张洁,极力用现代妇女的幽怨说明女人完全有理由也完全有可能不去崇拜男性创建的神抵,不把男性的宇宙当作卓越的现实,不认同这个宇宙格局中习俗的肯定价值,甚至不听从此种文化布置下分派给她的角色,女人有权力反叛或否定一种不合理的文化并变更这种文化赐予的不公正待遇。但是张洁并不掩饰自己的悲观与悲伤,她看到了背负沉重的十字架联合起来向现存世界挑战的现代妇女悲剧的必定,并使人相识到妇女的真正解放除了有赖于个体或群体的精神觉醒与实现水平,也有赖于整个社会和全人类的解放尺度,没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任何超前的精神追求都会落入现实的窘境中。方舟中妇人的不幸,在肯定意义上也
34、是精神与物质间巨大落差的悲剧。醇厚说,在我们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妇女无力担当太多的人生角色,无力独自一个人应付繁重驳杂的生活压力,传统习俗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也使当代中国妇女难以享有西方独身主义者的精神与自由。由西方女权运动衍生出来的独身女性的那种对性别角色的否定看法,那种贪欲一切足以增进个人自由发展的精神,那种沉湎于借嬉戏、旅行、艺术等满意个人发展的愿望,那种执著于根据个人的爱好自由从事养息、消遣、社交、社会工作或私人慈善事业的追求,对于挣扎于“方舟”的中国妇女来说,几乎是一种奢侈。张洁怎能不慨叹:“做一个女人,真难。”她穿透了人生。“方舟并骛,俯仰极乐”,那极乐的世界在哪儿? 张洁在幽怨中怀疑。
35、然而,正统的世界看法的左右,又使她不失批判现秩序的节度。 张洁在文学成年时代所显示出的自我超脱力是惊人的,表现为与社会和政治意识的亲合,与以往的女性心情的疏离(比如方舟中所谓的“女性雄化”),以及对于正统、肃穆的世界看法的烙守。她把自己以往建立在古典唯美之上的那份独有的绚烂,沉没在保持着正统肃穆面貌的社会现实批判中,沉没在对政治的领悟中。她的转型,是一种成熟的标记,也是一种代价的付出。 从他有什么病起先,张洁似乎突然变态了。在这一次大幅度的转型中,她反叛了自己在文学成年时代那种成熟的严谨,那种寓于常态心情的人生感慨和幽怨,那种不失正统面目又饶有分寸的社会把握和文学观照。仿佛是最终沉入到生活的渊
36、底,把这个世界看了个底儿掉,张洁不仅仅是怀疑,而是对世界彻底悲观。假如说,这样的悲观带给人类的是精神的苍老和畸变,带给张洁的则是一种如同人生更年期的焦躁和怪癖。变形的中性眼光的文学观照,现代荒诞形式的社会人生把握,作品内质的超现实化和文学心情的特别态化,作品秩序的不均衡、紊乱与抽象化,以及创作心态的审丑趋向,使她这一时期作品表现出一种来自反面的指控、抗拒、否定的性质。张洁变得老辣、尖酸、苛刻,显得玩世不恭,又好讽世讥俗。她好像在着力于一种恨与厌恶的宣扬,在充溢无人情的恨怨和以毒攻毒的嘲谑中,戳穿的是世道人心的阴暗,使我们领会到的是一种如同恶作剧式的嬉戏谜底。 是由于社会本体日复一日地堕落?对心
37、中上帝信仰的毁灭或抛弃?由于对这个上帝恋情的历史惯性?虽然依旧难以说清,但是你不能不承认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太多的人生悲剧体验使人们普遍被一种“畏”苦苦熬煎着存在主义哲学家基尔凯郭尔把人们无名的世界虚无和恐惊感概括为“畏”,认为它包含着厌烦、忧虑、悲观三个层次。谁能对“畏”的世界感所激起的那些怨声载道,那些亵渎,那些调侃,那些扬着突发机灵的黑色蓝色灰色黄色的“民间幽默”麻木不仁?张洁尤其不能。她确定像很多人一样被“畏”的世界感所覆盖。不然,她为何携着同样的亵渎、调侃和杂色的民间幽默,彻底跳出了美的圈定,落在了“对抗美学”的边缘,偏偏为自己选择了一付丑的滤镜?倘如你能够观赏此时的张洁,我敢说,这样的
38、接受就是一种共鸣,一种世界感的认同。 是存在的荒诞不经逼出了现代主义的离奇怪异的恶作剧和文学嬉戏,也迈出了张洁独有的文学机灵。这样的机灵使张洁再一次获得她在文学的成年时代被一度沉没的辉煌。他有什么病以亵渎的口吻、放任又欠节度的心情宣泄,暴露现实人生中习以为常的行为和心理畸变。种种早已被人们司空见惯的可恶、可鄙、可悲、可笑、可怒的症象,经过一种特别态心情的渲染,在夸张和变形之后强化了各自的性质。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处女膜在羞怯感的彻底摒弃下被丁小丽幻化出来,它大得可以“节成两厘米见方的小块,卖给那些丈夫不中用的女人”,“薄得让风一吹,就呱嗒、呱嗒地响”,“保证一吹就破”,使女人能受到道德委员会的嘉奖
39、。恶狠狠的近乎胡话般的诅咒,指控了世俗冥顽不化的处女嗜好,从反面否定了一种社会丑心理。胡立川的日记以直言不讳的内心剖露显示出爱国学问分子现存的荒诞感。外科主任陈莲生梦见自己变成一块华美的奶油大蛋糕,被四周的人用又粗又长的舌头耐性地、慢悠悠地一丝一丝、一条一条地舔没了,他坐在公共汽车上的淌着口水昏昏欲睡的呆状和丑态,把当今学问分子的生存状况纳入丑的感性形态的描画中。陈么妹面对众人对罗曼先生肛门与蔷蔽的讲演崇拜,向那位领导世界文学新潮流的泰斗不恭的发问(如“阳痿”之类的恶语),明显从反面强化了其中“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批判意味,使之成为以恶抗恶的挑战或嬉戏般的挑衅。 鱼饵中语言的泼辣、尖刻和粗俗更令
40、人瞠目结舌。“三八”一类的淋漓咒骂,“嗅了嗅几个臭隔肢窝”,“寻了一番花、问了一番柳”一类的恶语亵渎,将对现实人生的否定与批判心情置于审丑的形态之下。AB的鱼钩和BA的观钓完全是一个超现实的故事,一场恶作剧式的人生嬉戏。他们因为那些“如指盖大小、多边的、过渡颜色困难得令人难以确认的,你可以说它是鱼又可以说它不是鱼,或随意说它是你所希望的什么”的鱼非鱼所绽开的争斗,他们在一场恶战后双双落水被鱼非鱼所食的结局,实则一幕抽象化的人间悲剧。张洁以对丑事物的抽象,打破了现实世界具象的秩序,摆脱了具象存在的偶然性,甚至控空了一切现实自我的内容,在一种必定律与合规律性的追求中,显示出对现存世界的永恒观照。只
41、有洞悉人间的丑恶并为此而引起巨大的内心躁动的人,才有可能产生如此的具有超验倾向的抽象冲动,并以抽象所构成的联想整体寄予自己带有批判和否定性质的观世应物的世界感。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人类抽象冲动的驱力来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担心定感和渺小感,原始民族面对现存世界的变化莫测,不得不在一种永恒的寻求中获得心灵的栖息之所,正如沃林格所说:“抽象冲动则是人由外在世界引起的巨大内心担心的产物”,“他们在艺术中所觅求的获得华蜜的可能,并不在于将自身沉潜到外物中也不在于从外物中玩味自身,而在于将外在世界的单个事物中从其改变无常的虚假的偶然性中抽象出来,并用近乎抽象的形式使之永恒,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便在现
42、象的消逝中寻得安眠之所。”表现为现代艺术意志的抽象风格,自然也是现代人侧身世界与丑恶人生所产生的担心定感和渺小感的结果。面对必定律和规律性的永恒中被张洁抽象出来的鱼非鱼,你能说自己在人际世界恒久说不清道不明、要多没意思有多没意思、要多困难有多困难,却又使任谁也摆脱不了躲避不了,并且能将人置于绝境的无端缠绕中,比AB或BA的命运更好一些么?你能拍着胸脯吹牛说自己不会在那个被鱼非鱼主宰的惊奇透顶的世界里充当可悲的鱼饵么?你能么?! 横过公路则有别于鱼饵的形而上魅力,带着形而下的粗俗,表现为一幕幕乱哄哄的社会丑形的蒙太奇组接,仿佛一出玩世不恭的恶作剧,使人联想起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在对浸淫于
43、人的罪恶和人的内在生活的黑暗面的剖露中,不难发觉两者的契合,而文学更年期所特具的亵渎心情又使张洁比陀翁走得更远,好像有意通过荒唐的文学嬉戏在整个人生的自我嘲讽中叫人尴尬。 张洁当属于“极致型”的作家,当她走到审美的极致或审丑的极致时,便有一种非她莫属的魅力。她注定不能“中庸”,只有置身于感性形态的极致状态下,才能真正释放出自己的艺术天性。不管他有什么病如何荒诞,不管鱼饵如何抽象,不管横过公路如何咒骂,你均不会感到她是在现实之上强加给人一种秩序,你可以认为此时的张洁不如文学的少女时代那般“高雅”那般可爱,但是你不能不承认她对现实秩序本质的肯定忠实。既然波德莱尔可以有恶之花,金斯博格可以用劲“嚎叫
44、”,高更可以以“野蛮人”为荣,凡高可以恣意“疯狂”,张洁自然也可以背逆以往的高雅,大快朵颐地粗鄙一下。因为:现存世界原本并不那么高雅和可爱,艺术也没有必要一味“躲避现实”,唯美或古典究竟,偏要在很不完备的世界上窥见一点完备。 在对美的反范畴丑的展示和表现中,蕴纳着深刻的批判力。张洁以她的创作方式证明白这一点。 在长篇小说只有一个太阳里,张洁接着做着她在文学更年期那种恶作剧式的文学嬉戏。这部作品再一次显示出这位女作家对自己审丑感知力的强化,不过,这种强化并不表现为艺术手段的荒诞化或抽象化的超验寻求,而是一种全人类眼光的投入。这里,张洁那种处于文学更年期的世界感不仅越出了民族而指向整个人类,并且被
45、纳入严格的现实主义轨道。 张洁似乎是想有意同世界开玩笑,为她的长篇标了一个特殊美丽的副题“关于一个浪漫的幻想”,却展示了与浪漫和幻想根本无缘的世界丑相大观。人类生存意志本质中的“原罪”,真正粉碎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幻想,在世界上仅有一个太阳的光照之下,中国人和老外并没有因为人种或文化环境的巨大差异而显示出人性阴暗层面的轨劣。张洁是从整个人类的意义上把世界的异化和荒诞感凝合在世俗丑人生的感性描画中,揭开了人类天性的渺小、庸俗和衣冠禽兽的本相。全部出场的人物(除了极个别的如那个毫不悲壮地淹死在国外的正统学问分子司马南江,以及充当客串角色的莫莉小姐外),几乎都近于丑角。那个靠着中国当代女名人辞典指
46、引迷津,以“一个男儿的自由之身”的出卖为代价在中国行骗的老外,与那个耍尽性伎俩勾引洋高干子弟菲尔的北京姐,概括的是同一种性异化的心理类型,而且这样的异化并没有因为洋人而变得高级,因为是中国人而显得特别卑下;在美国旅游胜地的所谓文化沟通中心,展览的事实上是被金钱扭曲的人类丑灵魂,狡黠贪欲的理查以文化欺瞒与才智的榨取所显示出的人性恶,与在异域谋生的中国人那个“拿着几根银针卖针灸”的从首都大医院来进修的医生,教刺绣的女士,以及算不得是什么画家却携着夫人前来教授中国画和中国烹调的将来博士尊严的贬值和良知的丢失,在本质上并无二致;那个由颇有些地位和身分的人组成的出国代表团在外邦的种种洋相如逛“跳蚤市场”
47、,看性电影,饱览裸体浴场,以及对于包括避孕药片在内的全部洋物件的贪欲与搜罗事实上已经不是对详细的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讽刺,而是对一般性的普遍国民心态的讽喻,如此的卑陋自然亦没有因人人身分地位的差异而现出贵贱凹凸。或许,在张洁的眼中人类就像波德莱尔那首诗“如同没有桅杆的破船,在丑恶无涯的海上漂浮颠簸!”她便以对这丑的消化力领悟了人类生存意志本质中的“原罪”,把握了整个世界和人生的否定面,在人本性不行救药的堕落与无可美化的丑行恶德的揭示中,寄寓自己对被“畏”所覆盖的时代的悲剧性感受。她反叛了古典浪漫的自我蒙骗,背逆了正儿八经的自我拘禁,彻底释放出自己,使我们看到的是没有经过志向化和神圣化修饰的真实灵魂大特写,和没有一点点自欺的人生现实。 这就是走进文学更年期的张洁,一个表现出深刻审丑力和精彩文学机灵的张洁,一个恶狠狠的、无所顾忌又淋漓尽致的张洁。在她的焦躁中含着一种看破红尘的冷静,那冷静又因着悲观的主宰而显得无可奈何。因此,不管此时的张洁如何咬牙切齿、慷慨激扬,如何恶语中伤、玩世不恭,也掩饰不住她内在的悲伤。她在这一时期的作品既是悲剧性的喜剧,又是喜剧性的悲剧,或者干脆是既悲又喜的恶作剧。而这正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品质。 这之后,张洁的短篇小说最终的高度却以一种令人意外的平和心境一扫充满于其文学更年期的焦躁和怪癖,作品所表现出的对于“苍老和死亡的悟彻,对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