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与不似似无似有美学思想散论季益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似与不似似无似有美学思想散论季益武.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内容提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博大而精深,本文就 “ 似与不似 ,似有似无 ” 这一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美学问 题为出发点,从哲学基础、辩证关系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 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 关键字: “ 似与不似 ” ;哲学;辩证观;形式 似与不似,有与无 ” 是万物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双 方,似与不似,似有似无 这一美学问题古人、今者皆 有谈论,明代沈颢画麈中就有云: 似而不似,不似 而似。 屠隆画笺中亦有云: 赵昌意在似,徐熙意 不在似,非高于画者不能以似不似第其高远。盖意不在 似者,太史公之于文,杜陵老子之于诗也。 ” 清代石涛题 画诗云: “ 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 懵懂间,不
2、似似之当下拜。 又云: 明暗高低远近,不 似之似似之。 ” 近代 “ 北齐南黄 也有阔论 4 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 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 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 ” 2但明清近人的说法 都不如白石老人的妙语省世,齐白石言: 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3对 似与不似,似 无似有 M这一矛盾统一体的研究不仅具有美学和心理学 的 意义,而且对于绘画、艺术摄影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等 诸学科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意义。本文试从几个不同 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拙见。 一、 “ 似与不似,似有似无的哲学基础 白石老人在他的题
3、画、诗草、曰记中均有对 似与不 似,似有似无 ” 的感悟。可见他最终得出 妙在似与不似 之间 的结论,是经过了几十年的作画体验和反复研究的。 这一美学思想理应具有较为深刻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基础, 在这仅就哲学问题作一探讨。 似与不似,似有似无 ” 美 学思想是隶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之中的,而中国传统美 学思想由于是在儒、释、道三家哲 学思想交织并存中产生 的。究其哲学基础,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均可阐释 似 与不似似无 美学思想存在的基础。 谈 I家 y能不谈孔子,孔子确实很少直接论述什么是 美。但自然的欣赏,则可看出他的美学观,或者说 是他的审美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岁
4、寒,然后知松桕之后调也。 ” 可见儒家审美不只 是欣赏自然本身,更是欣赏自然所体现某种属于人的精神 与 品 质 。 右 白 子 , , 不 亦 所 看 到 的 , 而 在 心 ” 所感到的。无 心 者,似却不似,似有却无;有 心 者,不似而似,似无而有 i.子曰: 智者乐水,仁者乐 水 ,仁 !之所以乐山,在于水与山分 别和智者仁者的人格有关。后来,朱熹曾对这两句话作出 了解释: “ 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c/f青代郑 燮无法无派无今无古 ” ,有似于竹,故好竹。在孔子看 来, 美的根据不在于物,而在干人:在千人,又不存人的形 I
5、 有道是:人心不美外表再美也是丑陋。人 “ 心 ”入品品高;人品高,画品亦高, 人品即画品, 画品即人品 ”之论,即来自于儒家思想。儒家的美学思想集 中体现在中国的人文精神上,提倡的是人的精神与灵魂之 美,这对形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 释即佛家,佛家思想属外来文化,自融入了中国本土 文化之后,其所具有的美学理论对中国画家产生了更为深 刻的影响, v: - ,; -v : _,心 ” 对美的 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佛家的理论来认识 就无所谓美,美与丑都不是绝对的,即:美中有丑;丑中有 美,麵丑:丑即美,美者不足傲,丑者不足卑 ,美丑 -如 佛 家对莘的 Uiq不彳曰强调人的 “ 心
6、仰 . 而曰怀 强调然而这一切都未离幵色与空的关系。 色空 观是佛家对美认识之裉本 , 空即色,色即空,空不异色 ,色 不异空 4是佛家对美认识之核心,其中还包括 万物出于 无空为众形始 ” , “ 物质现象本性空 ,以及因缘所生 法 等各种不同的观念,但归根结底还是出自于对 色空 的认识。佛家对美强调 心识 , 其原因是认 为 美由心造, _心 融万有 ,因此而产生了 “ 实有境无,境假识真 的意境 ,并且提出了 “ 心不孤起,托境方生,境不自生,由心故 显 ”的审美观。唯识宗认为 境 ” 是由识而生,对境而言, 有 “ 取境 ” 与 “ 造境 ” 两种不同的认识,所谓 取境 ” 即人 对事
7、物的主观认识,所谓 造境 ” 即人在虚幻中而得境,故 切万法尽在自心中 ,凡所见 色 ” 皆为见 心 ” 。以一般 的认识来讲 空 ”即无有,对画家而言 空 ” 中见有,在中 国画的艺术表现中有大块的 “ 留白 ” ,其原理即来自于画家 对空中见有的认识,这完全可以反映出古代画家对 “ 空 ” 的 深刻理解,画家以 空体现出了画中之白即画中之有,亦 画外之画,道出了佛家的无相之象 的道理。此 空象 ” 引发了 空白 ” 之美,同时给观赏者带来了无穷的想像, 空 中见有,以无藏有 ” ,体现的正是中国古代画家追求的一种 “ 无画之处皆成妙景 的艺术境界。 道家是中国本土文化,其内容包罗万象,道家
8、思想是 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理论, 道具有无限名的二重忡 .如 似有似无性、极大极小性、有限无限性、无善无恶性、阴阳 相交性、刚柔相济性、动静相间性等等 , 似兰 无 亦是道学中的一种矛盾统一体 中国道家举说休现,屮,的 是对立与统一之 穴 间的关系都是在一种相对对立 的条件下,保持着一种自然的、谐和的统一与平衡的关系, 这 种谐和与平衡之美构 成了中国美学理论的基础 n在中国 的美学理论中,不均衡是一种形式,均衡是一种形态。所谓 均衡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它可以促进事物发展,达到完美与 统一。从莘举的角 It夹 UiRi聿 产牛存平衡与不平衡 这是认识美的方法。中国道家对美的认识是客观的、辩证
9、 的,在道家 虑 , 无 娜 紐 酬 平 賺 态 中 喊 与 a: 关系, 丨 中 才 会 出 现 “ 虚实相间 若 隐 若 现 似无似有 的美学意识 似与不似之间 ”“ 似有似无 .间 正是这一美学思想的独到运用 n 以上琐谈证明了: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文/季益武 似与不似,似无似有美学思想散论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正是 在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交织融合中才产生 的,因此是具有无比的多样
10、性和独特性的美学 理论,是西方美学无法达到的美学境界。 二、 似与不似 ,似有似无 ” 之辨证观 似与不似, 有与无 人 丨 - 简单化 表现为: 似 是指和物象相同, 不似 指与 物象相差异; 有 是指可见物象, “ 无 指不 见物象。绝对化表现为: 似 ” 即 像 ” , 不似 即不像 ” ; 有 ” 即 实 , 无 ” 即 虚 ” 。然 而,人们忽略了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 相互转换 乂 纨 一 b、 #hLt天承。 _ 唯物辨证法包含两个方面:对立与统一。 似与不似,似有似无 ” 这一美学思想的矛盾双 方不同于简单的事物,具有鲜明的融合性和转 化性,故在此不将其分开,只作一整体阐
11、述。 似 在美学中包含多层涵义,白石老人年近花 甲在日记中记道: 大墨笔之画,难得形似;纤 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 似有形似与神似,齐 白石所说: 不似 乃指经过思想活动、艺术加 工的形象,可以理解为 神似 。那么 fl与不似 得到了相互转换。石涛的 不似之似 似而不 似 ” 大概亦有此意吧。白石老人 64岁时在题画 上 又 云 : U .; ;: - : : .: 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 觉紬 M伹m. 韭 偶 然 可 得 也 既 要 兼 顾 似 又要兼顾 不似 ” ( 指 神似 ,只能 在似与 不似之见间 。傅抱石在 中国绘画理论中说 到作画从 不似 入手,经过 似 ,
12、最后到 不 似 ” 。第一个 似 乃指形,最后 “ 不似 乃 指神,似与不似是名 仏 H 的 。 黄宾虹语: 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 这 里 的 不似之 似 ” 与 似与不似之间 ” 应是异曲同工的。同 样的, 有 不尽是 实 ” , 无 不尽 “ 虚 ” 。 没有绝对的 实 ,也没有绝对的 “ 虚 ,虚与 实是辩证的,虚即实,实即虚; 虚中有实,实 中有虚 ,形似的空无,却有着无穷的神似。有 着“ 无画之处皆成妙景 ” 的境界。无论实与虚 都是在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实与虚关系,因此, 在中国画的艺术 表现中才会出现 虚实相间 若隐若现 ”“ 似无似有 空中见有,以无藏 有 的美学意识。 从上述
13、错综交织的阐释中,我们不难明白 “ 似与不似 有与无 之间既互为依存又相反 相成的辨证关系。它提醒我们不要忽视 不仆 r 和 无 的价值,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虚空往往是气韵贯通之处,也常常是藏境之 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悬秘深邃之处尽在于 此。毕加索叹言,齐先生画水中的鱼儿,没用 一点色 ,一 根线去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 到了水的清香。真是了不起的奇迹!中国的墨 竹兰花,是我永远不能画的。 三、 似与不似,似有似无 ” 之美学 表现 似与不似 ,似有似无 ” 美学思想的表现 可重 似 ” 重 有 ,亦可重 不似 与 无 ” , 也可 妙在似与不似,似有似无之间 ,表 现亦是多样性
14、的,以下仅例几种极具典型 性的形式。 1叙事性 。 重似重有 多见于叙事性的描 述,这类作品重在描绘现实,交代事件的时间、 地点、人物和情节,一般多采用 濕念 的造 型语言,遵循着较为准确的透视、比例及空间 关系。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首段 沐京郊野随 ,哪繁伽制妈头,后段 热闹的市区街道。景物繁多,巨细无遗,将 似 ” 与 有 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并不显 1碎 繁缛,表现出画家对大场面宏观把握的能力, 以及于宏阔中见精微的绘画境界,令人不得不 佩服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生动传 神的表现力。 _表现性。重 “ 不似 重 无 ” 的境界多处 于表 11、生槪, 表现性作品不重视具
15、体环境 的描摹或具体事件的叙述,而注重画家自身 主观情绪的宣泄与心理氛围的营造。这类作 品往往舍弃 形似 的细节,而代之以 不似 虚无 的元素。如 .: 丨 :二二 .: :丫, :;、 .丨 :工 画面用笔随意奔放,不拘 形 fl 彳 iF造之,虚无飘渺,将自身 的情感世界表现 得酣畅淋漓。 |象征性。 “ 似与不似,似有似无 ” 应对于 此类 1作品, S于中国绘画具有普遍性。所谓 象征,使用一种事物来表现另一种物象的艺 术手法。在象征性的表现中,选用的物象与 被表示的事物之间,多存在着某种直接或间 接的关联,是二者具有某种程 g的一致性。 中国传统绘画多具有象征性, |画家要 物 化 ,
16、把大自然变成自己,然后画出自己。作 画 太似 ,定人为物役,重 形似 ,神似 ” 必损失,就会忘记写自己的情怀。 不似即 任笔去胡涂乱抹,也没有自己的真思想,是 人为笔所驱,为笔之奴 , 似与不似之间 ” 即 手中笔受人的思想控制,画某物而是某物, 但并不为某物所役,只是借某物安放个人的 情怀,注意把个人的思想情怀写出来。画成 之后,使人看出是某物,但又不绝对似某物, 更重要的是在某物上看出画家的情怀、意识、 修养,即看到画家自己。/ 结语 从石涛的 “ 不似之似 ,到齐白石的 妙在 似与不似之间 u-r- 特点, - MV- - ; 握之上。中 I化本质上是写意的 ,中国人在 一笔一 寄托个
17、体生命的感悟,对万事万物的 体悟,也是个体生命对于大化的认识。中国的 美学思想,动之人情、感之人心、震之魂魄,使 人思乏 此等智慧惟中国美学所拥 有,当今画家若心中无涅磐,又怎么能悟到这 博大精深的中国美学之真谛。 1. 陈传献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 2. 王伯敏黄宾虹话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 版社。 3. 转引自胡佩衡齐 0石画法与欣赏,人民美 术出版社。 4. 赖永少中国佛教酉科全书,上海古籍出 版社。 5. 转引自胡佩衡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人民美 术出版社。 作者系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南 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 约稿、责编 .秦金根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