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哲学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冯友兰中国哲学哲学读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冯友兰中国哲学哲学读后感 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书:中国哲学简史,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清楚的轮廓,让我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在我为古代中国哲学家才智的思索而惊羡不已时,它同时又给了我颇多感悟,一些只可意会不行言传的东西潜入意识中,对于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杨朱的隐忍;道家的“道无名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深邃高深,它们点燃了我对哲学的新奇,对人生的思索,对生活的反省。但在这儿我不想单论某一家,或某一学派给我的感想,我的感受很大一部分来自它们的整体,来自它们组合起来的中国哲学。 中西方从一起先对宗教就有不同的理解。西方“宗教”从一起先就已有了现在宗教的一般意义,即是神与人的结合,重
2、视、当心翼翼地崇拜神灵。而在中国,佛教传入之前(即东汉以前),中国的各个教派,不论是儒家还是墨家,道家,他们都不存在什么神与人的关系,比如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它们都是对人与社会,人自身的修养的探究。这一阶段与古希腊时期很像,但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分是对神的看法。 中国的宗教除了道教外都是外来的。而中国的道教也不同于其它的宗教,它好像淡化了所谓的肯定的皈依,它更接近于一种“修身”,强调个人的修炼能达到得道成仙的境地。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和道家在内涵上是有相同点的,道教来源于道家思想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而我认为两者的区分在于道教借用了更多其它宗教的东西,将那
3、种哲学思想隐藏在宗教的外衣下,它给它加了更多的内容,更简单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宣扬了鬼神,成仙等外在的东西,其实我认为这些表面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理解接受,老百姓在信道教的得道成仙那一套时并不会思索,也无从思索哲学层面的问题。他们只是须要一个超脱今生的方法,当道教告知他们如何如何可以成仙,他们便会坚信不移去做。关于其起源,冯友兰先生讲得很透彻:“佛教在制度组织方面极大地启发了道教。在宗教信仰方面,道教的发展则是受到民族心情的极大刺激,人们生气地凝视着外来的佛教竟然成功地侵入中国。有些人的确以为佛教是夷狄之教。所以道教是中国本地的信仰,而且在肯定程度上是作为取代佛教的本地宗教而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
4、中,它又从它的外来对手借用了大量的东西,包括制度,仪式,以至大部分经典的形式。”因此我在想假如没有佛教的传入中国会形成道教吗?或者说中国会形成宗教吗? 传入中国以后,及至发展持续至今,佛教俨然已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但即使如此,在古代它的地位也不过是与儒、道二家并立,甚至是从属于儒家的。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但它并没有像西方的基督教那样获得独尊的地位,因为中国固有的各家的哲学思想已深化人心,融入社会和一般认知,中国人无法抛开他们古已有之的思想。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习惯于用他们自身的理论去说明佛学的经典。因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被同化的过程,它适应着中国人的心理,中国人的思想,不断地被中国的
5、哲学家说明补充,发展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他的发展并没有动摇儒家在中国哲学文化的地位,它就像中国固有的“百家”一样丰富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正如冯友兰先生说的:“中国的佛学”和“在中国的佛学”是不同的,前者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学,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结合,它是联系着中国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 虽然西方的思想领域被基督教统制了将近一千年,文学,艺术领域被神性覆盖了近千年,但我们看到了基督教对文艺,科学的摧残时,也同时应看到它给欧洲社会的深远的正面作用。正是它,赐予了西方人探究的激情,向上的凝合力。它是全欧洲社会的精神支柱。一旦文艺复兴的春风吹来,科学,艺术都曾现出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就像冰封多时的
6、大地,在一瞬间到处春意盎然。西方人的思想在基督教这个大前提下留同存异,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 相比中国,虽然从古到今,科学文化都以肯定的速度稳步发展,但却缺乏了一种凝合力,为什么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推崇西方文化,而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弃若草履,我觉得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社中须要反复思索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道。其实我也发觉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从最近颁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2年),重视中国的“七夕”情人节,重视中国传统美德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和努力。 但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团结”,这是毛主席一向强调的一点。可是放到现在,好像中国人已忘了这一点
7、了。常听西方人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两个中国人是条虫,讲的就是这一点。同时我还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现在的不团结的根源在哪儿?在冯友兰先生的书中我认为我找到了一个令自己满足的答案。冯友兰先生联系了中国与西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及经济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来说明中国哲学的变与不变的问题,他说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上农”的思想,发展出一个建全完备的国家机器,而古希腊是一个海洋国家,不具备发展农业的条件,从而形成了地中海地区旺盛的商业贸易。而我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区分,使中国人局限在他的一方土地,往往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处极少地搬迁,也较少地与外界联系,从而使得信息的传播缓慢,邻与邻之
8、间甚至还出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久而久之,中国人形成了一种“独立”思索的状况,这种形式便导致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普遍趋势,那就是个人的“修身”,这种思想反映在大部分中国哲学中,比如道家,阴阳家,都强调的是个人。因此我们可不行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这种“独立”使中国人淡化了对别人的关注,就像鲁迅先生批判的中国人“淡漠的劣根性”。这样想着,中国人的不团结也就不足为奇了。 冯友兰中国哲学哲学读后感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探讨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才智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