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广汇城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图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府新区广汇城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图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天府新区广汇城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图文) X XX 市天府新区广汇城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 具体勘察阶段) 勘 建材成都地质工程勘 XX 公司20_年 09 月XX 市天府新区广汇城项目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 具体勘察阶段)建材成都地质工程勘 XX 公司 20_年 9 月 21 日 地址:XX 市龙潭工业园区 资质等级:甲级 电话: 传真: 服务电话: 邮编: 项目编号: 勘察等级:甲级 法 定 代 表 人: 职称:高级工程师 企业技术负责人: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审 定 人: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审 核 人: 职称:工程师 项 目 负 责 人: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编写人:
2、职称:工程师 职称:助理工程师企业法定代表人申明本人慎重声明: 本单位本次出具的勘察报告及其附件的全部内容是真实精确的。我知道报送虚假的资料是严峻的违法行为,此次报送的勘察文件及附件材料如有虚假,本单位及本人愿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依法赐予的惩罚。单位法定代表人:( 盖章) 2022 年 9 月 21 日目 目录 1、前言. 1 1.1 工程概况. 1 1.2 勘察目的及工作技术要求. 2 1.3 勘察依据. 3 1.4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4 2、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4 2.1 勘探点的布置. 4 2.2 勘探点的测放. 4 2.3 勘察手段. 4 2.4 完成工作量. 5
3、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6 3.1 场地地形、地貌. 6 3.2 区域气象概况. 6 3.3 场地区域地质构造及稳定性. 7 3.4 地层岩性. 8 3.5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10 4、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土腐蚀性评价. 12 4.1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类型. 12 4.2 地下水的腐蚀性. 12 4.3 场地土的腐蚀性. 13 5、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14 5.1 抗震设防烈度及地振动参数. 14 5.2 场地土的类型及场地类别. 14 6、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14 6.1 场地稳定性及建筑相宜性. 14 6.2 岩土层的匀称性分析与评价. 15 6.3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评价
4、. 15 6.4 地基土的胀缩性评价. 16 6.5 场地内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17 7、基坑支护方案分析. 17 7.1 场地基本状况简述. 17 7.2 基坑支护建议措施. 18 8、基坑支护工程施工中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19 8.1 场地地下水. 19 8.2 人工填土. 19 8.3 膨胀性黏土. 19 8.4 基坑监测. 20 9、结论及建议. 201 1 、前言 1.1 工程概况 四川广汇蜀信 XX 公司(业主单位)于二一七年九月托付我院对其拟建的天府新区广汇城项目建筑场地进行具体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目前阶段,场地内拟建建筑物布局、层高及结构形式等目前尚未完全确定,为协
5、作业主施工安排支配,本次勘察任务为广汇城项目地块的基坑支护工程部分勘察,建设场地勘察待平面位置确定后接着进行。拟建场地位于XX省XX市天府新区杭州路东段南侧,汉州路东侧,两路交汇处,在建地铁 11 号线及 18 号线分别从场地东侧、南侧旁边通过,距成都天府广场直线距离约 30Km,与业主单位在建广汇成都雪莲堂美术馆隔汉州路相邻,交通极为便利。详细位置见图 1.1 红色原点标注。图 1.1项目地理位置图 广汇城项目地块被 XX 市政道路分为两块,本报告分别标注为 A2 地块及 B 地块(详见勘察报告附图:钻孔平面布置图)。详细状况见下表1.1。 基坑详细状况明细表 表 1.1地块 名称 周长(m
6、) 面积() 场 地 ± 0.00标高(m) 地下室 层数 地下室底 板标高(m) 基坑开挖 底板标高(m) A 846.26 29846.68 489.00 3 475.20 473.20 B 379.18 8249.42 487.00 2 477.10 474.10 1.2 勘察目的及工作技术要求 (1)查明基坑开挖线沿线有无不良地质作用及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评价与治理所需的岩土参数及治理方案建议,初步评价场地内的建筑相宜性; (2)查明场地内埋藏的古河道、沟滨、墓地、溶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 (3)查明场地内岩土的成
7、因类型、厚度、分布范围及工程特性,初步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匀称性及承载力; (4)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位年改变幅度、规律及渗透性;预料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及运用期间可能发生的改变及其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5)对场地进行地震效应评价,确定所处抗震地段,划分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 (6)判定场地地下水和土对支护结构建筑材料及金属结构的腐蚀性; (7)提出基坑支护所需岩土工程参数,评价基坑开挖边坡稳定性,提出基坑支护建议措施。3 1.3 勘察依据 本次勘察工作执行的规范、标准及参考资料主要为: (1) 房屋建 XX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_年版); (2)岩
8、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22 版;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22; (4)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5)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22; (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7)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22; (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22; (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22; (10)岩土工程勘察平安规范GB50585-2022; (11)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22; (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
9、011-2022)(20_年版); (1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22); (14)XX 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2022 427 号文。(15)XX 市勘察测绘探讨院,场地用地红线范围图及基坑开挖边线图; (16)拟建场地旁边的区域、水文地质及岩土工程勘察相关成果资料。41.4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22 版),拟建工程为高度超过 100m 的超高层建筑,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场地困难程度等级为中等困难;场地岩土种类较多,厚度及分布不匀称,性质改变较大,地基困难程度等级为中等,综合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10、为甲级。2 、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2.1 勘探点的布置 依据业主供应的拟建建筑基坑开挖范围图,依据规范并结合场地特点及规模,勘探点沿基坑开挖边线布置,共布置勘探孔 75 个,钻孔间距 9.4021.70m。其中限制性孔 27 个,孔深 28.2032.80m;一般性孔 48 个,孔深 24.8028.70m。勘探孔详细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2.2 勘探点的测放 本次详勘勘探点依据业主方供应的三个限制点,采纳南方RTK(S82)进行测放。业主供应的限制点如下表 2.2: 限制点坐标及高程 表 2.2 点号 X 坐标 Y 坐标 高程(m) 1 194108.717 220721.170 48
11、4.954 2 194040.577 220670.412 485.098 3 194241.252 220606.008 488.678 2.3 勘察手段 依据场地地质状况,结合本院在类似场地的工程阅历,本次勘察5 工作采纳以下手段完成: (1)搜集资料及工程地质调查 搜集和探讨场地区域地质、地震资料及场地旁边已有的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资料,进行了现场踏勘和工程地质调查。(2)钻探 本工程钻探依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采纳SH-150型钻机回旋钻进,全孔取芯,岩芯实行率限制标准按相关规范执行,并刚好现场编录。(3)标准贯入试验 对场地内的粘性土进行标准贯入原位测试,以判定其力学性质。(4)取岩
12、土试样及室内试验 对场地内的岩土按规范要求实行试样,并进行室内土工试验,获得各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土对砼及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钢结构的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钢筋的腐蚀性。2.4 完成工作量 我院受托付后于 20_年 9 月 10 日组织钻机进场并起先钻探,于20_年 9 月 19 日完成全部野外勘探工作,20_年 9 月 21 日提交成果报告。详细完成的工作量见表 2.4。6完成工作量表表 2.4 序号 工作内容 完成工作量 单位 备注 1 勘探点测放 75 个2 完成钻孔 75 个3 钻探进尺 2142.70 m4 标准贯入试验 20 次5 取土样 13 组6 取岩样 14 组
13、7 取水样 2 组8 室内岩土试验 27 组9 土腐蚀性试验 5 件10 水质简分析 2 组11 提交成果报告 6 份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 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XX省XX市天府新区杭州路东段南侧,汉州路东侧,两路交汇处,交通便利。场地原为荒地,地表为接近项目施工弃土,沿基坑周边场地钻孔孔口标高 487.21m492.57m,相对高差 5.35m,基坑周边场地平均高程 489.30m。场地地貌单元属宽缓浅丘,为岷江水系级阶地。3.2 区域气象概况 场地属亚热带潮湿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柔,雨量充足,夏季无酷暑,冬季少寒冷。多年年平均气温 16.2,最高 37.3,极端最低气温
14、-5.9,全年一月气温最低,七月气温最高;多年年平均降水量947mm,69 月降雨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 74.276.9%,12 月至次年 2月降雨量最少;多年年平均蒸发量为 1020.5mm;多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82%;多年年平均风速为 1.35m/s,最大风速 14.8m/s,极大风速7 27.4m/s(1961 年 6 月 2 日),主导风向 NNE 向,出现频率 11%,基本风压为 0.25kPa。3.3 场地区域地质构造及稳定性 该区域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坳陷中部东侧,处于北东走向的龙门山褶断带和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见图 3.2)。由于受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两
15、构造带相对上升,坳陷盆地内积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冰水积累层和冲、洪积层,形成现今平原景观。在成都平原下伏基岩内存在北东走向的蒲江新津断裂和新都磨盘山断裂及其他次生断裂。但除蒲江新津断裂在第四纪以来有间隙性活动外,其他隐伏断裂近期无明显活动表征。总体而言,该区属扬子地台,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已考虑龙门山地震带影响,属相对稳定地块。隆起褶断带第四系沉降区低山丘陵西部山地北带断褶山门龙灌县名山大邑安仁新津安德镇郫县成都彭山金堂简阳安县绵阳四成都龙泉山平原褶断带川盆地蒲江新都凹陷盆地隐伏断裂彭州 图 3.3 成都平原位置及构造略图8 3.4 地层岩性 拟建场地钻探揭露深度范围
16、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 4 ml )、第四系全新统湖相层积粉质黏土(Q 4 l )、中下更新统冰水积累黏土(Q 1+2 fgl )、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 2g )泥岩。地层特征分述如下: 按地层由上至下的依次描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 4 ml ): 褐红色、棕红色,稍湿湿,成份以全强风化状泥岩及粘性土为主,局部含少量卵石,强风化泥岩为块状,块径 250cm,质软,易碎,全风化多呈土状,结构松散,无压实,土中大空隙较多,匀称性较差,为旁边建筑场 XX 市政道路场地开挖弃土,新近堆填,基本处于无固结状态,层顶标高485.98492.57m,均出露于地表,层底标高474.
17、68489.24m,层厚0.4012.80m,平均厚度 5.83m,分布于场地内大部分地表。(2)第四系全新统湖相层积粉质黏土(Q 4 l ): 褐灰色,夹灰绿色条带,粘性较好,可塑状为主,局部硬塑状,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钻探过程中扰动易软化,缩径现象明显,粘性好,含少量有机质,无气味。层顶标高477.44488.84m,层顶埋深 1.2012.00m;层底标高 474.74485.24m,层底埋深 4.8014.60m,层厚 0.303.80m,平均厚度 2.24m,分布于场地西南侧原水塘位置(详细详见钻孔平面布置图)。(3)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积累黏土(Q 1+2
18、fgl ): 褐黄色棕红色,可塑,稍湿湿;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铁锰质及钙质结核,局部含薄层粉质黏土。层顶9 标高 474.74488.87m,层顶埋深 1.5014.60m;层底标高 471.14487.14m,层底埋深 1.4017.80m,层厚 0.506.00m,平均厚度 2.22m,场地勘探孔布置范围内大部分区域有分布。(4)白垩系上统灌口组泥岩(K 2g ): 紫红、砖红色,局部夹青灰色,全中风化,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以黏土矿物为主。岩层产状 128°∠4°,其他结构面不明显,局部夹泥质粉砂岩夹层,层厚 0.20.6m,未单独分
19、层。泥岩顶板埋深为0.0019.40m,标高 469.09488.71m,高差 19.62m,起伏较大;依据泥岩风化程度及力学特征划分为全风化泥岩、强风化泥岩及中风化泥岩三个亚层,须要说明的是,泥岩全风化层、强风化层及中风化层之间为一渐变过程,并无明确的界限。 1 全风化泥岩:风化裂隙极发育,岩心层土夹少量碎石状,原岩结构可辨,可视为硬塑状粘性土,因含差异风化强风化状泥岩颗粒及团块,粘性较差,不易搓成条状。层顶标高 472.24488.84m,层顶埋深 0.0017.40m;层底标高 471.14487.65m,层底埋深 1.8018.85m,层厚0.20_.90m,平均厚度 1.34m,勘探
20、孔布置范围内部分区域有分布。 2 强风化泥岩:风化裂隙发育,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呈块状或碎石状,断面多铁锈色浸染,易碎,岩块浸水快速软化、崩解。层顶标高 471.14489.24m,层顶埋深 0.6018.50m;层底标高 469.09488.71m,层底埋深 0.4019.40m,层厚 0.406.60m,平均厚度 2.29m,场地内绝大部分钻孔区域均有分布。 3 中风化泥岩:风化裂隙局部较发育,整体弱发育,组织结构部分10 破坏,岩芯多呈短柱状或柱状,局部机械破裂呈块状。岩芯断面较簇新,岩质软,敲击易碎,岩块浸水后较快软化、崩解,暴晒易龟裂呈不规则碎块状。层顶标高 469.09479.
21、57m,层顶埋深 0.4019.40m;揭露层厚7.1031.10m,未揭穿,整个场地均有分布。该层局部夹泥质粉砂岩夹层,层厚 0.20.6m,未单独分层。各地层的埋深及厚度详见附图工程地质剖面图。3.5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3.5.1 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统计 (1)土层常规试验 本次勘察于钻孔中共实行原状土样 8 件,进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试验统计成果见表 3.5.1-1、3.5.1-2。土样物理力学性质统计成果表表 3.5.1-1 岩样物理力学性质统计成果表表 3.5.1-1 岩 石 名 称 统 计 指 标 项 目 天 然 密 度 ρd 自然抗剪强度 单 轴 抗 压 强 度 f
22、rc(MPa)(自然)土层 物理力学 自然 密度 ρ 0(g/cm 3 ) 天 然 含水率 ω 0 (%) 天 然 孔 隙 比e 0液限 W L (%) 塑限 W P (%) 液性指数 I L压缩 模量 Es 1-2(Mpa) 压缩 系数 α 1-2(MPa -1 ) 抗剪强度 (直剪) c (kPa) φ (°) 粉质粘 土 统计数 6 6 6 6 6 6 6 6 6 6 最小值 1.98 23.4 0.67 30.5 17.20 0.39 5.15 0.23 19.40 10.40 最大值 2.01 25.3 0.72 33.0 18.30
23、0.56 7.48 0.33 22.70 11.80 平均值 2.00 24.27 0.69 32.1 17.85 0.45 5.96 0.29 21.20 10.95 标准差 / / / 0.96 0.36 0.06 0.83 0.04 1.27 0.55 变异系数 / / / 0.03 0.02 0.14 0.14 0.13 0.06 0.05 标准值 / / / 32.85 18.20 0.50 5.26 0.32 20.10 10.50 粘 土 统计数 7 7 7 7 7 7 7 7 7 7 最小值 1.91 26.8 0.797 40.3 18.80 0.25 4.35 0.28 2
24、9.40 10.40 最大值 1.94 31.6 0.895 48.1 22.20 0.48 6.77 0.42 35.50 13.10 平均值 1.93 29.31 0.844 44.23 20.63 0.38 5.38 0.35 32.77 11.84 标准差 / / / 3.10 1.03 0.10 0.86 0.05 2.62 0.83 变异系数 / / / 0.07 0.05 0.25 0.16 0.15 0.08 0.07 标准值 / / / 46.63 21.38 0.45 4.67 0.39 30.90 11.1911 g/cm3 内聚力 C(MPa) 内 摩 角 φ(
25、°) (天 然) 中风化泥岩 3样 本 容 量 14 8 8 14最 大 值 2.48 0.79 37.9 3.70 最 小 值 2.33 0.3836.8 1.54 平 均 值 2.40 0.5137.5 2.40 标 准 差 0.05 0.13 0.38 0.62 变 异 系 数 0.02 0.26 0.01 0.26 修 正 系 数 1.01 0.82 0.99 0.86 标 准 值 2.43 0.42 37.3 2.07 (2)土层胀缩试验 本次勘察,实行 13 组原状土样进行胀缩试验,以评价其膨胀性。膨胀性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 3.5.1-2 土层名称 自由膨胀率% 50kpa
26、 膨胀率% 膨胀力 kpa 收缩系数 粉质黏土 2030/6=24.5 0.060.10/2=0.08 10.8216.58/2=13.70 0.220.58/2=0.40 黏土 4248/7=45 0.090.40/3=0.22 10.2723.76/3=16.40 0.370.53/3=0.43 由土工试验结果表 3.5.1-2 可知,场地内粉质黏土自由膨胀率为2030%,黏土自由膨胀率为 4248%,依据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22,第 4.3.4 条规定,粉质黏土为非膨胀性土;黏土自由膨胀率大于 40%小于 65%,具有弱膨胀潜势。3.5.2 原位测试 对场地的黏性土
27、层及全风化泥岩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共完成标准贯入试验 20 次,统计成果见表 3.5.2。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 3.5.2 土层名称 范 围 值( 击/30cm) 有效统计数 n 平均值(击/30cm) 标 准 差σ 变异系数δ 标准值 粉质黏土 914 6 11 1.76 0.16 9.52 黏土 914 7 12.29 1.84 0.15 10.95 全风化泥岩 1724 7 20.14 2.42 0.12 18.3612 4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土腐蚀性评价 4.1 地下水赋存条件及类型 依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已有勘察成果可知:场地地下水类型属第四系上层滞
28、水和基岩裂隙水。上层滞水:分布于表层填土层及粘性土中,以填土层内为主,粘性土层为一相对隔水层,无统一地下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整体较小,基坑开挖时可采纳明排疏干。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泥岩中,地下水位改变较大,分布广泛,总体透水性较差,但在基岩裂隙发育段透水性较好,尤以全强风化泥岩层为主。勘察期间,紧邻场地 XX 市政道路正处在路基施工阶段,路基基岩出露,地下水较丰富,采纳水泵+深集水井明排法排水,效果良好。本次勘察时为夏末秋初,降雨量偏多,为相对丰水期。场地稳定水位埋深-1.30-6.90m,标高 482.10486.90m,平均标高 485.46m。地下水有随季节改变的特点,年改变
29、幅度在 2.04.0m 左右,依据本区域地质水文资料,在正常状况下,场地年最高地下水位 3.0m 左右,标高约486.30m。4.2 地下水的腐蚀性 在钻孔 56 # 及紧邻场地 XX 市政道路集水井内取水样 2 件进行室内腐蚀性分析试验。依据水质分析资料可知,场地地下水类型为属HCO 3 -Mg-Ca 型水,PH 值 7.457.66。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_年版)12.2 及附录 G 的相关规定进行腐蚀性评价,评价详见下表 4.2。13 场地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 4.2 评价方法项目 试验值 评价标准腐蚀等级结论 按 环 境 类型 对 砼 腐蚀性 SO
30、 4 2- (mg/L) 0.16、0.76 200 微 环境类型为 类 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Mg 2+ (mg/L) 10.7 1000 微 NH 4 + (mg/L) 0.28、0.61 100 微 OH -(mg/L) 0.00 35000 微 总矿化度(mg/L) 97.30、178.80 10000 微 按 地 层 渗透 性 对 砼腐蚀性 PH 值 7.45、7.66 5.0 微 地层为弱渗透性土层 HCO 3 - (mmol/L) 1.46、2.20 1.0 微 侵蚀性 CO 22.50、3.70 30 微 对 钢 筋 混土 中
31、钢 筋的腐蚀性 C1 - (mg/L) 0.14、0.20 100 微 干湿交替 依据表 4.2 可知: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4.3 场地土的腐蚀性 依据现场所取土样的腐蚀性测试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_年版)第 12.2 条的规定进行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评价结果见表 4.3。场地土的腐蚀性评价表 表 4.3 评价方法项目 试验值评价标准腐蚀等级 结 论 按环境类型对砼腐蚀性 SO 4 2- (mg/kg) 55.20 400 微 环境类型 为 类 场 地 土 对 混凝 土 结 构 具微腐蚀性,对钢 筋 混 凝 土中
32、 的 钢 筋 具微腐蚀性,对钢 结 构 具 微腐蚀性。Mg 2+ (mg/kg) 25.0 1500 微 按地层渗透性 对砼腐蚀性 PH 值 7.63 5.0 微 地层渗透性为弱渗透性 对钢筋混土中钢筋的腐蚀性 C1- (mg/kg) 10.30 250 微土层属 B 类 对钢结构的 腐蚀性 PH 值 7.63 5.5 微 / 依据表 4.3 可知: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依据 PH 值,场地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14 5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5.1 抗震设防烈度及地振动参数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22):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7
33、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5.2 场地土的类型及场地类别 本次基坑支护勘察未在场地内做波速测试试验,场地土类别划分参考场地初步勘查阶段(XX 省川建勘察设计院,20_年 02 月)波速测试成果,其统计结果见表 5.1。波速测试结果统计表(初步勘查成果) 表 5.1孔号 卓越周期 Tg(s)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Vse(m/s) 4# 0.2718723# 0.4115533# 0.29178平均值 0.32173由试验结果知,勘察场地的场地土等效剪切波平均波速为 173m/s,属中软场地土,拟建场地覆盖层厚度在 350m 之间,属于类建筑场地,建议场地卓越周期
34、 T=0.35s。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22),勘察场地处于对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场地地基土由人工填土、可塑状粉质黏土、可塑状黏土、全风化泥岩构成。人工填土属懦弱土;可塑状粉质黏土、可塑状黏土属中软土;全风化泥岩属中硬土。6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6.1 场地稳定性及建筑相宜性 成都地区属地震波及区,不论四周松潘、平武或是汶川的强震或15 邻近周边的地震,波及到成都最高烈度均在 6 度以下。就该区域地壳稳定性来说,成都地区是处于四周微弱活动环绕中的地壳稳定区。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及钻探成果,场地无断裂构造,无特别不良地质作用,地形较平坦,场地整体稳定,相宜建筑。6.2 岩土层
35、的匀称性分析与评价 依据场地基坑开挖深度,场地表层人工填土、可塑状粉质黏土及绝大部分可塑状黏土层位于基坑开挖深度内,可不考虑其匀称性,场地西南侧局部区域基坑底部残余厚度 0.702.10m 可塑状黏土,层位改变大,可挖除或实行地基处理措施,以满意结构承载力要求。全风化泥岩层局部分布,空间分布不匀称,厚度改变大,为不匀称土。本次勘察钻孔主要为满意基坑支护须要而布置,均沿基坑开挖边线分布,场地内拟建建筑物区域及纯地下室范围内岩土层分布及层位特点未详细查明,本节岩土层的匀称性分析与评价仅为设计供应参考,不能作为最终设计依据。6.3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评价 经现场钻探取芯鉴别,结合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
36、验结果,拟建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分布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评价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 4 ml ):为新近回填,匀称性及固结性较差,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差,属开挖范围,不用作基础持力层,但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该层土分布范围广泛,厚度差异大,物理力学性质较差,结构不稳定,受地表水及地下水影响易出现倒塌及浅层滑坡,严峻影响基坑的稳定性,对支护形式的选择影响较大。16 (2)第四系全新统湖积粉质黏土(Q 4 l ):可塑状为主,无膨胀性,力学性质相对较差,属开挖范围,不用作地基持力层。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中,该层土在机械成孔,包括旋挖钻机支护桩成孔及锚杆(索)成孔过程中,受机械扰动易产生缩径现象,支护结构设计时需考虑应对措施。(3)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积累黏土(Q 1+2 fgl ):可塑状为主,局部硬塑状,具弱膨胀性,绝大部分区域属开挖范围,局部基坑开挖后残留厚度 0.702.10m,不能干脆作为地基持力层。(4)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 2g ) 全风化泥岩1:表观为土夹强风化泥岩颗粒状,物理力学性质与硬塑半坚硬状粉质黏土接近,透水性差,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可作为多层或纯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