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史问廉》观后感.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 单位 姓名 ) 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需具备和善、能干、敬业、公正、遵守法律、明辨是非等基本品行,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喊,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可以说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由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心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近日
2、,我在工作之余仔细观看和学习了这部纪录片,深受教化,我认为这部纪录片主题显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特殊是在强势反腐深化人心的当下,此片更具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建了独树一帜的绚丽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阅历,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胜利阅历,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整部纪录片共8集,每集45分钟,名称依次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等,不仅在片名上就使人对 1 内容有了直观的相识,而且纪录片纵览数千年中华廉政史,从先秦到明清,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务均有涉及。面
3、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和众说纷纭的民间野史,摄制组潜心探讨、遍访专家,细心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让观众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解并描述中,得到警示和启迪。 在第一集兴衰之思中,石崇和他同时代的富豪斗富比阔的故事给我很深印象:石崇诞生于世族大家,多次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比富。王恺总是以失败告终。为了帮助自己的舅舅,晋武帝送给王恺一批极为罕见的无价之宝,不料当王恺把这些东西拿给石崇看的时候,却被石崇当场打碎。随后,石崇从家中拿出很多更为昂贵罕见的珍宝让王恺随意选择。这次斗富又一次以王恺的失败而收场。今日的人们已经无法知道石崇究竟有多少财宝,但它无疑是一笔惊人的数字。 在当时的西晋王朝,无论是石崇还是与他
4、斗富的富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官员。晋书石崇传中说,石崇在担当荆州刺史的时候,对路过荆州的商人大肆抢劫。依靠着这种明目张胆的抢劫,石崇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为巨富。不过,这位高调炫富的富豪官员,很快就给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公元300年,石崇被送上了刑场。临死之前他才意识到,正是那些来路不明的巨额财宝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拜金”的政权之一,这种自上而下、大面积的恶性腐败,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在其次集清官之念中,描述了包拯的故事:广东省肇庆市,在古代叫端州,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就产自这里。经过半个 2 月的纯手工精雕细刻,一方精致的砚台呈现
5、在世人面前,这方砚的名字叫做“包公掷砚”,它讲解并描述了一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为官时的一个民间传闻。被历代中国视为青天的包拯和端砚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公元1040年,42岁的包拯来到端州担当知州。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当时端砚是献给皇帝的贡品。过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进贡的名义层层加码,肆意索取砚台,用来贿赂上司和权贵。包拯到任后,要求工匠严格根据进贡的数目制作砚台,不允很多做。民间传闻中,当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感念包拯清廉的下属,将一方端砚愉愉藏在了包拯的行李中,以作纪念。包拯发觉之后,径直将砚掷于水中,于是包拯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千百年来始终被传为佳话。初到端州,包拯就在州衙的清心堂墙壁题下了一首诗,
6、“书端州郡斋壁”,作为他为官和做人的座右铭。“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首诗的意思是,居心清正是官员为政清廉的根本,正道直行是做人做事的准则。好木终成栋梁,好钢宁折不弯,历史在这方面留下了很多教训,为官者千万不要做出让后人感到羞愧的事情。包拯用这首诗告诫自己,为官者当谋正直之道,去除贪欲。这是包拯流传下来唯一一首诗,可谓吉光片羽。但却成为包拯一生为官做人的光辉写照。包拯在端州为官三年,离任时不带一方端砚的故事,很快传了出去,成为朝野上下的美谈。一时间,清正廉洁的包拯一举成名,包青天的传奇故事,就这样起先了。公元1057年
7、,包拯担当开封府尹。刚一上任,他就下令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百姓可以干脆向他递交状子,陈述冤情, 3 不再受衙役的刁难和欺瞒。此时,年逾六旬的包拯早以清正廉洁,判案公正严明,铁面无私而著名全国,他已经成为百官的楷模和百姓心中公允正义的化身。出任开封府尹4年之后,包拯与世长辞,仁宗皇帝赵祯亲自上门吊唁,并宣布停止视朝一天,以示哀悼。包拯临终前,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按例律将门荫入仕,便留下了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的遗嘱。包拯在去世前留下的遗嘱,成了包拯后世子孙必需恪守的一条家训。在包拯的严格要求下,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成为清廉贤明,享誉一方的模范官员,而这条家训在
8、包拯去世后,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成为后人景仰和学习的对象。包拯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最闻名的清官廉吏,起先成为民间崇拜的精神偶像。在人们的心中,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铁面无私,心智过人,执法如山的清官,又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在中国,只有为数极少的官员能够像包拯那样跨越古今,在历朝历代的艺术舞台上被不断演绎。 在看完这集影片之后,我深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当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当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日来理解,应当说明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日应当说明为人民大众吧。假如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晰的指出了为
9、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相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4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恒久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知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确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确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允的。为官
10、者必需相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谦这喜闻乐见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得到社会的认可。 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思想,有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才智。国家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行分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讲究德治礼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DNA,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
11、。”以史为鉴,鉴往古今。“执政为民,廉洁自律”是官员不行逾越的道德底线,在众多利益诱惑面前,要学会拒绝,以清廉的作风影响党风;变更政风,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府;净化社会不良风气,还一个风清气正的世界。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观后感鉴史问廉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