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谨防课堂评价中的“温柔陷阱”] 温柔陷阱慕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谨防课堂评价中的“温柔陷阱”] 温柔陷阱慕安.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谨防课堂评价中的“温柔陷阱” 温柔陷阱慕安 “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课堂评价则是能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真诚的、恰当的、适时的、精妙的课堂评价,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成效。反之,则容易使学生难以明辨正误,难以触动真情,难以形成内驱,难以领悟方法。在最近的一系列听课活动中,笔者对小语课堂上呈现出的评价过程深感忧虑。一味赏识、急功近利、含糊不清、机械单调的评价在课改多年的今天仍然充斥着我们的语文课堂,给学生的健康、持续发展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温柔陷阱”。
2、现象1:在整堂课中,从课始到课尾“听取表扬声一片”。“表扬他!啪啪啪啪啪”“棒、棒,你真棒”“你真聪明!”“了不起”,甚至“OK”“good、good、very good”。称赞声不绝于耳。 思考: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还真是为数不少。或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或许是为了体现人文的关怀,再或者是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我们的老师们都慷慨无私地献出了赏识教育的法宝,一味地为学生叫好。诚然,学生确实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在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下,相信即使是平庸的孩子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但是,物极必反,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廉价表
3、扬有谁会珍惜呢?事实上,对孩子而言,过多的夸奖不仅不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塑造中的绊脚石。 现象2:一位教师在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做了许多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教具:荷叶、青蛙、蜻蜓课上,教师将教具随着课文内容的揭示贴在了黑板上,学生词语读正确了,回答问题对了,教师就撕下一个奖励给学生。一时间,学生小手林立,眼睛盯着奖品,有的欢呼雀跃,有的唉声叹气,根本无心顾及后面的学习内容。 再看,在许多公开课上,老师们有的在孩子的眉心贴上塑料娃娃像表示奖励,并称其为“聪明蛙”;有的在孩子胸前贴上“大拇指”、“智慧星”。还有的老师在教学生词
4、时,把生词贴在或梅花、或蘑菇或小鱼的后面,谁读对了就奖励给谁。更有甚者将铅笔、橡皮、笔记本等等搬进课堂作为奖品,于是,学生争先恐后,一堂课就在奖品的诱惑下热热闹闹地开始,热热闹闹地结束了。 思考:评价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调控课堂,比如小红花、五角星等。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上课期间开展一些“争红花”、“夺红旗”之类的活动,的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但是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学生会把学习这一目标置于脑后不顾,而只在乎当前的奖励,甚至于把奖励当成学习的目标,转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容易产生一种功利心理:回答问题就是为了得到奖励。因此,课始还能看到一些孩子积极参与学习,而当
5、他们得到奖励之后,就以为大功告成,后面的学习活动就不那么积极主动了,更糟糕的是许多孩子对小红花之类的东西熟视无睹,失去兴趣,时时盼望着有更新鲜的奖品来刺激他们。如果课堂上老师没有准备奖品,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这一结果显然与教师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一个人正对活动充满兴趣时,给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所以,此时奖励学生最好的办法就是真诚的评价语。学生在教师真诚的赞美下从从容容地学习,踏踏实实地探究,真真切切地对话,自然而
6、然地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也就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 现象3:在许多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不少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或是同学相互讨论之后,要么只是“嗯”、“好”、“还有谁想说”,要么就是不做任何评价。常常在两位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老师明辨是非时,教师只是含糊地说“你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你们讲的都不错。”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 思考:这种含糊不清的评价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成果不置可否、不分正误、不论高下、不作诊断、不予导向,让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信息中澄清是非、分出高下、明确方向、领悟方法。还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了解自己能力造成误导
7、,这种评价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现象4:课堂上,常常听到教师例行公事,生硬地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语。如:问得好,问得很有价值;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说得好,说得很完整等等。也常常听到学生之间机械的评价语。如:我觉得XX同学说得有点正确,但我想给他提个小小的意见。初听这样的评价,会觉得这孩子的口语表达不错,很会评价人,也很有礼貌,能先表扬人,再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但随着课堂的深入,我们发现,班里的学生评价他人都是采用“先肯定,再说自己观点”这种机械的方式,有时候明明是错误的,学生仍然首先予以肯定。 思考:课堂上这样的评价语机械单调,欠缺一种趣味和活力,欠缺一种灵动和情感,欠缺一种天真和个性,欠缺一种
8、想象和意境。这样的评价语多了只能是浪费时间。 现象5:教师让一位学生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问其他同学:“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学生的回答往往诸如:“声音很响亮。”“声音太低了。”“读得很好。”“很有感情。”“有个字读丢了。”“有个字音读错了。”教师于是让读书的同学把错误纠正一下或者简单地表扬一下。每节阅读课上都有几次这样的生生互评安排,于是乎,一堂课有一小半的时间花在了这种没有质量的互评上了。 思考:这样的评价现象在课堂中非常普遍,随着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师不再成为课堂评价的霸主,一统天下、垄断评价,而是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有利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共
9、同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感受、鉴赏、表达能力。但如果不管每次的朗读目标,不论学生是否善于评价,一味地让学生互评,始终这样在表层循环反复势必要占用课堂许多的宝贵时间,这样的课堂有何高效率而言? 我想: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评价,但更应该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请学生读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弄清读书要求,以便使之后的评价能够有的放矢;在课堂评价没有质量、流于形式的时候,教师要通过点拨、引导,更主要的是通过自身具有针对性、诊断性、激励性的评价示范,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去评价。这样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会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就会生动、丰富起来,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也会得到提高。 以上列举的一些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评价现象,折射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文化底蕴与教学功底。只有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练就扎实的教学功底,才能让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思想情感的升华。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