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区域创新调研报告---高水平推进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区域创新调研报告---高水平推进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区域创新调研报告-高水平推进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区域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布局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杭州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既有长期性的战略性意义,又具有实践性的现实意义。 为此,市政协今年将“高水平推进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作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主课题。会前,在潘家玮主席和周智林副主席的领导下,市政协组织党派、界别、专委会和区县市政协成立10个课题组,围绕主题,召开产业集聚区、高校院所、高新企业、市级相关部门等座谈会,并赴南京、合肥等地考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报告如下: 一、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的现状和做法 近年来,
2、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厚植创新活力之城优势,为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把科技创新作为“创新高地建设”的基础路径。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领跑全省,稳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方阵。2022-2022年,杭州全社会r&d经费支出由396.8亿元增加到530.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15%增加到3.45%;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从2844家增加到7711家。之江实验室成功进入了国家实验室体系,首批4家省实验室全部落户杭州并全面启动建设。2022年,杭州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位居第三。 (二)把平台建设作为“创新高地建设”的有力抓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3、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城市等国家重大支持先后落地。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挥创新策源功能,构建“一廊两区三高地”的创新格局。杭州高新区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居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临江高新区全国排名较上年提升52位。打造了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滨富合作区、云城、三江汇等重大平台加快布局。 (三)把人才引育作为“创新高地建设”的根本支撑。实施全球英才杭聚、青年人才弄潮等人才工程,全市人才总量超300万名,每万名就业人员拥有人才资源数达3943人,居全省第一。成为全国首批获授权审发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权限的城市,“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全国率先实行全流程“零次跑
4、”审批。2022年,杭州连续十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人才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继续居全国第一。 (四)把环境优化作为“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举措。抢抓“后峰会、前亚运”的战略机遇,全面推进三化融合、拥江发展,宜居宜业宜游已成为杭州的鲜明印记。深化科技金融结合,形成了“无偿资助政策担保科技贷款还贷周转天使基金引导基金上市培育”的科技金融扶持“杭州模式”。深入实施“数字化改革”“最多跑一次”,推出全国首创“亲清在线”,在全国工商联发布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杭州在营商环境城市排名中获全国第一。 二、存在问题 当前,虽然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5、但也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特别是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 (一)创新基础仍然薄弱。目前,优质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主城区,西部县(市)的供给能力、创新资源配置不足,区域间差距较大。双一流大学杭州2所,相较成都(8所)、南京(12所)等城市,高等教育资源显著不足;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低于北京(79家)、南京(29家)等城市;大科学装置在建1个,与合肥已建、在建的11个,差距明显。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新技术投入增幅、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增速等指标偏低,与全市经济总量持续提升、增速领先的良好态势极不匹配。 (二)体制机制有待突破。全市域科技创新统筹作用不足,部门协同、市区(县、市
6、)联动的机制有待完善。在政策体系方面,上海为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近3年推出160多项自主改革、70余个配套政策;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实施;南京成立“市委创新委”,全市“一盘棋”统筹推动创新名城建设。相比,我市在创新政策与制度的设计上步伐还不够大。 (三)创新主体培育有待加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数量实现了“倍增”,但仍是深圳的2/5、广州的3/5;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等制造业企业数量不足,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量不强。位于产业链顶端、大而强的头部企业只有阿里、海康等少数企业,而深圳在5g技术等多个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拥有华为、腾讯、
7、大疆、华大基因等大批国际知名科技型企业。 (四)创新人才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我市顶尖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的总量仍然偏少,制造行业企业低级工多、高级工少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国际教育、医疗等方面与京沪存在明显差距。同时,我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8.77岁,与全国38.8岁的水平基本持平,远高于广州的35.4岁和厦门的36.8岁;在全国大学生占比较高的9大城市中,杭州仅列第6位;2022年大学在校学生人数增长仅为6.2%,远低于深圳的20.3%。 (五)创新创业生态有待完善。相比深圳涌现出平安科技、微众银行等一大批优秀市场化金融科技公司,我市科技金融起步虽早但发展后劲不足。相比南京的“硅巷”模式、合肥的
8、校地“交钥匙工程”,我市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还缺乏具有先进水平的研发转化平台,成果转化还不够顺畅。 三、对策建议 杭州高水平推进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要坚持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以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导向,着力打造具有硬核创新力、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活力标杆地、创新创业示范地、优质人才集聚地、未来产业引领地,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中国特色、浙江辨识度、杭州特质的引领性创新型城市。 (一)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全域创新新格局。按照“一核九星”功能定位,绘好全市域创新一张图,构建“一轴、两区、三心、多点”的创新空间新格局。“一轴”即科技创新轴,主要将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城东智
9、造大走廊连成一轴,贯穿东西,城西科创大走廊建成全球创新策源地,城东智创大走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高地。“两区”即杭州高新区和临江高新区两个国家级高新区,杭州高新要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临江高新区要加快建设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三心”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产业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扎实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构建重大产业创新中心,抢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制高点;着力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高质量推进浙江自贸区杭州片区与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协同发展。“多点”即各类高新园区、经开区、科技城、特色小镇、产业综合体等创
10、新平台和空间,通过各平台集聚作用,辐射带动全市及周边创新发展,以点带面,形成幅射效应。 (二)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形成体制机制新优势。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成立杭州市创新委,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建立市领导定期听取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市领导定期与企业家座谈、市委市政府每年定期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的常态机制。推进科技地方立法,制定杭州市科技创新条例。有序推进国家级高新区扩区扩容,大力推进国家、省级高新区建设,加速推进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二是深化改革创新。加强科研体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探索建立市级层面科技奖
11、励制度。三是强化源头创新。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契机,支持之江实验室打造成为国家实验室的核心支撑,支持西湖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全市高端创新要素,争取“十四五”期间有更多国家大科学装置落地杭州。全面梳理一批“卡脖子”项目和重大研发需求,做好“四张清单”的推进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攻关任务,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三)进一步促进双链融合,激发创新主体新动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一是加快产业发展。建立由市领导挂帅的重大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体系,形成
12、“一条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位专班负责人”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培育创新主体。持续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新一轮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推动市场主体“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既培育“顶天立地”的科技型骨干企业,也培育“突飞猛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三是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做好对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00%比例等政策的落实,加大头部企业、上市公司研发中心建设,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创建一批国家、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 (四)进一步引育高端人才,打造智力支撑新蓝海。抓住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深化
13、人才综合服务集成改革,构建创业创新“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集中力量引育一批立于世界科技最前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建设国家级人才城。实施博士后倍增计划,改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完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规划,探索人才创业保险等制度,吸引全球优质人才来杭创新创业。针对各类人才高度关心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分类施策,做好部省科研单位人才的服务与衔接,为顶尖人才、高端人才提供突破性的住房保障政策,并探索在合适区域谋划建设科学岛。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成立市产业人才奖,激励为我市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五)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完善金融服务新体系。一是打
14、造科技金融高地。深入推进国家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争取数字人民币试点,建设钱塘江金融港湾,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二是加大产业投融资力度。积极打造形成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基金森林”,做强杭州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做大投融资基金规模。积极稳妥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现有国有资产绩效考核机制。拓宽科研资金供给渠道,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生产、上市全过程科技产业创新融资模式。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建设跨区域多层次金融科技创新平台,做强科创板上市“杭州军团”,争取上海大型金融机构、金融总部在杭设立第二总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发债融资,稳步
15、扩大创新创业债试点规模,鼓励科技企业实行“同股不同权”治理结构。做大做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规模,争取设立科创银行。 (六)进一步做优营商环境,形成创新创业新生态。持续营造“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浓厚氛围,推动“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一是构建全市域全网络全空间孵化体系。建设科创大脑,集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整合投融资、人才引育、企业服务等各类资源,建立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空间全覆盖的全球性孵化体系,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加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出台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为
16、主体、市场化选择为手段,促进科技成果在杭产业化,对成果本地转化的在政策上予以一定倾斜。三是加快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推广。支持科技创新所需的应用场景建设,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在本市测试、应用,并依法提供其所需的数据开放等服务。编制创新产品目录,推进创新产品首台套示范应用。从国家安全角度,鼓励使用和推广国产和本地产品。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转让制度,推动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建设,做大做强杭州市网上技术交易市场,扶持技术经纪行业发展,促进交易市场发展。五是强化创新保障机制。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争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更新中,优先保障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重点创新型企业等科技创新用地需求。探索建立政府及其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容错机制。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争当城市范例的元年,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为高水平推进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尽责尽力,为“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及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奉献力量。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