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200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孙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200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孙畅.pdf(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7年第一期 晒掘黝嚣躐。m咖R咖眦hdoi:103969jissn1000-7695201701019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2005201 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孙畅1,曾庆均2(1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1130;2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060)摘要:测算我国30个省区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分析省际差异与动态趋势。以产业结构优化(IND)为因变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Q)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将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水平(RGDP)、技术进步(TEC)、城市化水平(URBAN)作为控制变量,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
2、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2005-2013年间,我国各省区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呈集聚发展态势,但省际间不均衡特征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水平、经济增长亦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正效应,但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呈负效应。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业结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中图分类号:F204;F26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7)010105-06Can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Promote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
3、rading?The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the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5 to 2013SUN Chan91,ZENG Qingjun2(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61 1 130,China;2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0,China)Abstract:This p
4、aper estimates the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of Chinese 30 provinces and cities,analyzesthe provincial differences and dynamic trendsThen based on the econometric model,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ed the effectsof the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
5、imization and upgrading,making industrial structureoptimization(IND)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the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LQ)as the core explanatory variable,and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the economic growth level(RGDP),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TEC),the urbanizationlevel(URBAN)as t
6、he control variablesThe resuks showed thatthe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had the trend of agglomerationduring 2005 to 2013,but the concentration degree was not balanced;the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had an significant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the ur
7、banization level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level hadthe promoting effect on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but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d the negative effectKey words: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industrial structure;fixed effect model;em
8、pirical test1 研究背景在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深度转型和产业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兼具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服务业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Riddle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的“粘合剂”,它能够促进经济交易,刺激商品生产,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Coffer_2 o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包含大量人力、知识资本,是中问投入非最终产出的产业,是生产其他产品或服务的产业,它能够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产业资本,从而提高劳动及相关生产要素的生产率。201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2,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将近
9、60。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持续增长动力和比较竞争优势是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近几十年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升级中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便是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1。我国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从世界范围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于特定区域,日益成为重要的经济地理现象,比较代表性集聚区包括悉尼都市区、吉隆坡都市区、汉城中央商务区、伦敦金融城、北京中关村IT集聚区、上海陆家嘴金融
10、贸易区等等一川。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收稿日期:20160307,修回日期:201606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经济带商贸流通协调发展研究”(15BJYll0);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基于空间布局优化的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KJl400639)万方数据106 孙畅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200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展通过产业关联、专业化生产、规模报酬递增、知识溢出等作用机制,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亦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 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围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从理
11、论和实证方面开展了研究。Illeris等!引强调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更加依赖本地市场,与城市化的关系密切,空间集聚特性更明。何骏旧1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动因进行了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市场外部性、区域特色与功能以及产业结构变动有关。张三峰【“川、盛龙等-llj 127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呈现明显的城市集聚现象,但空间集聚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地域、行业、资源特色。现有研究大多也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如施卫东等2|80认为长三角金融服务业集聚对该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其产业结构正沿着产业结构高级化路线发展;邓向荣等发现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存
12、在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中西部成效较小,而其中银行业的辐射作用最大,证券业和保险业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有限;Ellison等41通过投入一产出法测度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指出服务部门的扩张通过两种途径促进制造业发展;宣烨151、纪玉俊等l、盛丰m1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经济效应。认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能提升制造业效率、促进制造业升级。梳理现有文献,研究服务业细分行业与产业结构相互关系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较多,而从动态演进视角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省际差异、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文献还较少,导致对生产性服务业在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促进经济提质增
13、效升级方面作用机制的认识还显得不足。本文拟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省际差异及动态趋势,并实证检验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3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测度:省际差异与动态趋势31测度方法目前,学术界测度产业集聚的方法包括赫希曼一赫芬代尔系数、哈莱一可依指数、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LQ)等等181,各种方法均有利弊,本文从数据获取性考虑,借鉴现有国内研究中大多学者采用的区位熵指数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其计算公式为:上式中:j为第j个产业;i为第i个地区;Xi为第i个地区的第j产业的产值指标。区位商越大,意味着该地区该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明
14、显,集聚能力越强。当LQii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较强的集聚能力;当三p产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该产业的集聚能力并不明显;当pi,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集聚能力弱。32相关说明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选取方面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从现有统计口径,本文研究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本文数据来源于2006m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选取产业增加值作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指标测度值。33测算结果及分析2005m2013年
15、我国各省区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商指数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2005m2013年间,我国省际问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存在区域差异性,产业空间集聚非均衡性特征明显。一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域的“梯度效应”突出,东部地区各年份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商指数均值均大于1,已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强于中、西部地区。二是经济发达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总体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而西藏、青海、新疆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则较低,区位商指数均小于085。三是从动态演进视角来看,山西、河北、吉林、黑龙江、山东、重庆、贵州、宁夏的区位商指数不断提高,
16、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集聚趋势明显,而内蒙古、辽宁、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的区位商指数则呈现下降趋势,集中度不断下降。表1 2005m2013年我国各省区市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商指数地区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 1 2012 2013 均值东郡 北京 1579 1 612 3 1611 l 1629 4 1 656 8 I650l 1647 2 15994 1553 8 1615 5天津 1190 1 1133 6 1144 2 1090 2 I171 5 I212 2 1238 6 1239 4 1236 2
17、 1184河jE 0826 2 0899 l 0875 8 0857 2 0932 1 0 957 8 096l 0966 6 0955 0914 5辽宁 I049 l 103l 3 0 975 9 0939 5 0938 5 0 91I 3 0914 1 0928 5 0915 6 0956上海 1402 1 1388 1424 5 1436 1651 9 1582 8 1610 8 1615 7 1632 9 1527 2江苏0973 1 09 8l 9 1026 2 1067 2 1061 6 1122 5 1119 8 1099 2 1100 9 106l 4浙江 1081 5 109
18、3 1109 1157 7 I148 1 1177 5 1182 1】664 1151 8 1140 8山东0868 6 0875 6 0899 7 0944 1 0 903 7 1 00l 2 1060 1 1084 1 1103 5 0971 2福建 1 084 9 1123 3 1133 7 1127 6 1061 8 1048 2 1038 1 1023 8 1005 7 1071 9广东 1105 1124 7 1 170 7 1176 5 110l 7 1105 2 1129 6 1138 9 1161 1134 8海南 I044 8 0993 1025 2 1045 8 1140
19、 7 1214 6 11766 1177 5 120l 7 1113 3均值 I109 5 1114 2 1126 9 1133 7 I160 8 1180 3 1188 9 11854 1183 5 1153 7万方数据孙畅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200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107表l(续)中邵 山曲0930 8 09l叭 ()8589 08434 09315 09207 08962 09613 09845 09153青林0779 3 0 7838 08094 0798 08493 08249 08254 0901 09027 08304黑龙旺0
20、779 3 0 783 8 0809 4 0798 0849 3 0824 9 0825 4 0901 0902 7 0830 4蛋徽0936 7 0930 5 0901 0895 7 0。867 6 0807 0779 4 0768 4 0764 2 085江曲0947 0871 2 0806 7 0798 6 0786 6 0763 6 0769 7 0776 8 0771 8 0810 2问南 ()752 4 0736 5 072l 9 0701 9 0654 l 0670 6 070l 5 0719 4 0727 7 0709 5湖北0912 0923 8 09594 0 944 2
21、0866 2 0845 4 0806 8 0787 9 0803 6 0872 1湖南 O88l 9 0878 7 0827 0 802】0886 l 0847 9 079I 9 07704 0760 8 08274内蒙古 1026 l ()991 3 ()937 1 0913 6 0987 1 0942 2 0922 9 092 0929 1 0952 2均值0882 8 0867 7 0847 9 0832 8 0853 1 0827 5 0 813 2 0834 0 08386 0844 2西部 广西0987 1 0960 5 0925 2 0932 2 0883 1 0857 4 08
22、43 0858 0849 0899 5重厌 1105 I110 8 1048 9 105l 7 0968 6 09544 0987 7 1064 3 1085 2 104l 8四川0879 3 0871 8 0819 4 0800 9 0738 0694 4 0676 3 071 1 7 07106 0766 9贵州0 93 0917 8 09l 8 5 0898 8 1109 8 1127 6 11267 1 0664 1017l 1012 5五南0945 8 0 917 4 0874 8 0896 0898 7 087()5 0882 084】6 0833 8 0884 5曲臧08761
23、0854 3 0903 1089 5 0813 9 07984 07602 0727 7 0737 5 08401隈曲0 929 4 0870 l 0848 2 0818 3 0886 0854 5 0829 5 0807 3 0797 8 0849什肃0918 4 0892l 0830 3 0841 8 0794 4 0733 4 0779l 0777 6 0 7691 0815l霄海0868 1 08 J2 3 075】9 ()706 6 0722 2 07()1 9 0649 5 0655 8 0639 8 0723 1亍复 l 061 3 0981 0 09186 0889 8 097
24、9 0 0990 4 I0150 1030 7 1014l 09866新幔0765 3 07546 078l 0 0750 6 0770 3 06791 07099 0747 5 0760 3 07465均值0933 3 0903 9 0874 5 0 879 7 0869 5 0842 0 084l 7 08444 0837 7 0869 6为进一步考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集聚情况,对表l数据进行整理,得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如表2所示。表2 2005-2013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位商指数前10位排名2005-201 3年问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排名前10位的省
25、区市变化不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和部分沿海省份。北京、上海两大国内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尤为突出,其中,北京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一直位列全国第一,区位商指数始终大于15,比较优势明显;但2012年后,上海生产陛服务业集聚区位商指数超过北京,位列全国第一,成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这与盛龙等19、张浩然。拇1的研究结论一致,与两大直辖市“建立以服务业为主的国际性大都市”的目标和沿海地区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密切相关;同时,其发达的经济、贸易水平和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也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供了有力支撑。,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6、的实证检验41计量模型设定根据现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可知,除产业集聚作为解释变量外,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水平、技术进步、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可能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也将其纳人研究架构中作为控制变量,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函数关系可刻画为:IND=F(LQ,FDI,RGDP,TEC,URBAN)。为缓解异方差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在模型设定中对所有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不考虑控制变量时,构建如下计量模型:LN(IND)。=0c邯LN仁gd斗n+sff (1)考虑控制变量时,模型设定为:LN(IND)i,=a+flLN(LQ)lt+vlLN(FDI)it+
27、72 LN(RGDP)。+y3 LN(TEC)。+ (2)74LN(URBAN)i产tiL+。其中:j为省份;f为年份;“r为非观测效应;乞,为与时间和地区都无关的随机误差项。42变量选择和相关说明421被解释变量产业结构优化(IND)。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准向高水准发展的动态过程,表现为第一产业的优势地位逐步被第二、三产业取代,在实际衡量过程中主要是基于产值和劳动力的标准结构。目前,我国学者选取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主要有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心,以及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 J 760随着我国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第三产业对促进产
28、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不断增强,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参考王静陵的做法,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反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标。422解释变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选取前文测算的区位商(Lp)作为反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指标。423控制变量(1)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升级需大量资本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增加有效资本供万方数据108 孙畅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200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给,还可以通过技术外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选取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控制变量。由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地区生产总值
29、的计价单位不同,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按当年汇率水平进行折算。(2)经济增长水平(RCDP)。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经济增长亦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选取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长率反映各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各省区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以2004年为基期,按其GDP折算指数进行缩减,并计算得到地区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3)技术进步(阿a。技术进步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因素,因此参考施卫东等21 76的做法,选取技术进步指数反映我国技术进步情况。技术进步抬数。rEC。=(Y。见it)宰(LnK。)。,其中:YitLit为人均产三。gi,为劳动资本投入比;Y为地区生产总值;
30、L为就业人数;K为固定资产投资;OL为投资的产出弹性,取值范围一般在02。03之间。综合现有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本文参考刘星等。22均做法,选取Ot=02计算得到各省区市技术进步指数。(4)城市化水平(URBAN)。农村人El向城镇转移,在为城市服务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的同时也带动了消费需求,在供给和需求方面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动,因此选取城市化率反映城市化水平。43数据来源本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2006J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年鉴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本文选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样本截面单元为各省份,由于西藏部分统计数据缺失,在实际计量过程中予以剔
31、除处理。为保证可比性,样本中相关名义数据均采用以2004年为基期的相应价格指数进行缩减。44实证分析441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由于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的是跨界面的时间序列问题,为避免伪回归现象,需对样本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运用Eviews72软件,通过LLC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FisherPP检验,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LN(2:仞)和IN(LQ)的水平序列是平稳的,均为一阶单整,可进行面板协整检验。表3 2005m201 3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 LLC检验 lPs检验 Fi8瑟DF Fi絮譬9结论IN(
32、IlV01 2238 62 0425 03(0664 6)62824 8 69098 0不平稳(00126) (0376 5)(0197 1)LN旺o) 一7187 06 0208 54 60737 6 87730 6不平稳(00000) (04174) (04491)(0011 3)LN(INDl15330 9 5973 97 151861 170338 平稳(00000) (00000) (00000)(oooo o)LN犯口1一lO243 2 3439 lO 1 12628 163959 平稳(ooooo) (oooo 3) (ooooo)(ooooo)注:1)括号内的值为prob值;2
33、)单位根检验过程中的最优滞后期数根据Sehwarz评价标准(SIC)确定442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采用目前比较常用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对变量间是否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Kao检验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Panel PP、Panel ADF及Group PP、Group ADF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面板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4 2005m201 3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面板协整检验结果443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对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时,首先要确定面板数据模型形式,以确保模型设定的准确性和改善参数估计的有效
34、性。本文运用StataSEl2,通过F统计量及Hausman检验,发现最适合模型(1)及模型(2)的面板数据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为避免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滞后期工具变量法,将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值作为当期值的工具变量;同时,采用截面加权估计法消除横截面异方差与序列自相关性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具体分析如下:(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印)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LND)的影响。由模型(1)可知,LN(加)与LN(肋)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卢=0668291,pO01),这种正向关系在加入控制变量后的模型(2)仍然非常显著(p=0651 23,pO01),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35、能够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作用机制包括通过服务业升级和自身规模扩展,深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互动融合发展,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2)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水平(昂g幽、技术进步(匝0、城市化水平(URBAN)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IND)的影响。由加入控制变量的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知:1)LN(FDI)与LN(IND)存在负相关关系(口=一0017 725,pO1),表明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用不明显,与前文假设不相符,可解释为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小,尚未充分发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
36、;同时,引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投资可能更多地会对中国产业发展产生负面效应,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产业配套陷阱”,对中国产业升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负面效应3|。2)LN(RCDP)与LN(IND)存在正相关关系(口=o009 245,pO05),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经济发展实质也伴随着产业结构内部构成优化过程。3)JN(rEC)与LN(IND)存在负相关关系万方数据孙畅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200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109(卢一0052 457,p001),其原因可能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投入,全要
37、素生产率贡献度比较有限,技术进步尚未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促进作用。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我国技术进步与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不相协调,调整步伐和幅度相对较慢心4 J。4)LN(URBAN)与LN(IND)具有正相关关系(届=0162 20,p001),表明城镇化水平提升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表5 2005-201 3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O002 366)0 668 291$+(0028 839)R 2 O967104 0977181,统计量 264611 2 230883 5旦坐塑坐堕型Q:Q业Q塑 Q:Q塑QQQ注:1)括
38、号内为标准差;2)#、#、+分别表示在l、5、10水平上显著。下同444稳健性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再次对上述结论进行稳健性分析,主要从被解释变量及部分控制指标的设置方面进行讨论。前文分析中,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现参考干春晖等心纠的衡量方法,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作为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的度量指标,该比值越大,表明经济结构在向服务化方向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原指标替代后,模型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表6 2005-201 3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稳健性检验(1)C 3
39、730 709+ 313l 986+LN亿Q1LN(FD)LN(1GDP)LN(TEC)LN(URBAm(0003 223)O506 41 1+(0045 344)对表5和表6中模型估计结果比较可发现,模型(1)在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大小和标准差上存在轻微差异,在显著性程度和符号上完全相同(13-0506 411,p001);模型(2)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在回归系数、标准差、显著性程度和符号均完全相同(13:o651 230,pO01)。表明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作为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替代指标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及相关控制变量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均表现
40、为与前文分析一致的结果,因此,前文分析的结论是稳健可靠的。此外,再对部分控制变量指标替换来讨论前述模型分析结果的稳健性,选取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速和地区实际生产总值作为前文中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水平(RGDP)的替代指标,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表7 2005-201 3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稳健性检验(2)C 3730 709#+ 3171 466+LNQ)LN(FDJ)LN坍COP)LN(rEC)LN(URBAA3(0003 223)0506 41 lo目8(0045 344)(0207 192)0588 1 138(006702
41、8)-0018 148(0011 323)00128 894(0006 329)-0057 694”(0021 324)0150 918+(0052 182)R 2 0974764 0949086,统计量 223882 5 133437 5竺!I至=!业!型 !:Q唑Q唑 !:Q塑堂将表6与表7中模型(1)和模型(2)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系数符号及显著性保持了高度一致性,回归系数数值和标准差存在轻微差异,表明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速和地区实际生产总值分别作为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ArD)、外商直接投资(FDI)、经济增长水平(RCDP
42、)替代指标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相关控制变量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表现为与前文一致的分析结果,进而验证了本文分析结论的稳健性,即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正向促进作用。5主要结论与启示运用2005-2013年我国各省区市生产性服务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水平、技术进步、城市化水平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省际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的非均衡性明显、区域“梯度效应”突出,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总体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43、即随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增强,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控制变量中,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蚴M厕渺删哪伊叫唧一哟掰舻哪渺舢一O爱0792347瓤4m”mm肿瑚至;酡衅石pmpMHp一一一一一,4,十,$,:,#,勉拍笛妒Bp叭鲈0笈0792347烈4船引mm肿鹏m睨州铊衅0五0OH0HOJO(0(一(C(O(万方数据110 孙畅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2005-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升级影响较为显著,而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作用效应尚未显现。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增强生产=生服务业集聚、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启示:一是要重
44、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作用机制。中西部地区要高度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不断深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和分工体系,提高专业化生产能力,增强产业集聚度。二是要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与“溢出效应”,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等产业之间关联协同效应,助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产业战略实现,实现产业结构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过程也是人才、资本、技术的空问集聚与有效整合,要发挥其聚合能力,增强区域创新研发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三是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实现资源
45、要素跨省际的有效配置,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外资利用效率。要深化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国企改革,强化并购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增强企业活力,提升对整体经济运行效率的贡献度。参考文献:1RIDDLEDService led growth:the role of the service sector in worlddevelopment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62COFFERJThegeographies of producer se rviee“J】U rbanGeography,2000,21(2):170-1833刘志彪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J中
46、国经济问题,2006(1):3-12(4SEALTE G HChanges in producer services location,Sydney:Globalization,technology and laborJAsia Pacific Viewpoint,1998,39(2):2372555】SIRAT MProducer services and growth management of a metropolilanregion:the case of Kuala Lumpur,Malay siaJ】Asian PacificViewpoint,1998,39(2):2212356
47、PARK S O,NAHM KSpatial structure and interfirm networks oftechnical and informalion producer service in SeoulKoreaJAsia I)atrifleViewpoint,1998,39(2):209-2197刘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m华东经济管理,2012(1):1-3【8ILI。ERIS S,PHILIPPE JIntroduction:the role of servicesin regional eeonomic growthJThe servie e s indu strie sJournal,1993,13(2):3109】何骏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之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fJ当代经济管理,2009(41:56(;110】张三峰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城市集聚度测算及其特征研究基于21个城市的分析m产业经济研究,2010(3):3137f11i盛龙,陆根尧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困素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m南开经济研究,2013(5):115129f12j施卫东,高雅金融服务集聚发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