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版与世纪欧洲中国热吴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姑苏版与世纪欧洲中国热吴震.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 姑苏版 ” 与 17-18世纪欧洲 “ 中国热 ” 吴震 (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21 ) 摘要 17-18世 国 ;(PET,川日堡里有姑贫版导 R.姑贫版对砍 ,川内廷芸怖和夫画 F生一足的學 _响 .是沮 K _,5可可 s 3十 特别是当时法囯流行的 1 中囯趣、 1 中囯吋尚的重要成 s二一姑苏版的 F生 ., 发展与欧洲中囯热 i大 潮 密 切 + 两者在 时间和 P)1段性上都具有惊入 05 致性同步性。姑苏版随看 ,青中期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欧洲的 冲囯 MT现象而产生,开在被这 K大潮 t隹向辉惶 01fe展顶 *后,;7:随看 .青朝卒 $和 ,
2、中囯热 _ 01降温而趋于衰讀 关键词 B古苏版中囯热 m可可屏风外销画 中图分类号 J20_S.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乃 .(26 i R ) Cg-0.048-Ci 康熙中后期,苏州套色版画开始勃兴,至雍正、 乾隆年间进入鼎盛期。期间,作品以 “ 仿泰西笔意 ” 为特征,被称为 “ 姑苏版 ” 。制作精美的姑苏版作 品深深地吸引着 17、 18世纪的欧洲人,以至于法国 的一些城堡里不单单有中国高档的瓷器,也有古代 苏州套色版画作为内廷的豪华装饰。可以说, 17、 18 世纪法国流行的 “ 中国趣味 ” 中,苏州套色版画是其 中一 抹无法抹去的亮色。 一、 17-18世纪欧
3、洲社会的 “ 中国热 ” 现象 进入 16世纪后,大批传教士前往中国,一方面 传输教义,另一方面从中国获取信息和情报。他们带 回国的各种报告、论著,弓 I起欧洲人对中国的巨大兴 趣。随着 17世纪新航道的开辟,更多的中国产品涌 入欧洲,更多的传教士把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 技术、艺术等介绍到欧洲。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团 出访大淸帝国记中就有南京瓷塔图像的铜版画(如 图 1 ),而中国瓷塔的形象在欧洲 18世纪的 “ 中国热 ” 中也是深入人心。该书的法文版 于 1665年莱顿一 地出版,出版商将该书题词献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 大臣 巴蒂斯特 柯尔伯( 1619-1682)。 中国的商 品、文化
4、、艺术,特别是 18世纪清代康乾盛世的美景, 引起欧洲人的喜爱和向往。于是,在 17世纪末至 18 世纪末的 1年间,在欧洲出现了 “ 中国热 ” 现象, 欧洲室内装饰、家具、陶瓷、纺织品、园林设计等方 面大量融入和表现出中国风格的元素。中国风格成为 一 种时尚 , 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嘎尔尼在日记中写 道: “ 整个欧洲都对中国着了迷,那里的宫殿里挂着 中国图案的装饰布,就像天朝的杂货铺。 ” 中国式家 具、屏风、壁纸、纺织品、陶瓷器皿、园林建筑等方 面都受到欧洲生产者和经销商的竞相摹仿 ,以至于当 时的欧洲流行一个法文的新词: Chmmserie,即 “ 中 收稿日期: 2014-12
5、-20 作者简介:吴震 ( 1976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考古和设计 艺术史。 节气版 这个概念最寺由日本宇者提出,专指受 泰西,主 晌、兴盛于蕾代 _斯 &姑并版画 .青把氣熙中觀:后笔正獨 to皇年 _是 姑苏版画的鼎盛期,特别是雍正、乾隆时期的作品版制较大 画面形式深受铜版画影响 这些作品被特定地称为 姑苏版 11。嘉庆以后,姑苏 版逐 ;幢 落 .姑苏版概念苛 irro莫十也教授 I.K隆年 版所 m西画二 IJS iSBt手者的,里 ._T古功紀指的仅是 _在西 .年铜版画 (離版琪固画彰晌下 , 该书作者为德籍人约
6、翰 尼霍夫 ( 1630 1672 ),南京瓷塔铜版画现藏吉美博物馆。 咖 11 130旧 /丨 :11/说 |1:11.1 、 ( 有时作 C-) 2、 ( 18世纪欧洲在装饰方面采用的 ) 中国式装饰风格 3、具有中国式装饰风格的物品(或 图案)。变形: n.chinoiseries, 以上来源于: 21世纪大英汉词典。 048 “ 姑苏版 与 17-18世纪欧洲 4中国热 9 国趣味 ” ,或 “ 中国时尚 ” 。 “ 中国热 ” 当时渗透到了 17、 18世纪欧洲人生活 的各个层面,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受到影响则是 较为深层次的体现。当时法国等欧洲社会所盛行的 “ 中 国风 ”成为孕
7、育洛可可艺术的重要因素。色泽莹润的 中国瓷器,造型富于变化的中国园林,细腻美妙的清 宫艺术都为西方艺术家欣赏而借鉴。 17-18世纪,欧 洲兴起的洛可可之风正是欧洲大地上掀起的一股中国 风,因其 “ 直接得自中国 ” 、 “ 充满中国特征 ” 、 “ 支配 了大多数欧 洲国家的情趣 ” 1,而成了 17-18世纪中 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 17-18世纪法国的 “ 中国热 ” 现象 17-18世纪,法国是引领欧洲 “ 中国热 ” 的中心, 这和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 Louis XIV) (1638- 1715)对中国的向往有极大的关联, 1670年,路易 十四下令在凡尔赛建造了
8、一座 “ 中国宫 ” 。法王路易 十四和康熙大帝可谓私交甚密,他们一个是法国的 “ 太阳王 ” ,一个是中国的 “ 天子 ” ,两人同为一代帝 王,却有着很多相似的经历。虽然天各一方,但是通 过传教士的书信传达,两位帝王可谓互 相敬仰、惺惺 相惜。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康熙皇帝的书信交往,也 成就了 17-18世纪中法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亨利 科尔迪埃先生指出, 168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 遣首批耶稣会士来华,是 17、 18世纪中欧(中法 ) 关系史上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1687年,法国国 王路易十四派遣白晋 ( Joachin Bouvet) ( 1656-1730) 等传教士出使大清
9、帝国, 1688年,白晋神父与张诚神 父留在宫中为康熙帝讲授数学。而 1697年,白晋神 父回法国述职,带回康熙皇帝赠路易十四 49卷中国 图书,白晋本人 还在巴黎出版中国现状 ( L Estat Presentdela Chine)图册汇编和康熙帝传,白晋将康 熙帝传的题词献给法王路易十四,传教士们努力的 奔波拉开了 18世纪法国 “ 中国热 ” 的序幕。 1698年 3月, 白晋神父自欧洲返华,同时向康熙皇帝献上路易十四 的礼物。同年 1月,开往中国的商船 “ 昂菲特里特 号 ” ( 意即希腊海洋女神)为第一艘派往中国进行商 贸交易的法国船只,在当时被认为是具有皇家身份象 征。中法正式通商
10、后,中国的丝织品、瓷器、漆器、 家具、挂毯、绘画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法国。康熙 三十七年( 1698),随晋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傅圣泽, 于康熙六十年( 1721),离华,返回法国之际,带回 中文古籍包括宗教、政治、科学、艺术、语言等总计 近四千册之多,除部分属于个人收藏外,其余均属于 替当时法国皇家图书馆购置,这些书籍,成为后来欧 洲汉学家研究中国的基础。 1735年,杜赫德出版中 华帝国志,至此 18世纪的 “ 中国热 ” 的风潮席卷法 国,可谓是如日中天,势不可挡。 “ 中国热 ” 在法国社会的许多领域都有集中的反 映,在生活领域,中式客厅、中式书房、中式家具、 中式屏风、中式挂毯、中式壁纸、
11、中式织锦、中国主 题的绘画等成为朝野上下追逐喜好的时尚。中式花园、 荅楼、凉亭、桥梁、浴场、娱乐场、秋千、皮影戏等 等中国事物广泛渗入法国人社会生活,并对其园林风 格、建筑艺术、绘画、戏剧、工艺美术和市民文化生活、 审美情趣等产生重要影响。克里姆在 1785年的通讯 中写道 :“ 有一个时期,每家壁炉上陈设着中国的物品, 而许多日用的器具,都是以中国趣味为标准的。 ” 2就 连社会地位的高低都以是否拥有中国器具装饰为判断 标志之一,可见,当时法国人对中国风格的集体膜拜 ; 在思想界,伏尔泰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治理得最 好的国家。 “ 中国热 ” 对法国最深层次的影响莫过于洛可可 艺术的产生和
12、流行。洛可可艺术产生于路易十四统治 末期,流行至古典主义开始兴盛之时。洛可可作为一 种艺术风格,以其浮华、精美、艳丽、文雅,最初 显现于 17世纪初法国的室内装饰、建筑、绘画、雕 塑、家具等方面,其特点是: “ 曲线趣味、非对称法 则、色泽柔和艳丽、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谐墟性 和飘逸性等 ” 。 3而这些艺术特征正 是当时中国宫廷 艺术的特点,欧洲洛可可艺术和清宫艺术形式如出一 辙,不论是对建筑、工艺品等的选材及色彩选用,还 是对超脱、含蓄、典雅的审美取向,两者都有着惊人 的相似之处。 “ 中国热 ” 在法国社会的艺术领域也有 集中的反映,华托 ( 1684-1721 )和布歇 ( 1703
13、-1770) 等画家对中国艺术情有独钟,两人都是欧洲洛可可风 格的主要代表,倾向于中国风格淡雅、柔美的审美情 趣。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曾于 1764年将布歇所设计的 由九幅画组成的中国主题的壁毯赠送给中国的乾隆皇 帝。 “ 艺术品的产生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息 息相关, 要真正了解一个艺术品,必须对其所处的时代、社会 及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 。 417、 18世纪东方的中国和 西方的法国等国家,都建立在强盛国力基础上,皇室 权贵们都崇尚富丽堂皇的艺术风格和奢靡繁复的审美 趣味,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东西方两种不同 的艺术又相互影响和借鉴,这使得两种艺术在艺术形 式和审美趣味上都存在强烈的相似性。
14、三、 “ 中国热 ” 中的外销画 姑苏版 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互动,通常会孕育和创造出 某种新的文化。洛可可艺术正是西方艺术借鉴融入了 德 利奇温著 ;朱杰勤译 :十八世纪中国 与欧洲文化的接触 |M,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作者亨利 科尔迪埃 ;HenriCordier1849-1925) 是 20世纪初欧洲汉学大师,世界汉学刊物通报的创始人和首任主编,法国著名的东方学家、目录学家、珍本收藏家。 弄十与 13十 | 二 IN三三 SIGN 2 0 1 5 _ 0 2 艺十史与艺十专古 049 图 2乾隆时期姑苏版中的透视法表现 中国艺术元素,并加以创新发展而成的艺术形式;姑 苏版也正是在这
15、种借鉴、融合和创新中形成和发展的 独具魅力的版画,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色和 西方绘画艺术特色以及苏州地域文化艺术特色于一体 艺术奇葩。姑苏版是受清宫 “ 泰西法 ” 影响的苏州版 画创作,其特点是透视运用明显,以繁密的西洋排线 法表现中式传统题材(如图 2 ),迎合当时欧洲人对 “ 中 国趣味 ” 的喜好。姑苏版兴起于康熙中后期,至乾隆 时期达到极致,如果没有乾隆时期的海禁,姑苏版或 将继续发展下去,这也与欧洲洛可可艺术发展的时间 大体一致。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开放海禁,设粵、闽、江、 浙四海关,从此,中西商品贸易隆盛、文化交流频繁。 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通过浏河接
16、“ 六国 马头 ”太 仓州 ) 及商业中心的形成,为姑苏版的产生 准备了外部环境和艺术市场,吴地灿若星河的文人画 家群体和各地优秀刻工的汇集为姑苏版发展提供了坚 实的人才支撑。善于学习借鉴的吴地艺术创作群体, 在苏州经济文化发达和对外贸易发展的背景下,先是 模仿西洋艺术的绘画技法,并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 , 冉结合中国绘画和苏州套色版画技法,制作而成 “ 姑 苏版 ” 。西方绘画艺术注重写实,并通过光影来表现 物体体积感的风格,而姑苏版最大的特征就是 “ 泰西 笔法 ” 与中国绘画天然杂糅,这种精致的极具 “ 中国 趣味 ” 的木版画,价格较中国绘画和西洋铜版 画低廉, 更容易实现艺术品的商业价
17、值,姑苏版深受欧洲人的 追捧,顷刻间繁盛起来,一时成为远销欧洲的炙手可 热的外销画。 外销画,是指 18-19世纪中国画工采用西方绘 画技法或绘画材料绘制的专门远销国外的艺术商品。 从 18世纪开始,出现了一批绘制西画的中国人,他 们的画被销售给来中国做生意的外国人。因采用西方 绘画技术和材料绘制,又反流到国外市场,它们被后 人称为 “ 外销画 ” ,也叫 “ 中国贸易画 ” 。这种画作既 有别于传统的中国画,又不同于地道的西洋画,堪称 “ 中国风物的手绘照片 ” 5。外销画包括西洋油画、版 画、有图案的壁纸等,极大地满足了西方人了解中国 的好奇心理。从外销画的定义来看,姑苏版十分符合 外销画
18、的条件,其一姑苏版 是苏州民间画铺制作的 “ 仿 泰西笔法 ” 作品;其二这类 作品是应洋人的需要而绘 制的商品画,作为艺术商品 销往国外。但是,姑苏版受 到当时远洋贸易等方面客 观条件的局限,在欧洲被视 作 “ 珍品 ” ,往往处于供不 应求的局面,这从姑苏版现 今都保存于海外各类博物 馆或个人手上,而中国国内 鲜有保存的现象,可以得到 印证。 开始,来到中国的西 画大多是单色铜版画,人们 很难见到西洋色彩作品,后 来,传教士画家入清宫效 力后,催生了一批清宫油 画。姑苏臟受泰西笔法之 影响正是始自清宫的铜版 画,姑苏版直接以西洋铜版 画中的透视法和明暗法作为 绘画的表现手法,但是从色 彩表
19、现来说,铜版画的色彩 表现手法对姑苏版的影响却 不甚明显,姑苏版色彩的配 置是以清宫绘画的色彩为指 向,而这种色彩的配置也得 到了欧洲人的赞赏。前文所 述欧洲 “ 中国热 ” 中,人们 对康乾时期的宫廷生活进行 仿效,一些相关的工艺美术 用品的色彩配置都带有皇家 气息,具有庄重、大气、辉 煌、华美的特色。从清宫大 量销本设色的作品,如一系列 出巡图、帝后肖像图中 也同样可以看出宫廷绘画的用色特点,比如焦秉贞的 仕女图(如图 3 )设色鲜丽华贵,具有宫廷绘画鲜明 的高贵气质,这与同时期文人画设色清淡、崇尚黑白 灰的特点不同。对于色彩的选择,法国洛可可时期与 清朝康雍乾时期大致相同,均倾向于高贵、
20、华丽的色 彩。同时期法国宫廷绘画色彩在很多方面也与清宫绘 画色彩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同样把朱红、群青、棕褐 色等作为主色。现藏于马康博物馆的孟德斯潘夫人 与其子(图 4 )是十七世纪皮耶 米尼亚尔(认定 ) 的画作,画面描写了孟德斯潘夫人和路易十四国王合 法私 生子中的孩子在一起的场景,用笔雅致,用色华 丽,富有法国宫廷绘画的高贵、奢华的气质。 050 1古苏版 与 _7-18世纪欧咖 r中国热 图 6姑苏版博古图八联屏风大英博物馆藏 从许多现存姑苏版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画师对清 宫绘画色彩的借鉴痕迹明显:喜用朱红色、橘黄色、 棕黄色以及群青和冷灰色等清宫绘画常用色彩,这 些颜色在画面中交相辉映,
21、呈现出色彩华美的乐章。 例如姑苏版双桂轩抚琴图(如图 5 )的色彩配置, 也是以淸宫绘画为标杆,基本不偏离清宫绘画的风格, 这也是姑苏版作为外销画的定位要求。总之,姑苏版 以西法着手,以海外接受的清宫绘画色彩作参照,并 加入浓厚中国趣味的风俗场景或风景,满足了西方人 对东方艺术风格的喜好心理,并以此为助力推动其逐 步进入繁盛阶段。 四、姑苏版在欧洲国家中的装饰功用 当苏州套色版画与其它手绘绘画一同进入欧洲, 就立即受到欧洲社会的青睐。在欧洲社会,这些美术 作品并非是纯粹的艺术品,而是作为宫廷、城堡、家 庭装饰艺术品。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油画是最具 艺术价值的纯美术作品,铜版画则是可以记录和逼
22、真 地还原各种大型事件的重要艺术载体,随着 “ 中国热 ” 大潮涌来的融合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艺术特点的 姑苏版,则在艺术性、实用性和时 尚型三个方面,满 足了当时欧洲人的需求,并激起对神秘东方探知的欲 望和解读。姑苏版可以作为墙上单独观赏的艺术作品, 也可作为屏风上成组、成系列的装饰画,还可作为欧 洲人孜孜以求的 “ 中国风 ” 彩色墙纸。在 17-18世纪 的欧洲,只要把这些色彩绚丽的、带有东方神秘气息 图案的画纸,按不同尺寸、不同装饰手法组合并装点 于欧洲人的家 W装饰中,就意味着流行和时尚,代表 着居家主人的尊贵地位和高贵身份。 1.姑苏版作为 17-18世纪欧洲室内装饰屏 风上的插
23、画 1688年,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曾到凡尔赛宫拜 访过路易十四的王 储,谈话中他赞美了中国绘画,苏 立文记载道: “ 估计他喜欢的主要是屏风画而不是卷 轴画。 ” 1700年 8月,首航中国的法国 “ 昂菲特里特 号 ” 满载着康熙皇帝送给路易十四的礼物和在广州购 置的商品到达路易港,在将皇帝的礼物送至凡尔赛宫 后,在南特市举行了大规模的拍卖活动,其中有 36 具折叠的屏风、 3盒尚未裱糊的屏风壁纸画和 4盒单 幅的屏风画,拍卖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姑苏版虽 然在目前的文献中未被发现出现于某个知名的历史事 件中,但娃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姑苏版博古图八联 折叠屏风(如图 6)却证明了姑苏版在欧洲的尊
24、 贵地 位和价值,姑苏版正是在 17-18世纪随着欧洲 “ 中国 热 ” 的大潮进入欧洲市场。这件八联折叠屏风做工极 其精致考究,八幅姑苏版博古图尺寸一致,且每张画 面内容绝不雷同,同个系列的图像设计独到而精巧, 博古图的创作者可谓是别具匠心。这么华丽精美 的大制作屏风画,正是应海外订单而创作的外销画。 17-18世纪,欧洲人的室内装饰喜用中国式屏 风。18世纪巴黎圣路易岛的朗贝尔公馆 ( 始建于 1640年 )( 如图 7)大客厅,最引人注目的是室内有 四联屏风,画面色彩丰富,装饰华美,形制与姑苏 版大尺幅的绘画作品相当。 姑办版单幅尺寸多为横 50厘米左右,纵 100厘米左右,如雍正年间的
25、姑 苏阊门图尺寸是 56X 108.6厘米,三百六十行图 尺寸是 55.6X 108.7厘米,清乾隆年间的全本西厢 记尺寸是 43.7 译Reichwein,為 dolf,China and Eurpg Intellec4) al find A r 丨 S tl C n : t s n E i g h t e e n : h Century,NewYork,1925),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62: 20. 41房龙,饊 i.L艺 术 都 四 川 又 艺 出 版 社 .2000 .91 靡月苇外销画秘史 中国 3不 20 10;代难;) 61菊 (3 欧洲岛中国、 1丰申 .等 # 1L皁中华獨 S, 2004 24_.;.丨 责任 Sf員梁 TO 美术与设计 | FINE ARTS S. DESIGN 2015_02 艺十 S与艺十专古 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