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张宏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张宏燕.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006年 9月 第 35卷第 5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Sep. ,2006 Vol.35 No. 5 “ 错彩镂金 ” 与 “ 芙蓉出水 ” 张宏燕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 作为两种不同的美感形态, “ 错彩镂金 ” 与 “ 笑蓉出水 ” 有着各自不同的美学内涵。比较而言, “ 芙 蓉出水 ” 的美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美的境界。我们的主张是两种美的 “ 相济有功 ” 。 关键词 美学;美感
2、;错彩镂金;芙蓉出水 中图分类号 1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623(2 6)S 101854)3 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 “ 芙蓉出水 ” 与 “ 错彩镂金 ” 可谓 两种贯穿始终的美感形态。我国的易经 “ 贲卦 ” 篇中就曾 有过“ 上九、白贲、无咎 ” U的记述。 “ 贲 ” ,本义为装饰。从 卦象上看为 “ 山下有火 ” ,山被火光照亮,好像给山加上了装 饰,所以“ 贲 ” 本是一种斑纹华彩的绚烂之美,而 M白贲 ” 则是 绚烂之极而复归于平淡的美。这里较早言及繁华富丽的美 和平淡素净的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钟嵘在其 ( 诗品 中曾引用南朝诗人汤惠休对颜延之诗歌与谢灵
3、运诗歌不同 美学特色的评价: “ 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 ” 3 另有(南史 顔延之传中记载,颜延之曾问鲍照,自己和谢 灵运的创作孰优孰劣, “ 照曰: 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 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3至此 , 芙蓉出水 ” 与 “ 错彩镂金 ” 作为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被明确地提出并确立 下来,即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说的,它们 “ 代表了中 国美学 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 ” 2。 但是学界过去 对这两种美的认识多止于美感印象识别层面,而对其美学内 涵、美学价值及如何创造等问题则缺少深入的探讨。本文就 此发表粗浅意见,以求教于方家。 化作品的审美意蕴及批评者
4、的美感领悟为可触可感的 形象画面 ,这种以形象喻示的美感传递方式可谓我国古代文 学批评的一大特色 ,这其中 “ 芙蓉出水 ” 与 “ 错彩镂金 ” 便是 典型的一例。那么,在这可触可感的形象画面背后究竟蕴涵 着什么样的美学内涵呢,究竞什么是 芙蓉出水 ” 的美、什么 是 “ 错彩镂金 ” 的美呢? 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个毋庸置疑的问题。因为谁都能信 手拈来几个典型的 “ 芙蓉出水 ” 与 “ 错彩楼金 ” 。如宗白 华 先生在 完音 学 = 史辛音妄両 彩 金的艾与芡荇出水的荧 中 所定义的那样 楚国的图 案、楚辞、汉陚、六朝骈文、顏延之诗、明淸瓷器,一直存在到 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
5、一种美, 错彩镂金 、雕 绩满眼 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 iTita之的 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 初发芙蓉、 可爱 的美。 Y大多数人对这两种美的认识 $地 &在 美感印象 W别层面上,而对这零星片断的美感印象背后的 美学内涵却少有深人的探讨与挖掘。其实,只需将 “ 芙蓉出 水 ” 与 “ 错彩镂金 ” 的美学特征作一比较,便不难发现其不同 的美学内涵。 首先 ik两种美感的传达内容上来看, “ 芙蓉出水 ” 的美 更侧重于主 g意趣的 抒发,重 “ 错彩镂金 ” 的美则側重于 客 体 情 态受 传 统 哲 学 儒 道 思 想 的 影 响 , 一 般 说来,主张积极
6、人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儒家思想讲 究 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人工雕饰之美,所以受 思想影 响 较深 的文 学家 、思 想家大 都偏重 于彩镂 金美。 $ 孔子云: “ 为命,裨諶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 饰之 # 东里子产润色之。 ” 4再如汉賦之铺张的描写、华 P的辞藻、 细腻的笔触,这也与汉代发达不无 关系 Dp较而言, q蓉 出自然之 美受道 家思想 影响较 深。f 般而言, 成,反对人为雕饰之痕的道家思想讲究 “ 无为而 为 ”的浑然天成之美,所以受老庄及魏晋以来玄学影响较深 西 :学家、思想家 ,一 般反对人工斧凿而提倡 “ 芙蓉出水 ” 的 美。诸如提倡 “ 传神写照 ”
7、 ,讲究 “ 天趣 、 “ 天骨 ” 的顾恺之 绘 画;反对 “ 文多拘忌 ” ,提倡 自然英旨 ” 的 钟嵘品等 等。 收稿日期 20064)8-15 作者简介 张宏燕 ( 1982-),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185 7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如果说错彩镂金的美重在以其华丽的辞藻、逼真的形象刻画 来吸引人,那么芙蓉出水的美则重在以主体自我情感的抒 发,自我人格的写照来感染人,它们分别在不同的艺术层面 上昭显着不同的美学价值。
8、其次,从两种美感的传达形式上来看,芙蓉出水的美更 多的是一种较为接近审美体验的 “ 内部语言 ” ,而错彩镂金 的美则是一种较为接近审美客体的 “ 外部语言 ” 。所谓的 “ 内部语言 ” 和“ 外部语言 ” 是前苏联 A.P.鲁利亚等一些著 名语言学家提出的一组概念。在他们看来,言语的产生经由 内心意蕴的发动到外部言语的实现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 段,即 “ 动机阶段,起始于某种表达或交流的动机、欲望,总的 意向;内部言语阶段,出现一种词汇较为稀少,句法关系较为 松散、结构残缺但都黏附着丰富心理表现、充满生命活力的 内部言语。深层句法阶段,形成深层句法结构。外部言语阶 段,扩展为以表层句法结构
9、为基础的外部言语 ” W。童庆炳 先生在其(维纳斯的腰带一书中认为,这种与人的欲望情 绪更贴近的内部语言与人的难于言说的审美体验更相对应, 作家若是能够把这种 “ 内部言语 ” 直截了当地倾吐于稿纸上 就可以以本真形态去表现自己的欲望、情绪及种种审美体 验,而经过种种句法结构深化、修饰、润色过的外部言语则往 往会因为语言本身的征实性而拉开客体与主体审美体验的 距离。比之于 “ 错彩镂金 ” 与 芙蓉出水 ” ,这一理论可以说 代表了两种美的不同的话语特色,即 “ 芙蓉出水 ” 的语言是 作家徘徊在主客体之间反复酝酿、斟酌之后所做出的一种更 接近于主体审美 体验的选择,其表现形态为 “ 冲口而出
10、,纵手 而成 ” ,是对 “ 内部言语 ” 的一种 “ 截获 ” ,其结果是 “ 自然绝人 之姿 ” 。而 “ 错彩镂金 ” 的语言则是作家踟蹰于主客体之间 反复推敲、打磨之后所做出的一种更为贴近客体审美情态的 选择,其表现形态为 “ 内极才情,外周物理 ” ,是对 “ 外部言 语 ” 的 一 种 传 达 ,其 结 果 是 “ 铺锦绩 满眼 ” 。 最后,从二者所传达 术效 #来看, “ 芙蓉出水 ” 的美多是一种 _自然清 新的 之 昊 , ul彩镂金 ” 的美多是 一 种浓墨重彩 5世 t之美 当 然 与 我 们 前 面 所 论 及 的 两 种美感的传达内容 与传 4成 直接相关。我们不妨
11、再来看 这 样 两首诗 :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 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妄言。 ” ( 陶渊明 饮酒之五)与 “ 黑 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 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 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 李贺 雁门太守行)。从传达内容 上来看,陶诗表达的是对官场虚荣的厌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 往,可谓 “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 6;李诗传达的则是为人臣 子者的一份尽忠报国的悲壮情怀,可谓 “ 鞠躬尽痒,死而后 已 ” 。 从 P达 形式上 P看 .陶诗 “ 神出古异
12、.淡不 可收 ” m. “ 外 枯而 %音 .似淡而实美 ” 6g诗则是句仞普存 诂列整 - 1,绚丽多彩。 从 g体 艺术 效看 ,陶 典 型的芙 蓉出 水之美,自然、淸 俊逸之中 人以平 悠远的超尘脱俗 之感,看似平实浅近 .实则情高韵远、典雅幽深。李诗则为典 186* 型的错彩镂金之美,瑰丽、繁复、绚烂之中给人以热情洋溢、 痛快淋漓之感,富于夸饰、讲究铺陈,意在畅人之情、极物之 貌,属绚烂之 作。、 作为两种不同的美学理想, “ 芙蓉出水 ” 的美与 “ 错彩镂 金 ” 的美,尽管形态各异,但都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 话语情 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 它们 分
13、别 在不 的 层面上 显示 着各自 不同值 二者 T inTnrFAN r IT 其一,从哲学角度来看, “ 芙蓉出水 ” 相较于 错彩镂金 ” 而成为一种更髙的美学境 界与儒道 思想的结合有关。中国 传统哲学中的懦、道思想,表面上看来是相互矛盾、互不相容 的 ,一 个出世 、一 个入世,一个讲无为、一个讲有为,等等。但 本质上两种哲学思想是趋于合流的。如宗白华先生所言之 虚实观道家思想认为虚比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 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也就没有生命的活跃 ” m, 所以他们较倾向于侧重传达主体意蕴的芙蓉出水的美,尚 虚。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从实出发,讲究 “ 文质彬 彬
14、” ,言 “ 充实之谓美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孔孟并亦不单纯 地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境界: 充实而 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 2。 这里 “ 圣而不可知之 ”即为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谓之神。 所以尽管儒家思想更倾向于一种 “ 错彩镂金 ” 的美,但亦非 味地堆砌辞藻、浓抹厚涂、华而不实、徒具形式,而是 “ 夸而 有节,饰而不诬 ” 的文质相称,即以华丽之形传应有之神,终 以道、以虚为归结。所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主要审美范 畴如气、味、神、境、韵等,大都倾向于一种不可言说的道,这 其中当然离不开语言辞藻的雕饰润色作用,但更多的是上升 到形而
15、上的层面、对一种不可言说的 “ 道 ” 的阐发。所以被 认为是 “ 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 ” 的 “ 芙蓉出水 ” 的美相较于 “ 错彩镂 金 ” 的美,是一种更髙的美学境界、 一 种更髙层次上 的美的追求。 其二,从美学角度来看, “ 芙蓉出水 ” 相较于 “ 错彩镂金 ” 而成为一种更髙的美学境界 ,与传统民族文化中形成的较为 稳定的审美意识 有关。具体说来, “ 中和 ” 在我国作为一种 最具原初及根本意义的审美意识或审美形态,它贯穿于我国 审美实践历史之全过程,构成了我国古代乃至今天审美活动 的基本标准和理想,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根本。而从 “ 中和 ” 自身的规定性上来看,它既是一种
16、最的折中与平衡, 又是一种质的交汇与融合 ,它是一种尺度,一种标准。即 “ 强 调对立的、有差异 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的求同存异、平等 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讲究内在情感的适中及人格精神 的和谐与外在多样性的统一 ” m。所以中国人的人生实践 和审美活动大多以节制、和谐为理想状态,自觉地避免出现 一些过度、过激的情感及表现方式,故而更倾向于一种素朴 的、自然的 “ 芙蓉出水 的美,更习惯于平实中传达一份悠 7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远、
17、于素朴中透出一抹韵味、于冲淡中遥寄一缕情思,且这平 实 1素朴与冲淡乃是一份 “ 豪华落尽 ” 后的内敛含蓄的 “ 真 淳 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与独特的审美意识。所 以芙蓉出水的美便以其 “ 不重外物、伦常、事功而重内心、性 情、超越的全新理念,不重章句、象数、语词而重义理、内涵、 本质的全新思维 ” M自然而然地贏得了它在美学史上的突 出地位。 其三 文学自身来看, “ 芙蓉 出水 ” 相较于 “ 错彩镂金 ” 而成为一 更髙的美学境界,与 人们对文学自身规律认识的 益提髙有 关。宗白华先生有 样一段 ii:“ 魏晋六朝 是一个转 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 人的美感走
18、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 那就是认为 初发芙蓉 比之于 镂金错采 是一种更髙的美 的境界。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 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 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个大的解放。 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 现。 ” 2这就是说,魏晋之际体现在 “ 芙蓉出水 ” 中的日益明 认为可以通过雕饰而达到 自然。所以说, “ 芙蓉出水 ” 的美 为避免流于 “ 自然主义 ,要以适当的 “ 错彩镂金 为基础。 2$二, “ 错彩镂金 ” 的美要以一定的自然意趣 为指归,而 不能 留在形式美 ;身或流于 “ 形 式主义 ” 。如六朝之浮靡 文风, “ 宫
19、体 ” 等绮情艳趣等。即作为一种形式,辞藻的选 择、结构的安排等,必须要根据内容、文体及作者本人的文风 等具体情况来做出适当的安排。如刘白羽所言: “ 我们的生 活是如此丰富多彩、灿烂辉煌,我们怎能找有与之相称的热 情洋溢、文采焕发的作品去反映它呢? 富赡丽也 、二京、 第三, “ 芙蓉出水 ” 与 “ 错彩镂金 ” 应相辅相成 .共 同完成 美学境界的塑造。所谓 “ ia並 应 该 是 “ 若能掇彼淸 音,简兹累句,齐去所短,合起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矣 ” 1S(诗经 硕人 中的这段文字: “ 手如柔荑,肤如 凝脂领如齿如渾,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晰的主体意识或者说人的
20、自觉,直接导致了文的自觉及美的 前面几句写皮肤、牙齿的质感、顔色、形状等,是各种色彩和 独立,即对文学本质规律认识的不断提髙。具体说来,在 “ 芙 蓉出水 ” 的美学境界中, “ 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存境界不再体 现于 外 ,而是实现于 内 ,不再体现于社会性的荣华富 贵、丰功伟绩等外在的价值和目标上,而是蕴含在个体的得 意任心、超越自由等内在的感受和体验上。不再是惟妙惟肖 的外物而是活灵活现的 自我 、不是伦理而是性情、不是外 域而是内心、不是事功而是自得成为人们关注的价值中枢和 追慕的人格焦点 ” 8。而这种人的自觉则成为文的自觉的 典型标志,即主体意识的日益明确,标志着人们对文学本质 规律认
21、识的不断加深,并日益走向成熟。所以,侧重于主体 性情抒发的 “ 芙蓉出水 ” 相较于 “ 错彩镂金 ” 成为一种更髙的 美学境界。 关于两种美感 理想 ,从另一个角度 造 |可题,宗 是艺术 题,宗白华先生说: “ 这两种美的 中的单和直 恙的羊衮 (51 I。艺术的装饰性,是艺术中美的部分。但艺术不仅满足美 6要求,而且满足思想的要求,要能从艺术中认识社会生活、 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艺术品中本来有这两个部 分 :思 想性和 术性 。真、善、美,这是统一的要求。 貧面强 调 STi走向唯美主义;片面强调真,就走 _向自然主 $。 ” 2 宗先生认 相 济 有 道理的。 |_第 一芙蓉
22、出水 的 美要 以适 当的修 旌 为基 础,它 是一种 “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 “ 豪华落尽见真淳 ” ,不 可流于自然主义。所以孔子云: “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 好 的文章应该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 适当的艺术加工或完美的艺术处理不但可以作为一种辅助 性手段来使用,而且可以使创作经由形式美而达到意境美, 或者它本身就可以构成一种独立的美学价值。如,之文 心雕龙同样以自然美为最髙法则,但他也不反对雕饰之美, 形象的组合,属 “ 错彩镂金、雕绩满眼 ” 的工笔细描,后两句 转而写轻巧迷人的笑、顾盼流离的眼神等表情神态,属 _ 而不可捉摸的动态白描。一动一静,它们共同完
23、成了 “ 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 的美人形象。这可看作两种美感 相 济有功 ” 、 “ 合起两长 ” 的最髙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徐奇堂 易经 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1:90. 2 宗白华 .宗白华全集:第三卷 M.合肥:安徽教育出 版社 ,1994:450455. 3 张少康,刘三富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卷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218. 4 杨伯竣 .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1980: 147. 5 A.P.鲁利亚 .神 经语言学的主 要问题 J.国 外语言 学, 1983,(2). 6 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 .诗品集解 M.北京:人民文
24、学出版社 ,2006:30. 7 朱立元 .美学 M.北京:髙等教育出版社, 2001:200. 8 仪平策 .语境的变迁与范式的转换,对魏晋南北朝审 美文化的一种阐释 J.文艺美学研究:第三辑 . 9 刘白羽 .给人民做一个通讯员 C/创作经验漫谈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10 杨明照 .抱朴子 钧世 C/抱朴子外篇校笺(下 ) .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1997:70. 1】 隋书 文 学传序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208. 责 任 编 辑 张 九 玲 * 187 * 71994-201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