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萨满造型艺术价值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满族萨满造型艺术价值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满族萨满造型艺术价值研究 摘要:萨满是满族传统的民间信仰,其保留下来的丰富的造型艺术成为萨满文化的“活态”符号,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这些符号的研究,可以更详尽的了解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与文化内涵,并将其应用到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古为今用”的当代价值,以适应多元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满族;萨满;造型艺术;艺术价值 萨满造型艺术融合了萨满教的原始宗教信仰与文化内涵,并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形式,进行萨满文化的记忆与传承,是萨满文化得以延续的“活态”符号。据考古发现,萨满文化至今约有一万四千年的历史,是世界诸多文化的源头,也是世界上仍存活的古老文明之一
2、,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萨满造型艺术的研究,既是对萨满文化的研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 一、原始粗犷的萨满造型艺术 萨满,被称为天人之间的中介,能知晓神的旨意。其既能够将人的祈求报告给天,又能将天的旨意传达给人。据考证,萨满文化诞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始于渔猎时代,其信仰的核心是万物皆有灵,且世界是被不可见的灵魂和力量主宰着。由此可见,对自然与神灵的崇拜是萨满信仰最显著的特征。因此,萨满造型艺术极具自然、原始、粗犷的特点,多以人物、动物、几何图形等形象构成,简单、古朴、自然。满族萨满造型艺术以面具和神器为主要代表。其中,面具内涵丰富,且形象具有原始的神秘与粗野等特点
3、,并以众多神灵为原型,充分体现出萨满文化的原始宗教信仰。流传至今的具有代表性的面具有:满族的天母神佛朵妈妈,自然神水神、火神、风神、雪神,动物神虎神、鹰神、鹿神等。这些神灵面具均反映了当时人们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是萨满文化标致性的“活态”符号。除面具之外,神器也是满族萨满宗教祭祀祈福等活动的常用器具,具有强化法力、驱邪护身、镇压恶灵的功能。在神事活动中,萨满可以通过这些神器与神交流,用“神鼓代表宇宙,鼓鞭代表宇宙坐骑,鼓声的缓急代表飞天的步覆”;用“神裙代表云涛”;用“腰铃代表风雷”;用“神帽和铜镜代表日月星辰,帽顶的飞鸟象征其能在宇宙间自由的飞翔,成为沟通天穹和人间的使者”。
4、这些萨满面具与神器的符号释义,对研究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萨满造型艺术的历史演绎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萨满的宗教性在逐渐的削弱,文化性在逐步的提升,萨满面具由原始的神秘与敬畏演绎成以文化娱乐为主的地方戏剧舞蹈表演。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查找到了传承至今的用于萨满赶班舞表演的面具图样。其中,天母神佛朵妈妈同人脸的五官形象,用毛笔着黑墨简单勾勒,并铺以淡彩,头发为绿色的柳叶形象,整体画工继承了原始的粗糙,力求真实的传递其传统的民族气息。尽管萨满造型艺术在向娱乐性转变,但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仍传承至今。佛朵妈妈相传是掌管人丁兴旺的福神,其形象多以柳枝
5、为象征。据说,在人类遭遇洪水淹没时,是佛朵妈妈用柳枝拯救了人类,又用柳枝繁育了后人。我们从这个近乎神话的面具传说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神灵与自然的崇拜与依赖。这些极其珍贵的留传下来的面具图样,依稀透射着一个个神奇的传说,以及传说背后的民族文化。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创造了无数的文化遗产,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都应受到保护。因为,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也体现了其文化的多样性,这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多元化文化”相一致,更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统一。满族萨满文化的遗产,便是这些萨满造型艺术所呈现的物态符号。这些符号传递着民族的气息与活力,蕴含着浓厚的
6、民族文化内涵。现今,仍有一批执著的民族文化研究者在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萨满文化遗迹,守护着这份珍贵的人类文明。国内的一些从事民族舞蹈研究的学者们,也在致力于满族萨满舞蹈领域的研究,旨在保护并传承这份传统的、活态的民族文化。 四、文旅产业的开拓与发展 面对这些保留下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符号,我们所能做的不仅仅是保护,还需要不断的开拓与发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对于萨满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黑龙江省宁安市可谓是先行者。早在11016年,随着宁安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宁安市文化馆的舞蹈老师孟秀霞根据满族民族舞蹈传承人傅英仁的亲身传授,在渤海集团开发的旅游景点白山古寨
7、完整排演了满族赶班舞,并与广大游客见面。从那时起,满族赶班舞就在宁安广泛传播开来。这种文旅产业的开发,既保护并传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也促进了地方民族旅游产业的开拓与发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活态”文化的传承。但是,纵观东北地区满族萨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多的还是将之放进博物馆进行保护,将这些活态文化符号像“活化石”一般的守护着,再由民族民俗学的专家学者们进行考察研究,力求让人们能够更清楚去了解一个民族,感受他们的文化。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民族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却不能完全实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现阶段,我们需要多元化的思路与方式去弘扬这份文化,需要更多的造型艺术、民族舞蹈艺术、地方戏剧、文旅产业等方面研究的相关学者加入进来,去开拓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局面,真正将传统文化“复活”,使其适应经济、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以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作者:杨馨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