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教学中践行医学伦理教育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学教学中践行医学伦理教育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解剖学教学中践行医学伦理教育思考 人体解剖学为基础医学教育当中较为特殊的一门课程,而且以教学实验为主要学习内容。因此,人体解剖学教学实验课中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学较为恰当的一门课程。践行医学伦理学,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不应当把相关部门独立,而应当将各个部门连接成一个有效的完整的系统。如何在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这一完整的教学系统贯穿医学人文教育是一值得探讨的课题。 1学校是医学伦理教育规划者 当前,解剖学中的尸体多为病人捐献而来,而捐献者大多被学校的名称以及声誉所吸引1。那么在学校层面如何提高捐献力度,践行伦理教育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当前,医学院校尸体的捐献模式为红十字会委托学校对尸体进行收集管理。
2、因此,医学院校必须给予捐献者及其家属承诺,做到每个捐献者的尸体会得到良好的处理,从尸体捐献日开始到尸体使用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学校应当确保尸体不会腐烂,能够科学的保存至使用之日。学校应当有专门的捐献办公室以及专人管理,当前社会对尸体捐献普遍认识不高,认为尸体在捐献后会被学校乱用。因而,为加强宣传力度,学校应当培训专门的工作人员,加强捐献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力争在每个捐献环节都做到让家属满意。加强宣传尸体捐献的意义,这也是一种对捐献者及其家属的一种人文关怀2。学校应当建立合适的纪念馆。遗体不同于遗物,它更多地承载了捐献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人生经历和社会关系,曾经有过生命的尸体也有尊严,应该得
3、到应有的、必要的尊重,不能将尸体看作仅供解剖操作的“物”,尊重尸体就是尊重人性3。学校层面可以对捐献者的个人档案进行收集,并进行管理,在纪念馆中介绍捐献者的生平,统计捐献日,使用日期及使用途径并建立完整的等文字及图像文件。定期对捐献者家属进行汇报,并且组织学生老师纪念捐献者。加强科普教育,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最为基础的学科,是一门以形态为主的科学4。在学校层面,定期对公众展馆,开放纪念馆。科普尸体的保存及使用方法。使大多数人能够理解及接受尸体捐献,甚至接受解剖学。 2教师是医学伦理教育的执行者 当今社会,医生普遍反映社会地位严重下降,劳动工作时间偏长,生活质量不高。而患者普遍反映看病难度增加。其
4、基本的原因是信任问题。然而深进一层考虑,如何建立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建立有效的平台加强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被许多医生看待是人生的格言,我们在无法左右疾病发展的时候,更应该从人文的角度去帮助病人,安慰病人5。因此,在医学教育当中不仅仅是对疾病的诊疗技术,更为注重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解剖学中以教学实验为主,而其受众多为刚入学一年的大一新生。此阶段的学生仍然存在较高的学习依赖性。因此,教师影响较高年级的学生要大,在体现医德以及医学伦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在第一门专业课时就牢记人文教育。无论作为解剖教研室技术人员到解剖课老师师应当
5、从每一个环节重视和加强医学伦理的教学6。从实验课标本的准备开始,技术人员应剃净尸体身上的毛发,之后才能够用于学生的解剖,这是对死者的尊重。教师上课时,首先要有规范的衣着,白大褂,口罩,手套,包括解剖器械的规范,解剖前对尸体进行默哀,可以起到对学生的尊重和表率作用。同时应当向学生介绍实验用标本尸体的收集过程进行这方面的伦理教育。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待标本的态度和采取的解剖措施,很大程度上反映到学生身上也是医学生医德实践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爱惜标本和科学解剖尸体的态度。教师应教育学生要首先要尊重标本,即尊重死者,体现为保护死者的隐私,解剖时珍惜每一个标本。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
6、,严格执行解剖学的标准流程,严禁对标本进行拍照,严禁对标本做出不礼貌的动作如嬉闹等。教学活动结束后,解剖的废弃物应集中收集妥善,科学的处理,有效的标本应当再次回收手机。不得随意丢弃,要随时随地体现对死者的尊重、对社会负责。可以采用与殡仪馆联系从而进行焚烧处理。要求学生保持课室以及实验台的卫生整洁,解剖实验台的整洁、器械的干净、实验室卫生等也都在传达着一种尊重死者这样的一种理念,也是对学生进行医学伦理教育。 3学生是医学伦理教育的体现者 医学生最终会成为一名医生,所谓“大医精诚”不仅仅是指医术高超,更多的是指医德的高尚。工作岗位时的得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学校学习时的人教育。而解剖学教学因其特殊的目标
7、对象成为学生践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好平台。作为一名医学生,应当正确认识自己和尸体之间的关系,并且将尸体看成是自己的老师。在内心,医学生应当要尊重捐献者,在第一次课时应当发自内心的哀悼死者,尊重死者,直接体会到所学知识是从许多逝者的奉献中获得。由此,学生很容易产生对伦理的思考,从而逐渐形成人性的观念,发掘自然人性所在,由此种下“生命至高无上”的种子。在默哀完毕后,老师给学生讲述捐献遗体者的事迹,带领学生宣读“医学生誓言”,通过捐献者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和环境熏陶中受到教育。否则,将有可能导致了我们对待人体尸体的态度不够认真严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尊重、不珍惜、不爱惜尸体的现象。综上所述,在校园内部要提高尸体捐献力度,践行人文素质教育,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应当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医学素质,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医”。 作者:贺小松 叶秉坤 宣爱国 冷水龙 龙大宏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