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 (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 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
2、点,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第一,krugman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第二,klmienko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第三,知识
3、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 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集聚和分散力量此消彼长,相互作用和制衡,使得经济格局改变。集聚与扩散之间的此消彼长以及究竟是哪种力量居于主导,主要是看产业集聚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产业集聚的成本表现为集聚不经济,收益表现为集聚
4、经济,二者共同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合理规模。吕力(2022)在其博士论文中借助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解释了城市的合理规模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和扩散来影响,在产业集聚和扩散中找到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产业集聚和人口扩张到一定规模产生了产业扩散。Fujita,KrugmanVenables(11019)提出了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力量,一个是中心外围模型所强调的向心力,另一个是城市模型所强调的离心力。根据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对比来考察产业是集聚还是扩散,再根据集聚和扩散的强度来考察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三、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形成、变动机制 (一)空间集聚是导致城市形成的基本因素 新经济地理
5、学的CP模型,以D-S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认为城市形成的原因是集聚和分散力量的平衡。克鲁格曼认为,空间聚集作为一种向心力,是报酬递增的外在表现,而报酬递增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和地方现象,空间集聚能够使产业和经济活动和要素在空间集中,产生集聚效应并且产生吸引力。因此我们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可以认为空间聚集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以及推动区域发展变化的基本因素。其中,影响城市形成最主要的“向心力”是规模经济,阻碍城市形成最主要的“离心力”是运输成本。 (二)城市经济空间的圈层特征 城市经济空间变动,首先是核心区域吸引周边经济要素在此集聚,然后由核心区向边缘区扩散,核心区首位城市明显、边缘区逐渐被中
6、心辐射,核心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由核心依次向外推移形成腹地带的圈层结构,它符合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Stewart提出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空间向心力,大体上与牛顿引力模型类似,这种特别的引力模型的向心力大小与城市间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Isard等人通过自己的研究不断修正了引力模型。目前国内学者分析城市之间、城市群之间的空间相关程度和中心城市的扩散能力主要运用引力模型、修正引力模型、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威尔逊模型等方法。众多学者还运用城镇规模体系的不平衡指数、Moran指数来反映我国城市群的等级结构,用空间分形维数来描述空间演化发展的分形特征。 (三)城市等级体
7、系的核心边缘模式 核心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和边缘区都是社会地域组织的次系统,区别在于核心区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变革与创新;而边缘区则是依托于核心区,与核心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包括核心区与边缘区,核心区主要是由核心城市或首位城市组成,在核心城市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市,核心城市通过其辐射和扩散作用影响周边地区,进而与周边地区共同形成等级分明的城市群或城市体系。有学者论述了产业集聚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的影响,他们认为产业集聚有利于核心城市的发展变化,通过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形成核心、次核心和周边城市等级明显的空间层级结构。许政等人(2022)发现,大港口对于经济增长有重要影
8、响。研究发现,中国的城巿经济增长与城市到大港口的距离呈倒S关系。许政等人的观点与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一外围”模式是一致的。新经济地理也认为城市经济增长与离区域性大城市的距离呈正比,即距离区域性中心城市越近,那么对经济增长越有利。Krugman还建立了“多中心城市结构的空间自组织模型”,并认为城市结构的形成是以自组织过程,是由厂商之间向心力和离心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研究述评 通过学习新经济地理学及相关文献,来研究集聚扩散驱动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得出以下结论:城市的形成源于集聚经济;城市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是靠集聚力和分散力的持续博弈运动推动;产业集聚有利于核心城市的发展,同时扩散将带动周边城市
9、形成次级核心和城市等级的层级结构。新经济地理学从新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并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扩散,另外还认为是向心力与离心力共同作用决定了的城市形成,以及二者的博弈权衡影响了城市等级体系。特别是将空间因素纳入到一般均衡分析中,是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创新点,核心边缘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为研究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扩散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我们讨论集聚扩散与城市群空间组织有很大帮助。但仍有以下缺憾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第一,新经济地理学建立的模型中,关于集聚形成机制的解释过于简单。在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时候,还应该考虑政府政策等因素。第二,从单个城市来看,新经济地理学在解释城市形成上有较大的说服力,但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侧重点还是放在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上。第三,新经济地理学的实证研究落后于理论上的进展。 本文作者:张燕崔大树工作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