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课件.ppt

上传人:醉**** 文档编号:11537108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1.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第一章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课件.ppt(8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中国原始教育中国原始教育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中国教育的起源一、教育起源说一、教育起源说1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二、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活动与教育的产生二、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活动与教育的产生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第二节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一、生产劳动教育一、生产劳动教育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二、生活习俗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教育三、原始宗教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共性:原始社会教育活动的共性:(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

2、利平等。(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学习制造生产(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学习制造生产工具的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以及原始艺术教育和工具的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以及原始艺术教育和原始宗教教育等方面。原始宗教教育等方面。(三)从教育组织形式上看,还没有专门化的教育(三)从教育组织形式上看,还没有专门化的教育场所,教育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直接服务于生场所,教育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直接服务于生产和生活。产和生活。(四)从教育手段、方式上看,限于言传身教。(四)从教育手段、方式上看,限于言传身教。(五)从教育者来看,没有专职人员。(五)从教育者来看,

3、没有专职人员。第三节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大汶口陶器大汶口陶器成均之学成均之学虞庠之学虞庠之学第四节第四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和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和发展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殷商的学校教育殷商的学校教育庠”、“序”、“校”和“瞽宗 二、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二、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西周的学校教育西周的学校教育(一)西周的(一)西周的“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官师不分官师不分 政教合一政教合一 (二)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二)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以西周学校以“六艺六艺”为基本教育内为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容。所谓“六艺六艺”,即礼、乐

4、、射、,即礼、乐、射、御、书、数。御、书、数。“六艺六艺”之中,又有之中,又有“大艺大艺”、“小艺小艺”之分,礼、乐、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第二章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第一节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中国古代文教政策 文教政策是国家政府制定、颁布和实行的发展文文教政策是国家政府制定、颁布和实行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总策略,它体现了一定社会、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总策略,它体现了一定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规定不同历

5、史时期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规定了办学的总的指导思想,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的体制、了办学的总的指导思想,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的体制、发展规模和侧重点,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规模和侧重点,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纲领性意义。具有纲领性意义。一、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一、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一)秦朝的文教政策(一)秦朝的文教政策1、“书同文”、“行同伦”,统一语言,统一伦理和习俗。2、立博士,设三老,统管从中央到地方的文教。3、颁挟书令,即焚书坑儒。4、禁私学,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 (二)汉朝的文教政策(二)汉朝的文教政策1兴太学,置明师。2重选举,广取士。3罢黜百家,独尊儒

6、术。 (三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及对教育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及对教育的影响 没有统一的文教政策,哲学、文学和科学技术得以较自由的发展,官学虽时兴时衰或名存实亡,私学和家庭教育却不曾停废,有时更加兴盛。 (四四)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儒、佛并立、兼尊道教的文教政策 五经正义五经正义 开成石经开成石经 (五五)宋代的文教政策宋代的文教政策1、重视科举,不断增大科举录取名额,不断提高及第后的政治待遇,极力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2、三次兴学,打破严格的门阀限制,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3、重视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通过给地方学校划拨学田的办法,保证地方官学的办学经费,提高办学效

7、益。4、注意儒家经书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普及。 (六)元代的文教政策(六)元代的文教政策1、笼络汉族士人2、尊孔3、尊崇理学(七)明代的文教政策(七)明代的文教政策 实行了崇儒纳士的措施,极力注意去罗致文人,留意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但与此同时,明朝统治者对于人才又是百般猜忌,大肆残害,兴文字狱,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八八)清代的文教政策清代的文教政策1、尊孔读经,提倡封建的伦理纲常。2、笼络和利用汉族文人,缓和了满汉间的民族矛盾。3、提倡理学和编撰书籍。 4、严禁结社会盟,大兴文字狱。5、严订“学规”。二、中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基本特点二、中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基本特点 ( (一一) )中国历代

8、的封建者都极为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中国历代的封建者都极为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常常是皇帝亲自过问,重要臣僚和著名学者共同参与商讨,常常是皇帝亲自过问,重要臣僚和著名学者共同参与商讨,有时要经过多次激烈争论。有时要经过多次激烈争论。 ( (二二)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总的统治政策的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总的统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政策是一个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政策是致的,文化教育致的,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了为政政治经济服务的作用。充分发挥了为政政治经济服务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一般是鼓励官学的发展,但(三)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一般是鼓励官学的发展,但在多数朝

9、代亦允许私学同时发展,尤其是当政府无暇顾在多数朝代亦允许私学同时发展,尤其是当政府无暇顾及文教事业时,私学的发展往往超过官学,或成为官学及文教事业时,私学的发展往往超过官学,或成为官学的重要补充。的重要补充。 (四)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注意到人才培养和人才选(四)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注意到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任用的联系,尽量做到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和选拔任拔任用的联系,尽量做到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和选拔任用人才的官吏制度的统一。用人才的官吏制度的统一。 (五)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贯穿着学校教育、家庭教(五)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贯穿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

10、六)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强调教育工作者应以道德(六)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强调教育工作者应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教育为中心。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古代官学中国古代官学一、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一、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汉代官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正式确立。汉代官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的正式确立。(一)汉代的中央官学(一)汉代的中央官学1 1、太学、太学(1 1)太学的教师和学生)太学的教师和学生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地位相当于今之教授。博士首领在西汉称仆射,在东汉则改称为祭酒。 太学的学生,最初称“博士弟子”,或简称“弟子”,东汉多称“诸生”或太学生。 (2 2)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太

11、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太学教学以太学教学以经书经书为主要内容,为主要内容,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是主要的教材。是主要的教材。 汉代太学的教学,还有注重“师法”和“家法”的传统。所谓所谓“师法师法”一般是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的经说。如果大师的弟子,其后能对师说有所发展,能够形成一家之言,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便形成家法家法。 (3)(3)太学的考试和视学太学的考试和视学 西汉太学,博士试策弟子,一般一年一试,称为“射射策策”,类似于今天的抽签考试。 东汉时太学考试改为两年一考,及格者委以官职,不及格者仍旧留校学习。 2 2、鸿都门学、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3 3、四姓小侯学、四姓小

12、侯学 汉外戚樊氏(光武帝母族姓)、郭氏、阴氏(光武帝妻族姓)、马氏(明帝母族姓)四大姓,因为他们不曾列侯,所以称小侯。 ( (二二) )汉代的地方官学汉代的地方官学二、封建官学制度的完备二、封建官学制度的完备唐代官学唐代官学(一)官学的学校类型(一)官学的学校类型(二)官学的入学资格与学额规定(二)官学的入学资格与学额规定 国子生须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太学须文武五品以上子孙,四门学须文武七品以上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书学、算学、律学须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通其学者。崇文馆和弘文馆则招收的是皇族子孙和勋戚子弟。 (三)修业年限与课程设置(三)修业年限与课程设置 唐代官学一般的入学年龄以十四岁至十九岁为

13、限,学习年限九年。律学入学年龄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学习六年。儒经儒经 正经正经 旁经旁经 大经大经 中经中经 小经小经 礼礼记记 左左传传 诗诗经经 周周礼礼 仪仪礼礼 易易经经 尚尚书书 公公羊羊谷谷梁梁孝经孝经 论语论语 (四四)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三、封建官学制度的发展与衰落三、封建官学制度的发展与衰落( (一一) )封建官学制度的发展封建官学制度的发展1、入学资格逐渐放宽,教育对象不断扩大2、学校类型的增加与教学内容的扩大 十三经,具体包括礼记、左氏传、诗经、周礼、仪礼、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3、教育行政的健全与学校管理的加强 (二)封建官

14、学制度的衰落(二)封建官学制度的衰落 第三节第三节 中国古代私学中国古代私学 私学是学者私人授徒讲学以传授文化、培私学是学者私人授徒讲学以传授文化、培养弟子的教育活动。它发端于春秋,兴盛于战养弟子的教育活动。它发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在整个封建社会,私学与官学并行发展,国。在整个封建社会,私学与官学并行发展,成为古代教育的基本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教成为古代教育的基本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私学一般包括私学一般包括经师讲学经师讲学和和童蒙教学童蒙教学两类,两类,二者既有初级、高级之间的联系,又各自有其二者既有初级、高级之间的联系,又各自有其办学的独立性,共

15、同构成私学制度的整体。办学的独立性,共同构成私学制度的整体。一、私学的实施与发展一、私学的实施与发展( (一一) )两汉时期的私学两汉时期的私学 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著录弟子著录弟子与与及门弟子及门弟子两种,两种,所谓所谓“著录弟子著录弟子”,即在名儒学者门下著其名,不,即在名儒学者门下著其名,不必亲来受业,所以著录弟子能多至万人,这便是后必亲来受业,所以著录弟子能多至万人,这便是后世世“拜门拜门”的开始。的开始。“及门弟子及门弟子”是直接从师授教,是直接从师授教,往往有数百千人,经常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往往有数百千人,经常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汉代私学教学采取的

16、是学方法,汉代私学教学采取的是个别教学个别教学的形式。的形式。汉代私学汉代私学 小学小学(“书馆书馆”、“学馆学馆”、“书舍书舍”) 专经专经 (“经馆经馆”、“馆舍馆舍”、“精庐精庐” )蒙学蒙学 专经前的淮备专经前的淮备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学(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学 国渊国渊 邴原邴原 虞翻虞翻 雷次宗雷次宗 刘献之刘献之 王羲之王羲之 王献之王献之颜之推颜之推 (三)隋唐时期的私学(三)隋唐时期的私学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私学(四)宋元明清时期的私学 “蒙学蒙学”或称或称“乡学乡学”、“村学村学”、“私塾私塾”,一般由私,一般由私人设立,学生来校就读;但也有宗族设立的人设立,学生

17、来校就读;但也有宗族设立的“义学义学”和富和富有人家设立的有人家设立的“家馆家馆”,延聘教师去任教的。入学学生不,延聘教师去任教的。入学学生不受年龄限制,以相应程度为准。虽以儿童为多,但也有青受年龄限制,以相应程度为准。虽以儿童为多,但也有青年或成人。蒙学教育一般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年或成人。蒙学教育一般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品质和习惯。建伦理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经馆经馆”是经过蒙学识字教育之后,逐渐进入以应科举是经过蒙学识字教育之后,逐渐进入以应科举为目的、程度较高

18、的私学阶段。为目的、程度较高的私学阶段。二、蒙养教材二、蒙养教材(一)蒙养教材的由来和发展(一)蒙养教材的由来和发展所谓蒙养教材是指童蒙阶段所使用的识字课本。所谓蒙养教材是指童蒙阶段所使用的识字课本。 “苍颉”亦作“仓颉”,据传,仓颉发明了汉字! 苍颉篇苍颉篇 苍颉篇可谓字书之祖。但因为文字古体太多,很早就失传了。现在零星地发现部分汉简,但数量还是很少,现存字数最多的版本是阜阳汉简苍颉篇,共存 124枚残简,内容包括苍颉、爰历、博学三篇。出土时简文残损严重,现存541字。无书题。36简文四字为句,有韵可寻。现存成句或不成句的不足200句,按汉代苍颉篇825句计算,还不到全篇的四分之一。文中避秦

19、王政讳。估计保存了秦代的原貌。 急就篇急就篇 急就篇急就篇为西汉人史游所著,以为西汉人史游所著,以6363字为一章,共字为一章,共3232章。章。全书取首句全书取首句“急就急就”二字作为篇名,二字作为篇名,“急就急就”就是速成的意就是速成的意思,说明这是一本速成的识字课本。思,说明这是一本速成的识字课本。 急就篇急就篇由章句组成,其文三言、四言、七言都有韵,由章句组成,其文三言、四言、七言都有韵,共共21442144字,据前人考证,最后的字,据前人考证,最后的128128字是东汉人补加的。在字是东汉人补加的。在识字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教给儿童常识。全书编成三部分:一识字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教给儿童常识

20、。全书编成三部分:一是是“姓氏名字姓氏名字”,400400多字包括了多字包括了100100多个姓;二是多个姓;二是“器服百器服百物物”,11001100多字,包括多字,包括400400多种器物,多种器物,100100多种动植物,多种动植物,6060多多种人体部位器官,种人体部位器官,7070多种疾病和药物的名称;三是多种疾病和药物的名称;三是“文学法文学法理理”440440多字,包括官职名称和法律知识等。多字,包括官职名称和法律知识等。 (二)封建社会后期的蒙养教材(二)封建社会后期的蒙养教材三字经三字经 三字经相传为宋王应鳞所作,该书言简意赅,概括性强,句句成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全

21、书从教育重要性开始,随即提出封建教育纲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进而介绍一些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历代勉学、好学事例等等,内容丰富。全书1068字。反复字五次以上者不及十分之一。在编制方而,采用三字一句押韵成文,便于记诵,很有特色。百家姓百家姓 百家姓百家姓以以“百家百家”为名为名, ,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成书于北宋初年,原收集中文姓氏411411个,后增补到个,后增补到504504个,其中单姓个,其中单姓444444个,复姓个,复姓6

22、060个。在中华民族大家个。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姓氏何止庭中,姓氏何止504504个,就是仅仅汉族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于个,就是仅仅汉族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于文献的姓氏,可达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5600之多。这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之多。这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百家姓的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排名只是名义上的,虽然有字面上的这么多姓,因为某些姓氏虽然在字面上不同,实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派生出来的。字面上不同,实

23、际上部分姓是从某姓派生出来的。 百家姓百家姓以以“赵赵”姓打头,并非因为姓打头,并非因为“赵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完书于北宋初年,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的姓是赵是因为它是完书于北宋初年,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的姓是赵氏,氏,“赵赵”自然成为那时自然成为那时“天下第一姓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欺君之罪罪”,会引祸上身。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会引祸上身。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钱”姓便排姓便排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孙”又排在第三。又排在第三。“李李”姓

24、姓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 千字文千字文 相传为梁武帝时周兴嗣所著,唐代已经盛行于世。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如“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绿吕调阳”。“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下和睦,夫倡妇随”等。天地玄黄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菜重

25、芥姜 海咸河淡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盖此身发 四大五常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女慕贞洁 男效才良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墨悲丝染

26、诗赞羔羊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忠则尽命 第四节第四节 中国古代书院中国古代书院一、书院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一、书院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书院书院 官方设立官方设立 私人设置私人设置 收藏、校勘和整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兼而荐理图书,兼而荐举贤才,给皇帝举贤才,给皇帝提出建议提出建议私人治学读书私人治学读书或聚徒教学的或聚徒教学的场所场所 社会的动荡和需要社会的动荡和需要 书

27、籍集聚和传播书籍集聚和传播 私人讲学的传统私人讲学的传统 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 书院产生的原因书院产生的原因(一)宋代的书院(一)宋代的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麓(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内海内第一书院第一书院”之誉。始建于南唐升元年之誉。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间(940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庐山国学”(又称(又称“白鹿国学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的由中央政府于京

28、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白鹿洞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白鹿洞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四大书院。岳麓书院岳麓书院 在今湖南长沙市岳麓山下在今湖南长沙市岳麓山下(现为湖南大学校址现为湖南大学校址)。初。初建者是彭城人刘鳖。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建者是彭城人刘鳖。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

29、(976年年)漳漳州太守朱洞修建院台,共有讲堂五间,书斋五十二州太守朱洞修建院台,共有讲堂五间,书斋五十二间;咸平二年间;咸平二年(999年年)潭州太守李允则又加扩充,学潭州太守李允则又加扩充,学生达生达60余人,园子监颁赐余人,园子监颁赐史记史记、玉篇玉篇等书。等书。大中样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并送书赐额。南大中样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并送书赐额。南宋孝宗时,朱熹任潭州太守,曾讲文其中,名声大宋孝宗时,朱熹任潭州太守,曾讲文其中,名声大作。作。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 在河南商丘县西北隅,原为宋名儒戚同文的旧居。宋真宗在河南商丘县西北隅,原为宋名儒戚同文的旧居。宋真宗大中样符二年大中样符二年

30、(1009(1009年年) ),应天府民曹诚在此建学舍,聚书授,应天府民曹诚在此建学舍,聚书授徒,讲习甚盛。因人称戚同文为睢阳先生,所以此书院又称徒,讲习甚盛。因人称戚同文为睢阳先生,所以此书院又称睢阳书院。睢阳书院。嵩阳书院嵩阳书院 在河南登封县太室山在河南登封县太室山麓。五代周时始建,麓。五代周时始建,初名太室书院。宋至初名太室书院。宋至道二年道二年(996(996年年) )太宗太宗赐书院匾额及印本。赐书院匾额及印本。景跂二年景跂二年(1035(1035年年) ),更名为嵩阳书院。更名为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石鼓书院 在湖南衡阳石鼓山。在湖南衡阳石鼓山。唐元和年间,州人李宽唐元和年间,州人李宽

31、( (即李宽中即李宽中) )在此读书。在此读书。宋至道三年宋至道三年(997(997年年) )郡郡民李士真向郡守请求,民李士真向郡守请求,在原址创设书院。宋景在原址创设书院。宋景祐二年祐二年(1035(1035年年) ),仁宗,仁宗根据集贤校理的要求,根据集贤校理的要求,赐书院匾额和学田。到赐书院匾额和学田。到南宋更加扩充,朱熹曾南宋更加扩充,朱熹曾为之作记。为之作记。 在江苏江宁三茅山。茅山书院的旧址早已无在江苏江宁三茅山。茅山书院的旧址早已无存,后人亦少有茅山书院的记载,近世茅山书院存,后人亦少有茅山书院的记载,近世茅山书院之名几乎销声匿迹。宋仁宗时处士侯遗所建,教之名几乎销声匿迹。宋仁宗

32、时处士侯遗所建,教授生徒并给伙食达十余年。天圣二年授生徒并给伙食达十余年。天圣二年(1024(1024年年) ),江宁知府拨田三顷,供给书院师生衣食。江宁知府拨田三顷,供给书院师生衣食。茅山书院茅山书院 元代对书院采取提倡、扶植和加强控制的政策,元代对书院采取提倡、扶植和加强控制的政策,以便缓和民族矛盾,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加强封建以便缓和民族矛盾,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加强封建统治。统治。 (二)元代的书院(二)元代的书院 书院在元代出现官学化趋向,主要表现在统治书院在元代出现官学化趋向,主要表现在统治者因势利导,积极加以扶植、控制,采取政府委派者因势利导,积极加以扶植、控制,采取政府委派山长并授

33、予宫衔、发给官俸,书院的教授、学正等山长并授予宫衔、发给官俸,书院的教授、学正等任命、提升等都由政府批准,学生经地方官员推荐、任命、提升等都由政府批准,学生经地方官员推荐、考核、可分配做学宫,以及政府划拨学田,保障其考核、可分配做学宫,以及政府划拨学田,保障其经费等措施,成为巩固统治的工具。经费等措施,成为巩固统治的工具。 (三)明代的书院(三)明代的书院 明代书院有两个特点。明代书院有两个特点。 第一,书院和科举关系更加密切,书院官学第一,书院和科举关系更加密切,书院官学化的程度比元代更甚,有的和官办州县学已区别不化的程度比元代更甚,有的和官办州县学已区别不大了。大了。 第二,明未官方第二,

34、明未官方“禁毁书院禁毁书院”。明亮靖书院。明亮靖书院兴盛之后,曾发生过四次官方禁毁书院之举。第一兴盛之后,曾发生过四次官方禁毁书院之举。第一次是嘉靖十六年次是嘉靖十六年(1537(1537年年) );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1538(1538年年) );第二次是万历七年;第二次是万历七年(1579(1579年年) );第四次是;第四次是天启五年天启五年(1625(1625年年) )。 (四)清代的书院(四)清代的书院 清初的几十年,害怕书院宣扬爱国思想,对清代统治不清初的几十年,害怕书院宣扬爱国思想,对清代统治不利,因而对于书院采取抑制政策利,因而对于书院采取抑制政策 。 直到

35、雍正十一年间(直到雍正十一年间(17331733年年)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相继,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相继去世,清廷才命各省省会建去世,清廷才命各省省会建书院,并赐弩金一千两,作为书院,并赐弩金一千两,作为开办费用。开办费用。 清代书院发展到二千余所,数量大大超过历代,但此时清代书院发展到二千余所,数量大大超过历代,但此时书院实际上已成为官学的一种形式。从元代开始的书院官学书院实际上已成为官学的一种形式。从元代开始的书院官学化的倾向,至清代达到极点,书院主持人、经费、教学内容、化的倾向,至清代达到极点,书院主持人、经费、教学内容、教学人员、生徒等部经官府审批,书院完全失去了独立性和教学人员、生徒等

36、部经官府审批,书院完全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自主性。 朴学朴学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又称考据学,针对理学的空疏而言,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以汉儒经说为宗,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主要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从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注疏和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诠释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证地理沿革等等,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因而少有理论的阐述及发挥,也不注重文采,因而被称作被称作“朴学朴学”或或“考据学考据学”,成为清代学术,成为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学派。思想的主流学派。二、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二、书院在组织管理和

37、教学上的特点第一,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第一,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第二,书院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莅院讲学,重视学第二,书院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莅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讲会会”制度,成为书院重要的教学形式。制度,成为书院重要的教学形式。第三,书院讲学不受地域限制。第三,书院讲学不受地域限制。第四,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第四,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第五,书院内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第五,书院内

38、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相当深厚。相当深厚。第六,书院的组织机构比较精干。第六,书院的组织机构比较精干。第七,书院一般制定第七,书院一般制定“学规学规”。思考:思考:古代书院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有何古代书院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有何启示?启示?第五节第五节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创立与改革创立与改革一、察举制的创立和发展一、察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察举亦称荐举,是汉代选拔人才、补充官吏的重要制度之察举亦称荐举,是汉代选拔人才、补充官吏的重要制度之一。察举制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人才,一。察举制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人才,向朝廷推荐,经皇帝亲自

39、策问,按成绩高低授以不同官职的向朝廷推荐,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授以不同官职的选官制度。其选举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选官制度。其选举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等科。“贤良贤良”与与“方正方正”词义相近,都是贤德正直之意。词义相近,都是贤德正直之意。“贤良方正贤良方正”是指选拔对国家之治能直言进谏之士。是指选拔对国家之治能直言进谏之士。“秀才秀才”指才华优异的人才。指才华优异的人才。“孝廉孝廉”是指能孝悌、力田者或廉洁的是指能孝悌、力田者或廉洁的官吏。官吏。“明经明经”则指明晓儒家经典之人才。除上述科目外,则指明晓儒家经典之人才。除上述科目外,还有一种还有一种“

40、童子科童子科”,被选的童子,大致十二岁至十六岁,被选的童子,大致十二岁至十六岁,标准是标准是“博通经典博通经典”者。者。 此外,汉代还曾实行征辟制度,皇帝下诏直接聘来做官谓此外,汉代还曾实行征辟制度,皇帝下诏直接聘来做官谓之之“征征”;由公府、郡县召举为幕友谓之;由公府、郡县召举为幕友谓之“辟辟”。实施征辟。实施征辟制,旨在制,旨在“多取管属贤士之有才能操守者。多取管属贤士之有才能操守者。”二、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及其流弊二、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及其流弊 所谓九品中正制,是指各州、郡的中正官按九等来品评本地人所谓九品中正制,是指各州、郡的中正官按九等来品评本地人士,并以其品状上报朝廷,作为吏部授官的重

41、要依据的一种选士,并以其品状上报朝廷,作为吏部授官的重要依据的一种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士制度。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贤有识鉴”的中央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品”和和“状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

42、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五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五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计资定品”。所谓。所谓“状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等,这是对东

43、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中正是掌管一个地区品评选举的负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中正是掌管一个地区品评选举的负责人。责人。 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相比有三点进步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相比有三点进步: : 一是考察地方人士的大权由地方太守移至专司考一是考察地方人士的大权由地方太守移至专司考察之职的中正官手中,选士工作步入独立化和专门化察之职的中正官手中,选士工作步入独立化和专门化的轨道。的轨道。 二是品评人物由分科推荐改为分等定品,考察标二是品评人物由分科推荐改为分等定品,考察标准呈现出量化的趋势。准呈现出量化的趋势。 三是品评人物的导向由民间舆论转入官方定夺,三是品评人物的导向由民间舆论转入官方定夺

44、,朝廷对选士工作的控制力度进一步加强。朝廷对选士工作的控制力度进一步加强。 三、科举制的产生与演变三、科举制的产生与演变(一)科举制的产生和原因(一)科举制的产生和原因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科举制度的特点是专门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而不是由地科举制度的特点是专门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方察举。 (二)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二)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1、考生来源、考生来源中中 央央 政政 府府生徒

45、生徒在馆学生在馆学生中选拔中选拔乡贡乡贡自行报考自行报考制制 举举常常 科(每年一次)科(每年一次)特特 科科地地 方方 政政 府府2 2、考试程式与时间、考试程式与时间 唐代科举考试一般有两级。地方的州县试和唐代科举考试一般有两级。地方的州县试和中央学校的毕业考选一般都在冬天举行。中中央学校的毕业考选一般都在冬天举行。中央礼部主持的省试大约在每年的三、四月间。央礼部主持的省试大约在每年的三、四月间。省试及第者还须经吏部考核,及格后方能授省试及第者还须经吏部考核,及格后方能授官。官。3 3、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常设科目常设科目特设科目特设科目秀才科秀才科明经科明经科进士科进士科明法科明法科明字科

46、明字科明算科明算科贤良方贤良方正正 博学通艺博学通艺 非常设科目非常设科目童童 子子道道 举举2、墨义、墨义 3、口试、口试 4、策问、策问 5、诗赋、诗赋所谓所谓“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唯开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中间唯开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字。”即是说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即是说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两边蒙着,中间只开一行,再左右两边蒙着,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应试者填出来。用纸帖盖三字,令应试者填出来。 1、帖经和我们现代考试的哪种题型相似?、帖经和我们现代考试的哪种题型相似?2、帖经这一考试方法有什么优缺点?、帖经这一考试方法有什么优缺点?颜

47、渊、季路侍。子曰: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盍各言尔志?”子路子路曰:曰:“愿车马、衣轻裘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憾。”颜渊曰:颜渊曰:“愿无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善,无施劳。”子路子路曰:曰:“愿闻子之志。愿闻子之志。”子曰:子曰:“老者安之,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友信之,少者怀之。” 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笔试问答。笔试问答。举例:举例:“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所谓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所谓四者何四者何? ?”对:对:“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谨对。其养民也惠,其

48、使民也义。谨对。” 所谓策问,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所谓策问,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论文性问答,它要求应试者对现论文性问答,它要求应试者对现实中诸如政治、吏治、教化、生实中诸如政治、吏治、教化、生产等问题提出建议,比帖经、墨产等问题提出建议,比帖经、墨义之类的要求要高些。义之类的要求要高些。 (三)宋代科举制的改革和完善(三)宋代科举制的改革和完善1 1、科考取士的权力由帝王直接控制,殿试成为定制。、科考取士的权力由帝王直接控制,殿试成为定制。 2 2、考试规制的完备。在考试期限上,由宋初的每年、考试规制的完备。在考试期限上,由宋初的每年一次,到仁宗时的两年一次,英宗治平三年(一次,到仁宗时的两年一次,英

49、宗治平三年(10661066年)定为三年一次,年)定为三年一次,“三年大比三年大比”之制正式确立,之制正式确立,此后的科举均依此例。此后的科举均依此例。 3 3、考试内容发生了较大变、考试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化。 4 4、提高及第后待遇。、提高及第后待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四)元代的科举考试制

50、度(四)元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有两点与宋代不同。有两点与宋代不同。 第一,元代科考分组进行,蒙古人与色目人一组,汉人与第一,元代科考分组进行,蒙古人与色目人一组,汉人与南人一组,发榜亦分左右。两组考试内容有差异,汉人与南南人一组,发榜亦分左右。两组考试内容有差异,汉人与南人组的试题量及难度都大大超过蒙古人与色目人组,然而授人组的试题量及难度都大大超过蒙古人与色目人组,然而授官则处其下,蒙、色向上浮动一级。这样做,完全在提携学官则处其下,蒙、色向上浮动一级。这样做,完全在提携学养较次的蒙古人、色目人不至落选。养较次的蒙古人、色目人不至落选。 第二,元代规定科考从第二,元代规定科考从“四书四书”中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他杂项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