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件.ppt(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写作课件 (二)第四章 诗歌 第一节诗歌的界定 诗歌是一种抒情文体,它运用凝炼的富有音乐性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 关于诗歌,古今中外有不少人进行过论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毛诗序 “诗者,吟咏情性也。” -严羽沧浪诗话 “当诗人被某种事物唤起感情,产生一种为联想寻找形象的冲动,通过富有韵律的语言,把某种感情表现出来,才产生诗。” -艾青诗论 由此我们可以界说为:诗歌是人类心灵诗歌是人类心灵活动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最易震撼读者感情活动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最易震撼读者感情引起共鸣的文体,也是一种注重对语言文字引
2、起共鸣的文体,也是一种注重对语言文字进行特殊组织排列的文体。进行特殊组织排列的文体。 第二节诗歌的分类一、按内容特点内容特点划分,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类:(一)抒情诗 它是直接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的诗歌样式。它有时勾勒式地描绘典型事物,有时跳跃式地速写人物或情节,目的在于寄情于物或托物言志,以深厚炽烈的感情或深刻的寓意去感染、启迪读者。它不注重对生活的客观分析把握,而注重主观的判断评价;它更多地是抒情遣兴,而不是客观地具体描写;它不直接剖析现实世界,而是通过对理想世界的想象和向往来表达对现实的认识。(二)叙事诗 它是用诗的形式来刻划人物、叙述事件的诗歌样式。它通常以抒情的方式叙事,把丰富
3、的情感融入人物的形象和故事情节之中。 叙事并不是诗歌的长处,它不能像小说那样将情节铺展开来,不能有那样详尽的客观叙事和细节描写。它的情节比较单纯,不枝不蔓,人物也较少。但它可以比小说更概括、更集中、更凝炼、更富有激情、更具有激动人心的诗意美。它不是在用韵文形式讲述故事,而是饱含情思在歌唱一个故事,抒写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情感倾向以及对生活的评价。叙事诗的叙事,应当是事与情的交融。二、按体裁形式体裁形式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格律诗 中国古代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为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在写法上讲究所谓“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的严格章法。 现代格律新诗,往往既不讲平仄,也不讲
4、对仗,只是要求诗句大体整齐押韵,篇无定节,但节有定行,每行的“顿”数基本一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二)自由诗 我国“五四”以后兴起的以白话代文言的“新诗”多为自由诗,它相对格律诗而言,在行数、节数,每行的字数,押韵与否,都十分自由而没有限制。但它有节奏,它的节奏体现在口语的自然旋律上,体现在轻重音的自然间隔和句中字音的互相和谐、协调上。 艾青这样解释自由诗:“简单地说,这种诗体,有一句占一行的,也有一句占几行的,每行没有一定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自由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 (三)散文诗 它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有诗的激情和意境 ,又采用不分行的散文形式;不受韵律
5、约束,可押韵,可不押韵,也可韵、散相间。但它是诗而不是散文,它有浓郁的诗情、诗味。它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及象征、喑喻等手法,将诗情、画意、哲理有机地融为一体,篇幅短小而意旨隽永。(四)民歌 亦称歌谣,它包括山歌、渔歌、牧歌、夯歌、纤歌、地方小调等多种形式。它是劳动大众的口头创作并以口头形式流传,具有不同的民族形式和地方风情。民歌词句简炼,朴实清新,大多整齐押韵,常用比兴、夸张和谐音双关等手法,生动风趣,真挚质朴,易记易唱,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五)儿歌 它是一种适应儿童理解能力,迎合儿童心理,为儿童所喜爱,或唱或诵的口头短歌。它形式短小活泼,语言晓畅,节奏明快,生动形象,以反映儿童的
6、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以及他们迫切地需要获得的许多知识为内容,多为三字句,常伴以儿童游戏。(六)童话诗 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故事情节神奇曲折,主题鲜明浅显,往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超人间力量的形式”来反映人间生活,以适应儿童的趣味,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并从中受到教育。(七)寓言诗 它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诗。常以简单的故事来说明较深的哲理,教育意义明显,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为人。它以形象喻理,言外之意,警策透辟,发人深省。 第三节诗歌的特征 一、强烈的抒情性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艺术。诗情发源于生活,萌动于心底,贯穿于诗歌创作的始终,它是强烈、真挚、独特情愫的艺术结晶
7、。诗歌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它轻事实而重情思,一般并不直接再现生活,而是表现人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或者说是通过情感去反映生活。 “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动力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别林斯基 “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郭沫若二、丰富的想象性 诗歌可以界说为是想象的表现。想象是写诗的才能,也是欣赏诗的才能。 诗歌要在简短的篇幅里,借诗人情感的逻辑对生活作出恢宏、深邃的反映,这就决定了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诗的想象,就在于能够通过想象力的帮助,创造出最能体现理性概念的感性形象,即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三、悦耳的音乐性 和谐的音韵、鲜明的
8、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征。 音韵是诗歌音乐美的基本条件。(音韵在诗中的作用表现为:通过韵的串联,关上粘下,有助于把跳跃式的各诗行连成一个整体,加强结构和形象的完整性;因情赋声,以声传情,加强抒情的强烈性;使诗歌具有抑扬顿挫、流畅回环的韵律美,易记能唱。新诗对音韵没有严格的要求,但还是应该押大致相近的韵,使之读来顺口,听来悦耳,也便于记忆。 节奏是诗歌音乐美的显著标志。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认为:“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诗。” 从力度方面讲,诗的节奏指声音的强弱,即重读与轻读的安排;从时间方面讲,指声音的长短,即音组(又称“
9、顿”、“音步”、“音尺”)的划分。古体诗的基本节奏单位是音步,五言诗为三个音步,七言诗为四个音步。音步大体相同的诗行,构成行与行间的节奏匀称。四、排列的形式美 诗歌分行排列的外形结构,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另一重要特征。诗歌语言分行分节排列,正如闻一多所说,在外形上具有一种语言的“建筑的美”。 现代诗的分行分节排列,是诗歌的抒情性、音乐性所决定的。分行排列,有助于强调诗人感情跳跃中的重要词句的份量;有助于加强诗的节奏感;有助于显示诗优美和谐的韵脚。 第四节 诗歌的写作一、精心构思(一)提炼诗意 诗意当出新,不落俗套,不蹈袭前人。意新语新,才能产生美感,才能给读者以新的审美
10、愉悦和启迪。诗意要深邃,深邃才会蕴含哲理、包容无限,才会余味无穷。诗歌最忌意浅语俗,它的构思应是独具匠心的创造,应是诗人对生活的发现。 我国古今诗人以松树为题材,无不具有新意和深度,显示出作者不凡的襟怀和不同的艺术个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刘桢赠从弟)寄托在劲松身上的悲凉之气表现了所谓的“建安风骨” 。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左思咏史)借松树屈辱的遭遇,抒发了对当时“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门阀制度的悲愤。 “干挺不畏风,根深土嫌薄,吸取无所限,到老犹磅礴。”(董必武答徐老延安赠别)颂扬扎根人民之中的革命者青春不老。 “大雪
11、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冬夜杂咏)讴歌在特殊年代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大无畏精神。(二)选取角度 所谓诗的角度,就是指作者观察生活、捕捉形象和确立主题时所取的方位。选取角度的目的,是为了最恰当最艺术地表现作者的诗情。选取角度的标准在于诗情表达的需要。一般地讲,有两个主要的角度: 一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站出来,用形象的语言歌唱生活,言志抒情。这类诗立意较“显”,往往激情外露,更带鼓动性。 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新诗中如贺敬之、郭小川的许多抒情诗,由于诗人有第一等襟抱学识,都写出了
12、第一等的真诗。 二是寄托。诗人将自我隐藏起来,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景抒怀。这类诗立意较“隐”,更带含蓄性,更多象征意味。 古诗中常写梅、竹、菊、兰,写清流、高峰,其意便在托物以言志。新诗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借用雨中幽巷象征他所处的迷茫、寂寞、惆怅的环境,或隐或现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诗人人生理想产生、高扬、跌落和重新追求的曲折复杂心态的写照。曾卓的悬崖边的树,通过“悬崖边”这一典型环境中的“树”的典型形象,表现了胸怀理想的奋斗者,不畏生活暴风雨折磨的坚毅、顽强的性格。二、创造意境 意境意境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表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现的思
13、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从诗歌写作和欣赏的角度来说,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与“理”,即作者在诗中表现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诗中的“境”,指所写事物的“形”与“神”,即作者通过集中概括而描绘出来的具体形象及其内在本质与精神。意境在诗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决不是“意”和“境”的机械相加。所以,意境的创造要求“内情”与“外物”相融合,“意”与“境”相应合。 意境交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移情于景:移情于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先有所感(意),然后根据作者的情与意,去寻求得以表达的“境”,即将情意“移”到外在客观物上加以表现,从而使意境交融,西方美学界多把这称为“移情”。
14、 古诗中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新诗中如:“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冯至蛇)“我的翅膀是这样沉重,/像是尘土,又像有什么悲恸。”(何其芳回答) (二)触景生情触景生情。作者与客观外物接触而有所感悟,引发情思,所谓“存在决定意识”,情思附景而出。 古诗如:“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渡易水歌)新诗如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其中一节写道:“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意境不仅要求情景交融,而且强调虚与实
15、的统一,显与隐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即通过具体的有限的形象激起人们的想象,在想象中认识到隐藏在形象背后的更为深刻的含义,从而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三、推敲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诗的语言应该是最形象化最富有音乐性的高度凝炼精简的语言。诗歌侧重于抒情言志,忽略对事物过程的叙说,抒情言志的特点决定了诗歌在反映生活内容上必须高度集中。 古代的格律诗有严格的字数限制,要求用有限的文字来表现尽可能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致,现代新诗也可以精简到一首诗只有一句或一个字。作者思想的新意决定了他诗歌语言的新颖生动。作者有真知灼见、有独特的发现和感受,便能在诗中言人所未言,言人所不能言,不断给读
16、者带来新的启发和美的感受。 锤炼字句,主要是对诗中动词的推敲,因为动词能够表现出动作的活跃生动的形象,使某些形象或事物由静态变为动态,增强立体感,构成活的新奇的意境,从而加深读者的感受程度。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妙不可言,无以更替,成为诗中迷人的“诗眼”。 锤炼字句不在乎句险语曲、石破天惊,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看似寻常语句,平平道出,其实颇得神韵,推敲而不见痕迹,质朴中透出哲理,言有尽而含藏不尽、余味不尽。第五章 散文 第一节 散文的含义和分类一、散文的含义
17、散文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以叙事、抒情为主的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散文”作为文体概念,始见于南宋,在南宋文人罗大经所撰的鹤林玉露有“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意谓黄山谷诗骚佳妙,而不善写散文。但这里的“散文”是包括除韵文以外的各种各样的文章。散文的概念和范围,随着文学的发展在不断演变,因而有广义的散文和狭义的散文之分。 广义的散文广义的散文是指与韵文、骈文相对,句式不整齐而又不押韵的散体文章,包括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 狭义的散文狭义的散文则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概念,是“五四”新文化兴起后才出现的。是指与诗歌、小说和戏剧并列的,以叙事、抒情为主,取材自由,篇幅短小,文情并茂的文学样式。
18、二、散文的分类(一)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是以写人和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具体又可分为侧重写人的散文、侧重记事的散文和侧重写景的散文等。 侧重写人的散文如鲁迅的藤野先生、范爱农、巴金的怀念肖珊、老舍的我的母亲、宗璞的哭小弟、魏巍的我的老师等。在这类散文中,人物是主要的表现对象,贯穿全文,生动细腻,倾注着作者浓烈的感情。 侧重记事的散文如冰心的往事、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张洁的拣麦穗、王英琦的有一个小镇等。当然,着类散文也写人,只是所写的人比较分散,点到为止,远不如侧重写人的散文那么集中。 侧重写景的散文多以山川名胜、风俗民情为主要的表现内容。游记是这类散文中的重要一员,古代的山水游记可以说是中国古
19、代散文中最具有纯文学意味的一个部分,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等,数不胜数。当代散文中游记更是得到蓬勃发展,像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以及贾平凹的黄土高原、周涛的游牧长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二)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以写景状物的方式强烈抒发写作者情感的散文。这里所说的“景”,可以是自然风景或人文环境;这里所说的“物”,可以是各种自然物或各种人造物。当然,不论“景”的区分还是“物”的区分,以及“景”与“物”之间的区分,都是相对而言,在具体作品中往往是相互交叉、有所侧重的。 如像鲁迅的秋夜、朱自清的春和荷塘月色等,侧重于写景抒情;而茅盾的白杨礼赞、老舍的
20、小麻雀、贾平凹的丑石等,则侧重于状物抒情。(三)议论散文 议论散文是侧重于阐明事理、发表议论的散文,它以审美感性的方式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某种哲思,因而具有一种理趣之美。 从事、理、情作为审美表现对象的直接性角度而言,记叙散文显然侧重于事,抒情散文侧重于情,只有议论散文侧重于理。然而,正是这种表现对象的直接性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类型散文不同的审美韵味。因此,议论散文在古今中外的散文史上始终以其独特的审美品格而独树一帜,成为散文领域一颗璀灿的明珠。 第二节 散文的特征 一、行文自由洒脱 (一)取材广泛 不管何种文学形式,都可以从多方面反映生活,写作材料都是丰富多样的。但是,散文的取材,比起其他文学样
21、式来,更少受限制。凡是人事物景、感触情思,既不能做小说又不适宜写剧本的,都可以用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既可抒喜怒哀乐之情,又可叙古今中外之事,还可论文史哲经之理。 大至宇宙空间,小至花草虫鸟,均可在散文家的笔下生发出一篇散文来。比如,一片霜叶,小说家就很难以之为主要内容写成小说,而散文家却能以其制作出思想深邃,凝聚着时代气息的篇章,如鲁迅的腊叶、杨朔的香山红叶等。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写成了白杨礼赞;巴金观日出而心动,因有海上日出;吴伯箫忆纺车声韵而挥笔,写下名篇记一辆纺车;杨朔因参观养蜂场而起创作冲动,流下了脍炙人口的荔枝蜜等等,总之,作者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可以摄取来作为散文的
22、题材。 (二)体裁多样 散文反映生活的范围非常广阔,因此,丰富多彩的现实通过散文的形式来表现的时候,体裁必然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一般常用的文章样式外,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还可以使用日记体、书信体、对话体等等样式。 如冰心的寄小读者就是采用书信体;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就是采用日记体;鲁迅的过客就是对话体。又如,曾获得散文月刊优秀作品奖的童心启示录(谷一海)就采用的对话形式,通过“我”与朋友的对话,抒写自己童年时代的志趣、意向和对美的追求,表达一个成年人回忆儿时生活的真实感受。 (三)结构灵活 散文创作往往是以作者主观的情态处理客观的事物,因此它的结构形式也往往取决于作者感情的波澜。散文的结构则不拘一格
23、,自由灵活,它只根据表现内容和抒发感情的需要,将不同的生活片断联缀成篇,它可以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组织材料,也可以按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的发展变化安排内容,。总之,散文的结构形式可随“意”变幻,可散可收,可疏可密,时曲时直,灵活多样。 在散文写作中,经常使用的结构方式有纵贯式、横断式、曲径式、蛛网式、并流式等。 (四)手法多变 散文可以灵活自由地使用多种表现手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中,可以以其中一两种为主,也可以将着几种熔于一炉综合使用。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全文虽然只有几百字,但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巴金的怀念肖珊,则以记叙为主,综合使用描写、议论
24、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回忆在动乱岁月中死去的妻子,抒写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此外,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借代、通感等在散文写作中可灵活使用,以增强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二、二、取材基本真实 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在散文名作的序言中说:“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是这样,现代散文也是这样。” 散文的“纪实”特征,正是它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相区别的显著标志。当然,散文写作的“纪实”并不是指散文作家完全照搬生活,而是在符合生活本质和审美规律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活加以一定的艺术概括和表现,是散文作者的真话,是真情的表达,那种对生活本省不加任何改造、不进行必要的艺术
25、化处理,并非是我们所指的“纪实”。 同小说、诗歌、戏剧相比,散文的取材是基本真实的。这样的真实是指哲学意义上的“真”,而非“本该如此”的现实意义上的“真”,即它所追求的是超越于现实之上的高层次的“真”,而不仅仅是满足于与“客观相似一致”的低层次的肤浅的“真”。 散文的这种“真”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它可以在写作中进行一定的虚构。而这种虚构与小说、戏剧文学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艺术概括不同,它仅仅是对原有情节的适当改造,而且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并非凭空捏造。因此,散文要符合取材基本真实这个前提,就不能对人物品质的优劣进行虚构,不能对事件的倾向和情节的主要内容做任意的改变,否则,就违背了散文取材基本真实
26、的准则。三三、独特个性特征 散文因其采集材料和主体精神表达的直接性,也构成了每一个作家在每一篇作品里所表现出的个性的直观性。它的这种个性的直观性表达,可以说是任何文体都无法相提并论的。 具体来说,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对作家的思想、品格、风貌和感情上的喜怒哀乐等个性特点的最强烈折射。因此,对于那些我们熟悉的散文作家,在读其作品的过程中就能认知其个性特点;对于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作家,也可以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对他的精神风貌、个性气质或思想感情有所了解。 其次,它是作家的生活经历、所处环境、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的表现。在许多散文名家的作品中,他们大多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不仅使读者感到亲
27、切自然,还能够通过他们对事情的叙述、对环境的描绘、对往事的追忆触摸到其在社会生活中那种具有个性特征的环境、经历等,进而把握其个性特点。 散文和散文家的真正存在,正是以个性为前提,所以,散文写作应该注重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注重艺术表现的个性化,使散文家的个性与风格得以形成。只有敞开心灵,抒写个性,在散文的原野上才会开出各色艳丽的花朵,给读者带来无穷的艺术魅力。 第三节 散文的写作一、散文的选材 散文在取材方面具有自由、广泛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文写作无须对材料进行选择,其实,散文创作在选材方面是较为严格的,无论是重大题材还是生活琐事,都必须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来进行写作,都必须选择自己感受最深
28、的人事物景来写。散文的选材,主要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因此,散文写作要求作者纷纭复杂的生活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刻的材料,这样才能把它写得透彻、精辟。有经验的散文作家无不在选择材料上,扬自己熟悉之长,避自己陌生之短。散文创作,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对它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要有独特的感受和真知灼见。否则,单靠想象,写出的只能是空洞乏味的概念化文字。 (二)选择有表现力的材料 散文选材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它即可以着眼于国家大事,又可以落笔于生活小事。但不管从大处写起,还是从小处写起,都必须从
29、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尽可能选用能有力地表现主题的材料。重大题材对表现主题所具有的作用自不待言,而那些看来平凡实则不凡的“小材料”,其重大作用亦不可低估。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材料更适合散文写作的特点,因为那些细小而平凡的题材,一经作家敷衍成文,更能细致入微、真切自然地抒发作者的情怀,做到以小见大,事小而意深。 (三)选择有利于联想的材料 散文的写作,离不开联想。联想可以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事物融为一体。作者靠着这种联想,可以有眼前的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或有此物相关的他人。所以,选材要注意选择有利于联想的材料。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由白杨树联想到北方抗战军民;杨朔的茶花赋由童子面茶花联想到祖国欣欣向
30、荣的面貌。这些易于联想的事物,一旦和作者的主观情感融合,便能寄以深刻的寓意,达到抒发主观感情的目的。正因为联想在散文写作中起这样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写作散文时,要注意选择有利于联想的材料。 二、散文的立意 散文的立意,首先要做到新颖独特。和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散文具有取材广泛、表达直抒胸臆的特点。写好了它能带给人情真意切的美感,写不好就容易犯平淡浅薄的毛病。所以,要求散文作者对生活现象要有独特的感受和真知灼见,要善于从普通平凡的材料中挖掘新意。因为散文不象小说以典型人物、典型情节和典型环境为表达对象,散文面对的是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所以只有具备了开掘能力和独创精神,散文才能从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中
31、写出风采,写出生活的真理。 散文新颖独特新颖独特的立意,来源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以及在体验基础上的新发现、新创造。可以说,只有作者对生活观察深刻,感受强烈,立意才会新颖独特,才能写出文情并茂的散文。 散文的立意要巧妙深刻巧妙深刻。所谓巧妙深刻,就是题材虽哦开掘却深,能够收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所以,一篇优美散文立意的深刻,正是作者对生活深入开掘和精心思索的结果,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评价。散文的写作,往往以“小”题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因此,它要求题材要小,开掘要深。题材小,容易把握和开掘,也易于收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散文的立意还要含蓄自然含蓄自然。散文的写作往往是作
32、者内情和外物的融合,产生“景以情合,情以景生的复杂结合过程。所以,作者在写作散文时,旨意常常不直接表露,往往用托物寓意的方法,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 可见,寓意是立意含蓄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谓寓意,就是把深刻的含意寓进某个描写对象之中,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寓意物,二是作者的情意。成功的寓意可以使作品立意含蓄自然,贮满着诗情画意,三、散文的结构 散文常见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纵式结构纵式结构。以时间发展先后为序划分层次,事件在时间推移中逐步发展,从开头到结局连成一个“线段”,其“线段”可以是一事件,也可以是一人物的经历。如藤野先生、背影、落花生等。 (二)横横式结构式结构。按事物性质的分
33、类或事物的各个侧面或空间的变换为序,采用平行、并列的方式组织材料,安排层次。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就是以景物的类别为序、陆文夫的深巷、小庭、人家就是以空间变换为序。 (三)纵横交叉结构纵横交叉结构。即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一经纬相织的方式组织安排材料,就像一张网似地纵横交错,围绕网心想四面伸展,因此有称“网状结构”。这种结构能容纳复杂、丰富的内容,它要求作者有更高的驾驭能力,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头绪繁多而井然有序。如秦牧的土地社稷坛抒情、魏纲焰的船夫曲等。 (四)流动式结构流动式结构。即以作者感情流动的起伏变化为线索安排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比较自由,其优点在于自然流畅,似乎作者不是在作文章,而是在
34、展露自己的心曲。 ( (五五) )曲径式结构曲径式结构。这种结构恰似玲珑剔透的园林布局,结构曲曲折折,开篇时花木掩映,中间却又曲径回廊,溪水盘旋,最后露出精彩的景致,表达出令人深思的哲理。如杨朔的茶花赋,由作者在异国希望得到一幅画未能如愿起笔,忽然转入祖国春意正浓的云南,由茶花进而写到含露乍开的童子面,又从看花的儿童想到画的构思,至此,文章的构思也完成了,从而巧妙地表达出了对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的赞美之情。 四、散文的语言 要使散文写得短小精悍,富有诗意,具有艺术魅力,就必须注意语言精炼、优美、潇洒自然。散文作家秦牧曾说:“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时常无损于大山的壮观,但如果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
35、,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同样道理,短小的文章特别需要写得简洁和优美,任何败笔冗笔在篇幅短小的文章中,时常显得格外刺眼和难于掩饰。”(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 所谓精炼精炼,就是指运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事物的形态及本质,传达人物的精神特点。语言精炼,就能做到言简意赅、文约事丰,寥寥数语即可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创造出深远的意境。语言优美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时侯辞藻华丽是优美,有时侯文字朴素也是优美,而且常常是一种更为深沉而醇厚的美。只要它们有充实而深刻的内容,而又用语精炼,就能“淡妆浓抹总相宜”。 散文的语言,单做到精炼、优美,还是不够的,它需要由各种语言因素杂揉而成的一种独
36、特的潇洒自然潇洒自然。从现代散文来看,一般都是以口语为基础,吸收古语、欧化语、甚至方言,加以调和;再加上长句、短句和对偶句等自然而有致的安排、结合。 就一般而论,口语,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书面语,简洁、雅致,言简意赅;古语,长于概括地表现,凝炼而含蓄;欧化语,则多作分析地描写,宛曲而流动;长句,气势舒缓;短句,节奏急促;对偶句,则如双峰对峙而着诸种因素被作者娴熟驾驭、适宜调理,便融合成一种自由灵活、清新隽永的潇洒笔调。第六章 小 说一、小说观念的演变(一)古代的小说观念 古代中国,“小说”概念含混,观念的演进一词也相当复杂。小说作为“琐屑之言”、“浅识小道”的涵义一直用于文言小说 。(二)
37、近现代小说观念 现代小说的含义,是指用散文化的语言和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绘来形象的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艺术的三大构成要素。二、小说的分类 (一)微型小说 又名小小说,超短篇小说或一分钟小说。它是古已有之,而近年来重新发达的小说品种。中国的小说,首先发端于“微型”小说,不管是先秦时代简短神奇的神话故事,还是先秦散文中形象生动、精辟入理的寓言故事,或者魏晋以后直接产生“志人”小说的笔记本小说,都是短小精悍之作。 (二)短篇小说 在三千字以上,二万字以下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的一个断面,或描写叙述某一事件,
38、或选取某一历史时期,在单纯集中的情节中和典型的环境中来刻画人物形象。短篇小说的人物形象比较集中。 (三)中篇小说 中篇小说篇幅一般在二万字以上,十万字以内,其字数的下限和上限只是相对而言,在实际的划分上并不很清晰。中篇小说的篇幅的长短,人物的多少,情节的集中与展开、场面的转换等方面,介于短篇和长篇之间,集中熔炼了两者饿长处。(四)长篇小说 一般把十万字以上的小说称为长篇小说。长篇小说篇幅长,容量大,短则一二十万字,长则百万字,因此长篇小说充分体现了博大浩瀚的特点。在长篇的内容方面,它与历史画卷并肩,不仅能概括丰富广阔的现实生活,还能概括反映某一阶段的社会历史,展示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 三、
39、小说的特点(一)用文字摹写生活 同其他文学一样,小说的内容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但小说描叙的生活画面,小说展现的精彩纷呈的世界,一般都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虚构出来的,所以小说反映的生活世界不能与现实生活划等号。(二)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 恩格斯说:“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致玛哈克奈斯)恩格斯的话是对现实主义小说核心的揭示,突出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在小说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小说创作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 (三)情节是小说的基本框架 中外小说都是在故事的原型上发展成熟的。故事情节构成古今小说的基本框架。小说的故事情节不
40、仅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还是矛盾冲突的发展轨迹,也是小说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四)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指典型人物是生活在、成长在特定的典型环境中的。换句话说,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四、短篇小说的写作(一)选择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小说是一种再现型艺术。一方面,它通过生动而形象地再现某一生活矛盾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即小说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实际的生活情景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典型形象。艺术典型除了人物自身的鲜明个性外,还应该具有共性,即概括性和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性格能够反映某一社会阶层人的普遍思想情绪和心理状况
41、。基于这样两个方面的因素,小说作者对自己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必须十分熟悉和了解,了解得越深入透彻,越有助于作者把握住生活的本质。 (二)精心设计小说故事情节 1.情节设置要适合短篇小说的特点情节设置要适合短篇小说的特点 短篇小说篇幅短,容量小,需要作者对生活进行精心剪辑和集中。一般说来,它一般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截取几个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或者某一单一的生活事件来构成小说的情节。 2.情节设置要根据人物性格的需要情节设置要根据人物性格的需要 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人物性格对小说情节发展的方向具有规定性。情节的安排,归根结底是为人物性格的表现服务的。因而,小说情节的设置应充分考虑人物性格的需要,
42、只有把握人物的性格基调来合理地铺设相应的故事情节,小说才能获得艺术生命力。 3.情节设置要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情节设置要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 小说情节设置最忌简单平直,让人一览无余。尽管短篇小说容量有限,不可能去表现复杂的生活矛盾,但作者应尽量使情节曲折生动,有一种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巧妙。生活矛盾本身就充满了一些偶然性和巧合性因素,以生活为基础的小说情节的设置自然应积极利用情节发展的偶然和巧合因素,这样才能增强作品的吸引力。4.注意悬念的设置和应用注意悬念的设置和应用 悬念,顾名思义是悬而未决的念头和疑问。作者有计划地在情节发展的某些关键地方中止矛盾头绪,暂且不表,以此激起读者的期待和关
43、注心理。它是叙事性文学最基本的叙事手段和技巧之一。 (三)努力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1.善于抓特征善于抓特征 在艺术传达的过程中,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实际上就是具体描绘人物在有关生活矛盾中的种种表现。它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肖像、人物的行为动作、人物的语言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进行生动再现。 2.善于抓细节善于抓细节 细节描写,是叙事性文学用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小说审美价值的任何一方面,都紧紧联系着作品中细枝末节的生动再现。人物形象的生动展现,更是与生活细节密切相关的。细节构成了小说的血肉。 3.注意环境烘托注意环境烘托 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必须充分揭示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环境作为人物行动的外在动因,展现得越具体生动,人物的性格就越鲜明。作者对环境的渲染,既包括对各种矛盾关系的准确把握和生动再现,也包括对社会历史全局的巧妙勾勒和点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