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交互响应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胡慧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需交互响应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胡慧芳.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7年第5期(总第243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5 2017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rIY(AdsSocifl Sciences) General Sefifl No243供需交互响应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胡慧芳(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16)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重大的战略使命但本身仍是亟待完善和深化的产业经济概念探索其成长的内在机制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为切入点探索供需交互响应的微观机理及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传导效应,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以中国航空制造业为例对该模型进
2、行模拟仿真与政策实验有助于揭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的“黑箱”,建立结构性动力机制,形成完整的经济学认知框架,从而更科学地指导产业实践,帮助企业拥有科学的资源投放观点和市场思维,同时促进政府规划建立在对供给与需求的双重远见之上。关键词:供给;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系统动力学中图分类号:F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7)05012312一、引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站在经济转型的命运拐点,准确把脉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结合世界科技、产业发展新动向,基于演化经济学范式。探寻大国崛起道路的理性抉择,深刻理解产业成长的内在机制和本质规律,是科学推进战略性新
3、兴产业发展的必要基础。学者们基于不同的学术专长和研究兴趣,关注的焦点各不相同。桂黄宝(2012)从创新、政策、需求和市场竞争四方面寻找产业成长的驱动要素。林学军(2012)关注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三种方式。在理解产业变迁方面,蒋珩(2014)基于自组织进化视角,孙晓华(2014)基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视角,肖兴志等(2014)则从企业生存状态的视角切入。多数学者(熊勇清、李世才,2010;陆立军等,2012;王小明,2016)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处理好与传统产业的关系。肖曙光(2011)、张治河等(2014)围绕产业组织形式展开研究。针对培育思路,朱瑞博和刘芸(201 1)主张遵循新
4、兴技术产业化的一般规律,陈衍泰等(2012)提出了“两阶段四维度”的分析框架,注重四对关系的处理。已有研究成果对加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虽列举了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若干要素。却未能进一步揭示要素间的关系与互动机制,系统和动态的研究方法运用较少;多数停留于比较借鉴、逻辑论证和描述性分析,缺乏有说服力的定量实证作为坚实支撑;尽管建立了自洽的研究逻辑,但未能建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完整的认知框架。进而实现经济理论分析的逻辑周延。收稿日期:201705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供给与需求交互响应视角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研究”
5、(71702033)作者简介:胡慧芳,女,福建诏安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123万方数据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复杂经济系统,要想破解其成长机制,重中之重莫过于把握住“输入”和“输出”两端。“输入”指对产业的资源供给,“输出”指对产业的市场需求。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是产业成长的永恒话题,它们之间强烈而有效的互为反馈效应,有助于清晰勾勒产业成长的动态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特殊的技术经济特性和产业价值需求,必然对支撑产业成长的资源投入和拉动产业成长的需求培育有着特殊要求。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其成长机理与演化规律迥异于传统。可见,要打开战略性新
6、兴产业成长机制的黑箱,供给、需求的特殊性及其之间的动态匹配关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另据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相对于原有产业成长影响因素、动力要素的诸多提法,供需互动的视角既是一种整合,也是更为严谨的逻辑思路。因此有必要将供给与需求问题内恰于一个体系,建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完整的认知框架。二、供需交互响应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的概念模型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分析是一般理论分析的逻辑基础。而本研究中的供给与需求则是抓住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复杂开放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特指对产业的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资源供给是产业形成、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产业竞争优势
7、的来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新兴技术驱动下快速兴起的产业,支撑其成长的资源体系应是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的高端要素。这些高端要素一方面凝聚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成长动能,另一方面将有效构筑资源位差从而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市场需求是产业存在与发展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也是产业成长过程中力量强大的牵引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挖掘人的隐性需求,走技术撬动市场的路线,与需求之间存在典型的共生演化关系。需求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既是价值要素又是过程要素。需求的数量、结构、层次和变化将直接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规模、结构和演进走向。值得注意的是具备了资源和需求,并不必然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效发展,
8、因为它们只是系统构成还需要有效的系统运行。要素缺失、交互缺失和边界错误都可能带来系统失灵(Metealfe,2005)。因此,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内在机制,决不能忽视各界面、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和互动问题。供给与需求居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逻辑两端,一个致力于形成生产能力,一个致力于消化生产能力既相互制衡,又相互激励。决定产业发展潜力的市场需求会对资源的盲目投人形成制衡,但扩张的需求规模、被释放的需求潜力又会鼓励资源投入的倍增。这就说明,供给与需求两端不仅可以各自作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而且本身就具有内在关联性,会围绕产业成长形成交互响应的关系。交互响应的方式包含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方式无须以
9、产业作为影响信号的传导介质,间接方式则必须借助产业反应来传递影响信号。供需两端的互动又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传导效应:首先,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分别作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任何一端发生变动都会对产业造成影响,导致产业的演变。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供需两端的中介因素,既吸收两端的信息,也传导各自的反馈给对方。再次供给端对需求的影响会随着需求因素进入产业循环系统,需求端对供给的影响也会随着供给因素进入产业循环系统,最终影响产业的决策与成长绩效(包括总量、结构和水平)。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应该是一种系统的整体涌现性,源自不同组分之间相互激发、诱导或相互制约、矛盾的关联方式而产生的结构效应。资源供给
10、与产业之间、资源供给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市场需求与产业之间、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产业与环境之间这些非线性交互作用呈现出网络状的复杂反馈回路从而让产业系统具备了很强的交互学习能力和自调试、自组织的特性。每一个变量都是与之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变量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而所有变量的相互作用又124万方数据第5期 胡慧芳:供需交互响应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构成了一个网络状的复杂反馈系统,即“产业成长系统”。可以说,正是供给推动、需求拉动及其之间的交互响应共同构成了nn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关键机制。因此,基于系统思维和自组织理论视角。可以构建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战略
11、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的概念模型图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多变量、高阶次、强非线性的复杂经济大系统。要揭示其潜藏于现象背后的内在机理和运作机制,针对性的研究方法显得尤为关键。系统动力学作为一种对结构一功能的模拟,擅长于从内部机制与微观结构人手来分析系统复杂的动态反馈行为借助计算机模拟实现定量研究进而寻求解决方案,并能很好地兼顾三大基本目标:(1)既站在系统整体的高度,又人微分析关键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2)既能得出定性变化规律,又可实现定量的实证分析;(3)既能回溯过往经验,又可进行动态趋势预测。因此,本研究拟基于产业运行的基本特性,借助系统动力学来描绘关
12、键要素之间的因果关联和反馈模式,深入分析产业成长系统内部各要素高度关联的本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完整的机制图,使其演化规律得以完整呈现。(一)系统因果循环图构建模型依据供需互动机制及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传导效应分析来进行构思,遵循抽象简化和契合现实两大原则,假设:(1)在观察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2)不考虑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和不可抗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造成的影响;(3)资源供给系统只考虑新兴技术、高端人才、资本和政策四大关键要素;(4)社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主要包括居民消费需求和政府采购两大类。综合分析各变量、各节点之间或促进或抑制的关系,最终完成战
13、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系统因果循环图的构建(见图2)。图2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系统因果循环图125万方数据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二)系统流图构建:以中国航空制造业为例因果循环图只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系统提供了定性的结构描述,要真正深入认识供需互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产生的动能效应,还需深入到变量特性的层面,将变量I可的逻辑关系用更直观的符号和函数形式表达出来。为了让模型建立在权威可信数据的基础之上,本研究选择了可以在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中剥离出专项数据的航空制造业作为案例,完成方程式表达和相关参数估计,构建出系统流图(见图3)。图3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系统流图1变量内容及属性基于可
14、操作性原则。流图对因果循环图中的变量进行了精炼,只要不影响主要节点关联性和变化趋势的反映,尽可能依据在统计年鉴中可查询到数据的原则来选择和设计变量。产业成长绩效采用最能说明新兴产业生产经营成果的指标“新产品销售收人”来表征,新兴技术投入采用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专利数量”来表征。高端人才用“R&D人员投入”来集中代表,资金投入包括企业、政府和社会三大来源政策供给只集中体现政府R&D资金投入和政府采购两方面,需求模块除了因果循环图中提到的居民和政府新产品需求。还增加了“国际市场需求”,用于体现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了凝练供给推动子系统和需求拉动子系统的作用效果,特别设置了“技术推动力度”和“需求拉动
15、力度”两个辅助变量。以便进一步的对比分析。模型涉及的四种变量具体见表1。表1模型主要变量列表序号 主要变量 变量类型 单位 序号 主要变量 变量类型 单位1 新产品销售收入 存量变量 亿元 13 技术推动力度 辅助变量 无量纲2 专利数量 存量变量 件 14 需求拉动力度 辅助变量 无量纲3 新产品销售收入新增量 速率变量 亿元 15 居民新增总消费 辅助变量 亿元4 专利新增量 j墨翠婴重 件 16 政府新增总消费 辅助变量 亿元5 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 辅助变量 无量纲 17 国际市场需求 辅助变量 亿元6 专利数量增长率 辅助变量 无量纲 18 居民新产品需求 辅助变量 亿元7 R&D人
16、员投入 辅助变量 人 19 政府新产品需求 辅助变量 亿元8 R&D资金投入 辅助变量 亿元 20 居民消费倾向系数 常量 无量纲9 社会R&D资金投入 辅助变量 亿元 21 政府消费倾向系数 常量 无量纲126万方数据第5期 胡慧芳:供需交互响应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续表1序号 主要变量 变量类型 单位 序号 主要变量 变量类型 单位10 政府R&D资金投入 辅助变量 亿元 22 R&D投入转化率 常量 无量纲11 企业R&D资金投入 辅助变量 亿元 23 企业R&D资金投入比例 常量 无量纲12 主营业务收入 辅助变量 亿元2变量关系与参数确定区分完变量性质后,须借助数学方程式将变量间
17、关系“翻译”出来,以便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进而摸索出模型中潜藏的动力学特性和变化趋势。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参考前人经验,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判断、构思,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式建立如下:(1)新产品销售收入=INTEG(新产品销售收入新增量)(2)专利数量=INTEG(专利新增量)(3)新产品销售收入新增量=新产品销售收入木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4)专利新增量=专利数量木专利数量增长率(5)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技术推动力度叼5宰需求拉动力度叼2球GDP增长率叼1木随机因子叼2(6)专利数量增长率=(技术水平增长率木100)“科技专利转化级数100(7)技术推动力度=DELAYl(技
18、术水平增长率,生产销售延迟时间)(8)技术水平增长率=DELAYl(技术增长动力,R&D投人产出延迟时间)(9)技术增长动力=100kup(R&D人员投入)1000000 3串(R&D资金投AJlOOO)n 7木R&D投入转化率(10)R&D资金投人=企业R&D资金投)k+lookup(政府R&D资金投入)+lookup(社会R&D资金投人)(11)企业R&D资金投入=lookup(主营业务收入)术企业R&D资金投入比例(12)需求拉动力度=(政府新产品需求10000)06木(居民新产品需求1000)03木(国际市场需求1000)n1(13)政府新产品需求=lookup(政府新增总消费)水政府
19、消费倾向系数(14)居民新产品需求=lookup(居民新增总消费)宰居民消费倾向系数本模型涉及的参数包括初始值、常数值、表函数和权重参数等。SD模型对参数变化并不敏感,模拟结果主要取决于模型结构化的行为模式而非具体参数值的大小。一些实在无法精确度量的变量,只要趋势正确,可以进行合理估计。由于涉及参数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对参数最优取值区间的估计通常无法一步到位,需要对模型进行反复运行和调试,直至获得满意的结果。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和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针对个别年度数据缺失的情况,根据历史数据变化趋势对其进行了合理估计。考虑到国家酝酿加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始点和统
20、计13径的统一性问题,本研究以2008年为初始年份,初始值确定便直接源于国家统计数据。常数值的确定参考了文献(赵玉林等,2009;刘俊杰等,2007;任海英等。2010)的研究思路,并依据模型实际运行情况不断调试寻优,个别条件成熟的数据则采用spss进行了回归分析。表函数中,已知统计点为各年度的统计真实值,非已知统计点则采用线性插值法或实验模拟法获得估计值。关于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需求拉动力度和技术增长动力的方程式中涉及的权重参数,则采用了专家评分基础上的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127万方数据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模型有效性检验为了考量模型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本研究进
21、行了历史拟合检验和参数敏感性分析。观察模型两个盒变量2008-2015年的拟合情况,模拟值与真实值的误差绝大部分能控制在5以内,至多不超过9,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见表2、表3)。只有2009年的新产品销售收人误差较大是由于受到当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剧变,导致新产品销售收入有较大幅度的下滑。由于本研究在基本假设中已明确提出,不考虑突发性事件和不可抗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造成的影响,因此,该误差应视为可以接受。总体而言,本模型还是可靠、有效的。表2新产品销售收入拟合效果I亿元)年份 模拟值 真实值 误差率2008 45242 452422009 45303 25934 异常2010 46
22、284 44859 3182011 50421 48986 2932012 57773 56136 2922013 69635 6684 4182014 89912 9784 8102015 116739 117315 049表3专利数量拟合效果(项)年份 模拟值 真实值 误差率2008 357 3572009 520 53l 2072010 599 585 2392011 1238 1269 2442012 1558 1584 1642013 2202 2219 0772014 2846 2775 2562015 3498 3820 843表4中的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航空制造业成长系统的
23、输出变量对各参数变动的灵敏度均处于合理范围内。未出现异常波动。模型有效,可用于进一步模拟仿真,并发挥政策实验室的作用。(2)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对各参数变动的灵敏度随时间推移有所变化,大致趋势为逐年上升。(3)横向比较可见,R&D投人类系数比需求类系数灵敏度高,R&D投入转化率系数比单纯的R&D资金投人系数灵敏度高,政府需求系数又比公众需求系数灵敏度高。这充分体现了技术创新对中国航空制造业的特殊重要性和在民机产业未培育健全的情况下,政府采购对中国航空制造业的重要支撑作用。表4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对常数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新产品销售收入对政府 新产品销售收入对居民 新产品销售收入对企业 新产品销售收人对
24、年份 消费倾向系数10变 消费倾向系数10变 R&D资金投入比例 R&D投入转化率10化的灵敏度 化的灵敏度 10变化的灵敏度 变化的灵敏度2008 00000 O0000 O0000 O00002009 O0002 00000 00002 000072010 O0026 O0013 00039 O0llO20ll O0119 00059 00182 005102012 00267 00133 00428 011352013 00464 00231 00780 019762014 00723 00359 01258 O30972015 00990 00493 O1724 04256万方数据第5
25、期 胡慧芳:供需交互响应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四、模型仿真与分析通过有效性检验的sD模型可用于预测主要变量的发展趋势,并通过调控相关虚拟假设条件,模拟未来可能碰到的各种情境测试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和关键因素可能对系统行为产生的影响,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下拟设计并实施三套仿真方案。(一)方案一:基本仿真与结果输出SD模型预测的时间越长,精确度可能越低,因此需要对时间域进行合理确定,兼顾代表性与精确性。2025年是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中“迈人制造强国行列”目标的实现年,为关键的政策节点。因此,对中国航空制造业发展趋势进行模拟仿真的时间域就设定为2008,2025。从图4、图5可
26、见,在国家加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利好政策下,中国航空制造业将不断加大R&D资金投入,这个数据到2018年将突破200亿大关。同时,取得的有效专利项数将稳步提升,且经过技术力量的不断积累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大幅攀升。图4产业R&D资金投入变化趋势图 图5 产业专利数量变化趋势图图6的走势表明,需求对中国航空制造业的拉动效应将会逐步释放出来,拉动力度逐步增强,从2008年的不到025提升到2025年的083。在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的联合作用下,中国航空制造业将有一个强劲的增长。以新产品销售收人为例,从2008年不足500亿,到2015年开始破千亿,2025年则可能跃升到9354亿,向万亿大关
27、冲刺(见图7)。图6 产业需求拉动力度变化趋势图 图7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变化趋势图(二)方案二:单一因素调节下的趋势仿真再复杂的反馈系统,都可能存在一些小而有效的杠杆点。通过对这些杠杆点施以调整,便有可能引起整个系统重要而持久的改善。单独调节某一参数,假设其他参数保持原赋值不变,属于一种排他性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清晰辨识特定参数对系统行为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重要的可控参数。下面将针对几个关键参数分别进行调控、仿真和分析。万方数据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正1政府采购对产业成长的影响分析政府消费倾向系数原为002,现根据仿真需要,对系数作上下50的调整,分别设为003和001并增设两
28、个数据库,进行模拟仿真(其他参数保持不变),三种情境的仿真结果对比如下。根据上述输出结果可以判断,政府采购意愿及其投入水平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当政府消费倾向系数在合理范围内上下浮动时,将显著影响产业成长的需求拉动力度,进而影响产业成长绩效(见图8)。图9中的新产品销售收入走势就体现出了明显变化,且随着时间延展,系数调整带来的差异将越来越大。航空制造业是典型的战略性产业,不仅有民用航空产品,而且有军用飞行器使得政府采购的重要性尤为凸显。模型仿真的结果与现实系统的运行是相吻合的。图8政府消费倾向系数波动对需求拉动力度的影响对比要霉盆嚣蕃鉴炎:善=嚣二:二二:二二:二二二新产品销售收入C
29、tmnent一图9政府消费倾向系数波动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对比2居民消费需求对产业成长的影响分析居民消费倾向系数原为0039,现根据仿真需要,作上下50的调整,分设为00585和00195,并增设两个数据库,进行模拟仿真(其他参数保持不变)。根据图10、图11的输出结果可以判断居民消费需求对航空制造业成长同样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释放。变得越来越明显。但相对于政府采购因素而言,上下浮动相同的幅度,政府采购对航空制造业成长的需求拉动力度和对新产品销售收人的影响力比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力更显著。图10居民消费倾向系数波动对需求拉动力度的影响对比图11居民消费倾向系数波
30、动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对比3企业R&D投入对产业成长的影响分析企业R&D资金投入比例原为0037。现根据仿真需要,作上下50的调整,分设为00555和00185,并增设两个数据库,进行模拟仿真(其他参数保持不变)。从图12、图13的输出结果可见,企业R&D资金投入比例会显著改变对航空制造业成长的技术推动力度,进而影响产业的成长绩效。该结果证实了航空制造业作为知识、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技术创新对其成长的特殊重要性。而在各种R&D资金投入来源中,企业自身的投入无疑是效率最高的。因此,政府的产业政策应着力于撬动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把握130万方
31、数据第5期 胡慧芳:供需交互响应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技术发展的主动权。但R&D资金投入对产业的技术推动效应不会像需求因素那么立竿见影。而是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即需要经历一个技术力量累积的过程,才会爆发出较强的发展潜力。图12中。技术推动力度在2012年之前没有明显变化,2012年之后才进入快速提升阶段,显著增强对产业成长的推动作用。图13中,企业R&D资金投入比例的波动要到2014年之后才开始显著影响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人。可见,R&D资金投入对产业成长的影响关键体现为对成长潜力的影响。图12 企业R&D资金投入比例波动对技术推动力度的影响对比图13企业R&D资金投入比例波动对新产品销售收入
32、的影响对比4R&D投入转化率对产业成长的影响分析R&D投入转化率原为02,现根据仿真需要,作上下50的调整,分设为03和01,并增设两个数据库,进行模拟仿真(其他参数保持不变)。图14、图15的结果显示,R&D投入转化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形成对航空制造业的技术推动力。虽然这种影响仍然存在时滞性,但相对于单纯的R&D资金投入,R&D投入转化率对产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显然更为直接。从图15中可见,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显著变动的时间提前到了2013年。因此,R&D投入转化率应该是一个更为重要的系统杠杆解和可控参数点。单纯提高R&D投入显然不够,还应该通过多方努力,将R&D投入转化为有效技术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3、图14 R&D投入转化率波动对技术推动力度的影响对比图15 R&D投入转化率波动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对比I三)方案三:多样化因素调节思路的综合效果测试单独调节某一参数而假设其他参数保持原赋值不变,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参数通常是以组合形式出现的。在方案三中,将设置多种参数调节情境,来预测2025年中国航空制造业成长系统的运行效果。航空装备制造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未来一段时间国家要花大力气重点扶持的对象。中国制造2025)制定的9大战略任务。无不与航空制造业紧密相关。因此,本研究在模拟仿真的参数设置上,将体现基于现状的加强调节。具体仿
34、真结果详见表5。万方数据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在表5 2025年中国航空制造业成长的政策效果模拟政府消费 居民消费企业RDR&D投入 需求拉动 技术推动新产品 新产品情境 资金投入 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倾向系数 倾向系数 转化率 力度 力度比例 (亿元) 变化率O O0200 O0390 O0370 O2000 O8302 00488 935434 基准项00220 08799l 00390 00370 O2000 O0488 965222 318(10) (599)00429 085432 O0200 00370 O2000 O0488 950177 158(10) (29)
35、004I 005053 O0200 o0390 02000 O8302 984364 523(10) (348)O2200 005374 O0200 O0390 00370 O8302 1068010 1417(10) (1004)00220 00429 090465 O0370 O2000 O0488 980577 483(10) (10) (896)004|D7 O2200 005566 00200 00390 O8302 1126120 2038(10) (10) (1393)00220 O0429 004” O2200 09046 o05567 1183500 2652(10) (10
36、) (10) (10) (896) (1393)O023 004485 00407 02加10 09415 005568 1211540 2952(15) (15) (10) (10) (1341) (1393)表5以基准情境为参照项,设置了8个仿真情境。虽然仿真方案在航空制造业成长的供给端因素中只强调了技术类参数,但通过观察图2的因果反馈关系和图3的流图结构不难发现,创新技术与专利成果本身就是原有技术积淀、高端人才、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等资源要素的凝聚。因此,技术推动力有理由成为产业成长供给端推动力的有力代表,而且便于本研究在复杂系统中找寻到小而有效的可控参数点。分析仿真结果可见:(1)多参数
37、综合作用的力度和效果远比单因素影响更为显著,数值差异也更大。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强劲增长,需助力于资源供给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双重作用。试图从单一视角寻求产业成长的动力或产业培育的方法,效果是非常有限的。(2)对航空制造业的成长而言,技术推动力的效果远大于需求拉动力。上调相同的幅度(10),需求类参数只能引起需求拉动力896的增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483的增长,而技术类参数则可以带来技术推动力1393的增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2038的增长。要使需求拉动力和技术推动力实现相对均衡的变化,则需要需求类参数多上调约5的幅度。(3)需求类参数中,政府消费倾向系数调整的效果高于居民消费倾向系数。技术类参数中,R
38、&D投入转化率调整的效果显著高于单纯的企业R&D资金投入比例。这与之前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吻合,充分体现了技术创新对中国航空制造业的特殊重要性,和在民机产业未培育健全的情况下,政府采购对中国航空制造业的重要支撑作用。五、研究结论本文以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作为切入点,通过刻画供给与需求特殊的作用机制及其之间的动态匹配关系,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迥异于传统的成长机理与演化规律,构建了SD模型,并以中132万方数据第5期 胡慧芳:供需交互响应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制国航空制造业为例进行了模拟仿真与政策实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供给推动、需求拉动及其之间的交互响应共同构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关
39、键机制。将供给与需求问题内恰于一个体系,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经济学认知框架,实现经济理论分析的逻辑周延;有利于在产业层面打通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认识,为科学实施供给侧改革提供切实有效的思路;在实践中还可以克服仅从供给面增加投入的单一政策取向,同时探索从需求面设计更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2)系统动力学方法高度契合本研究的理论构想与内在要求,对透彻分析并完整呈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供需交互响应中扩张成长的结构性动力机制,具有独特的方法论优势。通过刻画关键变量间强烈有效的因果反馈效应,建立起系统整体的研究逻辑,克服了单一视角或要素割裂型研究思路的局限性;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
40、实现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型:通过动态趋势预测和政策实验,有助于找寻到优化产业成长绩效的杠杆解与着力点。从而更科学地指导产业实践。(3)选择中国航空制造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既具有合目的性,又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多方案的模拟仿真可以发现,航空制造业的强劲增长得益于供给推动、需求拉动及其之间良好的反馈与响应。产业培育应充分尊重复杂系统运行的动力学特性,形成特定技术经济背景下的系统思维,尤其要在产业资源供给和需求培育两端建立动态协调、互促并举的思维。单一的“输血”式发展或纯粹依靠政府采购消化产品的方法都无助于真正建立中国航空制造业的竞争力。更无法实现航空强国的梦想。(4)作为知
41、识、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端制造业,技术创新是中国航空制造业成长的决定性力量,技术推动力带来的产业成长效果最为直接和显著。不断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打造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驾驭世界航空技术发展潮流。是建设航空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仍应坚定不移地提升研发投入强度,另一方面则须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不断促进技术突破并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带动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5)要释放航空制造业巨大的市场潜力,须大力加速民机产业的发展。世界航空强国的民用航空基本都占50以上,我国则长期以军用航空为主,占比在2012年甚至高达68。虽然目前政府采购的拉动效应十分显著,但要为航空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
42、需求支撑,还须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民机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居民需求对中国航空制造业的拉动效应得到进一步的释放。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包括航空制造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深刻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供需不断交互响应的过程中走向扩张和强大的内在机制,有利于更科学地指导产业实践,为进一步改善系统行为寻找到杠杆解。促使产业主体拥有科学的资源投放观点和市场思维,促进政府规划建立在对供给(产业能力)与需求(产业潜力)的双重远见之上,从而让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获得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陈衍泰、程鹏、梁正,2012: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的四维度因
43、素分析以中国风机制造业为例的研究,科学学研究第8期。桂黄宝,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动力机制分析,科学管理研究第3期。蒋珩,2014: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演化:不确定性和跃迁,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1期。林学军,201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第2期。刘俊杰、傅毓维,2007: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技术企业创新环境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第12期。陆立军等,2012: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演化及政府行为:理论与实证,中国软科学第5期。任海英、程善宝、黄鲁成,2010:区域新兴技术产业化的系统动力学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科技进步133万方数据厦门大学学
44、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正与对策第13期。孙晓华等,2014:范式转换、新兴产业演化与市场生态位培育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经济学家第5期。王小明,2016: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第4期。肖曙光,201l: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的劳资分配,中国工业经济第2期。肖兴志、何文韬、郭晓丹,2014:能力积累、扩张行为与企业持续生存时间基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生存研究,管理世界第2期。熊勇清、李世才,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第11期。张治河等,2014: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
45、,科学学研究第1期。朱瑞博、刘芸,2011: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制培育条件下的政府定位找寻,改革第6期。赵玉林、李文超,2009: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系统动力学研究,经济问题探索第5期。Metcalfe JS2005,“Systems Failure and the Case for Innovation Policy”,In:Matt M,Llerena P,Avadikyan A(Eds)Innovation Po妍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Theory and Practwe,4774责任编辑:叶颖玫Growth Mechanisms of Strategic
46、 Emerging Industries under the InteractiveRespons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Modeling and Simulation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HU Hui-fang(School of Economics&Management,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 16,Fujian)Abstract: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fulfill a major strategic mission for development;how
47、ever,as a concept of theindustrial economy,they still require constant improvement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It is of vital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ir growth mechanismsTaking resources supply and market demand as the starting point,this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micro-me
48、chanism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nd its conductive effects onthe growth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hereby constructing a system dynamics modelWe also simulated thedynamic trends of Chinas avi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sing the model and conducted a policy experimentThe findingswill help open the“black box”of the growth mechanisms of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develop a structural anddynamic mecha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