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传播与公共领域_张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博传播与公共领域_张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本人独立进行研 究取得的成果 d徐文中己经力 1:以标注和致谢的部分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农或撰写过的作品和成果,也不包含本人 为获得任何教宵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研究做出 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说明。本人对所写的内容 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上海外 国语大学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书面版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外国语大学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网上公开或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2、,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方式保存和汇编本论文。对于保密论 文,按保密的有关规定和程 序处理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名日期 “ 详 月嚷 I 签名日期: ZW洗 /月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导 师 签 名 : 签名日期:年月 H 上海外国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微博传播与公共领域 Micro-blogging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Sphere 姓名张鮎 专业新闻学 学号 0103100535 研究方向新闻理论 导师郭可 从去年冬初到今年秋末,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和修改,论文终于要告一段 落,这是一个掺杂挫折与成就的过程,是我两年半新闻学习的总结与见证。 从选题到
3、大纲再到具体的论证,文章一直在不断的改进,框架跟内容日趋 完善,这期间,要感谢郭可老师对论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每一次的讨论跟交谈 都让我对论题和文中观点有了新的思考,老师敏锐的视角和治学之严谨让我倍感 敬畏。由于自己的理论功底尚浅,很难说文章已经达到了完善的水平,但整个写 作过程中所受的关怀和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很幸运在研究生阶段结识了一帮志趣相投的好友,你们既是我学习上的帮 手,又是我生活上的伙伴。我们结伴听讲座看展览、搜寻城中美食、参加志愿活 动,我们讨论学业和生活,分享困难和喜悦,你们教会我人性的至真至诚,这段 友谊弥足珍贵。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心中充盈着感恩,感谢老师,感谢朋友,
4、未来 的路途未卜,希望大家越走越好。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学界一直 是热点话题,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公 共领域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也越谈越新。微博由于其不同以往的传播特性,成为民 意表达和公共参与的新阵地,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日益増大,微博上是否存在公共 领域也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全文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入手,梳理了公共 领域的内涵和形成条件,同时分析了微博的传播特性,落脚点在于讨论微博上是 否存在公共领域。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文献回顾,叙述了微博的发展进程,着重分析微 博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性,包括即时性、共享性跟能动性,这三大特性是微 博发挥重大影响力的物质技术基础;同 时集中阐述了公
5、共领域这一概念,包括理 论溯源及其内涵。第二章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即从公共领域构建 的三大条件一一公众的广泛参与、有公开表达的场所和形成具有理性批判精神的 公众意见 一 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具备独特传播特性的微博是否与公共领域 的形成条件相契合,以此解答 “ 微博上公共领域是否形成? ” 第三章、第四章和 第五章是文章的论证部分,基于以上三个条件和微博本身的传播特性、借助 “ 郭 美美事件 ” 、 “7 23温州动车事故 ” 等实例为论据,论证微博作为言论空间较之 传统媒体更具备草根性、开放性、和批判 性,但与哈贝马斯口中的理想公共领域 仍有差异,存在着三组矛盾即三大构筑瓶颈:微
6、博中的隐性等级与公共参与平等 性的矛盾,政治权力的侵蚀与表达平台公开性的矛盾,非理性表达与公共舆论理 性化的矛盾。综上所述,得出结论:微博上的公共领域尚未形成。 关键词:微博,公共领域 Abstract Jlirgen Habermass idea of Public Sphere has long been a hot topic in relevant field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different and new interpretations have been derived from the original concept
7、ion. Micro-blog, with its revolutionary communicative characteristics, soon becomes the hot spot for public opinions, an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public sphere exists on the micro-blog or not is highlighted. This thesis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s well as the communicative c
8、haracteristics of micro-blog, hence demonstrating whether the public sphere exist on the micro-blog.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literature review, describing and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blog with a focus on its communicative characteristics: timeliness,
9、 sharing and dynamic, which are the material and technological base of micro-blogs significant influence. Also this chapter expounds the theory of public sphere, including its development and substance. The second chapter explains both the research approach and the contents the demonstration is deve
10、loped from three aspects, i.e., the three construction factors of public sphere: equal public participation, open speech forum and rational public opinion. The other three chapter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factors and communicative characteristics above, in virtue of the cases such as Guo Meimei a
11、nd 7 0 23 Bullet Train Crash, to examine whether or not the public sphere already forms or exists on micro-blog. The study finds out there are three contradictions which have restrained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sphere on micro-blo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hidden hierarchy on micro-blog and equ
12、al public participation,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of political power and open speech forum, and between the irrational voice of users and rational public opinion. Therefore the thesis concludes that public sphere has not yet existed on miro-blogging. Keywords : Micro- blogging, Public Sphere 弓丨 w .
13、1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3 1.1关于微博 . 3 1.1.1微博的发展历程 . 3 1.1. 2微博的传播特性 . 5 1.2公共领域理论溯源 . 9 1.2.1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 . 9 1. 2. 2公共领域的内涵 . 10 1.3研究现状综述 . 12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5 2. 1研究方法 . 15 2. 2论证维度 . 15 2. 3研究问题 . 16 第三章 .从公共领域角度看微博:参与主体 . 18 3. 1公众参与:主体的草根性 . 18 3. 2微博中的隐性等级与公共参与平等性的矛盾 . 19 3. 2. 1隐性等级生成的技术缘由 . 19 3.2.2精英
14、掌控微博话语权,以 “ 微博寻人 ” 为例 . 21 第四章 .从公共领域角度看微博:表达平台 . 24 4.1公开表达:平台的开放性 . 24 4. 2政治权利的侵蚀与表达平台公开性的矛盾 . 25 4. 2. 1微博存在的合法性问题 . 25 4.2.2微博上的言论管控:删帖、禁言、取缔账号 . 26 第五章 .从公共领域角度看微博:言论性质 . 29 5. 1公共舆论:讨论的批判性 . 29 5. 2非理性表达与公共舆论理性化的矛盾 . 30 5.2.1 “ 把关人 ” 的缺失造成谣言泛滥 . 30 5.2.2社会矛盾激发网络民粹主义,以 “ 郭美美事件 ” 为例 . 31 会吉 i吾
15、. 34 参考文献 . 36 自第一家微博网站 Twitter于 2006年 6月 13号在美国成立,由于其不同以 往的传播方式跟前所未有的即时性,微博开始席卷整个互联网,国内外都已经出 现了众多的模仿者,微博虽然在中国落地生根仅仅是两年的时间,但是其受欢迎 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人们对其最早的认识,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投身于微博领域, 欲分一杯羹。根据几大门户网站公布的 2012年上半年财报,新浪微博跟腾讯微 博的注册用户均突破 3亿,除此之外,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也在加大对微博的 投入,中国互联网正在经历一个微博大发展的阶段。 微博最抢眼的表现,也是其发挥巨大影响力的领域在于它产生和引导舆论 的层
16、面, 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 2011年度 20件网络热点 事件中,微博俨然成为网络舆论和社会民意的最重要集结地,从普通民众到社会 机构以致官方组织,都意识到了微博在公共事务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纷纷参与到 其中,争夺话语权。在这个过程 中,越来越多的人对微博能否成为新的理想的公 共领域进行了探讨,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和变革,都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提 供了新的契机。将微博与网络公共领域放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中进行探讨,来分析 网络公共领域在微博环境下呈现出的新的特点和不同的形态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发问 “ 微博上是否存在公共领域? ” 试图为大家在 对微博这个新兴
17、事物的认识上提供另一种视角一一微博的出现不仅仅是作为一 种传播方式的革新,也能够从公共领域的构建层面来考察,而微博上构建公共领 域的可行性尚需考量。 根据现阶段笔者的文献搜 集和阅读,学界在本课题的研究或者相关问题的 研究上涉及到了很多方面,也分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但是,微博的出现打 破了传统的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研究,包括对政治学中的公民社会、公共领 域等概念的探讨。即便现今很多学者已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微博研究上,但更多的 研究者将关注点放在了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技术的层面,强调了微博这种 新的传播方式对受众行为的影响以及对舆论引导新发展,但较少有研究者将微博 与网络民主联系并做出分
18、析。 笔者认可微博成为了网络上最热的公共事务的话语集散地,同时也充 a了 公共参与决策的工具,微博的问世开启了政治参与和民意表达的 “ 绿色通道 ” 。 但在该项研究中,笔者将深度挖掘隐藏在微博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对微博是否能 够真正成为公共领域的新据点、网络民主的新阵地提出质疑。本文将在已有的公 共领域的理论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微博的实际 “ 面目 ” ,为相关研究提 出一个新的视角和一丝启发。 关于这一课题的实用意义,于民众,如何规避官方管制与网络推手操控而 充分有效的表达意见;于政府,如何充分发挥微博作为推动民众参政议政、加强 政府与民众交 流的平台作用同时认识到 “ 微博问政 ”
19、的局限性;于网络运营者, 如果既给民众提供开放自由的发言平台同时又不触及官方底线从而讲微博价值 最大化等,这篇文章都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2 第一章 .文献回顾 1.1关于微博 1.1.1微博的发展历程 微博,微型博客的简称,源于英文中 micro-blogging这一概念。微博创始于 美国,由 Twitter率先提出产品构想并成功实践。 Twitter最初的设计想法始于美 国 Odeo广播公司董事会成员的 “ 全日智囊团 ” ,他们设想设计一个软件平台, 每个小组成员都可以用便捷的设备在该平台上发送供所有成员阅读的讯息。这一 设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先在 Odeo公司内部进行测试,并在 2
20、006年 7月向 公众开放。 2008年,美国橄榄球超级杯大赛和美国的总统大选让 Twitter大出 风头,奥巴马在总统选举中利用 Twitter来与民众互动,博得民众的支持,随后 一系列社会名人相继进驻微博客,它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开始得 到充分地体现。 2009年初, Twitter在伊朗选举暴乱中成为重要的信 息传播平 台,其社会关注度急剧上升,用户数量也有了长足的増长, Twitter进入快速发 展时期。 随着 Twitter产品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功能整合进入微博之中,但所有 的功能都基于这一核心理念:基于信息的即时性、共享性以及基于即时、共享信 息所形成的动态信息传播
21、网络。 国内知名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在国内率 先给出了微博的定义: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 交网络平台。其中有五方面的理解 1、 关注机制:可单向可双向两种 2、 简短内容:通常为 140字 3、 实时信息:最新实时信息 4、 广播式:公开的信息,谁都可以浏览 5、 社交网络平台:把微博归为社交网络 1喻国明,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 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北京:人民 U报出版社, 2011 年版, 5 百度百科 “ 微博 “ , http:/ 2007年,国内开始出现 Twitter的模仿者 ,以饭否最为突出。作为国内第一 家推出类 Twitter服务的微博
22、网站,饭否发展十分迅速 ,一 度被誉为是中国微博 客的标杆。 2009年上半年, “ 饭否 ” 的用户数从年初的 30万左右激增到 100万。 0与此同时,在饭否发展势头的影响下,众多类微博产品开始上线,如叽歪网、 嘀咕网、腾讯滔滔等。虽然多家微博网站分批涌现,但也分流了用户群,加上用 户基数本身有限,网站也未对微博展开大力度宣传,此时的微博只能算作一个新 颖小众的互联网产品。 以饭否为代表的微博正有崛起之势, 2009年 7月,饭否的 ICP牌照被吊 销,同年,叽歪 和嘀咕也被关闭停止运营,国内的微博行业由此陷入沉寂,但是 微博的无限潜力早已吸引了互联网大佬们的注意,而饭否等网站的出现、发展
23、和 消寂也给他们提供了国内微博运营的良好案例。 2010年国内微博掀起一股新热潮,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新浪、腾讯、搜 狐、网易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网站也相继推出 了自己的微博产品。基于此前微博的运营经验,在新一轮微博大潮兴起前,各大 门户网站均进行了微博内部测试,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研发新产品、改良用户体 验,同时与相关政策触碰以寻求积极对应。至此,经过多个网站的先期预热后, 微博正式进入广大公众的视野。 信息发布即时便捷, 140字的要求又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我国微博用户数 量呈爆发式增长, 2010年被称为 “ 微博元年 ” 。 CCNIC在 2012年 7月发
24、布的第 30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2年 6月底,我国微博 用户数达到 2.74亿,较2011年底增长 9.5%,网民使用率为 50.9%,微博的渗 透率已经过半。 益于抢占先机以及新功能和新产品的更新和上线,新浪微博迅速发展壮大, 从用户活跃度和影响力来看,新浪微博是目前国内微博里的龙头老大,根据 2012 年 8 月 16 口新浪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总数已超过 3.68 亿,继续保持着稳定增长。浪微博广告营收超过 1000万美元。 这是新浪微博上 覃怡敏, “ 饭否 ” ,下一顿吃什么 !,新财经 .2009, (09):80 3:喻国明,微博
25、: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 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北京:人民 U报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2页 第 30次中国互联 MM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 M信息中心, http:/ 11 2012 年新浪第二季度财报,新浪网, http:/.en/i/2012-08-16/05307510631.shtml 4 线 3年来首次对外公布社交广告收入。腾讯虽然在微博平台上是一个后来者,但 依仗其多达 7亿的 QQ用户,通过 QQ平台所转换得到的微博用户数量也在快速 增长。搜狐跟网易二家门户在微博用户数量上虽然不及前两者,也未显示微博对 其营收有何贡献,但二者均表示不会放弃为微博。 1. 1.2微博
26、的传播特性 互联网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社区、 博客等互联网产品大大拓宽了人们的交流渠道跟表达方式,而微博的出现,更是 在互联网上牵起了一股大风潮。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 微博具备了 4A 的元素 ( anytime, anywhere, anyone, anything),成为了一种流动的互联网装置。 ” 、较之其他互联网产品,微博一经推出,其新颖的用户体验即刻吸引了大批目 光,影响力也渗透到社会的多个层面,显现出了无比 的发展潜力。这种传播形态 的速度之快捷、覆盖面之广、渗透力之强远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拟,可以说,微 博的问世,预示了一个媒介新时代的到来
27、。 一 . 即时性:时间上的自由性 微博被称为 “ 微型博客 ” ,最大的特点在于其 “ 微 ” 。 Twitter推出时规定单 条微博内容不能超过 140个字符,随着微博类产品在全球各地开花,这条规定也 被沿用了下来。字数的限制一方面加深了信息的碎片化,另一方面却使得微博上 的信息传播成为了真正的随时、随地、随性的传播。不同于传统博客的长篇大论, 微博使用者在发布信息时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而是想到什么 就写什么,甚至不 需要文字叙述,一个表情、一张图片、一段视频也能单独发表,新浪微博的宣传 语是 “ 有什么新鲜事告诉大家? ” 在这种情形下,使用者完全处于一种随意、放 松的状态中,可以无拘无
28、束地展示此刻见闻和内心想法,微博成为了一种高度个 性化的传播载体。 除了在网站上直接登录微博,微博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即时通讯软件和 外部API等多种渠道发布信息,真正实现了跨平台沟通,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 接收信息,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而且即时性更强。从这一层面来看, 通信业务尤其是 3G技术的推广更是为微博的发展起到了 推波助澜的作用。第 _孙卫华、张永庆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 J传媒观察, 2008年第 10期 5 30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 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 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 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 3.80亿,手机成为了我 国网民的第一
29、大上网终端。同时,微博在手机端的増长幅度仍然明显,用户数量 由 2011年底的 1.37亿增至 1.70亿,增速达到 24.2%。 方面,手机微博能 体现微博内容的即时性和发挥微博应用的自媒体优势,用户体验较好,流失率较 低;另一方面,手机微博客户端功能不断増强,例如増加 LBS交友、社会化阅 读、兴趣社区和通过客户端直接购物等,提升了手机用户使用微博的黏性和使用 体验。可见,移动终端的便捷加深了用户对微博的依赖性跟认同感,也正是如此, 在很多时候尤其是突发性事件中,见证者跟传播者第一时间选择微博作为信息传 载工具,在信息的即时性跟更新率上,微博比任何媒体都要更为高效、快捷。 二 . 共享性:
30、空间上的无限性 同为即时性工具, QQ、 MSN上的数据有条件的对外开放,只 有部分人可 见,用户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中交流,是一种 “ 点对点 ” 的传播;微博上所有 的信息跟互动都能被人方便地看到,是一种 “ 点对面 ” 的传播。同为表达工具, 博客相对独立,博主与用户之间关系比较松散;微博上用户之间则可以随时随意 互动。同为社交平台,facebook、 人人网等 SNS社交网站偏重于群体内的交流, 非注册用户无法访问用户的信息和数据,注册用户基于某些共同点集结起来进行 双向互动;微博则是一个全开放的平台,更加随意化,消极了双向互动和群体性 的用户关系,任何人可以关注任何人,任何人可以看到
31、任何人。 相对于传统媒体或是互联网己有的传播平台,微博的传播丰富了传统的传 播层级概念,从最初的分众传播逐渐升级为大众传播,进而形成一级传播、二级 传播甚至多级传播。 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言,微博的传播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 是在叠套的复杂网络关系中完成。 这种层叠的传播或者多级传播具体体现在, 每个用户都有双重身份,即是博主,又是粉丝,既关注其他人,又被人关注,一 段文字 、一 张照片、一个链接一经发出,即可在最短时间内被博主粉丝所见,粉 丝又有自己的粉丝,通过分享和转发,最初的博文在层层的传播过程中达到了传 播受众和传播效 果的最大化。可以说,借助微博的技术支持,每一个有表达欲或 :1_第 30
32、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http:/ 黄朔,媒介融合视域中微博客多级传播模式探究 m, 东南传媒, 2010年第 6期 喻国明,微博影响力发声的技术关键和社会机理 m, 新闻与写作, 2011年第 1期 6 暴露欲的用户都可以成为扩大某一信息传播范围的个人化媒体,以个性化的角度 呈现大千世界的某个侧面。 而这些展示在微博上的内容,又得以完整展示在其 他用户面前,不管是否注册了微博,是否关注了博主,这些信息都能被互联网用 户轻易的查阅到。 可见,微博独特的传播机制尤其是一键转发功能在最大程度上消弱了信息 的可见权限,促使其成为了一个信息高度开放、互动与共享的空间,
33、在这个空间 里,信息的传播比传统媒体和早先的网络媒体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三 . 能动性: “ 使用与满足 ” 之下传播的有效性 在 “2011 中国企业微博论坛 ” 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表示 , 微博是一种新的沟通方式,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结构方式。现今人们判断一个事 物很大程度上不是理性判断,而是情感判断,如果你不能通过这种情感方式在人 和人之间有更大的互动,那么你的这种传播并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不能产 生情感上的共鸣的话,你的任何道理不能成为影响人的方 式。 依据此,微博之 所以能在互联网时代掀起强大的舆论风潮,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很大 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满足了用户
34、的 “ 使用 ” 需求,使他们在情感上有所共鸣,做到 这一点,与微博独特的 “ 关注 ” 机制有关。 尽管微博上信息的种类和更新令人目不暇接,但通过搜索和共享,微博用 户可以确认自己感兴趣和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源(博主),借助微博的 “ 关注 ” 功能,这些有趣、有价值的信息将直接显示在自己的主页面,成为用户获取信息 的固定而便捷的渠道。我们知道,一个信息的内容仅仅以内容本身进行传播时, 人们对其重视和信任的程度 是有限的,相应地,其传播效果也就非常有限。传统 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模式下,受众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加上反馈渠道有限, 信息的传播很难做到 “ 对口输出 ” ,而微博的 “ 关注 ”
35、功能则改变了这种传播模 式,是一种基于关系资源的内容传播。 在微博上,关注某一个用户,对某一段 内容进行评论或转发,前提是一个粉丝对博主的认同,对其观点和行为的认同, 因此微博上发布传播的内容,比一般内容传播在影响力、可信度、可接受程度方 面往往要大得多。 1喻国明,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 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北京:人民 U报出版 社, 2011 年版,第 6页 “2011 中国企业微博论坛 ” ,国际新闻界, 2011年 5月 喻国明,微博影响力发声的技术关键和社会机理卬,新闻与 作, 2011年第 10期 7 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不同以往的传播特性,使微博成为了政治参与和民意 表达的
36、良好平台。 2009年,伊朗大选期间出现暴乱,有关抗议集会、示威者与 军警冲突、伤亡数字和德黑兰局势的信息首先在 Twitter上出现并火速传播至全 球,彼时, Twitter成为伊朗改革派支持者进行抗议活动的重要信息平台。这场 伊朗大选危机让 Twitter名扬天下,世界开始思考,是否即将掀起 Twitter革命? 在国内,随着微博在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中表现出的极大影响力, 2010年被称 作 “ 微博元年 ” ,新兴的微博成为网络问政备受追捧的新渠道,除了民众的蜂拥 而至,从中央到地方多个层级的政府机构和官员也纷纷进驻微博。 2011年中国 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止到 2011
37、年 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 到 4.85亿人,微博的用户数量也从 2010年底的 6113万剧增至 2011年 6月的 2.95 亿。 由于微博用户人数快速上升,经常聚焦于时事内容,2011年的网络贴文数 量大大高于往年。 表 1: 2011年度 20件网络热点事件 序号 啦件 天涠社区 凯迪沦坛 强国论坛 新浪微博 轉讯微 W 合计 L 7* 23 动 Hd 72SB 1819 im 2823515 6842000 9676000 2 山小悦悦巾件 351532 211.J 1563 1501631 2881871 7738711 3 FJ木 9.0级地 131616 -990S 851 3
38、801633 3516262 7188320 1 郭美美唞件 579& 2m 2973 3832於 8 3500651 7314309 S 深圳大运 & 1610 m 613 2006881 51358S1 7115811 5 rnavrm 7樅 10003 26708 3381739 3185887 6611355 7 葯來咨 * 35176 1651 11688 1862120 2112162 1026097 3 存布斯去也 7552 171 9S1 286-1872 5SS667 3-1R2213 9 :沏地铁圯化 2883 228 330 1629631 568619 2201721
39、10 各地 W产 Ri购 333 205-1 3273 1531201 617099 2190263 11 抢故风波 389&1 670 70J 691650 1204947 1937132 12 免费午餐计划 zm BAi 381 069750 381358 1356200 13 十 :娜法 2071 261 1051 285161 973071 1362618 M 舟八号发射升 1057 30 391 52562 833042 3870S5 15 295747 105-1 3025 512895 12238 82-1958 16 故古失窃系列事 件 3071 39 2511 .臟 9, 1
40、7S956 661301 17 t海染色慢头卞 件 990 601 592 239955 310967 583105 18 刘 86& 800 256 381-173 1S036B 563770 19 双 51:抑肉 M 1&30 79 m 177170 377005 556461 20 微 M打 213 20.2 m 292877 131615 425216 从表 1可以看出,单个事件是否能成为时事热点、集结公众关注并生成强 大的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博发帖数量。 2011年民众网络议政的代表性 事件 “7 23温州动车追尾 ” , “ 佛山小悦悦事件 ” 和 “ 郭美美事件 ” 中,以
41、新浪 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 -舆情频道, http:/ 8 微博和腾讯微博为代表的微博平台上的发帖量占到了网络相关发帖总量的 90% 以上,相比之下,以往的互联网舆论重地譬如天涯论坛、强国论坛等则人声寥寥, 难以望微博之项背。 到 2011年 10月 13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召开 “ 积极运用微博客服 务社会经验交流会 ” ,肯定了境内 50余家微博客网站的积极作用,希望党政机 关和党政领导干部 “ 以更加开放自信的态度 ” ,开设微博客、用好微博客。 可见, 传播机制上的先天优势已经使微博成为了国内舆论的新阵地,正在深刻改变社会 舆论的生成机制,并对公权力产生实质性的
42、影响。 1. 2公共领域理论溯源 1.2. 1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 公共领域理论最早是由美籍犹太裔政治理论家汉娜 阿伦特提出的,在人 的条件一书中,阿伦特区分了人类实践的三种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三个领域: 劳动 ( labor),生产 ( work)和行动 ( action)。 其中, “ 劳动 ” 的主要目标是为了 维持肉体的生存和延续,此时人 与人之间并无交流跟联系,是一种相互隔绝的状 态; “ 生产 ” 则是为了生存而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或者说经济关系;而 “ 行动 ” 比上述两者更高一层,其目的不是为了维持生存,而是自我展示和表达,阿伦特 写到: “ 我们认为,显现的一一那些别人和我们自己都能眼见耳闻的一一才是真 正现实的。与眼见耳闻的现实相比,内心生活(激情、思绪和愉悦 ) 再强烈,也 是变化无常、朦胧模糊的。人的这些内心东西只有经过改变、去隐私和去个人化, 才能定型为公共显见性。 每当我们(公开 ) 谈论只能在(自己的)隐私和内 心才能感受到的东西时,我们就已 经把它带到了一个它可以获得显露性的领域。 ” 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 -舆情频道, http:/ 徐贲阿伦特公民观述评 http:/ 20speciaH dt/ha03.htm 9 可见, “ 行动 ” 是在 “ 公共领域 ” 的活动,此时, “ 人和人处于最大限度的 开放之中,人们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