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_媒介公共领域构建的新维度_张晓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博_媒介公共领域构建的新维度_张晓静.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领域存在的 构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 件 : (1) 由 私 人组成的公众。他们具有独立人格,能 够在理性基础上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辩 论 ; (2) 拥有自由交流 、 充分沟通的媒介。 因为媒介是信息的载体,决定着信息的 流量。单向的非沟通媒体将导致信息的 匮乏和意义的缺失,在此基础上私人的 “ 独立 ” 与“ 理性 ” 也就失去了意义 ; (3) 能够就普遍利益问题自由辩论、充分交 流,进行理性批判达成共识,形成公共 由于网络讨论的匿名性和互动性, 网民们更加畅所欲言,敢讲真话,更加 激发和培养了批判精神和民主意识,为 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公共领域的构建 创造了可能。 3.
2、 网民通过微博可以参与公共话题 讨论 微博的语言是聊天式的、生活化的、 碎片化的,随时随地可以发,参与门槛 较低。微博提供给了公众一种表达和利 益诉求的平 台 ; 同 时 ,微博往往扮演了 会组织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和严密的组织 制度,既相对于私人领域,又独立于政 治权力之外。公共领域中讨论的问题与 公共事务相关,公众进行理性对话是公 共领域得以构建的基础条件。 1. 微博简短的内容易形成碎片化的 公共话语空间 “ 微博 ” 这个专有名词显示了它和 博客之间的天然联系,微博是一种建立 在用户关系上的信息分享、传播、获取 的平 台 。微博最鲜明的特点就 是 “ 微 ” , 舆论。 议题设置的作用,草
3、根阶层通过种种议 每条限制在 140 个字以内。 140 个字表 公共领域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地调 题,逐渐介入了社会事务的处理当中, 现的内容着实有限,不可能长篇大论、 节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更好地保障社会 让来自不同地方、从事不同工作、有着 讲究修辞,往往都是些片断性语言,也 和公众的利益。如果媒介不能为公众提 不同社会地位的网民可以有共同关注的 许是个人生活或者情绪的一种表达,也 供讨论的话题和讨论的平台,只是一味 社会话题,让使用微博的公众享有了公 许是对突发事件的动态描述,也许是为 地灌输信息,公众没有表达和参与的可 共话语 权 。 “ 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 了表达某种观 点 、做 法
4、 ; 追求的就是简 能,是不可能形成公共领域的。微博提 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 单明了、一吐为快。 供了可以充分沟通的媒介平台,为媒介 公共领域的形成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体来行 动 ; 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 合 , 可 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 ” , 这 2. 微博几何裂变式的传播速度推动 媒介公共领域形成速度加快 1. 微博不是完全的私人领域 种公共话语权也将会随着微博参与的人 微博的每一个用户既关注别人又可 微博是个人工具,却具有公共属性。 数增加,微博粉丝圈子的扩大以及微博 能被别人关注,既可能是信息发布者, 开微博的是具体的某个人,每个微博却 平台影响力的加强而逐渐扩大
5、。 又可能是信息接收者,同时还是信息中 连接着不确定的 人 ; 发表微博就是将私 网民通过微博获得网络身份认同, 转站。信息一旦发布,所有的关注者的 人活动放置在公共空间里的过程。 成为公共领域的意见领袖。如果你的微 页面都能在第一时间自动显示该条信 2. 微博能够形成公共舆论 博观点比较特别或者在某一领域有着较 息 ; 一旦有关注者转发或者评论了某条 微博能够形成公共舆论,达成一定 多的消息来源、较多的经验等等,就有 信息,他的所有关注者也同样可以实时 的公众共识 。 哈贝马斯认 为 “: 有些时候, 可能获得更多的粉丝,获得更高的人气, 接收到信息。因此,微博的传播速度与 公共领域说到底就
6、是公众舆论领域,它 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 衡 。 ” 微博成 成为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得到更多自我 成就的认同感。 传统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不 一样,微博则是一种几何裂变式的传播。 为信息发布、意见交流的重要平台,可 网民使用微博表达、倾听、讨论。 3. 让媒介公共领域的现实关照感加 以投诉、求助或展示。以温州动车事故 这些只言片语绝对不是自言自语,是面 强 为例,当微博不断发布各种接近 “ 真相 ” 向公众的,通过将信息和观点与他人分 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流 DOI:10.15997/ki.qnjz.2012.11.049 新媒体 张晓静 微 博 : 媒介公共领域构建的新维度
7、 2006 年, Twitter 网站创办,微博 进入公众视野。 2009 年 , 新浪微博开办, 随即国内各大网站纷纷开办微博。微博 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使公 众交流模式的更新。 微博构建媒介公共领域的可能性 的信息,而有关部门又未及时提供说法 和解释时,民间舆论就牵制主流媒体舆 论,进而给相关部门和媒体施加了一定 的压力。微博与现实世界不断地互动, 公共舆论影响公共决策,从而推动了问 题的解决和处理,凸显了微博公共舆论 对公共事务强大的影响力。 享交流,实现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 迈进。 微博赋予媒介公共领域的新特点 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 公众进行公众交往、参与公共事务
8、、发 表公共舆论的空 间 ; 不像国家机 构 、社 青年记者 2012 年 4 月中 65 我 新媒体 薛凤云 公民微博问政两会 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的攻坚 阶段,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腐败 等问题日益凸显,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表达政治愿望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 但现有体制与人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呈现 不对称性,人民倾向于寻找政治参与的新 途径。 2010 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使 用微博成为一大亮点, 2012 年全国两会, 微博进入深入发展期。微博成为公民政治 参与的新选择。这种选择是我国公民政治 参与现状决定的,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 的必然要求。本文将分析现在公民政治参 与的不足,总
9、结公民在 2012 年全国两会 中使用微博问政的特点和不足。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体制的不足 政治参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公民对 政治参与信任度下降,目前我国政治参 与体制存在的问题有 : 1. 政治选举 政治选举是我国公民最普遍、最基 本的政治参与形式,是保障人民当家做 主、切实管理国家重大事务的主要途径。 然而,目前中国选举过程中的公平、公 正受到质疑,提倡推荐,忽略竞选,选 民对候选人的基本主张、选举目的无充 分了解,这些会影响公民对选举的认真 度和参选的积极性,选举的权威性受到 冲 击 。 “ 缺乏权威性的选 举 ,是流于形 式的选举,不仅无益而且会伤害选民的 民主意识 。 ” 2. 信访制度
10、 信访活动是人民群众政治表达的重 要形式,但公民反映的问题迟迟得不到 满意的解 决 , “ 在信访制度的下 端 , 其地 方政府视上访者 为 刁民 ,采用高压手 段对待上访者,导致一些上访者对上访 失去信心,基层利益诉求上达迟延 。 ” 3. 政治结社 政治结社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 利,其职能是致力于公民基本权利和自 由的维护,影响政治系统的决策。自上 而下的社会团体却成为政府的 “ 准附属 机构 ” ,官僚性凸 显 。自下而上的社会团 体在获取和利用资源、协调关系、发挥 作用上往往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参 与功能较弱。 4. 政治表达 政治表达是公民政治参与最直接、 最广泛的方式之一。现阶
11、段弱势阶层的 政治表达发展滞后,强势阶层的政治表 和通信方式,丰富了公众的现实生活, 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微博有可能形成 新的媒介公共领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对现实问题的关怀,尤其是对一些社会 敏感问题的关注。网民这种强烈的现实 关怀感、微博与现实问题的强烈互动, 构成了媒介公共领域的新特征。 发微博的人往往根据个人兴趣和 爱好设计自己的微博身份。但是,行为 者身份的虚拟并不意味着微博是舆论虚 幻的。微博舆论是现实世界中公众对公 共事务意见的反映,又会对现实世界中 的公共事务产生重要影响。这种虚拟性 使得公众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 见,汇聚意见领袖的观点,积极参与讨 论,信息扩散广泛,传播
12、快速,为媒介 公共领域的形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反思微博构建媒介公共领域 的复杂性 一方面,微博在媒介公共领域建构 66 青年记者 2012 年 4 月中 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 义 ; 另一方 面 ,媒 介公共领域的建构过程也是相当复杂 的。 1. 国家主导与公众主导 媒介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 间的中间地带,具有相对独立性。然而, 国家与社会结构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 国家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主导作用是 一定的。现阶段国家主导是国内媒介公 共领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之一。 众多政府机构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有 些还召开微博研讨会。如果国家的主导 作用过于强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 媒介公共领
13、域的发展。 2. 私人空间与公众利益 私人信息在一定条件下会引发蝴蝶 效应,成为公共话题。在私人空间与公 共空间转化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既维护公 众利益,又保护个人隐私,是需要深入 讨论的。 微博的私人属性让一些人觉得微博 是随意聊天甚至是调侃的地方,而且对 微博的不文明的现象和涉及隐私的惩罚 措施不够完善,也助长了一些人对微博 个人隐私和公众利益的忽视。针对这样 的现象,一些网站在微博的管理过程中 采取了相关措施,例如近期新浪微博在 凡是加了 “V” 的实名认证用户页面, 增加了一个 “ 举报身份 ” 的选项。 微博对于媒介公共领域的建构具有 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需要深 入思考这种意义的复杂性。理想的媒介 公共领域建构任重而道远。 【本文是教育部 2009 年度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 科 学发展观指 导下的媒介公共领域建构研究 ” (项目 编 号 : 09YJC86002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哈贝马斯 : 公 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M, 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版 汪 晖 陈燕谷主编 : 文化 与 公 共性 C, 三联书店, 2005 年版 (作者单 位 : 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