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共18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1412949 上传时间:2022-04-1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共1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共1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共18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复习笔记(共18页).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等教育学 一、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分科教学) 4七艺(前5世纪雅典):文法、修辞、逻辑(哲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5 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新变化有哪些表现: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美国形成了研究型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

2、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概念。 6,1998年8月29日,通过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高等教育是多样的,既有学术型、研究型,也有应用型、技术型。 8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9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的

3、领导权由谁来掌握取决于政权的性质) 2政治决定了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人才) 1对受高等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直接服务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10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

4、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1)斯特鲁米林的研究。提出劳动简化率的概念,运用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2)舒尔茨的研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推算出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3)丹尼森的研究。应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方法,计算出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为35%。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11高等教育与科技的关系:(一)科技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

5、响。“四次教育大革命”:第一次,将教育的责任由家庭转移到专门的机构;第二次,将书写文字作为教育工具;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使教科书成为教学基本依据;第四次,光、电、磁等科技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二)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12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

6、文化的功能 13高等教育两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 西方:个人本位观 追溯于亚里士多德 “自由教育”理论(文雅教育、和谐教育) 赫钦斯也主张教育自由;社会本位观 是柏拉图最早提出; 中国:老子是个人本位观,强调个人修养完善;孔子是社会本位观,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高等学校职能 14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1.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2.通过科研发展科学3.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三大职能。 15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一)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人才培养的职能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高等教育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柏拉图

7、公元前387年创立学园;在我国,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创建于齐国桓公年间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唯一的官办高等学府。 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萨莱诺大学,创建于11世纪初)。中世纪大学的代表有: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6世纪整个欧洲都有了大学。美国哈佛学院,1636年;1895年 天津中西学堂,1898年 京师大学堂(现在的北京大学) (二)19世纪德国大学首先确立了发展科学的功能 1810年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提出“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三)19世纪末美国大学首先确立了社会服务的功能

8、1862年 美国莫里尔法案,赠地学院运动,康乃尔、威斯康星大学开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16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培养专门人才是早期对象创办的宗旨,现在依旧是根本使命,也是高校职能体系中的核心。) 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二 高等教育目的 17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8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

9、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19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核心内容) 3实施的途径。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20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1950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成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1961年,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0、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8.8.2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个宗旨,两个重点)。 21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22教育目的的性质: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主观)2教育目的又具有客观性(现实)。(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3

11、教育目的(总的)与高等教育目的(该阶段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24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具有1导向作用 2调节作用 3评价作用4激励作用 25. 1961年,我国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十六条”。1998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6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高校培养目标在不同的专门化领域中落实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在高校总

12、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根据各自的专业定向进行的。 27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1德与才的关系2身与心的关系 3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28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到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理论基础)(简答) 1马克思主义认为,考察人的发展应当从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对人的道德和审美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审美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

13、。 2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也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群体。同时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3马克思还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29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 30高校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是坚持社会主义搞定教育方向,全面实现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 31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1 教学工作,是实施德、智、体、美诸育德基本途径;2 科学研究,是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3 社会实践,是高校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32高等教育价值的两种选择:高等教

14、育是为了满足教育者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构成两种不同价值观念。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33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其核心是个体社会化,主张实施职业教育。两种价值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观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社会本位观源于柏拉图。18世纪卢梭把教育本质归结

15、为造就自然人,终使“个人本位”思潮在西方占据上风。孔子把教育看成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占主导地位。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地理解“道”。 34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一)两种价值观是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了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二)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三)在现实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 35杜威 美国教育家,“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地价值协调起来”。 36通才与专才教育之争,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的整个过程。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

16、实行的是一种通才教育。 37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1在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2在西方,古希腊,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到了中世纪,实行分科教学,在“七艺”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在通过法学、神学、医学三科的分科教学来培养律师、牧师和医生。3 20世纪通才教育回归:巴格莱,要素主义;赫钦斯,永恒主义;马利丹,新托马斯主义,均强调人类文化的“永恒不变”,倡导“人的理性”原则。 38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两者的内

17、涵和外延存在较大差异。 39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一)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特征: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相对于通才教育而言,专才教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技能的训练。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

18、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特征:首先,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偏重于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40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包括专才教育又广于和高于专才教育的通才教育转变,包含着对当前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的现实解决。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其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再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课程体系应该由一维,深井型向二维,T型

19、转变。 高等教育发展 41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和方式:美国 马丁特罗提出 毛入学率小于15% 英才教育,大于15%同时小于50% 大众教育,大于50% 普及高等教育。英才高等教育阶段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特征,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数量需求的扩大。高教的主要支撑者已是老百姓,即高教的经费主要来源为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资。 42英才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只代表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对立。实际上在已经进入大众甚至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的西方国家,少数高等教育机构依旧带有鲜明的精英高教的特征。 43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

20、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一)世界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必然趋势(二)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首先是私立),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张为主的日本模式。 44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4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5在大众化的前提下,高校在各自条件下办出特色。 45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孔子“有教无类”、柏拉图“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主张。这是最初的“教育民主思想”。 46当代关于高等教育平等的三种学说:1英国 西尔佛:教育平等概念只有放在特

21、定的范围内才能确定出它的准确涵义。平等是相对的,平等是分阶段的。“积极差别待遇”2瑞典 胡森:教育平等包括起点、连续的过程和最后目标(结果)三个组成部分。教育平等思想的转变三个阶段:保守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3英国 马斯格雷夫从教育选择性功能的实现程度来阐述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 47对教育平等的理解: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与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解释往往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 48高等教育平等的涵义:1高等教育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A、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B、受高等

22、教育的过程平等;C、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49高等教育的效率反映了教育内部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50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平等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高教资源要适当集中;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2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统一的范畴: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平等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追求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平等和效率应该兼顾。 51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兼顾平等是指在保证

23、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指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显示,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 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个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再次,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和地区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四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52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那些种类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

24、,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 53学制建立的依据:1学制的建立受制于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要受社会政治的制约3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54高等学校的学制四种基本类型: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美) 55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层次特征:多数国家的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1初等学院和短期大学(我国是高等专科学校)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 56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

25、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教育部负责;与此同时私立系统尚处于逐步形成之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 57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其他。我国的自学考试制度,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58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学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59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26、巴黎大学)起初没有区别,不存在高下之分。后逐渐有了高下之分。约在13世纪后,比硕士和博士学位稍晚,出现了作为教授助手的学士。 60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备受重视,故哲学博士学位也就应运而生,但并不是哲学学科。 61美国比较正式的学位层次通常有四种:副学士或协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德国,通常不存在硕士教育阶段。法国,学士,硕士,博士与英美代表的水平不同。 62我国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我国1980年建立学位制度,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

27、学位授予权利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63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对高水平人才提出了更多和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研究生教育在速度和规模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首先,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要与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需求相协调。其次,改变研究生学位以学术性学位为主的现象,增加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应用性专业学位。再次,健全学位管理中的评估制度,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最后,要“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 64我国招生制度:统一考试,交费上学;我国就业制度: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其意义

28、在于缓解国家财政困难,拓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 65各国招生制度的主要类型:1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亚洲地区(日本例外)2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美国私立名牌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日本。我国基本上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招生制度。 66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1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2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3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67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2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尚的角色地位;3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

29、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68高等学校教师德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69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 70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系统原则2整体效应原则3最低岗位数量原则4动态性原则。 71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1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

30、,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2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3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高校评聘工作的评价和监督制度。4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已势在必行,在涉及解聘或缓聘等事务时,要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的权威性特点。 五 高等学校管理 7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可分为宏观管理体制(校外)和微观管理体制(校内)。 7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法)

31、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德、日、英)。 74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1995 “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75我国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改革的重点和基本方向? 1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2建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更新大学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3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动,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76高校的管理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 77我国

32、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1989年后,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78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79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和改革方向?1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3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4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 六 高等教育结构80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33、方式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81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的调整上。 82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83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我国高等教育授予哲学、经济

34、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军事学等12个各学科门类的学位。 84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根据经费来源不同,分公立和私立;据授课时间方式不同,分全日制大学以及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 85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重点院校(设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顾),一般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院校(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 86地区结构:指各大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1梯度结构模式 2中心城市模式。 87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1一体化模式

35、2多样化模式。对我们的启示: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高教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88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1学术的因素 2体制的因素 3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89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 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 1在层次结构上,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满足高科技发展的需要,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来扩大我国专科层次应用性,技艺性人才的培养规模。 2在科类结构上,根据社会产业

36、结构发展和调整对人才的需要,合理规划。 3在形式结构上,扩大全日制高等学校规模,加大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完善终身教育体系;适当扩大私立高等教育规模,缓解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不足而高等教育需求紧张的局面。 4在能级结构上,国家重点支持少数重点大学的发展,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具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的大学,同时应鼓励其他学校探索自我发展的途径和办学形式。 5在地区结构上,实行非均衡发展,同时适当从政策角度缩小不同地区间的教育落差。 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1中央应集中精力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 2根据“面向地方、专科为主、注重应用

37、、综合发展”的方针,积极支持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办学。 3逐步形成公立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 七 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90高校教师的作用: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91高校教师的任务: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 92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劳动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2创造性;3个体性与群体性。教师个别劳动寓于教师群体劳动之中。 93高校教师的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职务结构 “倒

38、金字塔形”(多高级职称)“卵形”(多中级职称)“金字塔形”(多中级和初级);第二,学历结构;第三,年龄结构;第四,专业结构。 94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第二,利用政策手段引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流动;第三,克服高校教师“近亲繁殖”的现象。(结合97) 95我国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辨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 96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97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

39、也是整个高校内部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教学过程体现了一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 98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1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99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认知关系、情感关系)3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道德义务)。 100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1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2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关系。 10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注意: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八 高等学校教学102按专

40、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 103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104专业的形成: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3专业的起缘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联系。 105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5专业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106我国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了解)第一,教育既为经济

41、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第二,“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第三,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107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基本要求:1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公民个人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2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趋势,更新、改造原有专业,积极机扶植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兴专业3符合高级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应保持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108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做法:1拓宽专业面,使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职业转移能力2改变专业培养的方式,如按专业大

42、学培养学生3在规划学校专业建设时,要避免出现几种倾向:一是一哄而上,茫茫追求大而全;二是缺乏社会需求预测,盲目扩大招生数量。 109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1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2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3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合作、效益、法律、竞争、国际意识)4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进取、开拓、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 110未来人的三本教育“护照”:学术性的;职业性的;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 111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则: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的教

43、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需要相一致3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发展相一致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国际性。 九 高等学校教学 112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就其静态结构而言,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其中教学媒介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又说:教师、学生、内容、方法、手段)。从它的动态过程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113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

44、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地过程。是学生以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它除了具有认识过程德共同属性外(从实践到理论(认识),从理论(认识)到实践),还具有特殊属性。 114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有哪些?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是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属性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3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4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规律:教学相长、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的发展性

45、(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教学的教育性(传授科学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统一) 115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116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117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增强。 118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中间过渡性特征(学校教学过程向社会实践过程转化)有哪些?为什么有这样的中间过渡性? 1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2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46、原因如下:1由认识主体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过渡性质所决定的2由大学教学自身内在价值和功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决定的3大学过程的对象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即由人类已经探索的知识体系向探知人类尚未认识的未知领域过渡。 119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师和其他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120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1应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并反映一定社会的需要2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3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务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也决定了教学原则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4教学的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

47、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5制定教学原则时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专业性、研究性、自主性等特征。 121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教师应该做到:第一,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第二,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第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能力离不开知识,

48、是在对一定知识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力的发展又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条件。要做到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两个方面的相互促进。教师应做到:第一,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地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处于积极地状态;第二,充分挖掘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第三,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评价他人的能力;第四,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要注意考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自学、动手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紧密的结合起来: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效的组织;第二,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第三,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进取心。 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能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发展水平,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则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