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课件(共6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课件(共62页).doc(6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概述一、认知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认知心理学1、认识、认知认识(episteme)侧重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科学概念中的认识指“分辨和识别”、“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有时是指动态的“认识过程”,有时是指静态的认识结果。认识是知觉、表象和思维的总称,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是一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辩证过程。)(简明社会科学词典,1982年:167)认知(recognition):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涉及知识的获取、使用和操作等过程。(2004年版心理学大辞典林崇德等主编);认知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指“获得
2、和应用知识”、“知识或信息的获得和使用过程”;人们对认知是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的。(1)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U.Neisser(1967):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全过程;S.K.Reed(1982):认知通常被简单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技能,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言语、问题解决和决策等。(2)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符号代表着不同于它本身的任何东西,比平常意义上的“符号”范围要大。如语言符号、计算机程序、数理化中的公式、音乐中的五线谱、交通标示牌,还有事物的表象。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
3、事物和个体对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它还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A.Newell & H.A.Simon认为,信息加工系统就是符号加工系统。(3)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一观点认为认知活动是个体选择、转换、操作和使用从环境中得来的信息,以及利用人脑中的知识与经验来认识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特定问题的过程。综合:认知活动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A.L.Glass(1985)认为,认知是我们的所有能力,如知觉记忆、推理等,组成的复杂系统的综合功能。2、认知心理学理解认知心理学,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从思想层面,即认知心理学是指一切研究人类认识过程的心理学学派和思
4、潮。这是广义上的理解,主要探讨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灵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是冯特学派(即莱比锡学派)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学派的理论,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组可分解而且有组织的系统;心灵主义是和行为主义学派研究外显行为相对立的,坚持人类心理事件的不公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为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有人也把认知心理学和心灵主义划等号);信息加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类认知活动的内部心理机制。另一个层面是学科层面。也称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即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计算机模拟法来研究认知过程的心
5、理学学科。这是狭义的理解。“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美国百科全书,1980年)。知识点: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兴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分支学科,它们对人的认知过程研究采取的是一种“隐喻式描述”(如设想短时记忆是一个工作台)。2002 年6 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商务部共同提出“聚合四大技术,提高人类素质”( Convergent Technology forImproving Human Perfo
6、rmance)计划,主张将21 世纪四大前沿技术(即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融合发展,并描绘出这样的科学前景:聚合技术以认知科学为先导,因为一旦我们能够在如何(how)、为何(why)、何处(where)、何时(when)这4 个层次上理解思维,我们就可以用纳米技术来制造它,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来实现它,最后用信息技术来操纵和控制它,发挥其作用。2005 年初,我国科技部同时组建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是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力地加强了我国在认知研究领域的统一规划和部署。认知研究厚积薄发,不仅在心理科学中长盛不衰,而且已成为生命科学
7、基础研究的前沿,生物技术与相关产业的重要源泉,数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高度渗透的热点领域。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脑与认知功能的衰退和障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认知功能障碍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行为表现之一,其最严重的病理状态是老年性痴呆症。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加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显,情绪应激和心境障碍等疾患明显增多,抑郁症等精神疾患将可能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对脑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3、信息加工取向和联结主义取向这两种取向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式或纲要,或可理解为进行研究所依赖的基本观点
8、。(1)信息加工取向也称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基本观点: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操纵符号的过程,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的。系列是认知过程按一次一个事件或过程的方式进行,如一次只能注意一件事;事件或过程基本上是有界限的。信息加工取向以特殊的语言符号(不等同于平常所说的语言)来标示其认知事件的。人类在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操作系统。人们通常用的简单信息加工系统参见P3图。一般此系统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结构和加工器等部分组成。信息加工范式说到底是把心理过程和计算机处理信息进行类比。信息加工取向的隐喻基础是“心理活动像计算机”。了解信息加工取向的特点:信息的可描述性(对环境及所
9、包含的信息的量和种类的加工);信息的可循环分解性(即对认知过程的特级分解,复杂的分解为简单的);流程的连续性(即输入的信息按时间向前流动);流程的自动性(即认知事件是自动发生的);物质的具体性(认知过程是在物质系统内运行的)。1969年S.Papert & M.Minsky的专著感知机的出版标志着信息加工取向或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的诞生。(2)联结主义取向,又称联结主义范式。此研究取向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只是在80年代才再度兴起。如果说信息加工取向是一种抽象分析,那么联结主义取向是一种数学运算。它强调认知活动的神经基础和数学基础,即认为认知事件是在神经层次以神经网络形式联结的,它以数学的形式
10、来形成理论模型。它的隐喻基础是“心理活动像大脑”。(本人的理解:把神经活动以计算机模拟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可以进行数学运算的模型,因此研究的并非是神经系统,而是神经网络的功能模拟)。认知可看作是神经网络的动态活动系统;是网络的整体状态的变化;(1)和信息加工取向强调认知系列加工相反,联结主义取向强调的是认知的平行加工,即认知系统通常一次做许多事情;(2)信息加工取向强调以等级方式加工心理事件,而联结主义取向认为每一种认知行为中认知系统是作为整体而不是划分为等级发挥作用的。“神经元”之间不存在典型的等级关系。符号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均立足于实验室研究,采用假设、类比和模拟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认知,
11、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本质。(3)认知的生态学理论。它保留了符号加工的理论成果,但反对符号加工理论分离和孤立地考察认知加工系统的观点,主张应把符号加工系统放到现实世界中去,并认为这对于说明心理状态是关键性的。知识点: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前人对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描述。环 境信息加工消息性信息指令性信息人动 物植 物个性的生化的神经的物理的对客观进行加工者加工水平无生物示意图1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例1(前苏联学者对信息加工的认识)(K.K.普拉托诺夫.苏联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的方法学的探讨.外国心理学,1982,(4),19)永久性记忆环境感觉系统控制加工器注意短期目标工作记忆反应:心理的口述的
12、身体的概念陈述性记忆语义知识情节知识世界知识语言学知识程序性记忆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模式识别示意图2 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例2示意图3 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例3(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不论采取何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象都是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或知识怎样为人们所用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参见P5。2、学科性质。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潮,从狭义上说是一门学科。它从性质上属于理论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说,人本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而认知心理学是认知领域的新思潮。一位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说,这一科学方向的发展,将影响我们的哲学,这种影响至少像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13、那样重要,大多数英美心理学家赞同这种折衷主义。二、认知心理学的历史(一)认知心理学的形成(内部因素)1、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对认知机制的探讨总是渗透在哲学课题的论辩之中。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早就有认知思想。古希腊神庙的“认识你自己”的警言早就为西方人所熟知。从哲学角度来看,早就形成了经验论和先验论两大派别。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先于客观事物,是天赋的、头脑里固有的。经验论认为人的经验是后天的,只有人的经验才是可以信赖的。2、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1879年及以后,莱比锡学派或结构主义认为心理具有某种结构,提倡用实验内省法,以此来发现心理内部操作。(内省视线向里看)以屈尔佩为代表的符茨堡
14、学派则研究意识无意象思维imageless thought,艾宾浩斯则于1885年开始研究记忆。针对行为主义不重视“黑箱子”里的事实,格式塔学派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就是心理的组织结构问题。它认为,这种心理的组织结构是动态的,甚至在没有外部的刺激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一种自发的形成完形的倾向。正因为如此,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认知心理的研究开始于格式塔心理学。(但从根本上来说,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先天的影响,而认知心理学则更加强调后天的因素。这是本人的观点。)在继承以往心理学派思想及方法的基础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认
15、知心理学逐渐形成(其中1956年是关键的一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N.Chomsky的关于语言理论的论文、G.A.Miller关于短时记忆容量的论文、A.Newell&H.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模型”的提出等都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心理学家的信息加工观点的提出意味着认知心理学的雏形业已形成)。到1967年,Ulric Neisser发表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该书主要论及知觉、注意、记忆、语言等内容,较少涉及思维、问题解决和推理的内容。)在我国,认知心理学是由H.A.Simon于1983年介绍到中国来的。先后出版了几部认知心理学著作:陈永
16、明和罗永东的现代认知心理学人的信息加工(团结出版社,1989)、彭聃龄的认知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王甦和汪安圣的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郑昭明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桂冠图书公司,1993)及彭聃龄和张必隐的认知心理学(东华书局,1999)。(二)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外部因素即影响最大的四大领域本部分先由学生阅读再小结影响因素。1、“人的因素”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人机交互作用,特别是人的技能和绩效的提高,这一领域形成于二战时期,随后发展成工程心理学。D.E.Broadbent对飞行员和机械工人的研究发现,对于人类个体操作者而言,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分配注意来指引心理
17、伺服结构(原指控制机器的中枢)的信息加工。(附:Broadbent1954年写出“人类注意和即时记忆的机械模型”;1958年写出“知觉和交流”)2、计算机科学领域:在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上,信息科学的贡献当大书特书。信息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它们可以说为计算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下面简要作一介绍。(这是“旧三论”,“新三论”是指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1)维纳(一译韦纳)创立的控制论。1943年他写出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第一次把动物目的性行为赋予机器,奠定了控制论的思想。1948年发表控制论,把动物和机器进行类比,认为机器系统和动物系统在物质构成上各不相同,但在结构和
18、功能上都有相同基本要素和类似的调节机制,所以机器系统、生命系统都可称为控制系统。(2)申农(一译仙农)创立的信息论。它是应用数理统计和概率方法研究信息处理的一门通讯理论。他认为信息的功能是降低未来独特事件和不确定性。信息可以传输,可以用数学方式表示。(3)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他先以系统观点研究生物学,后来提出以系统思想为基础的机体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论。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命本质不仅要从生物体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来说明,还要从生物体和环境相互作用来说明。生物体结构是一种动态结构。信息科学促使通用计算机理论得到发展。图林(Turing)运用数理逻辑和逻辑推理分析了有效程序问题,创造设计了图
19、林机(即通用机一种计算机程序语言,不同等级的计算机都可简化为通用机的程序)。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通过类比来理解人类认知的原理(参P19)。计算机科学的影响是认知心理学赖以产生的重要外部原因。3、语言学领域: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组织规律。在语言获得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B.F.Skinner认为,语言是后天习得的,1957年在言语行为中阐述了后天习得观。认为支配其他操作行为的学习规律也应支配语言的学习(如强化律、消退律等)。N.Chomsky针锋相对,认为语言有创造性,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儿童天生就有一种语言装置,这样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创造出无数多的句子。1957年他在句法结构中阐述了
20、先天生成观。这两种对立的理论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促进了心理语言学发展,也拓宽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4、神经计算领域: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认知心理内容时采用联结主义研究范式。采用数学计算的方式,对神经系统的机理、功能进行研究。学者D.O.Hebb1949年提出,当人的大脑接受刺激并对刺激进行加工时,会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他强调,变化的是神经元联结(如强度、方式、机率等),而非生理学中所说的生物化学变化。10年后F.Rosenblatt(1958)认为神经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感觉神经元联系神经元反应神经元。三者之间以兴奋性和抑制性方式发生联系。这种人为的神经元系统被称为知觉机
21、或感知器。知觉机是发展神经元系统抽象模型的初步尝试,表明具有神经特征的系统如何真实地计算事物。虽然此后的研究表明我们神经系统比他(Rosenblatt)的分析复杂,但首次尝试毕竟有重要意义。(三)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为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研究成果被用于各科心理学研究之中。在近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体现出如下特点(参见P20-22:认知心理学的影响):1、从研究的范式上来说,从信息加工范式到信息加工范式与联结主义齐头并进。其中20世纪60-80年代是以信息加工范式为主,美国心理学家J.R.Anderson的认知心理学及其含义(1980)一书是这一趋势的反映。2
2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两种范式并进阶段。2、在研究的层次上,从单一层次向多层次研究并进。H.A.Simon把心理学研究分为三个层次:(1)研究复杂行为;(2)研究简单信息加工过程;(3)生理水平研究。高一级水平研究可以与低一级水平研究齐头并进。3、在研究的理论模型构建上,从简单模型发展到多因素复杂模型。如信息加工系统从简单的感觉、中枢反应模型发展到后来的复杂模型(增添了环境目的计划等因素或条件);又如在加工方式方面,从简单的系列加工到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并存的发展。4、在研究的生态效度上,从偏重基础理论研究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认知研究更多涉及现实生活,如专家与新手的认知特点对
23、比研究,为职业培训奠定基础。(注:1976年U.Neisser提出认知研究的生态学效度问题,即探索描述人们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和有文化意义情境下使用知识的认知理论。U.Neisser(1976)在认知与现实一书中论述了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认为实验室研究不仅应该使用更多自然的测试材料,更应该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中进行。他认为,现实生活的研究不仅能为实验室的研究提供现实的检验,还能为确证或否认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效度提供机会。在U.Neisser等人的努力下,20世纪80年代以后应用认知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在1986年创刊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应用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论文
24、。)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引子:心理学研究方法不外乎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认知心理学是探讨认知机制的理论学科。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有以上几种,主要是实验法、观察法、计算机模拟法。最近(1998)开发出一种研究内隐认知的新方法内隐联想测验法,名为测验法,实为实验法。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将抽象分析贯穿其中,即把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进行一定程度的逻辑推理,以说明某一认知现象的内部机制。在学习本节时,要掌握各方法的名称、设计原理、运用条件、支持证据及对它的评价。一、实验法实验法一般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之分。主要是实验室实验法。运用条件是探讨快速发生的信息加工过程时运用(如知觉、短时记忆)
25、,实验记录和讨论的指标是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以反应时为指标的实验也称作反应时测量法。(一)减法反应时实验(提出者为荷兰生理学家F.C.Donders)1、设计原理。目的是确定某种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所需时间,确认某一心理过程是否存在。实验包含两种认知加工任务,其中一种任务包含另一种任务中所没有的过程或因素,而其他方面均相同。两种任务反应时之差就是所要知道的心理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而这一差数表明存在着某种心理过程。2、支持证据。F.C.Donders18501969年为减法反应时时期或称唐得斯ABC时期。1868年F.C.Donders的实验。他设计了三种认知任务,分别称为DondersA、Donde
26、rsB、DondersC任务。实验的自变量为刺激的强度、种类;因变量为反应时。(1)DondersA任务:S1R1RT1(2)DondersB任务:S1R1 S2R2RT3(3)DondersC任务:S1R1 有S2无R2RT2实验结果:分辨反应时=C-A;选择反应时=B-C-A。A简单反应时:觉察灯光刺激B复杂反应时:觉察、分辨和选择C复杂反应时:觉察和分辨还有其他实验证据。M.I.Posner1969,1970年的实验:自变量为字母的异同;呈现间隔;因变量为反应时。H.H.Clark & W.G.Chase实验:自变量为句子类型;句子和图画的匹配程度;因变量为反应时。3、评价:减法反应时有
27、助于揭示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所包含的主要加工阶段,不仅可以确定心理过程所需时间,而且可判定是否存在这种心理过程。不足之处是减法反应时并不适用于所有加工过程。某些心理过程要明确其所属的认知加工阶段是有一定困难的。(二)相加因素法实验(也称加法反应时实验,提出者为心理学家S.Sternberg)1、设计原理:某一认知任务(加工阶段)有两种或以上影响因素。如果各因素之间出现交互作用(即一因素出现影响其他因素),则它们只能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各因素作用是独立的,即独立地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互不影响),则说明整个信息加工可划分为若干阶段,整体加工所需时间等于各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2、支持证据:
28、1969年S.Sternberg提出加法反应时实验并倡导,从此以后反应时实验进入加法反应时实验时期。1966、1967、1969年他开展了短时记忆实验。参考教材。实验中,自变量为数字印刷质量;记忆项目多少;反应类型;反应的频率。因变量为反应时。实验假设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受四个独立因素(即自变量)的作用,每一因素作用于相应的阶段。通过实验他验证了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加工过程的框图如下:识记项目编码测试项目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质量(优劣)数量(16)类型(是否)频率3、评价:相加因素法实验属反应时测量法。它有助于确定各种认知作业信息加工阶段,并通过控制某些因素对特定阶段施加影响。不足之处:(1
29、)仅适用于快速信息加工中的系列加工,而不适合于平行加工;(2)有时不能准确确定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3)虽然可确定不同的加工阶段,但要说明哪个阶段在前,哪个阶段在后,比较困难。(三)“开窗”实验1、设计原理:“开窗”实验属于反应时实验的新形式。“开窗”是一种比喻,即当从外面看不清楚里面发生的事情时,只要一开窗就什么都看清楚了。通过某种实验操作技术,把某一认知过程所经历的阶段、时间等比较直接地测量出来(非间接推理)。2、支持证据:1977年Hamilton的实验;1981年Hockey等人的字母转换实验。后者的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为字母在表中的位置、字母数量和附加数字的数目。因变量为反应时。实验假
30、设:字母转换认知任务可以明确划分为三个阶段: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贮存阶段。图示如下:3、评价:“开窗”实验作为反应时测量的一种新形式,能通过测量认知任务各阶段的反应时间,更清楚地揭示信息加工的阶段。不足之处:几个加工阶段不是绝对独立的,如对后一个字母的贮存还应包含对前面字母转换结果的提取;难以揭示前一阶段对后一阶段的影响(编码的质量对转换和贮存的影响)。看第N个字母出声转换贮存看第N+1个字母被试搜索字母的位置编码RT1加工RT2贮存RT3 图示:第N个字母转换任务附:实验法中新兴方法简介内隐联想测验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 提出者是H.Greenwa
31、ld(格林沃尔德,1998,2001),倡导者是De Houwer(德豪沃,2001)。这是一种在内隐认知领域研究个体认知结构中特定的概念(类别)与属性之间联系时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IAT采用两个维度的刺激材料(如文字或图形),即类别维度,选取的是特定的群体集合,如花/昆虫、男人/女人、黑人/白人等;还有属性维度,选取的是评价性词汇(积极/消极)或者描述性词汇(外向/内向)。因变量采用行为表现或者反应时指标,具体可用两个联合任务中个体平均反应时之差,通过对平均差值的显著性检验来推断认知结构中概念与属性的关系。举例:自变量类别维度方面:Rose,Bee;属性维度方面:Peace,Rotten;因
32、变量对两维度联系的反应时RT。实验过程:分配任务,任务A:RosePeace联合,记录二者联合的RT1;BeeRotten联合,记录二者联合的RT2。任务B:RoseRotten联合,记录二者联合的RT3;BeePeace联合,记录二者联合的RT4。然后进行统计检验:若RT3-RT10,且在P0.5水平时,就认为Peace是Rose的属性;同理,Rotten是Bee的属性。若RT3-RT10,且在P0.5水平时,则认为类别与属性的关系应反过来,即认为Rose是Peace的属性;同理,Bee是Rotten的属性;若RT3-RT1=0,则两个维度之间无内在联系。二、自我观察法:出声思考法。1、提出
33、者及时间:德国心理学家K.Duncker1945年提出(On Problem Solving)。Newell和Simon1972年在问题解决研究中加以运用。它又称为“口述记录法”。2、设计原理。在完成慢速的认知任务(如思维、问题解决等)时,无法得知人们的内部操作,通过让操作者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出声思考,来观察记录他的认知过程。和“内省法(introspection)”的比较:“内省”在德文中原意是“自我观察”,可理解为“眼睛向内看”。出声思考法和内省法都是对内部认知过程的一种感知和观察,但内省法是解释思维过程,而出声思考法是利用外部语言报告正在做什么;前者主观成分要多一些,后者侧重客观成
34、分。内省法带有回忆的性质,出声思考法则具有即时反应的性质。(传统内省法是一种经验性的思辨的内省,实验内省使观察者能控制一般情况,做到陪伴某认知过程的意识状态几乎不变。而R.E.Nisbett & T.D.Wilson1977年认为内省法对认知研究基本上没有价值。Nisbett, R., & Wilson, T. (1977). Telling more than we can know: Verbal reports on mental processes.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231-259)3、支持证据:1972年A.Newell & H.A.Simon的实
35、验问题解决实验(Human Problem Solving),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为问题类型和性质;因变量为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实验假设:出声思考能让人直接观察到问题解决者的思维过程,并可将其思维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由知识状态和操作构成的行为框图可显示操作过程(参见P15)。4、评价:出声思考法可以揭示一些高级认知过程的阶段(慢速过程),它所采用的方式并不影响思维的正常进程,具有客观性。不足之处:需要被试进行出声思考训练;容易受主体因素的影响,很难摆脱主体的态度、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受主体注意特征的制约;运用范围比较狭窄,它最适合能将观察到的主观意识用语言或文字加以描述的正常成人。它不能揭示某些
36、无意识进行的认知任务。三、计算机模拟法1、模拟法简介:模拟的历史相当长久,它以系统工学和计算机为基础,以模型研究为媒介而展开的。(1)它把某一事物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待,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模型化,以这种模型为媒介,揭示该事物的功能与特点,解决有关问题,加以理论化的手法;(2)根据一定目的,将客体的系统特性,用具体形式模型化。前者称为“模拟实验”,后者称为“模拟器”。资料:模拟(哲学条):美国内格尔用语。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成分,它在建立科学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及在扩充这些假设的应用范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把模拟分为两类:(1)实体的模拟。具有某些熟悉的属性的分子系统被当作模型来建立关于第二个系统的理论。
37、许多原子论的物质理论采用这种类型的模拟,例如,气体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假设成为模拟像弹子这样的宏观弹性球体的运动的已知定律。(2)形式的模拟。在创立一种理论时当作摸型的系统是某些熟悉的抽象关系结构,数学家常用这种形式模拟来发展数学中的某些分支。但是,不论模拟在科学研究中起多么大的作用,模拟并不能取代对应规则。模拟法指人们通过模仿某一事物的形态、特点,用来解决某一问题和创造某一事物的方法。计算机模拟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方法。2、设计原理:人和计算机的物质构成不同,但它们的机能是相似的。根据某种心理学理论编写出清晰、有序的计算机程序,如果计算机能以类似人
38、的认知方式,达到类似人的活动结果,那么此理论就得到证实。3、实施过程:(1)把人的认知操作过程编制成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要求具有层次性、逻辑严密性和可运行性;(2)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从中观察和了解人的认知过程在辨别、比较、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上的心理活动过程。4、评价:计算机模拟可以研究人的高级认知过程(如逻辑推理);它克服了心理学理论在语言描述上的模糊性,使心理学家对其理论更加明确。R.Cooper(1996)等人认为“心理学理论根本就不应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而是应该用特定的形式语言,这种语言应该是相当精确的,就像逻辑一样,可直接作为程序而运行”。计算机模拟可以发现尚未发现的认知活动问
39、题,从而增强对人的认知过程的了解。不足之处:有些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没有必要采用计算机模拟;心理学对计算机能否真正模拟人的认知过程存在着分歧。第一次作业:1、(学号为单号的学生)查资料,从历史的角度论述影响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某一种外部因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2、(学号为双号的学生)查资料,从历史的角度论述影响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内部因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章 知觉第一节 概述一、感知觉概述1、普通心理学中的含义: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2004版)。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某种具体特征的直接反映(哲学界定)。感觉是一个人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也是一
40、个人觉察和获取刺激信息的重要渠道,是人们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重要源泉。知觉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由于实际上不存在纯粹的感觉,常与知觉合称为感知觉。2、认知心理学中的含义:感觉所得到的信息,主要是滞留在感觉器官上的、未经整合的各种具体信息;而知觉所得到的则是有组织的信息,包括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并赋予意义。I.Roth(1986)给出的定义为,“知觉是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对目标、事件、声音和味道等的体验的过程”。总起来说,认知心理学中,感觉是对刺激信息的觉察,知觉是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也就是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一般说来,知觉发生在感觉之后
41、,但在时间上,感觉和知觉的活动过程经常是重叠在一起的。3、表征和图式。现代汉语词典和文学术语中,“表征”指事物的外部特征。心理学意义上的“表征”含义有二:第一,表征是信息记载或表达的方式,对客观事物以表象、概念、图式等方式记载,表象为低一级层次,概念为高一级层次;第二,表征是一种心理学结构或认知结构,此时是作为知识及知识的组织方式使用的,表征不单纯是事物的信号,而且是知识的组织方式,组织完好的认知结构,可以控制信息、加工速度和准确性,还可以有效地组织、理解和记忆新输入的信息。图式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是对范畴的规律性作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性既可以是知觉性的也可以是命题性的。”(J.R.A
42、nderson,1995)二、知觉研究的简史1、1879年前,首先人们在哲学领域研究感知觉感性认识。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J.Herbart(赫尔巴特)提出用“意识的阈限值”来说明感觉的觉察(即注意);1860年G.Fechner(费希纳)以心理物理学来测量感觉心理量值。2、1879年至20世纪50年代末。莱比锡学派重视实验研究感知觉,经统计,他们研究感知觉的内容竟占所有研究内容的一半左右。1890年,奥地利的C.V.Ehrenfels(厄棱费尔)创办形质学派,主张形式和内容的分离,将事物的个别属性剥离整体,但他们的观点并未能让大多数人所接受。1912年成立的格式塔学派重视研究知觉的形式,重视整
43、体反对元素式的分析。莱比锡学派、形质学派的元素分析与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研究之对立,也影响到当代对感知觉的研究。3、20世纪60年代以后,认知心理学重新对感知觉进行界定,对知觉的加工方式也有了整体与部分之争。第二节 知觉形成的理论一、有关知觉形成的理论关于知觉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问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一种强调知觉的直接性,有传统的完形学派和当代的生态学派观点;一种强调知觉的间接性,属当代的认知学派观点。(一)强调知觉直接性的理论1、传统观点:参考P30。康德的先验论。(1)知觉是在刺激作用下即刻产生的,而且似乎是自动的;(2)人们常常意识不到知觉的各种过程;(3)某些空间特性的知觉似乎是受先天制约的
44、。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或学习;(4)某些几何错觉甚至不依赖于人们掌握的有关概念。传统的观点主要为格式塔学派所倡导。2、当代观点:参考P3637。有吉布森的刺激物说(当代称作生态学理论)。由J.Gibson于1950年提出,1966、1979年加以完善的。主张知觉具有直接性,不论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人们通过共振的方式提取投射到眼睛的视觉信息,刺激物的多种特征直接在大脑中形成印象,从而产生知觉。主要论据来自空间知觉,如对距离的知觉、对空间梯度的知觉等。虽然视觉能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但他低估了知觉加工的复杂性。(二)强调知觉间接性的理论1、主要观点:结构主义知觉理论、D.Marr的理论和I.Biede
45、rman的理论都属于间接性理论。J.Bruner(1957)、U.Neisser(1967)、R.Gregory(1972)等人认为知觉是一个积极的、构建的过程,知觉是刺激与内部假设、期望、知识经验及动机情绪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知觉涉及一个内部表征的形成过程(它被J.S.Bruner提炼为假设考验说,认为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有关某事物的假设,再接收信息、检验原假设、修正原假设或验证原假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解释。其中假设的形成需要记忆中有关的间接经验或知识的参与)。这一认知学派的观点有其合理的成分,既有推理的过程,又有经验的参与。2、支持证据:P31有关上
46、下文的实验;P33有关视知觉的实验;P36有关双关图的实验。上述两种理论之间比较:它们都重视现实刺激,即承认知觉依赖外部刺激的直接作用;后者重视过去的知识经验,认为知觉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前者则重视直接觉察,而不通过知识经验,认为知觉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两者互为补充,但间接性理论对知觉现象提供了一个更一般和充分的理论性解释。二、知觉加工机制1、过程机制:知觉作为间接加工过程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式。侧重对过程的考察。(1)内涵:P39自下而上的加工指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即从较小单元到较大单元,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加工。J.R.Anderson:“自下而上的加工指信息由细小的知觉片断产生由它们组成
47、的较大单位”;J.Best:“自下而上的加工指涉及在感觉刺激开始时特征抽取的认知加工”。由于细小知觉片断在计算机中可用最小单位的材料或数据表示,故把自下而上的加工又称为材料或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es)。自上而下的加工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即从高水平到低水平的加工。J.Best:“自上而下的加工指涉及特征抽取和归类加工,开始于从语境推导出的期望”(即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加工)。由于知识经验的基本部分是概念,所以自上而下的加工又称为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es)。(2)对二者关系的理解:首先来看两种加工方式作
48、用示意图。来自感觉对象的信息知觉者原有知识、经验记忆中有关图式知觉期 望定向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模式进行匹配理解对象的意义自下而上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是否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是相互补偿的,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统一的知觉过程。一般地说,在知觉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起主要作用;而在后期阶段,自上而下的加工起主要作用。缺乏其中一种将会出现不能适应环境的情况:没有刺激物作用于大脑,自上而下的加工只能产生幻觉;而没有知识经验作用,自下而上的加工将不堪重负。例子:前者剥夺感觉将产生幻觉;后者未受过训练的失重状态下产生不舒适的感觉。思考:想象表象是不是自上而下的加工?(答案:不只有自上而下的加工,还在接受着刺激,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2、特征加工机制。侧重对特征的考察。(1)内涵:特征加工的方式有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