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策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策略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策略研究 现今世界,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有效地遏制和消除传统技术引发的全球问题,就必须引入新型技术。于是“生态技术”概念作为人类反思传统技术观和重新选择的结果而诞生()。而且,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越来越引起人们对于生态技术文化的重视和关注,而且也促使学界对于建筑生态技术的探索与探讨。徽州传统建筑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世界建筑艺术文化领域中独具一格,它不仅拥有独特的建筑造型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而且呈现出丰富的生态技术思想。目前,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徽州传统建筑研究,汪斌、罗磊等分析了徽州传统建筑的文化和空
2、间、艺术特色及美学价值。刘丽丽等论述了徽州传统建筑的保护技术以及传承与创新。赵佳蕙、吴楷琪论述了徽州传统建筑中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价值。黄炜、颜宏亮阐述了徽州传统建筑技术的适宜性改善策略。不难发现,学界对徽州传统建筑所蕴含的生态技术策略探讨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欠缺,这严重影响了我们对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整体性地认知、把握以及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因此,本文在生态优先的视域下,从技术层面进行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策略的系统研究,从而为其生态建筑学理的补充和当代生态建筑设计与营造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徽州传统建筑材料选取的“生态性” 资源对于建筑来讲,是其建筑建造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自然资源,能给
3、建筑匠师提供不同表达建筑形式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给人们带来不同寻常的视觉感受。徽州建筑材料丰富,盛产松、杉、柏、椿等优质木材,又产桐油、生漆等天然涂料,群山之间不乏适合烧砖制瓦的黏土和包括石灰石在内的各种石材。这些以木、竹、石为主要材料资源都是就地取材、便于交通运输的天然材料,所以它们成为徽州传统建筑“适者生存”的最初选择。纵观徽州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与历史脉络,我们发现,聪明的徽州人在建造建筑过程中,善于发掘与利用本土的这些生态资源,充分掌握了生态选取技术。也就是说,首先在徽州传统建筑营建材料的选取上,徽州先民较多选取本土的生态资源,然后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特点与特性和结合特殊的处理技术,最后
4、充分发挥每一种材料的效用,达到了生态环保的使用。通过对建筑材料资源进行生态选取,一方面使得徽州传统建筑具备良好的环境性能以及提高了其经济性。例如,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及其室内装饰材料,多以当地的木材打造,有效地促进了通风散热和降低湿气。换言之,通过利用天然材料有利于提高环境的舒适性。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既是自然资源在本地域的充分使用,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成本,实现其自然资源的绿色选择、绿色流通与绿色使用,又是自然生态观的体现,还实现了徽州传统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另一方面,生态选取之材赋予了徽州传统建筑丰富的情感。通过借助于当时的建筑匠师之手,实现了由建筑材料向建筑形式的转化
5、,最终以所创造的立体建筑形态表达出了丰富的情感,并能够与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由本土天然材料所打造出的十分接地气的特色“品味”产品。还有,某些建筑材料的技艺发展成为一项兼具科学与技术的艺术,如木雕艺术、竹雕艺术与石雕艺术,拓展与促进了徽州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由于所选取的材料来源于本地域自然环境,又表达于自然环境之中,也就是本地域内自然材料不同位置的“移植”,依然反映出的是本地材料的气息和特质,使其徽派建筑的“地方味道”更浓和特色更加鲜明。总之,徽州传统建筑中的资源生态选取技术,是历史上的徽州人针对徽州地域自然资源的不断思考、不断摸索、不断研究与不断尝试利用之后所生成的生态选取智
6、慧,以此形成的生态选取技术。就其技术视角而言,徽州人选取材料之精、选取材料之巧与选取材料之妙,不仅为选取徽州传统建筑营建资源,提供极为有效的、合理的生态技术手段与方法,同时也补充与完善了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体系。 二、徽州传统建筑环境选择的“协调性” 地域建筑营建活动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协调的结果。以徽州传统建筑技术来看,其营建过程特别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特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协调技术。对于环境而言,徽州传统建筑营建主要需要适应协调气候环境、地形与水系环境三个方面。徽州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长,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偏少,日照时数和日照一百零
7、一分率低,云雾多,湿度大()。为了采光、避寒、消暑、排水和防潮,徽州人民积极地通过营造建筑与自然环境进行对话,采取的是积极主动适应环境的手法,来进行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从而既创造出建筑内舒适的环境,又达成了建筑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协调与和谐以及互补与共生的环境系统。而且无论是徽州传统建筑的整体建筑外观还是建筑局部形式,都诉说着建筑与环境对话故事,潜藏着建筑与环境协调的技术。如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天井技术就是与环境协调的典范。天井的设置是根据徽州地理环境待点,它既较好地解决了人字形屋顶大体量建筑瓦面纵向延伸长、排水速度慢的问题,缩短了瓦面纵向延伸,具有较强的内向吐水功能,又解决了因体量大,室内通风透气采
8、光条件差等问题,使室内能够有效地散湿,通风,采光和接受日照。显而易见,天井技术的设置和使用实现了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协调,也是徽州传统建筑中的生态协调技术的直接体现。同样,地形和水系环境也是徽州传统建筑营建所需巧妙处理和协调的重要方面。徽州境内,屏峰峻哨、岭谷交错、丘恋纵横,这里有高山、低谷,也有平原、盆地。其四周的水系也十分发达,河网密布,总体呈现出“山环水绕”的地貌特征()。在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徽州先民通过与地形和水系环境的生态协调,实现了自己建造理想家园的诉求与愿景。而且这种生态协调技术在徽州民居建筑选址和村落布局上得到了具体的使用和彰显。在民居建筑选址上,徽州人特别注意趋利避害,善于协
9、调建筑与环境要素的不同关系,善于巧妙地利用地形和自然水系,多依山傍水而筑,或枕山傍水,或倚山跨水,既有地势高爽,无暴雨山洪毁房塌屋之危,又以青山为屏,坐北朝南,得背风向阳、朝向良好之利,还取自然水系之便,少生活取水困难之虞。如此,可以肯定地说,作为徽州传统建筑主体部分的民居建筑选址不仅是生态协调技术的全力应用,还以此表达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古代哲学思想。由于徽州古村落布局与地形和水系环境的关系更是十分紧密,那么徽州人在古村落布局中是如何利用生态协调技术,并做到适应地形和水系的变化,合理布局,创造适宜居住环境的呢?宏村古村落的布局就是能够体现生态协调技术的较好例子。众所周知的宏村“牛形”布局,
10、是历史上的汪氏先辈们,根据地形和水系条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所创造的总体规划:雷岗山为牛首,古树为牛角,民居群为牛身,邕溪为牛肠,月塘和南湖为牛胃,而绕村山溪上的四座木桥则为牛脚。村落四周青山黛峰、稻田相连,整个村落就像一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村落与大自然相互渗透,人作天成、浑然一体。另外,通过协调宏村内部水系和外部水系,使得村内外水系互动,不仅协调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居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更加便利,还借助村落水的灵动调节每家每户的微气候,滋润了人们的心灵,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正如汪氏第九十五代孙汪森强先生水脉宏村书中所言:“六一百零一年家乡水,淌着文化智慧,和着吉祥快乐,一块儿流进了水脉宏
11、村”,又言:“宏村汪氏理水的宏图、治水的胆识、蓄水的精明,疏水的智慧,无一不诠释出人与水的相互关系。”()为此,地形和水系环境成为宏村布局规划所必须进行生态协调的重要内容,很明显,这也是徽州先辈们为了适应环境,采取千变万化的生态协调技术,来适应自然地形,利用和改造水系,创造优美生存环境的历史印证和缩影。可见,徽州人民积极适应地形与水系环境,依托协调技术巧妙处理建筑与地形、建筑与水系及人建筑环境的关系,使其建筑融于自然,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由此,这足以证明生态协调技术在徽州传统建筑营建之中的重要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具有特色的徽派建筑形态的架构和文化的生成。 三、徽州传统建筑构造的“合理性
12、” 徽州传统建筑的生态技术不但体现在建筑与“他者”的适应与契合技术,而且也包含建筑本体构造的生态技术。建筑本体的生态构造技术是徽州人为了解决建筑本体构造过程中的问题,根据传统生态思想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巧妙地处理建筑本体,以求达到建筑工艺技术的可持续性设计与利用以及建筑构件便于更换、重复使用及经久耐用等生态构造的方法。所以,基于徽州传统建筑本体的生态构造技术蕴含石作工艺技术、木作工艺技术、瓦作工艺技术、墙体砌筑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特别是榫卯技术和空斗墙砌筑技术作为生态构造技术的使用,使其生态构造工艺合理发展,同时也节约了材料资源,实现了生态环保。进而言之,榫卯技术是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非常重要的木
13、作技术之一,通过榫卯技术可以完成建筑木质构件的制造。如挑头梁构件,它有硬挑头与软挑头两种做法,硬挑头是由内梁直接伸出,采用箍头榫箍住柱头,上部柱移到挑梁头处。软挑头即柱子到顶、挑梁另安装于柱外侧,与内梁分节,采用穿斗榫卯,主要靠斜撑承托挑梁。可见,榫卯技术的使用为建筑构件的制造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使构件发挥了其功能,还节约了建筑资源以及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实现了建筑构件的生态环保。又如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中的墙体砌筑技术之一空斗墙技术,它是徽州传统住宅围护外墙的一大构造特征,包括一眠一斗、一眠三斗、全斗无眠等多种变化。如此砌法能够节约用材、减轻自重,还能自上而下变化形成更好的稳定性。此外,通过墙
14、内填灌黄泥或不填物体所筑造的空斗墙,还能提高墙体的隔热和保温性能。所以,不难发现,空斗墙技术的使用大大改进了墙体绿色筑造的工艺,使其墙体形式追随于墙体功能,既满足了建筑需要,又节约了材料资源,实现了低碳环保的诉求,成为一项优良的生态筑造技术。与此同时,该项技术也正是勤劳徽州人在建筑营建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失败教训所升华出的生态砌筑方法,是徽州人生态智慧的有力体现,更是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构造技术系统中的核心要素。综上所述,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是通过建筑营建活动所逐渐发展起来的营建技术形态,其中蕴含着大量徽州人的生态观和生态智慧。它既源自于一代又一代的徽州建筑匠师在造物过程中对建筑技术不断地总结
15、与凝练、改进与提升以及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也离不开我国传统生态文化、朴素设计观等人文思想的影响,更是产生于应对资源、环境等自然因素所采取的各种技术手段、方法与策略。伴随着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地域文化基因的技术形态得以形成。然而,也正是由于徽州人所采取的生态技术策略,使其建造的生态美的理想家园,成为我国人居环境的理想圣地以及世界建筑艺术的典范。总而言之,基于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优先的视域下,从徽州传统建筑中去挖掘、梳理与凝练所蕴含的生态技术策略,并对其进行深刻地剖析和解读。其目的在于这些生态技术策略能够被得以系统地梳理与整体性认知以及得以实现在当代的应用、传承与创新,从而满足当代
16、建筑的发展需求,以此实现地域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服务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而言之,这一方面不仅延续了徽州传统建筑文脉,彰显了徽州地域特色,更赋予了徽州传统建筑生态技术新的生命和价值;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补充与完善徽州传统建筑设计理论体系,有利于为地域建筑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利于为我国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