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1290177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探讨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起先于20世纪20年头,并且一生都从事着翻译工作。他不仅留下了大量译作,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颇有建树。郭沫若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探讨虽然并没有引起国际翻译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他提出的一些翻译理论,或翻译思想在翻译实践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不行低估,对翻译实践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归纳和总结的方法系统地分析郭沫若提出的翻译理论以及进行的翻译实践,着重分析雪莱Ode to the West Wind 的郭译本。 关键词:郭沫若 翻译理论 翻译实践 西风颂 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因此

2、它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取出来的,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翻译理论方面,本文试从译者伦理观、翻译动机论、翻译创作论三个方面对他的翻译思想进行简洁的探讨。 一、译者伦理观 在志向的翻译之我见一文中,郭沫若认为志向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这样的译法取决于以下先决条件:译者的语学学问要丰富,对于原书要有理解,对于作者要有探讨,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的实力。这说明他强调翻译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从事翻译工作要有肃穆的看法。译者应当唤醒译书家的责任心。读者应当从教化着手,劝学问未备的青年先从事基础学问的储积,多培育干脆读外籍的人材;望国

3、内各大书坊多采办海外的名著。 二、翻译动机论 郭沫若认为,文学探讨不论探讨作家或探讨作品,都属于探讨者的个人自由;而文学的介绍,当然比个人介绍多出三个因子来:文学作品,介绍家和读者。介绍者是三个因子中最重要的一个,他对文学作品有选择之权,对读者有指导之责。郭沫若还就介绍家即翻译家的看法论述了翻译的动机。他认为假如翻译家对于自己要译的作品能涌起创建的精神、有精深的探讨和正确的理解,能充分理解作品的表现和内涵,能把自己的创作精神融入原作中并进行移译,那么他的译品必定会能引起一般读者的爱好,必定能产生极大的效果。 三、翻译创作论 (1)郭沫若指出文学翻译“与创作无以异”,“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

4、创作”,因此,文学翻译须寓有创作精神,除了强调翻译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以肃穆的看法从事翻译工作,郭沫若还指出,翻译外国文学必需要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对原著的时代背景要有深化的了解。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创建性的发挥不是完全主观随意的,而是受到原文和原作者的限制制约,是在从属状态下的创建。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同的翻译家译同一部作品,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而译作水平的凹凸干脆体现了译者发挥创建性的实力。 (2)在详细的翻译方法上,郭沫若主见意译和“风韵译”。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译”,即指翻译时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义,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当无奇不有,然不必逐

5、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译文学上的作品不能只求达意,要求自己译出的结果成为一种艺术品。“风韵译”诗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志向境界,它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优势来阐述文学翻译的问题,是中国翻译文学艺术追求的精辟概括。 在翻译实践方面,以西风颂为译本进行简洁的分析。 郭沫若在翻译雪莱的西风颂时实行的是新体诗的形式。新体诗与旧体诗相比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二是摒弃了中国传统诗歌严格的格式、韵律、平仄、对仗等要求,而实行西方诗歌的分体形式。分体形式被随后的新诗人们相继仿照,逐步成为中国新体诗区分于旧体诗和散文等文

6、学体裁的主要形式特点。 在音律方面,原诗严谨整齐的押韵形式没有移植到译文中。郭译西风颂违反了原始的押韵规律,那么原诗在音律上锁表达的听觉效果必定受到影响。但是诗人依据汉语的自身特点实行了一些补救措施。汉语的声调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康熙字典前面的分四声法等韵中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保藏”等都示意了汉语声调所具有的的不同感情色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利于表达昂扬明丽、剧烈、宛转和急促的不同类型的情感。1如第一节中有几“ang”音的韵脚,“床”“样”“羊”“香”让人联想到西峰四处飞扬,咆哮遍野的情景,与原诗的半元音w和摩擦音sf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

7、形式方面,虽然保留了原诗的分行形式,但是也没有严格根据原诗的每节四个三行诗节和一个英雄双行体的结构结构形式进行排版,也没有完全遵照原诗跨行和跨节的手法。郭沫若主见“诗歌应当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就是说郭沫若注意的是诗歌的内容,诗歌的本质是抒情,写诗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对于诗歌的形式,郭沫若认为:“诗之本质绝不在韵脚的有无,无韵者可以为诗,而有韵者不必尽是诗”,可见他并没有把严谨的结构形式看作诗歌存在的基础。 郭沫若在翻译雪莱的诗的时候有这样的体会:“译雪莱的诗是要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2要达到这种和作者合而为一的境界,必需做到充分理解原作的内容,彻底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郭在翻译时

8、较多地注意的是这种事实质的内容,而较少地注意其外在的形式。正如他自己所说:“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韵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也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律。内在的韵律是心情的自然消涨。内在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3在内容上,郭对原诗的串行现象进行了调整,把原诗的意象重新整合,创建性地重新分行。“从译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剧烈的创作气息”4译诗与原诗虽然没有在分行上完全齐整地对应,但是译诗基本没有损害原诗的内容与意象。译者在充分理解原诗的基础上,经过自己主观的整合,重新呈现出原作的面貌,实在领悟原诗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的创建性的发挥。 1 郭译

9、西风颂在内容上做到了忠实于原作,在形式上依据汉语自身的特点进行了创新,总体上表达出了原诗的主旨,传达了原诗的神韵和原作者的思想情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一篇相当胜利的译作。 总之,郭沫若作为20世纪的一位翻译家和大文豪,他的翻译活动不仅对当时,甚至对中国文学和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信任,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也会在整个翻译界占一隅之地。 参考文献 1 江枫译雪莱抒情诗抄(其次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2 郭沫若雪莱的诗小引,原载创作季刊第1卷第4期,1923 3 郭沫若郭沫若创作论论诗三扎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4 王鹏飞,李文论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变异,社科纵横,2009年3月,第24卷第3期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探讨 探讨方向三: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题签A 翻译理论探讨与翻译教学索引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 翻译理论与实践实习报告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实习报告 翻译理论与实践实习报告(优秀)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