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1221253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能够解决很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老师要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虚拟的操作平台利用已有的学问去探究新的领域,培育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探究的初步实力,进而促进创新教化的有效实施。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领域里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记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兴起使社会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改革。教化,也正面临着亘古未有的巨变。在这种巨变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就是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

2、老师运用计算机可快速、精确地处理教学信息,科学的分析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并刚好赐予评价,从而使老师能够更好的支配和管理学生的学习。 数学教学作为学科教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以社会历史和文化为背景,随着数学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经过历次改革而不断丰富。今日,数学教学应当全面迈向现代化,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育与公民素养的要求。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与现代教化技术相结合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给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的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 1 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数学

3、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向学生供应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变更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究的数学活动中去,培育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实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活动供应了探究的平台,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本观点的数学教学供应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将使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开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必定的发展趋势。 美国Key Curriculum Pre 公司研发的“几何画板”学问平台,由平面几何和解

4、析几何等课程的学问平台组成,适合培育学习者的创新实力,支持老师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多媒体课件的二次开发,是一个便于在课堂演示教学、试验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学问平台。还有美国微软公司的PowerPoint软件和Macromedia公司的Flash软件,有很强的交互性,特殊适合进行情境导入和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的数学课堂,黑板、粉笔是老师最基本的教学工具。学生一般仅靠“一支笔、一张纸”来学习数学。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校建设了高配置的计算机机房,还安装了老师用的多媒体设备。打破了数学课

5、堂教学的局限性。 1、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培育学生形象思维实力 信息技术能为学生供应一个个丰富多彩、真实的、仿真的形象情境,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实力,图文声像并茂的内容及生动活泼的动态过程展示,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提高学生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联想和想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这对培育学生的灵感思维,发展视察实力、想象力和顿悟力有极大的帮助。 在该方式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多种情景创设或过程展示,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多媒体信息的集成与强大的交互功能,老师可以运用现成的计算机协助教学软件或素材库与多媒体制作工具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

6、形象的演示数学课程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动画、图表等展示数学学科中图形的动态改变和理论模型等。如在解决“四边形”中的“试验与探究”小试验:如图,正方形ABCD的对 角线相交于点O,O又是正方形OEFG的一个顶点,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那么无论正方形OEFG绕点O怎样转动,两个正方形重叠 部分的面积肯定是定值。 老师用“几何画板”软件在屏幕上现场画图,在画图的同时,教 3 师演示软件的运用方法,学生观看老师的作图过程,既搞清了题意,又学会了作图方法。借助于软件的即时测量功能,测量出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此时,再拖动自由点F,就可以使正方形OEFG转动起来了,同学们在动态演示中会发觉这个面积值

7、并没有随着形态的变更而发生改变,的确是个定值。当学生对题目所叙述的事实深信不疑时,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后,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讨对这个问题的论证。这时,老师可提示是否能将正方形OEFG转动到特别位置,如图中的(甲)、(乙)。启发学生思索这个定值与正方形ABCD的面积有何关系。然后再对一般状况图中的(丙)进行证明。在学生各抒己见之时,老师随时添加协助线,展示学生的各种思路。如图(丙),学生能够清晰地相识到通过三角形的全等就可以证明重叠部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四分之一。在计算机屏幕上描绘的图形弥补了手工画图的不足,比一般黑板上的静止图形更富于动态性和表现力,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好。在

8、这种状况下能激发他们发觉和创新的动机,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 2、信息技术作为协助工具,培育学生的创新实践实力 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确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师生互动、学生动手探究供应了支持和机会。 在该方式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数学试验。如在学习“课题学习镶嵌”一节内容时,老师可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 4 作出若干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等正多边形素材(如图所示)。拖动这些正多边形的中心可随意缩放其大小,选择任一顶点可随意旋转正多边形角度。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复制、拖动、旋转将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进行镶嵌。学生

9、在实践中,发觉了哪几种正多边形可单独镶嵌,哪两种正多边形可组合镶嵌,再进一步引导他们探究出其内在规律,即镶嵌的条件。从而教养了他们的实践创新实力。 四、须要留意的问题 1、老师教化理念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老师从学问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学习结果的评判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信息技术给老师供应了便利、快捷的教学工具,使老师能有更多的时间更有效地探讨和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但也削减了老师人文地影响学生的机会,老师应把握不同教学方式的特点,取长补短或者说优势互补。 2、处理好“电子板书”与“黑板板书”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教学供应了多

10、种工具,老师可利用电子教案来设计教学过程,效果明显。但是假如老师上课时不留意教学内容 5 的特点,不断地操作鼠标、更换屏幕,就会使课堂教学变成机械的电脑播放。这种做法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电子板书”不能完全代替“黑板板书”的作用。老师应依据详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运用黑板和屏幕,给学生留出思索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反思、发问的时间和机会。 3、处理好形象的直觉思维与严谨的逻辑推理的关系 信息技术为学生打算了丰富的“试验”资源,适合的“试验”情境,使学生能够进行试验学习、发问学习,实现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引申、变形等过程的模拟,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详细化。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动机,也

11、有助于学生对学问的深刻理解和对逻辑演绎证明的本质把握。但是试验探究得到的结论或证明方法必需经过严谨的数学推理才能验证其正确性。直觉思维和逻辑推理实力是在数学教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着力培育的两在实力,不能只注意直观演示而减弱数学的逻辑推理。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合理支配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的时间,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信息技术真正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 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索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