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与沟通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与沟通的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与沟通的研究 中职教化与高职教化连接与沟通的探讨 我国高等职业教化蓬勃发展,职业教化层次不断丰富,高等职业学院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中等职业教化与高等职业教化培育目标的连接与沟通 中等职业教化培育目标是以全面提高素养为基础、以培育实力为目的,培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实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养劳动者和中初级特地人才。他们应当具有基木的科学文化素养,驾驭必要的文化基础学问、专业学问和比较娴熟的职业技能,具有接着学习的实力和适应职业改变的实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立业创业实力;具
2、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木的观赏美和创建美的实力。而高等职业教化担负着培育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方面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好用型、技能型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教化要以培育职业实力为木位,培育的学生要求具有独当一面的实力,具有把科学技术、图纸转化为产品的实力等。高等职业技术教化是属于中学阶段教化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化,是职业技术教化体系中的高层次。自不待言,中等职业教化与高等职业教化在培育目标上是有差异的。 要实现高等职业教化的培育目标,3+2或3+3,五年一贯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报考一般高校和高职的学生等都必需达到中学阶段教化文化、技术素养要求。为此,要实现
3、中等职业教化与高等职业教化的连接与沟通,中等职业教化必需转变教化思想,树立以全面素养为基础,以实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育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驾驭必需的文化基础学问、专业学问和比较娴熟的职业技能,具有接着学习的实力和适应职业改变的实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 二、中等职业教化与高等职业教化教学制度和学制的连接与沟通 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主动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须要的教学制度和教学体系,深化中等职业教化和和高等职业教化改革,进一步加强两种教学模式中制度和学制的连接和沟通。为此我们在以下方面做了深化的探讨和探讨。 1.职业教化在教学制度和学制方
4、面存在的不足。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化,基本上还是普教模式,学制单一,教学制度僵化,两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沟通和连接。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等方面,观念落后、专业设置过窄、人文教化薄弱、教学模式单 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老师缺乏特性、学生缺乏活力等。这些都制约着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学问结构的优化与技能的提高,现行的职业技术教化教学模式己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更难适应学问经济发展的须要。因此必需充分理解两种教化模式的特点和优势,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共同推动职业教化向前发展。 2.依据人才培育目标,职业教化学制应多样化。职业教化的培育目标定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中高级技术应
5、用型人才。”针对这种人才培育目标和规格,我们必需变更传统的中专科培育模式,即中职四年制高职三年制。实践证明这种培育模式日显其弊端,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缺乏特色,多为木科压缩型;学生实力结构单一,实践实力缺乏;学生就业困难,待遇普遍较低,学生的教化投资呈现出高投入低回报的态势。因此依据中、高职办学的实际状况和人才培育目标,应建立敏捷多样的学制,例如中职可实行两年制或三年制,高职主要实行两年制。还可以以中职为依托,实行中高职联合办学,譬如:可以实行3+2办学,前三年读中专,后两年读大专;也可以2+3办学,即前两年上中专,后三年上大专;还可以依据实际状况采纳1+1模式,既第一年学理论课;其次年进行就业
6、实习。这样不仅实现了办学的多样性,更拓宽了就业渠道。 3.改革职教模式,开创高职教化直通线路和加强职后培训工作。职业教化并不是终结教化。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劳动者和技术人员职业的变换和接着发展,使职业教化和成人教化进一步沟通,须要和其他知名高校实行联合办学,依托高校开通高等教化直通线路。另外除了进行职前教化外,还须要进行职后培训。中国加入WTO后,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出现新行业和淘汰旧行业的速度加快,劳动者跨行业流淌将增多,对职后教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职前教化与职后培训要教会学生谋求新职业的本事,担负起教化与培训的重任。当职业教化由职前转向职前职后并举,进而转向终身教化时,职业教化与
7、培训将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4.调整课程的设置,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依据中职教化和高职教化的特点,在课程设置、课时支配方面,我们既考虑中职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又要考虑专业需求和职业需求。压缩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加人专业课,并强化应用性,做到学以致用,使学员既有肯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实力、操作实力和岗位适应实力。例如,财会教研组针对高职专业的特点,对专业安排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教学安排,删掉了西方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将专业课的课时进行了重新安排,并要求专业课都要增加实务内容。对计算机专业,我们采纳了将相关专业基础课合并的方法,削减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增加专业课的课时,并为学生开设一
8、些比较新的课程。又例如,我们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c语言与数据结构三门课进行了合并,既削减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为专业课和新课的开设找到了课时。激励有实力、有精力的学生跨专业选课,中专生可以选人专某些专业的某些课程,财会专业可以选计算机专业的一些课程。另外,我校和平顶山师专和平顶山工学院等高校达成协议,相近专业的学生可以跨专业选择课程。这样极人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主动性,同时实现了资源共享。 5.开展学分制试验,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建立中等职业教化和高等职业教化相近专业学分互认机制。通过对本课题实践探讨,我们认为中高职试验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汲取学生参加探讨,强化应用;宗旨是培育学
9、生由“能做”转为“会做”,试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而结果实行学分制考核。 (1)让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主动参加教学。供应均等参加机会,实行课代表轮番制,对试验教学进行改革,增加学生参加教学的机会。为此,在教学中采纳了课代表轮番制,加大课代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强化对学生语言表达实力、组织管理实力、与人沟通实力的培育,使他们从管理工作中体会到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乐趣。 (2)实施与学生综合实力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变更评价标准和方法,学生成果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平常操作成果,目的是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限制。其次部分:试验报告成果,包括数据处理、问题分析和改进设想。第三部分:老师对课代
10、表的工作进行评价,老师对课代表工作的评估应围绕课代表职责进行。第四部分:操作考试,操作在试验考试中占30%-50%,考核内容为每个学生在试验课中亲自操作过的基本技术。实践证明这既有利于教改的顺当进行又有利于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 三、优化专业设置,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实现中等职业教化与高等职业教化的连接与沟通 随着我国教化制度和人事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完善,人才培育机制的落实,市场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中专教化渐渐不能满意市场须要,中专学生的生源由尖子生逐步转换为初中教化的差等生。中专教化也逐步由人才、专业教化转换为职业教化。角色的转变在短短几年时间很快完成。生源素养的变更和培育目标的变革,使原
11、有的教学安排不能满意现时教学须要,中等职业教化普遍存在教学安排和课程开发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但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对中等职业教化,尤其专业和课程建设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规范,课程建设明显滞后于专业建设,降低了课程的整体效益.这不利于和高等职业教化连接。本课题组通过对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安排及其安排执行状况,网络查找相关学校教学安排的探讨状况,结合我校由中职向高职过渡的阅历,经探讨认为要解决中等职业教化的教学安排和课程建设、中等职业教化和高职教化的连接问题,需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中等职业教化要渐渐脱离以学科为中心体系的影响,依据学生素养实际状况,适当降低文化课的内容广度要求,加大文化课深度和课时数,
12、使文化基础课的内容和中学相当或略高于中学以满意职业须要为准,难度略低于中学。这样既便于与高职连接又不与高职教学内容重复,还便于学生接受,符合目前中专学生状况,便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提高学生再学习实力。 强调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模块化有两个含义:一是课程设计的模块化。分析职业(专业)对从业者基本素养的要求,提炼出适合学生学习又满意职业须要的最基本的课程作为职业学习主干课,在主干专业基础上找出一至二个近似专业,再增加极少课程形成学问面较宽的延展课,构成主干课和延展课两个模块。二是培育梯度的模块化。在学科建设中,留意学生年龄素养改变,培育学生职业实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留
13、意学生年龄特点和素养特点,逐步培育学生以后从事职业所必备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为学生进入高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利于和高职教化相连接。 2.在专业(职业)课程方面,降低专业基础课要求,突出以动手实力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针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须要,瞄准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须要和详细要求,以体现学生个体学问、实力结构以及学生特性特征来构建综合化的敏捷的内容结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理论教学与探讨不再是核心,试验、生产实习、模拟市场等实践性环节作为教学的核心。加强学生对岗位学问的驾驭与了解,以现实中的问题提出与解决为主要方向和活动中心。以职业岗位实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能够克服中、高
14、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削减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能够凸显中等职业教化的特色,便于与高等职业教化前期的理论相连接。 3.在中职教化教学大纲实施时,加大校企联合培育和学生监督力度。校企联合办学,绝人部分中专业学校都在进行,但在这个环节中,学校往往把学生后期的培育完全推给企业,甚至一到这个环节就把学生支配就业,成为一个生产线的一分子,把一个没有加工好的半成品推向社会,学生的职业体验无从谈起。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学校增加责任心外,用工企业与学校联合(如在用工企业里派驻老师指导或半工半学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府部门的干预很重要,政府规范中职学生就业时间,规范企业接受未
15、拿到毕业证的中职学生的工作和培育模式,从而培育学生具有一个成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观、人生观,以利于学生以后发展,杜绝社会将来出现新概念下的“文盲”。学生在职业体验的同时没有完全脱离文化课、理论课的熏陶,有利于与高等职业教化的学问连接。 4.课程体系建设中,中职应根据自己的人才培育目标来构建,它和高职虽属于同源教化,却是不同层次的教化,不能为了连接而忽视自己的属性。近几年,职业教化发展形式多为一般中专、2+2,3+3,五年一贯制、高职等多种形式,一些中职学校为了和高职连接,忽视自己属性,盲目加强文化理论课程忽视专业课程。特殊是对2+2,五年一贯制学生管理,中职为了迎合高职生源人部分来自一般中学的现
16、状,提高对曰升学的升学率,学生入校后和中学学生在文化课上能够连接,过渡压缩专业课和实践课程,加大文化课。这样做不仅丢失了中职自己的培育目标和特色,同时由于和一般高职生源素养不同,使学生在文化课方面不能和中学学生同日而语,专业课的优势也丢失了,导致中专学生入校后没有学习的自信念,这样做得不偿失。高职教化须要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时也须要较高的职业实力和素养,发挥好中职教化特色,区分普高和职业学生素养差异,因材施教,使高职教化中两种不同生源优势互补,也是中职教化和高职教化相连接的重要一环。 四、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化师资队伍,实现中等职业教化与高等职业教化的连接与沟通 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化师资队伍,是职
17、业教化全面推动素养教化的基木保证。从中等职业教化到高等职业教化,在培育目标上,有了层次上的实质性提升,要实现这一更高的培育目标,就要求老师在专业水平和实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不仅包括深度和广度,更应强调教学实力,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老师的培育、培训工作。老师的学历水平是胜任工作、履行职责的基础,因此,高职老师队伍应当是硕士以上的高学历群体。高职院校应激励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攻读在职探讨生或脱产探讨生,做访问学者或到重点高校进修学习。为提高老师的学历层次,我校首先实行了主动的措施,制定了有关的制度,对老师进修学习供应经济上的补偿。其次是开展老师培训,高职院校可依据本校的详细状况,
18、选用不同培训内容和方式。在培训内容上,要注意提高外语水平,提高计算机应用实力,提高技能水平,提高驾驭基础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更新专业学问结构,等等。培训方式有脱产培训、下厂熬炼、挂职熬炼、岗位培训、跟班研讨、导师带徒弟等等方式帮助年轻老师尽快提高专业水平。 2.激励老师在科研、课程开发和产品开发上提高。要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科研课题,在支配课题时考虑提高“产、教、研”,三个方面的实力,既有教化教学课题,也有课程开发课题,还要有产品开发课题。我校为提高老师的科研、课程开发和产品开发,制定了有关的嘉奖制度,每年对在科研、课程开发和产品开发上作出成果的赐予物质和精神嘉奖,并评比出科研标兵。 3.注意选拔
19、培育一批中青年骨干老师和专业带头人。同时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吸纳一批优秀硕士探讨生和有实践阅历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有特别工艺、技艺或特地技能的“能工巧匠”来校担当专、兼职老师,以改善老师队伍的结构,适应高职重点专业、精品专业建设的须要。为培育质量技术监督人才,我校聘请和聘请了省、市技术监督局、天鹰集团计量处(国家一级计量单位)等单位的专业人员作为我校专职或兼职老师。 4.供应必要的学习资源。不仅要有肯定数量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应为老师供应网上学习、网上备课的条件。 5.建立专业课老师和实训指导老师定期实践熬炼制度。组织老师定期到对曰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和工种生产实践熬炼;激励老
20、师主动参加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活动,提高老师技术开发实力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实力,促进老师向“双师”素养转化。 中职教化与高职教化连接与沟通的探讨 中职教化的优势与劣势 高职教化 高职教化 中高职教化中师资培育有效连接探讨 对高职教化的相识与体会 中职教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教化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探讨 涉农中高职教化连接探讨结题报告 高职教化心得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