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本文关键词:儿童文学,美学,特征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本文简介:摘要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本文内容: 摘要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
2、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关键词儿童文学;美学;以善为美;艺术真实;审美创造 一什么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或曰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学价值与艺术规范的文学类型,它在美学意义上的基本特征到底是什么?这无疑是儿童文学研究非常核心的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实际上涉及到儿童文学之为儿童文学的本质问题,也就是从真理的角度逼近儿童文学的本质。由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我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
3、史上,不乏积极的探索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从已有的文献考察,论者一般都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与这类文学的接受对象少年儿童的精神特征相联系,提出纯真、稚拙、欢愉、质朴或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笔者认为,提出纯真、稚拙、儿童情趣等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都有一定道理,都可以作为我们探讨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的思路,但这只是枝叶不是树木,还远远不够。儿童文学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在人类文学艺术版图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自然应有其远比纯真、稚拙、儿童情趣更丰沛的艺术内涵,更为深刻和重要的美学原因探究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我以为需要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加以把握,也就是人
4、类在已经有了一般文学(成人文学)以后为什么还要创造出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到底承担着什么样的、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特殊美学任务?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比较,它的特殊价值又是什么?如所周知,在人类文学史上,儿童文学的发现与独立艺术形式的出现要远远晚于成人文学。人类社会早期是没有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严格区分的,人类群体童年时期的思维特征与生命个体童年阶段的思维特征具有几乎一致的同构对应关系,万物有灵、非逻辑思维等是这种关系的最具体表现,因而原始社会人类的图腾崇拜、巫术、神话等,都同样地为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所理解。儿童的文学接受与成人的文学接受,在人类由野蛮进入文明以及漫长的农业文明岁月里具有一致性。成年人的神
5、话、传说以及魔幻、幻想型等民间故事,如欧洲的女巫、菲灵(小精灵)类故事,中国的白衣素女、吴洞等等,也同样是儿童最适宜的文学接受形式。人类文学接受的这种一致性在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历史大转型时期才产生了严重的分裂。中世纪晚期以降,在西欧出现了一系列不断瓦解农业文明并进而直接影响到人类文明走向的重大事件,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工业革命等,并最终导致了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工业文明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生产力与一种全新的文明。伴随着这一系列人类文明演变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工业文明的世界性扩张,人类的理性思维、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盛行一时。人类童年时期那些充满感性思维与整体观念的神话传说
6、终于被成人世界彻底放弃,而几乎成了儿童世界独享的文学资源。工业文明使人类世界最终分为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两极。人类只有这时才意识到了儿童的独立存在,儿童世界的问题这才日渐引起了成人世界的关注。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及其持续不断的思想启蒙与解放运动,人类在发现人、解放人,进而发现妇女、解放妇女的同时终于发现了儿童。儿童的发现直接导致了人类重新认识自己的童年,认识童年世界的存在意义与特殊需求。这一次发现经由17、18世纪包括卢梭、夸美纽斯等一大批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的探究和奔走呼吁,再经由18、19世纪包括安徒生、卡洛尔、科洛迪、马克·吐温等一大批天才作家的创造性文学成果,终于使儿童
7、的发现直接孕育出了儿童文学的发现这一伟大的人类精神文明成果。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首先从欧洲的地平线上升起,进入20世纪放射出了绚丽多姿的光芒。今天,人类不但通过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性规则,确立了儿童不可被侵犯和剥夺的各种权利,而且通过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会(IRSCL)、国际安徒生奖、国际格林奖等机构和奖项,将儿童文学、儿童读物的生产、研究与社会化发展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文化事业。儿童文学、儿童读物已经成为考察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指标。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文学的发现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进步与收获。人类之所以还要在成人文学之外,再创造出一种专为未成年人
8、服务的文学,创造出一个专门属于儿童的、并能为他们的心灵愉快感知的语言世界,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能够更充分地呈现人类社会(成人世界)尊重儿童的权利与社会地位,充分理解和满足儿童世界具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特殊的精神需求与文学接受形式。这既是成人对现实儿童世界的尊重,也是对人类自身曾经经历过的儿童世界的尊重。人类之所以要创造出儿童文学,还在于需要通过这种适合儿童思维特征和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来与下一代进行精神沟通与对话,在沟通和对话中,传达人类社会对下一代的文化期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儿童文学是两代人之间进行文化传递与精神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现世社会对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也即人化设计)与
9、文化规范的艺术整合。我曾在1996年发表的共建具有自身本体精神与学术个性的儿童文学话语空间一文中表达过这一观点,我至今依然坚持这一观点。我认为,我的这一观点是基于儿童文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实践本性的需要,以及对更美好的人类未来这样一种信念中产生的。儿童文学不是由儿童生产的,而是一种整体上由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因而儿童文学从根本上体现了大人(成人社会)的文化期待与意志,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显然也只有从大人为什么需要创造儿童文学这一角度去加以考察。换言之,大人已认识到已有的文学(成人文学)不适合儿童,已有文学有关方面不适宜于儿童接受,因而需要另造出一类专门为儿童所需的文学。据此,探讨成人文学与儿
10、童文学最基本的区别,正是我们考察儿童文学之所以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的重要切入点,也就是我们只有在与成人文学基本美学特征相比较之中,才能发现和验证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那么,成人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又是什么呢?对此问题的回答自然是见仁见智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关于文学就好比是一面镜子,可以把面对它的一切东西映照出来的着名的镜子说中,从俄国别林斯基关于文学的显着特色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改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的着名的再现说中,甚至还可以从美国当代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理论名着镜与灯中,把文学比喻为写实的再现的镜子理论和创造的表现的灯火
11、理论中,找到一些具有共同思辨意义的启发,这就是艺术在联系心灵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上,成人文学更注重艺术与真实世界、与社会、与人生、与人心的联系,注重于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注重于艺术在45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多大程度上穿透了尘世的本质,把真实社会的丰富细节乃致宏大事件形象化地、真正地化解到了文学的精神世界中,以生动而逼真的生命形象与艺术意境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成人文学的美学特征更多地体现在(或倾向于)以真为美。真总是那么情有独钟地伴随着文学生产的历史以及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诚然,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中的自然也不等于现实中的自然。但是,艺术的真实总是
12、无法阻断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性原则在本质上总是指向文学本质问题的展开,美与真的统一,在本质上就是对文学本质的一种理解。因为不论怎样,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总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说到底是直接或间接地对生活的一种反映形式;因而人们在阅读和评价艺术作品时,总不免要拿现实生活作参照,并把是否符合生活实际看作是艺术作品真实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品格。若是读者在阅读中发现一个作品的生活内容是虚假的、思想情感是造作的、艺术表现是不合情理的,那么,美感也就无从谈起,它也自然无法在读者心目中存活和在社会上流传了。这就是长期以来真实性被许多艺术家视为艺术的生命,并成为许多理论家殚精竭虑进行探究的原因。二与成人文学
13、大致倾向于以真为美的美学取向不同,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寄寓着成人社会(创作主体是成年人)对未来一代(接受主体是未成年人)的文化期待的专门性文学,其美学取向自然有其不同于成人文学之处,我认为,这就是以善为美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以善为美,并不意味着儿童文学要去担当道德教训的使命,或去完成教育的任务,恰恰相反,以善为美是断然拒绝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这种狭隘工具论的。以善为美有着自身崇高的目标:从本质上说,以善为美是为了在下一代的心灵上做好人之为人的打底工作,是为着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是一件涉及到人的目的的伟大事业。在关于艺术目的的问题上,黑格尔曾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由于艺术
14、在本质上是心灵性的,所以它的终极目的也就必须是心灵性的,是为填补心灵的需要而存在的。因此,只有改善人类才是艺术的用处,才是艺术的最高目的。在文学艺术的实践性上,人们更把这种改善人类的最高目的寄托于儿童文学艺术。儿童是生命的开始,在儿童身上,总是寄托着人类的希望。儿童文学也就是在这一意义上被赋予了比之成人文学更具体、更实际的改善人类的最高目的的文学实践本性。别林斯基认为,儿童读物的宗旨应当说不单是让儿童有事可做和防止儿童沾染上某种恶习和不良的倾向,而且更重要的是,发扬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人类精神的各种因素发扬他们的博爱感和对无尽事物的感觉。在中国,最早关注儿童文学改善人类实践本性的是那一批现代儿童文
15、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叶圣陶在1921年就明确提出:创作这等文艺品(按:指儿童文学),一、应当将眼光放远一程;二、对准儿童内发的感情而为之响应,使益丰富而纯美。郭沫若在1922年发表的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中认为: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着手。为此他提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的文字,准依儿童心理的创造性的想象与感情之艺术。在有关儿童文学改善人类意义的论述方面,茅盾的见解应该说最具有深刻性,他在30年代写的一组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评论文章中,对此作过多方面的思考。他认为:儿童文学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儿童文学应
16、当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天真纯洁,爱护动物,憎恨强暴与同情弱小,爱真爱美等等。我认为,茅盾在30年代提出的儿童文学应当助长儿童本性上的美质的观点,实际上已经揭起了以善为美的儿童文学美学旗帜,特别值得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家加以重视与探究。以善为美作为儿童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与基本美学特征,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这一内涵直接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