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工作方案领导讲话交流发言体会调研报告相关材料汇编-最新例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工作方案领导讲话交流发言体会调研报告相关材料汇编-最新例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工作方案领导讲话交流发言体会调研报告相关材料汇编-最新例文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工作方案领导讲话交流发言体会调研报告相关材料汇编-最新范文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工作方案领导讲话交流发言体会调研报告相关材料汇编 目 录 一、意见方案 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1 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 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方案 二、领导讲话 在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区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三、交流发言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
2、会上的交流发言 1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2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3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4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交流发言 5 四、体会文章 做强县域经济打出 组合拳 依靠项目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发展高质量县域经济 五、理论文章 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破解制约县域经济的七大短板 奋力走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奋力走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新路 六、经验信息 引 金融活水 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稳步发展加速壮大 实施人才回引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七、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争创县域经济发
3、展强县的思考 改革创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1 为加快推进我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制定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到 2025 年,各县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基本实现县域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二三产业比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集群发展、城乡人居环境、县级基本财力、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全面突破。 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4、 示范县带动作用显著发挥,成功创建省级县域经济 三起来 示范县。到 2025 年,示范县生产总值超 600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 40 亿元;其他县区生产总值分别超 500 亿元、400 亿元、400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力争达到 30 亿元、16 亿元、20 亿元。 县域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到 2025 年,各县城镇化率力争达到 50;其中,示范县县 城常住人口超 30 万,带动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60,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 县域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持续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 GDP 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民生领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 70 以上。到 2025 年,农村居民人均
5、可支配收入达到 23000 元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3000 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d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以d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高质量。市直有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各县区制定工作方案,发挥主体作用,狠抓工作落实。 二是坚持项目带动。 把项目作为重要抓手,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任务,加强谋划,建立重大项目库,坚持重大项目推进六项机制,实施 100项重大工程和 1000 个重大项目,总投资 10000 亿元。 三是开展督导观摩。 每季度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组织开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督导观摩,对照年度目
6、标和季度进度进行现场督导,推广交流典型经验。 四是实施分类考核。 全市 10 个县区分为优化开发县、重点发展县和优化开发区三类,制定考核评价办法,开展年度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县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 五是实行激励机制。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市级年度考核第一名的县和区,分别奖励资金 100 万元。产业集聚区、服务业 两区 省级年度考核中晋星的县区,奖励资金 300 万元;在年度考核中晋位的县区,每晋升一个位次,奖励资金 10 万元,最高不超过 100 万元。 对新培育出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县区,奖励资金100 万元。对县区建成公共研发平台的,给予一定奖补。 三、以产业为基,把强县和富民
7、统一起来 一是实施主导产业培育行动。 立足县区自身禀赋优势,定准 2-3 个有基础、有潜力、能形成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特色主导产业,健全 六个一 机制,实行 链长制 ,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到 2025年,各县区培育2-3家龙头企业,打造1个以上百亿级产业集群,有条件的县区要培育 1 家百亿级企业。 二是实施产业集群培育提速行动。 建立市县统筹规划、联动推进的产业集群培育机制,高水平建设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推动产业链式布局、专业化配套、数字化转型、集群化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大型空分、大马力智能拖拉机、食品粮食机械、高压阀门、智能流量仪表、智能机器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8、以 粮头食尾 农头工尾 促三产融合,重点发展肉类加工、粮油加工、速冻食品、都市食品、饲料加工等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整车制造、汽车配件总成、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及智能零部件、汽车涂装、车饰、汽车电子、汽车线束、汽车板材等产业;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石墨电极、碳纤维、聚甲醛、新型耐火材料、涂料、铝型材等产业,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拉长产业链条;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重点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做强棉纺、做大服装、做优印染、补缺织造;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重点加强高端原料药、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等研发生产,提高核心竞争力;现代家
9、居产业集群重点改造提升家具制造、板材加工等传统木业产业,以链式引进和创新产品不断开拓市场空间。 三是实施亩均效益提高行动。 以 亩均论英雄 ,加大产业集聚区 腾笼换鸟 力度,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严把准入关,各县区新上项目亩均投资额达到 300 万元以上,市区达到 350 万元以上。到 2025 年,产业集聚区开发利用率达到 80 以上,亩均税收达到 15 万元以上。 四是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行动。 到 2025 年,全市大型工业企业智能工厂建成率力争达到50,大中型工业企业智能车间建成率力争达到 30,创建 2个省级智能化产业园区,建成 30 家左右绿色示范工厂,力争成功创建 1-2 个省级绿
10、色示范园区。 五是实施服务业 两区 提质增效发展行动。 强化商务中心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和特色商业区生活性服务功能,持续加快企业、项目和资源要素集聚,推动业态模式升级和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抓好文商旅融合发展、楼宇经济发展、特色商业街培育和综合商业设施建设。到 2025 年,市商务中心区进入全省前列,县商务中心区保持在全省前列,特色商业区全部晋升星级。 六是实施现代物流建设行动。 中心城区西部依托综合保税区申建,加快国际陆港建设,打造国际物流园区;南部加快集散分拨能力建设,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东部依托产业集聚区,完善公路铁路交通设施,打造工业大宗商品物流园区;建设临港物流园区,建设以冷链物流为主的
11、综合性物流园区。加快省级物流枢纽建设,支持兰考县、杞县创建国家级冷链物流基地。 七是实施县域电商快递三级体系建设行动。 支持各县区建设集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包装加工、分拨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各乡镇街道建设集代销代购、代收代发、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快递服务站,各行政村依托便民服务中心等建设村级电商快递服务点,构建以县城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为中心、乡镇服务站为纽带、村级服务点为支撑的三级电商快递营运管理体系。到 2022 年,各县建成 1个电商快递产业园区。 八是实施高端服务业提升行动。 定位高端、对标国际,集聚一批健康养生、护理康复和医学科研等机构,构建高端医疗综合区和特色
12、康养旅游生态区。规划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园区,打造检验检测基地。加快数字龙头企业合作,推进大数据中心、城市大脑、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云端综合性服务平台,服务实体经济数字化发展。 九是实施优势农业发展提升行动。 到 2022 年年底,各县区力争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 县和食品安全示范县。到 2025 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在 626 万亩 以上,新增高标准农田145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新培育 80 个省级知名农业品牌、400 个 三品一标 农产品品牌。 十是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行动。 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大蒜、小麦、花生、蜜瓜、菊花、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产品,
13、统筹布局种植、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建设集 生产+加工+科技 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完善县域特色优势农产品供应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 2025 年,实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覆盖。 四、以民生为本,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一是实施县城城区优化行动。 高起点编制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强化城市设计管控。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交通、管网、智慧化改造等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分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支持具备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建设产城一体的新型城区,加快推进中
14、心城区 五城联创 ,其他县区力争成功创建一批文明、卫生、园林等城市。 二是实施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提升行动。 依托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农业基金等做精做强特色产业,发展一批先进制造类、现代服务类、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突出主导功能,打造一批工业发达型、特定功能型、城乡融合型特色小城镇。到 2025 年,各县区培育发展 2 个以上、全市培育发展 20 个以上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提速行动。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 四个不摘 巩固脱贫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有序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 1+6 示范带,打造 10 条县区示范带,完成 100 个
15、示范村、1000 个整治村创建任务。加快乡村振兴工程建设,2022 年年底前全面完成一、二期工程,开工三期工程,集中力量补上 三农 领域突出短板,加速推进 五个振兴 。 四是实施城乡 五个贯通 行动。 实施数字贯通。搭建以城市大脑为中枢,县区、部门数字枢纽为节点,乡镇、社区数字应用场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管理应用体系。加快 5G 建设,2022 年年底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实施交通贯通。拉开大框架,扩容轨道交通,加快延长线建设,谋划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加快跨河通道贯通,谋划发展通用航空。补齐大通道,推进工程建设,谋划推进综合快速交通体系,加密高速出入口,打造市县半小时交通圈。畅通微循环,优化城区
16、及县城路网,新改建 四好农村路 1000 公里。新建、扩建15 座县级水厂、25 处镇级引黄地表水厂。实施生态贯通。大力提升 一河两路 等生态廊道建设,加快推进水系生态修复工程,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土壤监测、农用地污染防治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实施公共服务贯通。支持各乡镇办好 1-2 所公办中心幼儿园、1-3 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设施建设和师生经费标准统一。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各县和区至少办好 1 所综合医院、1 所妇幼医院、1 所中医院,各乡镇办好 1 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 1 个中医馆, 各行政村设置 1 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各县建成 1 个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
17、老院)。各村、社区建成 1 个基层综合性文化 服务中心。 五、以创新为要,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 一是实施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行动。 加快推行产业集聚区 政区合一+公司 管委(工委)会+公司 改革模式,同步创新人事薪酬制度,2022 年 9 月底前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完成试点任务,2022 年年底前全市所有产业集聚区完成改革任务。 二是实施招商引资模式创新行动。 围绕主导产业,聚焦世界 500 强企业、国内 500 强和龙头企业、冠军企业,积极开展驻地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线上招商、链条招商。创新机制,大力开展飞地招商、股权招商、规划招商,健全全市招商线索生成库,建立统计、财税
18、分成机制,鼓励跨市、跨县区、县乡开展飞地经济合作,支持与国家级开发区采取一区多园、异地共建、托管等方式合作共建。 三是实施土地市场化配置行动。 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积极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混合供地。鼓励通过出让、租赁、入股等方式,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四是实施劳动力流动畅通行动。 持续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措施,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 五是实施行政区划优化提升行
19、动。 按照 能放尽放 原则推进权力下放,扩大各县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合理划分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支持以县为单位的专项资金整合,扩大县的财力自主权。推动行政区划优化调整,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区、撤县设市,稳妥推进撤乡设镇、乡镇撤并、村居撤并。 六是实施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行动。 打造 一中心四平台 信息化系统升级版,强化 d建引领、网格为基、技术支撑、资源下沉、哨响人到 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进一步健全d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机制,坚持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形成具有特色、时代特征、务实管用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到 2022 年,基本建成 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
20、城市 。 七是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 对标国际标准和国家考核体系,聚焦短板弱项,加快建立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体系。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承诺制、项目代理制和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制,全面推广容缺办理、多评合一。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 为探索走出具有特色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子,加快形成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县域高质量发展格局,结合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一)抢抓新机遇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发
21、展的外部环境与内在支撑、群众期盼与市场导向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主动从发展大势变化中抢抓新机遇、厚植新优势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是重大国家战略叠加提升县域发展优势。 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在中原大地叠加,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树起了转型的坐标、立起了跃升的平台,为县域经济集聚新要素、培育新优势提供了战略支撑。 二是产业转移加速推动县域经济扩量提质。 面对发达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回流和后发工业化经济体产业追赶的双重压力,我国传统产业转移升级和新兴产业布局调整加剧,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加速重构,为县域经济扩量提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三是中心城市能级提升
22、带动县域产业升级。 城市能级持续提升,辐射半径不断拓展,牵引能力明显增强,为县域链接高端资源要素、引进产业项目、加快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 四是数字经济快速渗透拓展县域发展空间。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在线经济逆势崛起,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距离,为县域企业链接要素、拓展市场、提升品牌等提供了新渠道、拓展了新空间,重塑县域经济竞争优势。 五是返乡创业风起云涌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伴随着产业转移,人才回归和返乡创业项目的质量明显提升,新生代企业家持续涌现,增强县域创新能力、带动县域产业升级、提高县域就业质量的效应正在显现。 (二)开拓新视野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进入新时代站上
23、新起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跳出惯性思维、打破路径依赖,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中开拓新视野,站位全球看县域,跳出县域谋县域,以新视野培育新发展优势、找到新发展路子。 一是在做大总量与提高质量相结合中培育新优势。 把扩量提质结合起来,坚持增量升级与存量优化并重,在优化结构中逐步扩大经济总量,保持稳定增长速度,为调结构、转方式提供回旋空间,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二是在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相融合中培育新优势。 随着资源、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和环境成本内生化,县域传统优势减弱,但是由数量型劳动力优势向质量型劳动力优势、由上游配套优势向全产业链效率优势、由人口规模优势向内需升级优势、由土地资源优势
24、向营商环境优势等的演化正在加速,比较优势的演化与后发优势的孕育蕴含着培育发展优势的广阔空间。 三是在广借外力与激发内力相联动中培育新优势。 我省 五区联动 四路协同 效应持续放大,为县域融入全国产业分工网、对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战略平台。县域企业要在全球全国范围内利用资源要素,以外力激发内力,带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重塑竞争新优势。 四是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协同中培育新优势。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适应产业迭代加速、跨界融合的趋势,依托传统产业延伸拓展优势产业链,以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新经济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培育产业新优势。 (三)聚焦发力点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25、要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找准定位、发挥优势,聚焦发力点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一是突出特色培育产业优势。 引导各县对主导产业进行再梳理、再定位、再聚焦,找准自身优势潜力和产业发展趋势的最佳结合点,因地制宜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特色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二是外联内聚提升创新优势。 加快构建县域开放创新体系,支持县域创建省级创新平台,引导县域企业与域外机构在国内外联合搭建开放创新平台,鼓励优势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联合设立创新联盟,推动有条件的县市布局高新区、农业科技园、新经济产业园、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 三是
26、依托产业集聚区放大载体优势。 围绕产业集聚区 二次创业 ,聚焦 三提 两改 ,引导各县市探索 管委会+公司 管理运营模式、 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 一体化推进模式以及 一区多园、一园一链 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县域对高级要素和高端产业的承载力,打造一批县域百亿产业集群。 四是壮大 回归经济 重塑人力资源优势。 支持各县市聚焦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创业园,吸引在外企业家、技术骨干、高管、大学生等高层次人才回乡创新创业,带动本地劳动力素质整体提升,重塑县域人力资源优势。五是围绕消费升级拓展内需空间优势。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加快补齐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7、,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拓展在线市场,释放县域消费巨大潜力。 二、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要加快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就要准确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 (一)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 要发挥好城乡各自的比较优势,增强城乡三次产业内在联系,通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打造以及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互融互补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 (二)空间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 要坚持城乡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统筹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布局,建立 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
28、棋、投入一支笔 的推动格局,加快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 (三)要素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围绕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自由交换,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打破阻断、妨碍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瓶颈制约,增强要素流动的协同性,让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要素配置,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本在城乡间实现自由流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城乡社会生产力。 (四)社会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以均衡普惠为导向,改变重城轻乡的资源分配政策,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员覆盖、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切实增强城乡居民获得感。 三、持续增强县域发
29、展新动能 持续增强县域发展新动能要突出 三能并举 。要充分发挥县域比较优势,形成高质量发展 三能并举 态势。 一是激发潜能。 当前,全省县域蕴藏着千万级别的 人口红利 ,庞大的劳动力蓄水池、成长起来的产业工人队伍、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群体,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县域积蓄的万亿级投资和消费需求,是宝贵的稀缺资源,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增强县域发展新动能,必须充分激发潜能,让县域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叠加聚变形成高质量发展胜势。 二是提升效能。 增强县域发展新动能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强化 亩均论英雄 导向,深挖存量用地 亩产潜力 、划定新增项目 标准产量 、推动智造链条 基因
30、改良 ,建立存量土地盘活利益引导机制和低效用地退出管控引导机制,不断提高亩均投资和产出强度着力,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三是蓄积势能。 当前,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县域发展的位势,为县域承接产业转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打造中心城市战略节点提供了难得机遇,县域既要抓好改革创新的 最后一公里 ,又要争当改革创新探路的率先突破者,精准谋划改革创新举措,注重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蓄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能。 持续增强县域发展新动能要强化 四轮驱动 。 一是强化市场牵动。 突破行政区划、 闭环经济 的思想束缚,遵循区域经济规律,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
31、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利用资源要素,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实现聚合、整合、耦合发展。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差别化价格政策,促进集约发展、绿色发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二是强化改革推动。 深化扩权强县改革,扩大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区)、撤乡设镇等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实现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聚合,构建县域要素强磁场。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针对优化开发县市、重点发展县市、生
32、态功能县市,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 加快县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向县域集聚,促进创新成果在县域转移转化。加快发展新经济,抢抓新基建契机,积极布局新基建,推动新经济企业、项目落地。加快创新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县域高质量发展和新动能培育模式。加快创新发展载体,积极优化县域产业链空间布局,创新 园中园 发展模式,引导本地特色产业链环节集群发展,积极承接省外、中心城市 飞地经济 落地,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打造专业园区。 四是强化开放带动。 持续深化 放管服 改革,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加快服务方式、方法、手段迭代创新,提升服务县域高质量发展能力。持续优化营商
33、环境,开展县域营商环境评价试点,把 软指标 变成 硬约束 。大力推进开放招商,创新招商模式,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链式转移、集群式转移,精准招才引智,依托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引进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农业实用人才。持续加强县域开放平台建设,推动自由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等功能向县域拓展,为县域开放创造更好条件。 四、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新体系 加快构建绿色发展新体系对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探索 走好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建设县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 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与排放污染 脱钩 ,绿色发展新体系将绿色基因根植到经济领域,使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色调,这正是构建县域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是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发展新体系将充分发挥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