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1159592 上传时间:2022-04-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8.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本文关键词:几个,伦理学,美德,理论,研究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本文简介:摘要虽然近些年有关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已经逐渐为国内伦理学界所关注,但从总体来看,国内美德伦理学的当代研究仍处在复苏初期。考虑到美德伦理学曾经长期是以儒家伦理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形态和学理进路,在现、当代中国伦理学语境中重释、乃至重构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德伦理学理论,似乎更有理由要求更多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本文内容:摘要虽然近些年有关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已经逐渐为国内伦理学界所关注,但从总体来看,国内美德伦理学的当代研究仍处在复

2、苏初期。考虑到美德伦理学曾经长期是以儒家伦理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形态和学理进路,在现、当代中国伦理学语境中重释、乃至重构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德伦理学理论,似乎更有理由要求更多更高的理论关注和学术探究。因此,本文主要对美德伦理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究,主要涉及关于美德伦理学的身份再确认;关于美德伦理学的基本方法论问题;关于美德伦理学与现代性问题;关于美德伦理学所面临的几种指控。关键词美德伦理学现代身份基本方法论现代身份确认指控一、关于美德伦理学的现代身份再确认自20世纪伊始G.E.摩尔发表伦理学原理之后,西方伦理学便在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挟裹下发生了一次具有根本意义的理论转

3、型:长期被视为人类实践理智或实践理性之伟大成就的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开始逐步转向并追逐现代科学理性或技术理性,所谓元伦理学(meta-ethics)或分析伦理学(the analyticalethics)或理论伦理学(the theoretical ethics)由17对此,我本人曾做过一些尝试性的研究,就如何比较传统儒家美德伦理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美德伦理一题,同麦金太尔先生有过一次学术对话。无论这次对话是否成功,在我看来至少还是一次有意义的学术对话试验。参见万俊人:儒家美德伦理及其与麦金太尔之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视差,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2001年第二辑(总第六

4、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麦金太尔: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概念的再讨论对万俊人教授的回应,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2002年第一辑(总第九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这两篇文章亦有英语文本发表,同它们的中文文本基本相同。此成为20世纪相当长时间内伦理学学科的权威性理论范式。我自己也一度曾经把美德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看作是西方伦理学史上具有历史演进和更替意味的三种基本伦理学理论范式。但现在看来,这一学术判断仅仅是一种出于学术便利的大致的类型学分辨而已,仍需要许多学术解释和学理论证。一种较为准确的学术刻画似乎应该是这样的规范和协调始终是道德伦理的文化功能,甚至可以看作是道德

5、伦理始终不渝的根本目标。就此而言,所有的道德伦理无论以何种形式表达出来都是规范性的,因之任何一种伦理学无论以何种理论形式或方法建构和表达也都是某种形式的规范理论研究,美德伦理学如此,规范伦理学更是如此,即便是所谓元伦理学其实也是在通过寻求某种严格的理论方式,给予道德伦理规范以科学的、客观的理论证明。如此看来,所谓美德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元伦理学的类型学划分,更多的在于其学理分梳的意义,而非其实质性的价值规范意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上述类型学划分是无足轻重的,恰恰相反,正是通过这一划分,使我们有可能揭示和了解,在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由于道德伦理作为现代文化元素的意义和作用,已同其作为传统文化元素

6、的原有意义大为不同,因而伦理学的理论类型分化和转变也包含着重大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变化,其中最为关键性的一点是,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公共化转型,以及由其所带来的现代社会生活的日趋公共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日趋世俗化、大众化、乃至市场运作商业化,不仅使得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显严格,而且也使得前者对后者的挤压和冲击不断加剧。在此情况下,个人美德伦理的实践及其目的性价值意义逐渐被忽略,以至常常被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作为纯粹的个人私事而搁置于伦理学的视野之外,因之,作为以个体美德及其实践为中心研究主题的美德伦理学也渐渐式微,无法获得足够的理论重视。与此同时,伦理学也同许多其他人文学科

7、一样,逐渐被卷入到这种社会结构的公共转型之大潮当中,寻求具有社会公共性和普世性规范功能的普遍理性主义规范伦理逐渐成为现代伦理学的中心主题。由是,所谓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以及与之相应的美德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之间的区分和对照,便逐渐凸显出来,并且被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视之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现代性理论转型。在欧美伦理学界,较早意识到这一理论导向转变的伦理学家是麦金太尔和某些新自由主义的伦理学批评者,尤其是现代道德共同体主义(一译社群主义)者。他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学术资源和理论方法,对这一理论转向给予了批判性的反思,麦金太尔本人甚至做出了启蒙运动以降整个现代性道德谋划即以寻求普遍理性主义规范伦

8、理学为根本宗旨的现代伦理学谋划已然彻底失败的结论,并坚决主张重返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美德伦理学传统,以克服现代性道德谋划所导致的现代伦理学自身的理论危机和实践后果。在国内伦理学界,正是借助于翻译麦金太尔先生的作品,我们才开始意识到这一理论转向,但对此仍缺乏实质性的深入研究,虽然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学者已然开始进入这一课题的前沿演进脉络明乎上述理论背景,我们当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美德伦理和美德伦理学是否由于现代社会结构的读书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组伦理学笔谈,这是在由当时刚刚上任不久的读书杂志执行主编之一汪晖组织何怀宏、赵汀阳和我在我们共同的好友王炜学兄新办的风入松书店所举行的面谈之基础上写成发表的。直到

9、这组文章发表后,仔细读过怀宏和汀阳二位的文章,我才开始清醒地意识到,类似的美德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之类型区分和对照,已然在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学术语脉中清晰地浮现出来:怀宏对底线伦理的明确道义论吁求和汀阳对幸福伦理学的强势目的论求证相互比肩,而我则还在两者之间徘徊,虽说我在自己的笔谈中明确地表达了对一种基于普遍理性的普世伦理的向往。详见美国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万俊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重版)美德伦理学三部曲,我在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以麦金太尔

10、的美德理论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五期在刊中)一文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讨论,可资参考。这也是为什么20世纪的西方元伦理学以追求伦理学的严密科学性开始,最终仍然从所谓道德非认知主义走向道德认知主义,乃至重新回归规范伦理学的根本原因所在。详见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卷,第二编,尤其是其中有关G.E.摩尔、维特根斯坦、斯蒂文森和黑尔诸章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此书系我在20年前撰写,虽然时过境迁,有些论述、乃至某些结论有待改进,但其中有关历史演进线索的刻画仍然是基本可信的。我正在考虑重新修订此书,以贡献学界一个较新也较好的版本。的公共转型而变得无足轻重了?反过来说,一种即便是

11、具有高度普适性的规范伦理是否足以料理现代社会和现代的全部道德伦理生活?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具体的理由我已经在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一文中详细阐明了。在此,我只想再强调三点:第一,无论现代社会结构的公共转型有多么彻底,私人生活领域都不可能全然消失。因此,美德伦理即使在现代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张的情形下,也仍然能够找到自身的再生之地。第二,现代性的规范伦理学无论其理论的可普遍化程度多高,其实践的普适性多大都无法充分料理现代人日益稀罕却又日益复杂的私人道德生活问题。因此,美德伦理学的研究不仅仅只具有道德史或伦理学史的学术意义,也具有现实生活的实践意义。或可说,美德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仍然是现代社

12、会和现代人的合理期待和寄托,而且,随着公共社会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的两分日益明显和严格,不仅使得这两种伦理和伦理学的学术分野更加明朗,而且同时也使得两者间的相互攀援和相互贯通更加必要。第三,基于前面的分析,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因为美德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理论类型学区分,而简单地将前者归诸于传统伦理学的范畴,将后者归诸于现代伦理学的范畴,更不能因此误以为美德伦理只是一种非规范性的伦理。我想,把握并理解了这三个要点,我们就不难明确美德伦理学的现代身份。事实上,美德伦理学并非不关注道德伦理规范的建构和论证,而是更强调在提出和论证道德伦理规范之前,必须首先确认我们依此制定这些道德伦理规范的具体历史

13、语境和文化语境,用麦金太尔的话来说,就是在制定和论证诸如正义、合理性一类的道德伦理原则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楚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的问题。因为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的不同,必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着对诸如正义等基本道德原则(规范)的不同理解,他们各自所由此形成的道德伦理概念很可能是不可公度的(incommensurable),有时候甚至是互不相容的(incompatible)。因此,现代美德伦理学强调特殊道德共同体的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个体对所属特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目的论的价值承诺,进而推论出各种道德伦理谱系之间的相对独特性和它们相互间的不可公度性(incom-mensurability,

14、也译不可通约性)。此其一。其二,基于对文化或道德共同体之独特性的先在确认,美德伦理学坚持各种形式的文化或共同体之道德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因而在总体上坚持所谓多元文化论(multiculturalism)或文化多元论(the pluralism of cultures);坚持道德文化传统和历史叙事之于所谓普遍理性的优先性,甚至根本不承认有所谓普遍理性和普遍原则。正是依据此一事实,学界的许多人将美德伦理学归诸于道德共同体主义和道德文化的特殊主义范畴,有学者甚至据此将之定性为道德相对主义。(稍后在最后一节再谈)其三,现代美德伦理学仍然秉承古希腊美德伦理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伦理学传统,坚

15、持保留道德与人性之间的某种内在关联,因而也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古典道德形上学的论理方式,保留并坚守着古老的道德目的论(the teleology ofmorals)学理理路。遵循这一目的论的理路,现代美德伦理学强调道德伦理的责任主体,而不只是注重责任分配本身;强调个人的内在道德目的之于其言行的重要的价值引导意义,而不是直接指向个人的权利诉求;强调个人的道德资质、伦理身份等天然的或内在的人格因素对于个人道德伦理实践的密切而复杂的价值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寻求个人的社会化身份及其制度化确认(如,作为国家公民;甚或作为所谓世界公民)。在美德伦理学看来,个体的人格确立和目的确认比之于他们的社会化身份和公共化目

16、标,能够更充分、更切近、更本真地说明人们的道德伦理言行,因为前者比后者更直接、更深刻、更内在地影响着个人的道德生活实践和伦理关系互动,同时,个人对自身价值目的的确认同其人格认同总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总而言之,对于文化或道德共同体及其独特性的优先确认、道德文化传统的多元论和道德之历史叙事的语境主义立场,以及借助于前两个基本点而得以确立和展开的道德目的论理路,构成了现代美德伦理学建构自身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系统的三个主要方面,三者之间既各有指向,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现代美德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不难看出,这一理论框架基本上立足于传统资源,坚守其理论传统,却又面向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道德生活实际。当然

17、,现代美德伦理学也不是一个完全一律的学派,其间也有诸多差别和分歧;在诸多现代美德伦理学的信奉者和追随者之间,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学术差异;他们有关美德伦理学的论述不仅多有不同,而且还涉及其他许多重要的议题,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主张。但总体说来,上述三个方面基本上反映了现代美德伦理学最基本的理论特征或共同旨趣。二、关于美德伦理学的基本方法论问题由上可见,现代美德伦理学同所谓普遍理性主义规范伦理学的理论分野和对立,主要表现在学术理路或理论方法上。正是在这一方面,现代美德伦理学不仅受到了来自现代规范伦理学的理论批评,而且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学术质疑:美德伦理本质上基于道德文化共同体的特殊文化情景而

18、非社会政治共同体的普适条件、持守传统回溯取向而非面向现实和未来、基于历史叙事而非普遍理性推理或公共理性论证,因而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道德伦理生活需要。很显然,导致美德伦理学面临各种质疑和指摘的根本原因是其学理方法。那么,美德伦理学所用来建构其基本理论的方法究竟有哪些?它们是否真的不足以、甚至根本就不能解释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道德生活经验,因而无法建构合理有效的伦理学理论呢?首先,美德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视阈的确是各种特殊的道德文化共同体,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或已然公共制度化了的政治共同体(如,国家或者康德意义上的世界性自由联盟),这一理论基点决定了美德伦理学首先必定是某种形式的透视主义(pe

19、rspectivism)。或者用许多现代批评者常用的术语来说,美德伦理学只能是一种道德特殊主义(moral particularism)、甚至是某种地方性或区域性的道德知识(a local or provincial moralknowledge)。因此,它既与现代规范伦理学所遵循的普遍理性主义的道德推理方法相悖,也同现代社会对某种形式的普遍规范体系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同现代人追求普遍形式的社会公共性道德伦理知识的观念取向更是大相径庭。以特殊的文化共同体为中心,所能选择的论理方法首先必定是文化解释学的。这是因为,对于无论何种形式的文化共同体的道德伦理研究,都必须首先弄清楚这些特殊文化共同体的特

20、殊文化传统及其传衍脉络,必须首先弄清楚这些文化共同体的特殊文化语境,然后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这些文化共同体的道德和伦理。换言之,文化共同体本身的文化特殊性和自主性,决定了任何对其道德伦理的理解都只能是特殊视阈内的文化解释和意义确认。这也正是为什么当代共同体主义的美德伦理学大多如此强调文化传统和道德谱系之独特品质的根本原因所在。其次,由于美德伦理学执着于共同体文化传统及其传衍语脉,进而导致美德伦理学对历史叙事(historical narratives)与所谓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s)相对照的偏重,文化共同体之特殊传统所预制的伦理学视阈必定是有限的、相对的,其解释也必须在某种独特的

21、历史包括社会生活史、观念史和道德生活史语境或语脉中具体展开。在西方伦理学和哲学的术语释义中的所谓叙事或叙事学,实际就是讲故事(telling stories or story-telling)。这种讲故事的方法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所讲的道德伦理故事是有其历史源流的,这些故事往往是某一特殊的文化共同体在自身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积累下来的道德伦理的生活经验。二是在独特的文化共同体内部,一代又一代讲下来的道德伦理故事,已然通过人们不断地讲与听的言语行为,逐渐演化并积淀成为该文化共同体内部的道德行为规范和伦理秩序。因此,道德伦理的故事本身便具有道德规范的意味,而讲故事的行为本身则成为文化共同体内部

22、开展道德学习(所谓听者)和伦理教化(所谓讲者)的基本而有效的方式。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它使得我们能够比较贴切地体会传统社会中人们进行道德学习和社会实施伦理教化的真实情景和过程。三是讲故事者必定是文化共同体内部那些在道德修养和伦理知识方面比较优秀和成熟的人,因而必定同讲故事者的道德品行和伦理生活经验积累相关,更具体地说,能够充当讲故事的人,往往都是某一特殊文化共同体内部的那些伦理长辈和道德先进。可以推断,在讲和听道德伦理故事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却又相当确定有序的等级结构,一种可以称之为道德学习与道德伦理知识传授之间的分层互动结构。理一种有趣的对比是,如果说,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听的文化

23、,那么西方传统道德伦理则更接近一种看或视(以法国为典型)、思或言(以德国为典型)的文化;前者似乎预定了某种既定的等级结构中说者与听者之间的不平等伦理关系;而后者却更趋近于平等(对视)、独立(思考)和自由(言论)的现代品格。当然,这一直觉式的论断还需要大量的理论论证和事实检验。解这一点,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传统社会里不仅存在着自然人伦的等级结构秩序和上下分层的政治(权利)等级结构(秩序),而且还存在着绵延传续的具有上下等级分层秩序的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之间的结构性关联,在通常的情形下,长辈同时也具有道德先进的预定意味。事实上,古今中外几千年的道德文明史几乎都是以这样的传承方式来实现社会、家庭和个人的

24、道德教化和伦理规范的。现代伦理学对这一传承方式的质疑在于,道德叙事学所依赖的这种讲与听的互动方式,本身隐含着某种具有上下尊卑之价值等级的不平等含义,因而不适应现代民主社会的平等主义价值诉求。而且,对文化共同体之文化和道德伦理的传统理解立场,基于历史叙事(学)的道德语境主义,所强调的都是道德文化的相对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两个基本方面的深刻影响还有可能导向尼采的道德谱系学(the genealogy of morals)和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关于后一点,我们稍后还要详谈。在此,我只想表明,美德伦理学的方法论原则之所以受到现、当代许多学人的质疑,甚至反驳,一个基本的

25、原因也正是担心和不满其方法论所隐藏的道德谱系学和道德相对主义。最后,美德伦理学既强调个体对自身寄寓其中的道德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又强调个体自身美德实践的道德目的论证成。也就是说,道德目的论也是美德伦理学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探究理路和论理方法。美德的主体首先是、且根本上只能是作为道德行为者的个体。关注人类社会各种特殊的道德伦理共同体,与其说是关注人的美德实践,不如说是关注个人美德实践的特殊文化环境和美德评价标准的客观构成。某个人的某种行为是否是德行或美德之举,并不是由他或者她自己宣称的,而是由他或者她所寄寓其中的道德文化共同体判定的。这种美德与否的价值判断标准,乃是某一特定的道德文化共同

26、体在其自身的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正是在此意义上,美德伦理学与道德相对性有关,却与道德相对主义无关。美德伦理学的道德目的论主张,并非简单忽略道德伦理责任,而只是在行为责任与行为目的之间,建立这样一种优先性的运思和论理秩序:只有首先确认个体行为的道德目的,才能最终解释其道德行为的责任意义。这也意味着,美德伦理学把道德目的论的考量放置在优先于伦理道义论考量的位置上。这是因为,个体行为的美德价值不仅直接同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个人之独特身份和道德努力相关,而且其价值评价标准最终也依赖于个人所寄寓其中的道德文化共同体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认同:前一个方面使得美德的行为同时具备一种内在的道德伦理责任承诺

27、,比如说,作为好父母的仁慈美德和作为好子女的孝敬美德,同时也是作为好父母的身份责任和作为好子女的身份责任;后一个方面则在建立个体美德行为之价值评价标准的同时,也建立了个体美德行为的道义评价标准。概括起来,道德共同体主义或伦理学的语境(语脉)主义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历史叙事学或道德传统叙事学、道德目的论乃是美德伦理学的三大基本方法论,三者也共同构成了各种形式的美德伦理学可以相互共享的方法论原则。道德共同体主义既确定了美德伦理学的特殊主义或地域主义的视阈,也规定了美德伦理学的解释方法只能是语境主义的,而不能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普遍主义,进而,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德伦理学的首要论理方法只能是文化解

28、释,而不可能是理论或逻辑的论证。历史叙事学或道德传统叙事学乃是文化解释的有效形式,或者说,美德伦理学的文化解释只能是借助历史叙事学或道德文化传统叙事学的方法,才得以充分展开。这种以释代论的方法论选择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基于前两种方法及其有效运用,美德伦理学的道德目的论探究才可能切入人的道德实践行为,揭示其内在的价值指向。事实上,如果我们进一步延伸和扩展这一论断,就不难了解到一般伦理学的方法论逻辑:人的道德目的实际上是无法得到客观证明的,因而只能诉诸解释。也就是说,由于人的道德目的之内在主体性特质,逻辑的运思实际上无法真正揆测和洞穿人的道德目的的全部意义;反过来,人的道德行为的道义承诺恰恰需要一种

29、客观而普遍的逻辑分析和证明依据普遍有效的道义原则或者依据人的道德行为的实践事实,来分析和证明某人的某行为是否合乎基本的道义原则。基于此,许多伦理学学者(包括我本人)断定,道德形上学仍然是一个不可省略的伦理学向度,伦理学需要建立道德形上学基础,非如此不能揭示人的道德目的的无限可能或价值实现潜能。三、关于美德伦理学与现代性问题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所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为美德伦理的现代合法性提供充分有效的理论辩护?换言之,在现代新自由主义看来,美德伦理作为一种个人目的的价值追求,只能料理个体的私人生活和私人行为,因而只能归于私人生活领域或属于纯粹的私人事务,而现代社会却是一个日趋公共化的开放的社会,

30、它所急需的是社会公共规范伦理而非私人性的美德伦理。由是,美德伦理学与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已然演变成了美德伦理学的现代知识合法性问题,即:若美德伦理仅仅是囿于私人德性生活和行为等私人事务,而任何有关私人性的情感、信念、目的和行为的价值探讨,都因其个体多样性和内在主观性按照现代普遍理性主义或现代科学主义的知识论标准而无法成为普遍有效的伦理学知识或道德理论体系。显然,如果不能成功地回应这种知识合法性的质疑和挑战,所谓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就难以获得其理论合法性和现实的可接受性。对美德伦理学的上述知识合法性质疑主要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8页 共18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第 18 页 共 1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