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教案两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1102943 上传时间:2022-04-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教案两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教案两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教案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教案两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教案两篇七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教案两篇通过对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相像性的比较,以及对佛教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作用的分析,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从而培育学生的比较、概括实力。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友好往来人教版教案两篇,欢迎大家阅读。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状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常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2、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讲解并描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

2、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分。教学过程导入:唐朝的旺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大唐帝国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而绚丽的中国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的友好邻邦遣唐使渡海西来1、 遣唐使中国唐代时,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接着派出遣唐使。630年第一次遣使,最终一次在838年。初期使团共200余人,乘船2艘,以后增为4艘,人数增至500余人。空海入唐漂着图2、空海日本佛教真言宗开祖。密号遍照金刚。赞岐国(今香川县)人。15岁至京都习儒,而后信

3、佛。804年与最澄等入唐求法,从长安青龙寺惠杲受密法。3年后归国,奉诏弘传真言宗,以平安(京都)东寺和高野山为传教根本道场。逝后,追谥为弘海大师。3、鉴真东渡(688763年)扬州江阴人,俗姓淳于。原为扬州大明寺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曾邀请他去日本,先后五次东渡,均未胜利。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他带去佛教经典以及建筑、雕刻和医学等学问,对促进中日文化沟通和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鉴真在日本十年,深受日本人民的崇敬,死后葬在日本的唐招提寺。4、 唐招提寺日本佛教律宗建筑群。简称招提寺。在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由唐鉴真主持,于759年建成,与东

4、大寺的戒坛院并为传布和探讨律学的两大道场。平安时期初兴盛一时,后渐渐衰微,镰仓时期一度复兴,后衰落。现存有创建初期的金堂、讲堂。存有鉴真和尚夹纻坐像等重要文物及多种古写经、古书籍等。三和寺:据说新罗善德女王11年(642年)慈藏律师从唐朝回国以后,在五台山找观音菩萨时,到头陀山建筑黑莲台,这是今日的三和寺。但这毫无依据,事实上由梵日国师建筑的三公庵才是三和寺的前身。三和寺也叫做三公庵、黑莲台、中台寺。在太祖时正式改称为5、 崔致远新罗末期人。字孤云,本籍庆州,868年,12岁,入唐留学。18岁,登宾贡科。曾为唐官吏,后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做讨黄巢檄,据传黄巢读其檄文,惊而堕于椅下,一时名动天

5、下。885年归国,官至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以时务策十余条上真圣女王,不见实行。为中心地方官吏10余年,终限于出身,无法实行其改革主见,又不满当时朝政,弃官隐居于伽耶山。罗亡丽兴,不知所终。或云得道成仙。6、玄奘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幼年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627年他从长安动身,西行求法。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后从事佛经翻译工作。20年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他还依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状况。玄奘取经图那烂陀寺

6、遗址玄奘讲经处玄奘取经回长安图大唐西域记玄奘题名石佛座长安兴教寺玄奘墓塔大雁塔地宫供奉的玄奘舍利探究活动活动主题:探寻玄奘西行踪迹活动内容:由老师或同学自由分组,每个小组选择玄奘西行路途的一部分。依据玄奘西行路途图和最新的亚洲地图,找出玄奘西行的路途(现代)。依据这条路途,找出玄奘西行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在搜集这些城市的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将资料整理成多媒体课件或网页,在课外活动时间作展示和汇报。课堂练习1、阅读材料:条条青槐街,相去八九坊。-引自课本请回答:(l)这句话是唐朝人对哪座城市绿化的描述(2)说说这座城市重要性的表现?对外友好往来教案2教学目标一、学问与实力1.学问:驾驭唐朝和日本的关

7、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状况;隋唐与新罗的频繁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2.实力: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殊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状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索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缘由,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育学生的分析实力。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相像性的比较,以及对佛教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作用的分析,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从而培育学生的比较、概括实力。2. 通过采纳小组探讨的方法,培育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实力。3.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协助教学,培育学

8、生视察、想象实力。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育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实力。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主动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2.通过对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激发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骄傲的崇敬之情。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晰地相识今日改革开放的宏大意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常见的缘由、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日的开放的区分。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显示)旧金山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

9、的很多城市都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与外交往的一个场面。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日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亲密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详细事例吗?要想知道这许很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一、隋唐对外交往的特点隋唐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大,对外交往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的气象。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的第一段,然后找出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有以下一些特

10、点: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政府激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常见的外贸活动。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出示幻灯片)唐朝中外交往: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途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陆路从长安动身,向西经过河西走廊,越葱岭到达波斯、大食、欧洲,向南到达印度。水路从扬州动身,向东到达朝鲜、日本;向南到达东南亚、南亚、始终到西亚。老师引导请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职贡图(或用投影放大)唐朝时期,很多外国使节远道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珍宝,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径。职贡图就反映了边远各族和

11、外国使节携贡品,来唐朝贡的情景。图中贡使骑着高头大马,前后卫士们为其张盖护拥。贡使后面的很多人,有的提着鸟笼,有的背着象牙,有的拿着孔雀掌扇,还有人头顶着珍宝,兴致勃勃地边走边谈。此画的作者是阎立德,画高61.3厘米,宽191.5厘米,我们看到的只是局部。同学们,隋唐时期(特殊是唐朝)的对外关系绝不仅仅停留在接受外来的贡品上,而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外交,下面我们通过对唐朝和日本、新罗、天竺的关系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出示幻灯片)同学们,上图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隋唐时期日本人到中国乘坐的就是这样的船。遣唐使作为一个特别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

12、在了心里。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状况。学生看书后为了汲取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安排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特地学问。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其中最闻名的是晁衡。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使团把赠品给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出示幻灯片)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

13、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沟通做出了贡献。出示幻灯片:鉴真的简介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请大家探讨后回答。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白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沟通,贡献了自己的力气,我们应当学习这种精神,确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气。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终死在日本。鉴真也把

14、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敬重。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的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下面请同学们看书,总结出唐与新罗的关系。三、唐与新罗的关系学生自学后,老师总结: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新罗商人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新罗引进了唐朝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在宫廷和民间流行。我们再简化一些,以便于记忆。唐朝和新

15、罗的交往要点有:使节往来和留学生、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文化交往。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许多,除了和日本、新罗的交往外,就是和古印度的交往。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出示幻灯片)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从玄奘和尚的图片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袱。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逐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箱顶上是遮阳蔽雨的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了解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来及玄奘西游之事。四、玄奘西游(出示幻灯片)

16、玄奘还依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状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方位、道里、疆域、城市、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闻故事,是探讨这些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同学们,听了上面的讲解。结合你们平常看到的西游记的原著、影视等作品。比较一下书中、影视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到的玄奘有何异同?请大家探讨一下回答。生甲:相同之处是玄奘西游取经,经验了艰难险阻。最终都取得了胜利。生乙:不同之处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有观音指引,有功夫超群、神通广阔的三个徒弟保驾

17、,甚至连坐骑都是龙变的。而现实中的唐玄奘却没有这般幸运,完全是靠一百零一折不挠的毅力和勤学不倦的精神取得胜利。前者是虚构的,后者是真实的。同学们,到现在为止,这一课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通过投影,把本课的学问结构梳理一下,以便驾驭。玄奘有哪些贡献?我们应当学习它的什么精神?鲁迅为什么称他为中国的脊梁?它与鉴真有哪些共同之处?学生探讨老师综合归纳,精讲点拨。课后小结(1) 唐朝为什么能够吸引万国来朝?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总结,并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旺盛,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沟通供应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建了条件。(2)以史为鉴:唐代的对外沟通给我们什么启示?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敬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激励沟通,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课后习题课后查找资料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