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塔施工方案与监测措施.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1046903 上传时间:2022-04-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电塔施工方案与监测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风电塔施工方案与监测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电塔施工方案与监测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电塔施工方案与监测措施.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 1 1页共 8 8页风电塔施工方案与监测措施风电塔施工方案与监测措施摘要:分阶变径预制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施工需在钢绞线张拉之前完成, 且每个筒段都在其重力与摩擦力的作用下保持结构稳定。而钢绞线张拉流程给建筑结构稳定性带来的影响目前还无法量化,因此文章详细研究了预制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电塔的具体施工方法与监测方法。关键词:体外预应力;风力发电塔;施工监测预制体外预应力混凝土风电塔同时涵盖了预制混凝土塔与体外预应力技术。其结构是在分阶变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筒段与顶端筒段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同时,各个筒段从竖向相应的高度进行分节,其内部则均匀安放了钢绞线,施工时给钢绞线施加预应力,以此对混凝土段达到均匀施

2、压的效果,从而使得所有接触面被压紧。1 工程概况研究者选用的风电塔组机的额定功率可达 3MW,高度达到117m 左右,同时风电塔底部 104m 左右是混凝土塔筒,而顶端 13m左右则是钢塔筒。塔机钢筒主要是借助混凝土转接部位中的高强第 2 2页共 8 8页螺栓来和塔筒相接。塔筒主要包含预制段与基础现浇段,其中预制段可分成 2 个过渡段与 3 个直筒段,每段均高 3m 左右。直筒段共 有三 种型 号 的截 面, 包 含8000350、4500400 和6600350,各种型号截面高度是 27.73m、24.64m 与 30.80m。过渡段则是由锥筒组成的,各过渡段中均包含两个预制段,且过渡段高度

3、均是 6.16m。除此之外,还要给每个预制段内外侧配备非预应力筋,以起到保护效果,厚度应控制在 5cm 左右。混凝土筒内还需均匀缠绕 16 股钢绞线, 其自下而上数第 2 个过渡段处应保留 1.2的角度。施工时给所有钢绞线施加 3200kN 的力,以此达到各部位受力均匀的效果。2 施工过程分析分层壳单元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复合材料力学,该技术是通过将壳单元进行分层,根据每层所处位置设计不等的厚度、材料性质与积分点数,从厚度角度给各积分点计算相应的应力、应变大小,将结果用于剪力墙结构模拟问题内。由于混凝土塔筒配筋、受力等问题类似于剪力墙,因此本项目同样可以使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 只需借助 ABAQU

4、S 即可实现。 塔筒自内而外共计拥有三层,第 3 3页共 8 8页即内侧保护、混凝土核心以及外侧保护,其交接处内外还包含两大钢筋层。借助非线性分析能够得知,若是项目选择塑性损伤本构,那么混凝土材料的受拉应变力将小于受拉峰值应变力,同时受压应力也在抗压强度 70%以内,由此说明混凝土并没有形成塑性,本构类似线弹性。基于此研究,决定选用线弹性本构,具体参数选择严格按照行业内规范,各参数设计值如表 1 所示。塔门是塔身的基础部件之一,加密网格,依据 Medialaxis 算法划分塔门周边场所,另外的区域按照结构化网络进行划分。其单元类型属于 4 节点曲壳单元 S4R,拥有超过 13000 个单元数。

5、设计两大分析步完成了对混凝土塔筒未进行张拉部位的实验,其中第一步是如何添加重力荷载,第二步则是如何添加风荷载。考虑到时间上的要求,又设计了三个分析步来验证该项目能否在维系自身结构稳定的同时只通过一次张拉就把钢绞线张拉至设计值,分别是添加重力荷载、添加预紧力以及添加风荷载。根据相关标准可以估算出风荷载大小,并依照设计需求给予塔筒壳表层一定压力。若是周围环境 10m 高空处风压大小是 0.2kN/m2,表明目前施工现场有 8 级大风。由于张拉工作并不会给钢绞线造成明显的预应力第 4 4页共 8 8页波动,对整体影响不大,因此本模型无须配备钢绞线,可直接给顶端添加压力。在结构顶部选取合适的参考点,跟

6、顶端壳形成边缘耦合约束的关联,同时在钢绞线锚点处找到合适的点位,将其和中心点位连接起来。随后只需给钢绞线锚点增加压力,并给整个结构增加压力。考虑到钢绞线自下而上数第 2 个过渡段处存在1.2的转折, 由此可以得出钢绞线给第 2 过渡段顶部带来的压力值大小。分析计算结果可以得出,当施工现场处于 8 级风环境中,塔筒依旧能够与所有截面保持紧密连接状态,其中4500400段底端是受风力影响最明显的部位,在风的影响下其竖向压力明显变小,说明了即便没有钢筒、机头,塔筒也可以通过重力保持结构稳固。当开始对钢绞线张拉时,所有截面所承受的压应力都在不同程度减小。若是张拉任意一根钢绞线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周围八级大

7、风的影响,即便4500400 截面底端的压力已经变小到 0.165MPa,其结构依旧稳固。若是选择一次性完成整个张拉工作,那么将导致4500400 顶部各段出现裂隙甚至是脱开。从连续体角度分析,此时形成的拉应力上限将为 0.2MPa,但由于该处所承受的风载较小,应力变动几乎不会给整体带来影响。所以第 5 5页共 8 8页决定把每个钢绞线一次张拉完毕,但需注意要间隔张拉,以免受到偏心预拉力与周围风力的影响导致出现裂隙或脱开的问题。综上,本项目最终决定张拉方案如下所示:先完成一根钢绞线的张拉工作,待其完成后张拉与其中心对称的那一根,随后对两者相连的垂直平分线中的两个钢绞线依次张拉。按照这一方法重复

8、三次直至完成共 16 根钢绞线的张拉工作。 由于每次张拉带来的混凝土压缩将引起前一次张拉实现的预应力被削弱,因此在进行张拉工作时要按照顺序适当超张拉,即第一个钢绞线张拉力应为3332kN,依次递减至最后一根为 3200kN。16 根钢绞线的张拉工作共计分成 4 批完成,先对这 16 根钢绞线依次编号,编号顺序是从门洞处左侧开始顺时针进行编号。 为了能够模拟出整个张拉工作,共设计了 17 个分析步骤, 其中第 1 个分析步是针对如何给钢绞线添加重力荷载,其他 16 个则是严格按照标准逐步添加预紧力。同时,本次模拟实验压力值大小均为 3200kN,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将误差控制在 3%以内,以此确

9、保模拟结果贴近于实际。3 现场实测3.1 测点布置。通过对现场的分析,把应变计安设在受力明第 6 6页共 8 8页显的塔筒过渡段底端,且还要给现浇基础中的底端、侧壁以及顶端分别安设应变计。同时,8000350 段的顶端是 s 组,共计拥有 4 个应变计,均垂直摆放;而第一过渡段底端则属于 t1 组,共计拥有 7 个应变计,其中两个与筒臂环向加强筋平行摆放,而另外 5 个则与纵向受力筋平行摆放;最后第二过渡段属于 t2 组,同样拥有 7 个应变计,应变计摆放与第一过渡段摆放一致。3.2测量过程。 在制作预制段时应该把振弦式应变计安置到混凝土内。由于施工需用到钢模板,信号线不能穿过模板,所以在施工

10、时应提前把信号线置于结构中的预埋管内,待施工完毕拆模后再把信号线从管中取出。施工时应派遣专业人员手拿读数仪观察应变计活性,并测试频率与温度值,将其作为 f0、t0;随后利用四芯隔离电缆,并准备足够长的电缆线将其环绕到筒壁内侧预埋件中;将预制件运送至施工场所后,吊装完毕顺着爬梯方向把电缆铺设到底层地坪中;电缆连接采集箱,并构建振弦式应变计监测体系,施工单位除了可以使用该体系进行施工环节的监控,还可以将其用于后续的维护监测工作中。4 实测结果及与分析结果对比第 7 7页共 8 8页在张拉时,施工人员应实时观察结构关键位置的变动状况来对整体进行监测,确保整个张拉工作按设计标准有序开展。8000350

11、 段顶端部位的 s-2 测点应变变化如图 1 所示,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刚开始张拉时全截面并没受到预压力影响,应变增长幅度波动剧烈,未达到上小下大、底部内侧应变大于外侧应变的设想。观察发现所有测试点的变化状况与有限元分析结论类似,尤其是 t2-1-v 部位最为贴近,而 t2-4-v 位置存在一定误差。分析细节发现,在施工时其顶部在压力作用下产生了微裂缝,依据微应变值、应变计标距等内容可得出裂缝宽度在 0.03mm 左右,可见对整体结构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时不管是实验还是有限元的模拟都表明上侧塔筒的应变力主要在-400+110范围下波动,部分现浇部位也出现了微裂缝,但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这一切均在弹性范围中,由此可见借助有限元分析混凝土材料是否为线弹性本构的方法可行。5 结语本文借助分层壳单元技术构建了混凝土塔筒分析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出了塔筒进行张拉工作之前的受力状况,针对测试结第 8 8页共 8 8页果制定了相应的施工方案。实践表明使用分层壳单元理论构建出的模型实用性可靠性较高,能够用来研究预制塔筒在施工时的关键之处,希望能够为类似项目所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