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考古研究探索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利考古研究探索与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水利考古研究探索与思考 摘要:楚都寿春城遗址所在的寿县城位于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东淝水从东南向西北绕城而过,西边是寿西湖,西南方有大型水利工程安丰塘(芍陂)。依山傍水的独特地理环境造就了寿春城遗址,无论从宏观角度的都城选址,还是微观角度的高台建筑、给排水设施等方面,与水和水利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文章从回顾寿春城遗址水利考古的尝试与探索历程入手,对寿春城遗址研究的成果与收获进行了小结与思考,以期对将来的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楚都寿春城;水利考古;回顾与思考 作为楚国晚期最后一个都城,楚都寿春城也是为数不多的南方地区先秦时期大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寿春城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对于了解楚国城市的发展
2、过程、对比研究战国时期南北方都城的异同以及探索中国古代都城从周制向汉制的转变等问题,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极具特色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使得水利考古成为寿春城遗址考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以往考古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梳理,以期有助于我们今后工作的思考和探索。 1寿春城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 楚都寿春城遗址位置的确认是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相结合得出的成果。根据文献记载,寿春城的地望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今寿县县城附近;第二种是城西四十里;第三种是城西南四十里的丰庄铺。在李三孤堆楚王墓的发现揭开了楚文化研究的序幕之后,寿县地区陆续在一些基建工程中发现了“大之器”1、鄂君启节2、大
3、量的金币郢爰34和部分青铜重器等高等级遗物,寿县地区的文物工作者还在调查中发现寿县县城东南一带时常出土大量的板瓦、筒瓦和一些陶器碎片、水井等遗存。围绕着今寿县城,其东南方向的长丰、杨公一带经调查发现除李三孤堆墓以外仍有一批具有高大封土的墓葬,其中有11座大中型墓葬已经过发掘5;其西南的双桥一带也发现有相当数量的保存有较大封土堆的中等贵族墓葬67;而北部的八公山南麓至东淝水之间发现有大量的中小型战国晚期墓葬。上述这些发现与研究使学界对寿春城遗址位于寿县县城一带的结论基本达成了共识。寿县城的位置,从大的地理区块上来说,地处黄淮平原的南部,淮河中游的南岸,其主体地形地貌为平原与低矮丘陵、小型山地相间
4、分布的状态。寿春城遗址依山傍水,其北部的八公山为一条起自凤台、淮南直至定远、嘉山一线的低山丘陵带的最高峰。发源自江淮分水岭的东淝水和淠河分别从遗址的东、西两侧穿流而过注入淮河干流,淮河北岸最大的支流颍河也在遗址西侧的正阳关入淮河,淮河干流则自西南向东北从遗址的西北面流过(图1)。从气候方面来看,此地为我国气候南北分界的过渡地带,受季风影响较大。这一方面使本地区降水和地表径流量均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比较集中的降水季节性和年际变化均较大,存在较大的水旱隐患。作为都城选址的寿春城,之所以选择在寿县城关附近,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和具备良好的军事屏障的区位优势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国古代
5、中原通江南之道大概有以下几条线路:一是关中通往南阳盆地和襄樊的“商山武关道”;二是河南南阳盆地与湖北襄樊之间的“南襄隘道”,又称“夏路”;三是淮河上游地区与长江流域之间的“义阳三关”;四是淮河下游地区连接长江流域的“邗沟”,即江淮运河;五是连通淮河中游地区与长江流域的“巢淝通道”8。而寿春正是处于中原通江南的“巢淝通道”的交通要冲。晋伏涛正淮论中有描述,寿春“南引荆汝之利,东连三吴之富。北接梁宋,平涂不过七日;西援陈许,水陆不出千里。外有江湖之阻,内保淮肥之固,龙泉之陂,良畴万顷,舒六之贡,利尽蛮越,金石皮革之具萃焉,苞木箭竹之族生焉”。简而言之,寿春城北面有八公山作为天然屏障,东淝水在古城的
6、东、北两面形成天然的护城河,西南部分河湖水网密布,良田沃野千里,物产丰富9。春秋晚期受楚国挤压而迁至州来的蔡国对该地区的经营与建设,为楚国晚期迁都于此奠定了前期基础10。战国初期越灭吴,随即楚灭蔡并控制江淮,至战国中期楚人又将江南南陵、铜陵等地的铜矿占据11,加之春申君黄歇的苦心经略,春秋时期开始修建的安丰塘周围形成了良田沃野,提供了丰美的粮草,这些均为楚最终迁都寿春提供了有利条件。 2寿春城遗址水利考古的尝试与探索 在寿春城遗址地望尚未完全确定之前,安徽省文物工作队联合寿县博物馆组成专题调查小组,于11013年春开始对寿春城遗址的专项考古调查工作1213,以期确定寿春城遗址的地望,探明其分布
7、范围和文化内涵等问题。这也是寿春城遗址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工作。通过综合分析此前业已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情况,工作组决定以寿县城东南部区域为重点工作区。为进一步了解遗址的年代问题,又分别在东关村的东岗以及东津乡的邢家庄、吴家咀、黄家庄等地点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并以寻找城垣为目的开展过部分钻探工作。11015年,因寿蔡公路拓宽,于东津渡西侧的柏家台南地点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铺地砖和建筑构件板瓦、筒瓦等遗物。工作组随即对该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面积680平方米,清理出一座大型建筑基址。据后期钻探资料记载,该建筑基址修建在一处曲尺形夯土台基上,台基东西最大长210米,南北最宽约130米,
8、残高0.81米。已发现的该处建筑基址位于台基的西南部,其面阔53.5米,进深约42米,总面积达2000多平米。建筑外围发现有内外两排石柱础,紧挨小石柱础内侧铺放两排槽形砖,第二排槽形砖之内铺放长方形素面地砖。建筑内部柱网结构不清,南面和西面中间各发现一处门道,东南部大石柱础外侧发现一处用完整筒瓦扣合而成的下水道遗迹。出土的遗物当中则以建筑材料为主,极少发现生活用品,瓦当主要出在槽形砖附近,多为圆瓦当,少数为半瓦当,纹饰有凤鸟纹、云纹、树云纹和四叶纹等。上述工作主要集中在寿县城东南部,尤其是柏家台南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基本上可以视作这一带为战国晚期楚都寿春城位置所在地的直接证据14。然而,由于迟
9、迟未能发现城垣遗迹,导致无法最终确定楚都寿春城的具体范围。为此,11017年5月,寿春城遗址工作组与安徽省地质研究所遥感站合作,主要利用195411010年先后成像的6套航空照片和卫星影像资料对寿春城东南地区进行遥感考古研究。通过判读并结合实地调查,发现原定遗址南部外围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古水道,寿县城外围也有两周古水道,而后据此绘制了110100的遥感解译图,并发表了详细的工作报告1516,初步确定了外郭城、护城河及城外相关水系和城郭内的水道系统等信息。综合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