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教育伦理思想探究.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0996339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颖达教育伦理思想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孔颖达教育伦理思想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颖达教育伦理思想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颖达教育伦理思想探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孔颖达教育伦理思想探究 摘要:孔颖达的教育思想博采众长,既受到玄学和佛学思想的影响,又吸收儒家教育思想,并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内容极其丰富。他的教育伦理思想注重道德教育,强调“教学相益”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重视教育对“教化其民”的功用。这不仅吸收了儒家教育伦理思想的精髓,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以及在学习道德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对于促进唐朝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即使在今天,也仍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颖达;教育伦理;教育思想;教化;道德教育 孔颖达(公元574648年)字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桃城区)人。孔颖达是隋唐之际著名的经学家和教育家。孔颖达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文化工

2、作,是隋唐之际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借编纂五经正义之机,采用因文释义附以己意的特殊方式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对唐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五经正义成为唐代以后儒学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他的教育伦理思想也在这一著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1注重道德教育 孔颖达十分注重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认为,道德来源于天道,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如果违背了道德,就是冒犯了上天,必将受到上天的惩罚。因此,圣人顺从天意设置五常之教的目的就是“教化其民”。同时,他还认为,道德是人之常性,自然有之,即人天生就具有“五常之性”,这是人性善的体现。他说:“民有五常之性,谓仁义礼智信也。”1283“五者,人之常性,自然而有,但

3、人性有多少耳。天次叙人之常性,使之各有分义。”也就是说,人性由于受到外物的影响,往往会导致五常之性的消失。因此,为了保持人性中的五常之性,就要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首先,他认为道德教育一定要使人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培养人们为了实现理想而坚持不懈、终身不移的高贵品质。他说:“君子之人,守道而死,虽遭困厄之世,期于致命丧身,必当遂其高志,不屈挠而移改也。”这里,他继承了儒家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传统思想。其次,他认为道德教育要防微杜渐、改过从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他说:“凡所过失,为人所怨,岂在明著,大过皆由小事而起,小事不防,易致大过。故于不见细微之时,当于是图

4、谋之,使人不怨也。”1189也就是说,大错皆由小过发展而来,因此,道德教育要从小事入手,积小善而成大德,由浅入深,逐步进行。最后,孔颖达还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方法。孔颖达强调道德教育要身体力行,不能只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而要付诸实践。他认为,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判断,不能只听其言,而要观其行。他说:“无可考验之言,勿听受之。”127这是对孔子“听其言而观其行”思想的继承。同时说明孔颖达在教育实践中已经看到了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言与行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他强调道德教育中要言行一致,并以此作为道德判断的准则之一。此外,在道德教育中,孔颖达特别重视家庭道德教育。他认为,人的仁义礼智信是

5、在家庭中孕育发展起来的,要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道德教育必须从家庭开始。他说:“一家之内,品有五,谓父母兄弟子也。教此五者各以一事,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是为五教。”在他看来,只要在家庭中重视道德教育,形成遵行纲常的意识,使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各修其德,然后将此扩展到社会生活之中,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融洽,这是儒家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具体体现。 2“教学相益”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 孔颖达提出了“教学相益”的思想,认为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学则睹己行之所短,教则见己道之所未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然后发奋努力、继

6、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因此,他认为学与教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他主张,人们不仅要善学,而且还要善教,即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教给别人。孔颖达充分肯定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认为教师应该受到社会的尊敬。“师徒既善,虽天子以下必须尊师”。在他看来,人们的知识、道德水平的提高,与老师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他要求人们在选择老师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要择明师。他说:“必得明师乃可以训道而善之;非得明师,恶终不改。”在这里,孔颖达不仅肯定老师有传授知识、使人从善的作用,而且肯定了老师还具有一种纠偏的作用,即老师通过传授善道而使那些误入歧途的人改邪归正、重返正道。他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教

7、学方法。首先,他强调,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尽职尽责,不能自欺欺人。他主张教学要在钻研教材和精通“经义”上下功夫,反对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他指出,作为一个老师,能否钻研和精通“经义”是其教学成败的关键。他批评一些老师“不晓经义,但诈吟长咏以视篇简而已”。即是说,只是叫学生“咏文而已”,并没有把经典的真正道理教给学生,也没有引导学生理解经典的含义。同时,他还批评一些老师自欺欺人、不负责任,“既自不晓义理,而外不肯默然,故假作问难若已有解之然也”。他认为,这样的老师是不合格的。其次,他认为老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善教者,出言寡约而义理显达,易解之”。老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

8、,而不能逻辑混乱、重复啰嗦。最后,他认为,教学应该抓住时机。抓住时机,一是指“教学之道,当以时习之”,即人在能够接受教育的时候就要使他接受教育。二是指教育要防患于未然,要坚持正面教育和引导,不能等到出了问题的时候再去进行教育。他强调老师教学要因材施教,“教学之道,必当优柔宽缓,不假急速,游息孙顺,其学乃成,教人之法,当随其年才”。“若年长而聪明者,则教以大事而多与之;若年幼而玩钝者,当教以小事又与之少”。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速度、内容等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能操之过急。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大小、接受能力的强弱来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孔颖达充分肯定后天学习对促进人的发展以及对人

9、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的作用。在他看来,人性有善恶之分,从人的天性来看人性本来是善的。他说:“性者,天生之质,正而不邪。”人性之所以有恶,是因为人接触了外界事物而产生了情,即“情者,性之欲也”。他认为,人性有善恶,而无论为恶还是为善,都是人们后天学习的结果。因此他说:“善恶由人,性人所修习也。”13101人们要想保持自身的至善之性,就必须努力修行学习。同时,他又认为,恶也是人们学习的结果。他说:“惟民初生,自然之性,皆敦厚矣。因见所习之物,本性乃有迁变,为恶皆由习效使然。”基于对人性的这种认识,他认为人们在学习开始对学习道路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他说:“始欲学习为善,则善之。”“初习为恶,则恶之

10、。”所以,他特别强调,人们在开始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慎重选择学习道路,以免误入歧途、害人害己。孔颖达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善,学习是一个弃恶从善、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也是使人摆脱愚昧、通晓事理、增长才干的过程。他认为,愚昧和聪慧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他说:“愚智由学习而至。”如果人们不学习,就会变得愚昧无知。即所谓“人而不学,如面向墙,无所睹见,以此临事,则惟烦乱,不能治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促使人不断上进。因此,他说:“夫学犹殖草木也,令人日长月进,犹草木之生枝叶也。不学则才智日退,将如草木之坠落枝叶也。”2他强调人们应该互相学习,认为如果“独自习学,而无朋友,

11、言有所疑,无可咨问,则学识孤偏鄙陋,寡有所文也”。互相学习,不仅要向老师学习,而且要向其他人学习。这实际上是对孔子的“学无常师”的继承。他主张无论什么人,无论是学识渊博的人还是才艺出众的人,都要虚心学习。人们在学习中应该培养一种虚心的态度,不能骄傲自大、自以为是。他说:“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满招损谦受益,为天道之常也。”3卷36他认为,进学修德最忌自满,因为学习是无止境的。如果自满,就会自矜其能,甚至以不能为能,拒绝他人进言,这样不仅阻碍自己进步,而且还会招致败亡。可见,孔颖达把谦虚看成是一个人进学修德、处世从政所必备的品质。这一思想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对于人们培养谦虚的道德品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2、。 3教育的功用在于“教化其民” 孔颖达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肯定教育在安邦治国以及教育人、感化人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教化其民”的思想。他从儒家传统的政治观点出发,认为自古以来圣人都是以德治天下。因而,他强调统治者要有“正身之德”,即做君臣的要“先正己而后正人”,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德”治国、以“德”治民。同时,对老一百零一姓,他强调要“教民以德,整民以礼”,使人民有归顺之心而无犯上作乱之念。孔颖达所谓的“教化其民”,就是要加强对政治思想、伦理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因此,在教育内容上,他特别注重灌输和宣传政治伦理道德。他认为,人们不能自发地接受和遵循道德规范和观念。教育

13、是向人们宣传和灌输道德规范和观念,而使其自觉接受道德观念和遵循道德规范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这里,他把教育看成是统治者实施统治的有力工具。他说:“圣人教民以德不以刑,君若教民以德,整民以礼,则民有归上之心。”3卷55因而统治者要巩固其统治,需采用两种手段:一是刑罚,二是教育感化。他认为,统治者如果采用刑罚,只能起到暂时的震慑作用,但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服从统治者的意愿。而教育感化则能防患于未然,可以使人自觉自愿地接受统治。因此,他要求统治者继承儒家以德治天下的传统,教民以德、整民以礼,使人民能安心服从其统治。孔颖达主张将伦理道德规范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向人民宣传和灌输儒家传统

14、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的伦理道德。他强调,统治者要注意“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因此,他特别强调诗书礼乐的学习。他说:“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他借助于上天的神秘力量来说明人们遵守五常道德的合理性。认为五常道德是上天意志的体现,统治者用五常道德来教化人们是顺天意而替天行道。他说:“天尊在上,泽卑在下。君子法此履卦有序之象,以分辨上下,尊卑以定,正民之志,意使尊卑有序也。”4他又说:“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者,欲明坤道处卑,待唱乃和。故历言此三事,皆卑应于尊,下顺于上也。”“若卑不处卑,谓地在上,高不处高,谓天在下。上下既乱

15、,则万物贵贱则不得其位矣。”在这里,他认为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是合理的、任何人都不能违背的。从“天即自然”的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并把“家人之义”与“天地之义”结合在一起,阐明家庭的尊卑上下的关系是出于“自然”之理,从而将这种尊卑上下的关系扩大到社会和国家。每个人都要正位,使君不失君道、臣不失臣道、父不失父道、子不失子道、夫不失夫道、妇不失妇道等等。他说:“夫妇有别,则性纯,子孝故能父子亲也。孝子为臣必忠,故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既敬,则朝廷自然严正:朝廷既正,则天下无犯非礼,故王化得成也。”5卷1由此可见,孔颖达所谓的“自然之理”并不是指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是为社会人与人之间

16、的关系、为社会的“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披上“合理”外衣的。他的所谓“王化”,就是“教化其民”,其实质是把教育作为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为了把老一百零一姓教化成为统治者所需要的、恪守道德、思不出其位、行不逾规、没有邪僻的驯臣良民,他认为应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向人们灌输封建的道德观念。为此,他提出了要进行十二种教化:“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二曰以阳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七曰以刑教中,则民不暴;八曰以哲教恤,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有一日以贤制爵,则民慎德;

17、十有二日以庸制禄,则民兴功。此十二事,是教民之大者,故举以言焉。”5卷44孔颖达“教化其民”的思想,更多地强调了教育的灌输和宣传功能。他把道德思想、等级观念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统治者要“以德治天下”,认为有“德”才能善政,强调统治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并把伦理纲常、等级观念划为十二种教化,作为教化的主要内容。孔颖达的教育思想博采众长,既受到玄学和佛学思想的影响,又吸收儒家教育思想,并对儒家教育思想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内容极其丰富。其教育伦理思想,不仅吸收了儒家教育伦理思想的精髓,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以及在学习道德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如他强调要把谦虚作为一个人进学修德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强调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等等。他肯定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强调教师应有尽职敬业的精神并需加强修养等,对于促进唐朝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也仍具有指导意义。 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