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技下金融创新监管对策.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0973297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科技下金融创新监管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互联网科技下金融创新监管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科技下金融创新监管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科技下金融创新监管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互联网科技下金融创新监管对策 摘要: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金融业发达的国家,也是一个金融创新大国,古代中国发明过纸币、汇票等,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科技和技术,必然也会影响到资本最前沿的金融业,产生很多新的金融业经营模式和领域,比如P2P等。目前在互联网金融的部分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领导者,由此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监管领域和变革,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和研究,以降低金融风险的概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创新;对策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及具体形式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我国的理论界对于金融创新的理解,一般是指金融体系内部的各种要素进行新的组合,或者有了创造性变革产生以及引进的新的金融形

2、式,总体来说包括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创新等。本文重点分析金融监管创新,只有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程序和监管制度,在这一次的全球经济科技浪潮中,中国才可以长久地推动金融创新健康发展。21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纷纷出现,这一轮信息科技的创新,给金融业带来广泛深刻的变革。金融支付体系的发展显著降低了空间距离对资源交换的影响,金融交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以便捷迅速地实施。金融业作为间接融资的中介特性发生改变,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的兴起降低了金融信息的搜索和交易成本,借贷人群规模急速放大,交易成本降低。此外,互联网大平台特性使得个性化金融成为可能,推动了普惠金融的

3、发展。(二)在互联网科技背景下金融创新的新形式。随着近十年来互联网科技的兴起和大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异军突起,迅速在金融领域进行了创新和应用,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在可预见的未来,互联网金融也许会取代目前传统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第三方支付手段。第三方支付是指独立的互联网平台通过非金融机构以网络发送指令来结转支付存在金融机构资金的支付手段,主要代表者有支付宝、腾讯以及一百零一度等。第三方支付给社会带来了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但也蕴含着极大的风险和监管盲区,所以2022年,所有第三方支付手段必须在网联进行数据交换和结算,以便于监管机构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监管。2.网上银行。

4、网上银行,指的是通过网络直接办理银行业务的平台系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过网络处理银行柜面基本业务成为可能,免去了排队的麻烦,节省了大量的社会成本,银行也可以缩减实体网点和员工,进一步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3.P2P借贷。P2P是跳过中介直接为客户提供借贷服务的网络平台,出借人可以通过平台出借资金取得收益,借款人可以从平台取得资金。这种模式诞生于英国,2022年引入中国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积累了极大的风险。中国的P2P平台大多属于承诺一定收益的平台,贷款发生违约,网站不赔付。更多的是打着P2P幌子行庞氏骗局的网络平台,以高息来非法集资,2022年以来,钱宝、善林金融、阜兴金融等一大批平台爆

5、雷和倒闭,给金融系统造成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也危害了社会的稳定。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影响 (一)金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作为信贷中介的要素。AI和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使得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得以扭转,运行成本也大大降低。大数据改变了单维度的财务信息评级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顾客的衣食住行信息,可以对客户进行准确的“画像”,甚至可以借助客户的社会关系来全面判断其信用状况,在海量数据面前,网络比自己还要了解自己。动态的风险定价模式可以取代传统利率定价模式。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客户的信用可以及时地做出精准的调整,不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银行根据计算机系统的评价结果,适时调整零利率等金融产品价格,抵

6、减银行的经营风险。对于资金的全过程透明化监管。大数据可以对每一笔资金进行跟踪、记录、分析,资金的流转将是一个透明化的管路,降低了资金使用的信息不对称,资金违规使用和挪用将变得异常困难,违约和欺诈的成本和难度因而大大提高了。(二)改变银行的架构和商业模式。AI主导的职能终端取代实体网点,前台通过虚拟化设备进行服务,银行需要强大的后台数据处理中心,决定银行经营优劣的不再局限于银行规模和网点数量,而是对于数据的收集整合能力和服务客户的效率,小银行可以有机会和巨型银行一较高下。改变银行给大中企业“锦上添花”的经营模式,普惠金融将成为银行新的业务海洋。互联网科技解决了小微企业运行风险和放贷成本两个难题,

7、小微企业成为银行的主要客户成为可能。银行不再是传统的信贷中介,而是金融数据服务平台。商业银行从传统的吸储放贷的中介,转变成通过线上线下吸引流量,增加客户黏度,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平台,金融数据成为银行最核心的竞争力。金融业自身组织的变革,使其积极应对金融科技的影响,成立自身金融科技公司。银行业的竞争,一定程度上转变成金融科技运用程度的竞争,银行发展金融科技迫在眉睫,所以银行自身通过各种方式成立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 三、以P2P为例:金融创新的监管现状和困局 中国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创新,有的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重大的金融创新如果失去管控一般都会引发金融危机,只有与

8、时俱进做好金融监管工作,才能稳健长久的推动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服务。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新鲜事物,在监管时面临一些制度和理念上的困局。(一)P2P平台的监管现状。2022年开始,P2P平台在中国开始大规模建立起来,随后各种乱象频出,2022年4月,多部委开始整治,出台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计划用12年时间完成该领域的整治,截至2022年6月底,P2P正常运营平台为1842家,较2022年4月的3200家,下降了42.44%。平台数量虽然在减少,但是贷款余额不降反升,2022年余额为5400亿元,目前扩张到了1.3万亿元,是原来的2.4倍,由于P2P领域整治难度极大,之中又出现现

9、金贷、虚拟代币发行等新的风险点,风险在急剧放大,监管层决心也在增强,虽然整治大限二次延后,相关部门将最后期限延长至2022年6月,通过全面系统检查、分类分级管理、加大违法处置、精准有效监管,2022年下半年开始对P2P机构进行常态化监管。(二)P2P平台的监管困局。P2P作为一个新事物,要行之有效的监管,必须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分析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目前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其一,监管的边界尚未厘清,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滞后,对于监管的具体业务和领域尚未达成统一认识。2022年2月银保监会了P2P存管指引,目前银行存管白名单尚未出炉,各地对监管部门的文件理解还有不同之处。其二,中央和地方监管

10、协调不顺畅,地方执法力度有限。在备案方面,各地标准不统一,形成监管套利和政策洼地。在执行层面各部门各地区的执行力度也存在差异,造成难以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其三,P2P监管主体不明确。互联网金融和P2P监管,目前没有明确具体的监管部门,几乎所有的中央金融监管部门都有参与,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包括央行、原银保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等,多头领导,难以形成合理管理,造成监管力度不足。 四、互联网金融(P2P)监管的路径探索 目前互联网金融(P2P)的风险尚未化解,还处在攻坚阶段,在监管的路径上,必须在化解存量风险的同时,推进长效机制的建设。这些路径主要有:一是厘清监管的边界。按照本届政府的“法无禁止即可为

11、”的原则,鼓励创新的同时加强引导,把互联网金融机构培育成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政府部门尽快出台负面清单、白名单等明确的指导文件,便于P2P的发展和监管。二是完善地方和中央金融监管的职责分工。明确赋予地方的职责,加强地方金融办的直接监管功能,研究制定地方金融办、中央监管派出部门、网络技术部门、司法部门共同参与的互联网金融长效监管机制。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也有自身的苦衷,既要担当监管当地P2P平台正常运营的首要责任,但却没有相应的执法权,也顾虑到发生处置不当引发挤兑等更多风险,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顶层监管机构应早日统一监管标准,验收、退出机制更应尽早落地,并建立统一相配套的全国执法机制。三是利用新的技术手

12、段监管。现在金融业务是海量数据,在大数据时代,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可以利用已经建成的全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技术平台等先进平台,各地也要建立自己的基于大数据的金融风险摸排预警系统。综上所述,随着金融创新,金融交易和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造成的金融外部性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及时完善监督制度和采用新的科技方法,防范金融风险,才能促进金融创新稳步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稳步提升。 作者:赵延荣 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