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劳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劳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劳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创新思想观念 加快全市劳动保障事业-*市劳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市2022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朱文涛一、全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概况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根据中心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行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就业再就业实惠扶持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发挥了基础作用,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城乡从业人员达到269.3万人,年均递增1.8%,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42:31:27变为41:30:29;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2、,各类培训机构培训实力达到5万人;有4万人通过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城镇登记失业率限制在3%以内,城镇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市级统筹逐步推开,参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人员分别达到16万人、7万人、19万人和6万人;各项保险基金结余6.5亿元;企业安排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工资平衡增长,每人年均工资达9320元,年均递增18%;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达到近10万人,城镇从业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5%;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达到96%,保持了劳动关系的稳定;依法行政工作成果突出,劳动保
3、障监察机构进一步健全,执法手段逐步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建立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近100个,使劳动保障工作延长到基层一级;配套完善了10个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进展快,已完成与省、与县(市、区)联网。二、面临的形势当前,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是:中心和省委对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促进就业作为国家实行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把做好再就业工作作为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生产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
4、策和重要部署,为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发展指明白方向;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养上来,使劳动保障事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随着全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化,经济持续发展,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供应了更广袤的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依法治市工作的不断推动,有利于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改革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丰富阅历,劳动保障事业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劳动保障事业面临着诸多突出的冲突和问题,主要是:第一、就业形势依旧严峻,任务非常繁
5、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增加,再就业压力依旧很大;再就业实惠扶持政策仍存在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公益岗位开发措施落实难; 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缺乏创业实力,劳动技能低,就业观念也较为落后,培训任务非常繁重;劳动输出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仍较低,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离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大,各地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不平衡、统筹层次低;一些地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主动性不高,尤其是缺乏建立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协调机制,全责征收责任机制难以落实,不敢实行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依法征缴社会保险
6、费;一些地方失业、工伤、医疗保险仍未能启动,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三、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任务越来越重。主要表现在,破产、停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任务依旧非常艰难,个别地方企业改革不彻底,部分国有企业经济补偿金和拖欠职工债务问题难以解决,劳动关系尚未理顺,存在不稳定的因素,阻碍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三、主动实行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想观念面对新的形势和问题,我门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指导劳动保障工作,进一步创新我们的思想观念。1、树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与经济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观念。经济发展虽然是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可以为劳动力就业
7、创建富裕的条件,但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自动地、必定地解决劳动保障问题,反而会加剧各方面社会因素相互竞争的猛烈程度。要解决劳动关系问题,必需敬重市场经济规律,把劳动关系工作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2、树立构建劳动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须要的观念。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确定性的因素,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劳动关系是围围着劳动者这个生产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进行的,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前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趋势,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将成为必定,劳动力的岗位变换和就业结构调整也会
8、更加频繁。在这种状况下,只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做到企业能进能退,人员能进能出,职工在岗位转换和失业时有基本生活保障,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才能顺当推动。3、树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广阔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观念。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保持就业稳定的重要因素。政府要在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同时,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广阔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的基本要求。全部这些问题,充分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公允、同等、互助、独立等方面的文化特征,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二)加快城乡统筹就业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加大“扩大与
9、促进就业工程”的工作力度,以完善和落实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为手段,深化企业改革,统筹城乡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1、要以落实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为主线,推动各级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一把手工程,级级落实工作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尤其是要把再就业实惠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主动实行措施,突破小额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开发、“一帮一”帮扶机制落实难的问题。全面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救济工程。在每个镇(街道)建立一个派遣组织或就业服务实体,确保至201*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00个,促进10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
10、现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3000人工作任务的完成。各地在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时,要把致力于创建更多的就业岗位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逐步建立起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结合全部制经济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努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特殊是社区服务业;要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留意区域协调,引导转移就业,扩大就业门路;要主动扶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激励劳动者找寻敏捷就业门路;要进一步调整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就业制度,落实有利于劳动者进城打工、外出务工的敏捷就业政策,主动推行敏捷多样的就业形式。2、要根据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
11、、社会化的“新三化”要求,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抓好“新三化”的建设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重点是建设10个“一站式”服务平台,要依托市、县二级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机构或劳动保障部门综合服务大厅,开设“一站式”的就业服务大厅,设置询问服务、流淌就业管理与失业登记、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专项服务(指为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学生等特别群体供应特地服务)、再就业服务、劳动保障事务所代理、社会保险经办等基本服务窗口,实现办理各项就业服务业务只进一个门、只亮一个证、一条龙服务。要在重点完善全市10个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仔细贯彻*省职业介绍条例,完善市场就业服务
12、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充分发挥其市场导向、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转业转岗培训以及劳务代理等服务功能。制订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则,规范非公益性的职业中介组织,维护劳动力市场正常运行秩序。3、完善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要根据“六到位”的要求,抓好全市100个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软硬件建设,重点推动劳动保障事务所走上规范化运行轨道,全面开展劳动保障业务工作。要完善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规范和服务标准,加强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造就一支思想和业务素养较高的工作队伍,全面开展下岗失业人员管理服务、社区岗位开发、组织实施劳务派遣、扶持就业困难群体、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
13、训等工作。4、整合培训资源,开展特色品牌专业培训。要根据“调整布局,形成规模,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方针,重点抓好国家重点技工学校的规划建设,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建设任务,每年培育输送30005000名具有专业化技能人才。要系统推动技校、职业培训机构综合改革,逐步形成以职业资格培训为特色的就业培训体系。从2022年起,力争各类培训机构培训各职业(工种)达到6.2万人,逐步提中学高级技术人才的培训比例。一是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激励和支持社会力气办学,主动发展技工教化产业,接着推动办学权与全部权分别的改革,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职业培训机构来我市合作办学;二是主动推动课程、教材改革,建立包括国家
14、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内的、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新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一批内容新、水平高、好用性强的精品教材;三是开展特色品牌专业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健全“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机制,开办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品牌专业,开展“订单式” 培训,突出专业化训练,使劳动者驾驭较高的专业技能,确保能够充分就业。四是提升职业技能鉴定水平。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坚持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质量限制为前提,以技术支持为手段,全面提升职业技能鉴定水平。5、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步伐。要根据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要求,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制订劳务扶持政策,加大对
15、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转移投入。依托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创办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基地,重点培训年均家庭收入1500以下的困难群体,每年完成培训转移输出4.2万劳动力的任务,其中中短期培训1.2万人,一般培训3万人,要结合实际,努力开展“四清三培三促进”工作。“四清”即:一是清晰每个村劳动力的现有状况,包括文化状况、技能状况、年龄状况、男女比例状况等状况。二是清晰每位劳动力的去向,包括外出务工、本地就业等状况。三是清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特点和就业意向,包括家庭经济收入、技术专长等状况。四是清晰当地企业用工状况和外地企业用工信息,包括企业的用工需求,用工特点,服务要求等状况。通过调查,做到逐村过关
16、,造册登记,逐人建档,形成农村劳动力数据库,为实施转移就业做好前期打算工作。“三培”即:一是开展骨干培训,主要针对师资专业人员、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农村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管理队伍,以此带动面上的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开展中短期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劳动预备制培训、智力扶贫、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对二、三产业就业的适应实力。三是开展一般培训,主要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较高、有肯定农业种养技术的人员,开展以农业产业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培训,使其驾驭肯定的“三高”农业种养技术。“三促进”即:一是促进就地就业。通过抓好“
17、三高”农业创业培训,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就地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包装、加工等特色产业,最大限度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留在当地参与农业生产,并获得合理的较高的收入。二是促进就近就业。做到因势利导,政策扶持,主动培育乡镇企业发展,以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三是促进进城就业。从制度上创新就业机制,制订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政策,打破区域界限和城乡差异,打破户口、地域等就业限制,使农夫工能够和城里人同等竞争、同等就业、同等生活、同等居住、同等享受社会福利,使其放心融入到城市建设之中,成为城市不行或缺的就业力气。(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1、运用法律手段推
18、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参与社会保险。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全面覆盖法规规定的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重点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的参保工作,对拒不参保的单位依法强制执行,并予以曝光。以全方位、多层次、敏捷多样的方式加强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宣扬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参保意识。2、协调协作地税部门完善全责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方法,核准缴费基数,努力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推动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险支出比例;主动探究基金保值增值的多种途径,形成国家、企业、社会、个人等方面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机制,增加社会保险基金抵挡风险的实力,确保社会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3、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深化社会保险制度综合
19、改革。依据不同险种的发展水平,分步提高统筹层次。根据“先纳入,后规范,再提高”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方案,统一各险种的费基、费率和计发基数。加快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步伐,抓紧建立县(市、区)一级医疗保险基金筹集、建帐、支付、审核和职工、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等一套健全的制度,完善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保险方法,保障职工的医疗需求。做好失业保险制度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并轨,以及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连接,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通过制定从失业保险基金提取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费和职业介绍补贴方法,管理运用基金,促进失业人员
20、尽快就业;主动探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坚持保障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巩固发展工伤保险,主动发展工伤(职业病)康复事业;尽快建立生育保险制度,主动推动生育保险;完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方法,加快离退休人员与原企业分别;主动探究离退休人员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加快劳动保障卡发放步伐,争取在二年内完成发卡工作,使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每人一卡,持卡查询,持卡办理业务。4、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逐步构建统一的由行政监督、内部审计和社会监督的各级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体系。仔细贯彻*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内部审计制度、调剂金管理方法、基金预警机制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并定期
21、向社会公布基金的收支状况,接受社会监督,形成依法监管和公开监督机制。抓好被挤占挪用基金的清理工作,仔细查处管理、运营中违纪违规案件,防范基金运营风险。实行有效措施追收企业欠费,防止和解决社会保险费逃废的问题,维护基金的完整与平安。(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动金保工程建设要根据“完整、正确、统一、刚好、平安”的原则,抓好金保工程建设。同时,要注意实效,进一步提高劳动保障部门的行政效能。重点抓好一个数据中心,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险二个子系统,一个办公自动化网络建设。开通12333劳动保障询问服务电话和电信部门1860公共信息查询电话;全面实现县与镇(街道)联网,完成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办公自动化建
22、设。围绕这一工作目标,重点要加强五方面工作。1、加强项目管理。各地金保工程要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建立信息管理服务中心,抽调熟识劳动保障业务和信息系统建设的人员组成项目管理机构,建立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加强项目进度、质量、资金的管理和限制,使金保工程项目各个阶段建设按步骤、有安排、高效率、高质量进行,确保在安排时间内和成本预算内按安排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2、加强信息应用。一是扩大联网数据应用,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层次,要尽快将应用范围扩大到就业、失业、医疗、基金监管、异地业务协同管理等方面:二是要把面对社会为公众服务放在信息建设重要位置,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面对公众供应更多更便利的服务;
23、三是要加强学习培训,对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不断学习业务学问,加强沟通协作,驾驭信息化技术,为信息化建设打下扎实基础。3、加强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课题,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抓,切不能搞重复建设,奢侈资源,奢侈资金。一是整合系统。要下决心逐步把分散建设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险、局域网、各个系统和设备整合成统一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二是整合信息资源。把劳动力数据、社会保险数据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对一些重复、冲突、过时的数据进行清理,最终实现同人同地同库。三是统筹整合资金。要引入市场投资机制,利用银信部门参加投资建设,资源共享。各地要把各项信息化建设资金集中用于金保工
24、程建设,全部资金都要集中在行政财务部门,并要结合部门预算和投资安排,抓好资金管理。四是整合技术、人才。目前,我市信息化技术、人才非常薄弱,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同时把现有的技术人员组织起来,集中力气建设好金保工程。4、加强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信息化的生命,也是涉及到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提高数据质量是金保工程建设的长期任务。数据录入必需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各地要建立数据抽查制度,定期通报数据,从基层抓起,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数据精确率达到99%以上。5、加强示范点建设。要建设县(市、区)、镇(街道)金保工程建设示范,统一配套、统一建设标准,以此为依托,以点带面,全面推动金保工程建设。(五)
25、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工资安排监控指导体系1、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探究建立分地区、分行业、分工种的结构性最低工资制度;协调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与当地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低收入居民的工资收入水平。2、加强对企业收入安排的宏观指导,全面实施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引导、调整企业工资水平的合理增长;大力推行劳动力市场价位制度,逐步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覆盖全市各地、各个行业、各职业(工种)的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价位制度,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发展;加强对企业工资支付管理,保障职工获得酬劳的合法权益。3、以税收手段调整劳动者收入,调整地区、行业工资收入差距,限制非竞争性行业、企业工资的过高、过快增长,
26、使行业间的工资收入关系趋于合理,体现公*则。(六)建立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l、巩固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督促全部企业招用职工均签订劳动合同,重点抓好非国有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依法监督企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终止、解除的行为,特殊要妥当处理国有企业因改组、改制、关闭、破产等而导致劳动合同解除、变更及其他问题。建立劳动合同签订与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的互动机制,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后应刚好办理参保缴费手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企业和职工参保缴费时发觉企业未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应督促企业刚好与职工补签劳动合同。 2、大力推动集体合同制度,在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
27、业以及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中,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对其他国有企业,重点促进其建立内部协商机制,明确相应的形式和程序,加大职工参加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力度。3、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根据“重在源头预防、重在基层调解”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企业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类型的调解制度,建立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组织组成的三方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健全工作制度,协调解决本地区的重大劳动关系问题。健全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改进办案方式,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结案率。主动预防和刚好处理因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务。4、主动探讨就业形式多样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对实行阶段性就业制度和弹性工作制
28、后,大量出现的非全日制工、季节工、短期工、临时工等多种就业形式中的劳动关系的认定、劳动权益保障、劳动争议处理等问题提出对策。(七)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1、抓好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探讨制定工作。帮助市人大、市政府制定出台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地方性劳动保障规章,着重抓好促进就业、劳动合同管理、企业工资支付和欠薪处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等方面规章的制订出台,形成基本配套的地方性劳动保障规章群体。2、切实推动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制度与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行政复议、行政惩罚听证、行政赔偿、规范性文件备案、执法监察等方式,加强劳动保障部门系统内部执法监督;主动转
29、变行政职能,实现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协同运作;制订全市劳动保障系统业务基本规范,确保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规范行政、公正执法。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实行办事项目、程序、依据公开,逐步实现政务全面公开。3、强化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以日常巡察监察为主要方式,实行“定期、定人、定区域、定指标”制度,重点对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参与社会保险、工资发放、执行工时制度和女职工、未成年工劳动爱护等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投诉举报制度,仔细受理举报案件。大力推行劳动年审及社会保险登记年审制度,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完善劳动保障规章制度,实行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规章制度审查、备案制度
30、。4、规范劳动监察办案程序,加强劳动监察档案管理。上级劳动监察机构要对下级机构办案程序进行监督,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目标考评制度,改善劳动保障监察办公条件和物质装备,提高执法监察效率。(八)完善安排管理手段,加强劳动保障基础工作1、改进和加强安排工作,编制、实施各项规划。安排必需依据国家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政策,符合本地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实际和发展规律,突出安排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健全安排协商制度,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重大目标、重要政策出*要在内部充分进行协商,实施后要加强监督检查,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合力。推动各级政府把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31、,出台重大经济社会政策时多考虑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加强和改善劳动保障统计信息工作,改进统计方法,围绕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加强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供应信息支持;完善劳动保障信息公布制度,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询问、监督和决策支持的整体功能。?2、建立健全劳动保障领域宏观调控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以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基金征缴率、企业人工成本、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技能人才结构、劳动合同签订率、劳动争议立案率等指标为主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工作预料预警体系,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分析,依据劳动保障宏观调控指标开展预料预警工作,进一步做好对劳动保
32、障工作运行的监测,刚好发觉警情,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平安、有序运行。3、主动筹措事业发展经费。依据有关政策法规,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人大和社会各方面对劳动保障事业的重视、支持,争取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劳动保障事业投入,同时想方设法拓宽经费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