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10篇.docx(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10篇第一篇: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一、当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1.专业定位比较模糊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多科学复合的专业,其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高职院校在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时候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比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求具有机械专业知识,又要求具有电子知识,结果导致学生没有熟练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造成学生的使用性能不强。另外高职院校在开展机电专业教学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很多高职院校不知道究竟该培养什么方面的学生。2.课程体系不合理高职教育实施的是三年制教学,但是高职院校在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却采取本课教育模式,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也参照本课教育
2、模式,侧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锻炼的学习,结果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没有多大的用处,而自己所具备的实践技能又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另外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所采取的以教师课程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层次不深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订单式合作,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就业企业岗位的要求。因此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但是开展层次却不高:首先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紧紧停留在培养急需人才的浅层次上,而忽视了各自的优势;其次校企合作被双方
3、看作是满足各自需求的平台,比如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解决用工难的问题,而忽视了对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考核。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1.准确定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准确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首先要培养知识结构全面的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既要懂得电工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还要懂得机械制图、机械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可以说具有知识结构全面的人才在机电岗位中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其次能力结构。企业对人才的考核主要分析与考察人才的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方面。2.构建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高
4、职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应该从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进行优化与调整。建立有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必修课有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组成,选修课属于拓展类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要具有针对性。高职院校要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及时对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与改进,打破传统的课程之间的学科界限,构建综合性的课程,以此满足高职教育的“必需、够用”原则;完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3.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主的,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一定要参照机电岗位的特点以及需求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要
5、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的合作层次,及时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纳入到机电专业教学体系中。企业要将岗位技能要求、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向高职院校及时反馈,而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及内容。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共同组建实践基地,给学生更多的提供政策支持。4.提高机电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高技术、高素质和“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鼓励在职教师进修,促进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聘请具有教学能力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课教师,逐步形成专兼职有机结合的高职教学团队,从而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打下基础
6、。三、结语通过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为核心、“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校企深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均得到较大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要及时根据企业的就业需求制定或修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作者:郭子玉 单位:威海职业学院第二篇: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一、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的涵义“软”与“硬”是相对的,“硬实力”更多是外在的,可以通过相应的标准或者分数等去衡量;而“软实力”则较为内在,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或标准去衡量。本文所指的“硬实力”是与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有关因素的总和;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软
7、实力”则是与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职业心理、沟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有关的多种因素的总和,是以自身“硬实力”为基础,通过自身“软”“硬”两种素质的转化和传播,以影响利益相关者及其他社会客体,并使其认同、接受、支持自己,有效放大自身的“硬实力”,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驱动力。目前,我国高校日益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专业知识、操作水平等“硬实力”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以期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升就业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软实力”的培养,致使毕业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高校应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的培
8、养,不仅要注重培养人才的“硬实力”,更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培养计划,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作用,使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真正做到“硬实力”与“软实力”齐头并进。二、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一)课程设置重“硬”轻“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应用型创新人才产生了较大需求。高校为了尽快满足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但更多倾向于前沿理论知识、计算机应用、技能本领等“硬实力”的培养。起初,课程设置的改变有力地推进了人才培养由传统的理论型向应用型与创新型的进一步转变,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实现了就业率的提升。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毕业
9、生暴露出沟通能力欠缺、心理素质较差、创新意识不强等“软实力”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人单位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偏见,出现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之间的供求矛盾。(二)创新思维培养效果堪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逐步认识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高校普遍设置了一些与激发人才创新思维相关联的课程和活动。但是,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高校为了便于管理、方便操作,还是选择了对在校学生进行统一培养,即采用相同的培养模式。然而,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来讲,这种单一、同质的培养模式,不但没能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思维潜能,相反,
10、在一定程度上却束缚了人才发展的思想和眼界,压制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阻碍了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致使其不能满足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更高要求。(三)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为了不断增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竞争力,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并且通过短期实习、企业导师代培等方式来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但是,从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来看,一些实践课程形同虚设,无法有效实施或无法有效监控其是否实施。大部分的实践课程并没有真正实现“走出去”,而是以软件模拟、沙盘模拟、室内实验等形式来代替真正的企业实践,致使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11、过程中缺少了真实的实践环节,阻碍了学生在创新思维、工作理念、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软实力”形成。三、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培养的路径高校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教育、科研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与社会发展的衔接更加紧密。随着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发展情况的反馈越来越多,使得众多高校在重视“高技能”“硬实力”培养的同时,也将“高素质”“软实力”纳入到培养方案制定的考虑因素中。依据“软实力”的内在涵义,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培养的内在路径,要从积极寻找切合点、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等六个方面出发,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不断挖掘人才发展潜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一)寻找“硬
12、实力”与“软实力”的结合点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相关资源的整合性、协同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涉及人才培养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努力寻找结合点,并灵活运用一定的智慧和技巧,在结合点的多元中求主导、多样中求共识、多变中求主动,使软硬实力互为辅助,从而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二)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反馈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加大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修制、主辅修制,探索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模式,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广泛的适应能力。将沟通技巧、心理学等素质拓展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重点突出“应用
13、型”及“创新型”特色,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开设一些前沿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尤其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包括专业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工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实现实践能力提升与素质教育课程的全覆盖。(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目前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工作中普遍存在应变能力不强、团队意识缺乏、创新意识较弱等“软实力”方面的问题。对此,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创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学会尊重现实、关爱他人、多视角分析事物的利弊等。同时,还要适当开辟有助于提升心理素质的第二课堂,适时引导学生在成功面前不自满,在挫折面前不自卑
14、,找到并努力适应自己现阶段的角色定位,主动融入社会,进而实现人才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四)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的作用目前,高校对于产学研基地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的实际操作本领方面,却忽略了产学研基地在“软实力”培养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应用型创新人才将来往往工作在企业生产管理的第一线,对他们的培养不但要注重知识应用、动手实践等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其团队合作、适应社会需要等能力,使其在社会上有“应用”的舞台。因此,高校要把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与企业经营发展、人才长远发展等密切相连,促进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积极构建通过产学研基地来提升人才“软实力”的良性机制,实现多方优势互补,让人才
15、通过产学研基地尽早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对未来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心理预期。这样,既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软实力”较弱问题,又可以急企业之所需,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而助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既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又拥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师资队伍,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在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人才“软实力”的培养。将在企业考察交流、行业发展情况等调研过程中发现的“软实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在为人处事、协
16、调沟通等方面的“软实力”,以自身良好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注重自身的“软实力”提升。(六)完善外部信息反馈机制高校在转变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逐步认识到信息反馈的重要意义。阶段性评教、定期调研等反馈制度大多应用于内部管理,却没有较为系统的外部信息反馈机制,致使用人单位的信息不能直接地、真实地反映出来,进而导致高校在适应外部需求的过程中稍显缓慢。所以,高校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着力完善对人才跟踪调查和对用人单位“后接收”的系统性调查,实时掌握应用型创新人才就业后的发展动态和走势,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发展趋势,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收集相关信息,为人才培养、专业建
17、设与改革、课程建设制定下一步工作目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服务。四、结语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硬实力”是基础,“软实力”是平台,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高校要在保持“硬实力”培养优势的同时,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的培养,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和谐统一,以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三赢”。作者:杨金保 沈志鹏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第三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显著特点是立足于该院校所在地区,专业建设更加贴近本地区域特色产业,主要满足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应用
18、型本科院校在大学生培养方式和过程上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学科的设置和培养的过程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应用型,以便更好的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基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培养,更要重视实践教育,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使其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的综合素质需求。二、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一百零一分之二十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一百零一分之八十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大学生能健康成长成才是全社会的期望,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尤其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
19、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过程中,大学生掌握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学习了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方法、增强了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提供了更多的核心竞争力。(一)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提升自信心由于当前我国高校人才的选拔标准、校园综合实力以及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差异,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与研究型大学相比,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高考分数不高,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在大学之前很少受到老师和学校的表扬与肯定。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普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很多都为独立院校)存在片面的认识,加之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软硬件实力不强,社会美誉度不高,难免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消
20、极影响,导致的结果是自我认知程度偏低,难以全面客观的评价自我,突出表现为他们在很多情况下显得不够自信,对外界评价及压力也较为敏感。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同学或朋友关系;二是师生关系;三是其他人际关系,包括与家人的交往以及与社会其他人员的交往。其中,最容易让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就是在与同学以及老师的交往过程中。和谐的处理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能让大学生迅速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好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在群体活动中更加善于表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能更快的适应一百零一变而激烈的职场环境。(二)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增强抗挫折能力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
21、的困难和逆境,尤其是在就业严峻的大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就业等困难或逆境时更容易出现严重的不适应性,有的甚至会一蹶不振。如何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从抗逆力理论看来,紧张的人际关系会导致逆境中的危险因素增多,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蕴含着多种有效保护因素(关爱与支持等)。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增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能让他们及时、清楚的与别人沟通、进行思想交流、表达情感、发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情和状态,从而适应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抗挫折能力,才能在遇到坎坷和失败时做到一百零一折不挠,最终走向成功。(三)和谐的人际
22、关系可以有效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在当今知识与信息不断进步的社会,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显得尤其重要。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性质和岗位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相互接纳,相互促进。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必定是有限的,只有把多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在一起,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成功。应用型本科人才参加工作后多是企业的一线员工,他们需要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能处理好与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在工作过程中要强化团队协作意识。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经常组织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团体活动,这不仅为大学生展示个性和才艺提供良好平台,而且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友谊,
23、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与研究性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费往往较贵且学生知识基础较弱,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大多比较好,且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受这些因素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形成了独特的人际交往关系特点。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容易产生偏执情绪,个性色彩比较重。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时,要更注重集体教育和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观。(一)重视班集体建设,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和谐提供平台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同班同学尤其是宿舍室友无疑是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最亲近之人。相关研究表面,大学生班集体成员之间的关
24、系或榜样,极大的影响了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建设和谐的班集体是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非常重要的环节。具体来说,学校可以组织班集体经常开展以人际关系为主题的班会,实际解决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校在规范管理和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多鼓励班集体开展集体户外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多沟通、多交流,或许很多长久未解决的纠纷或矛盾就在广阔的天空下得到轻松的化解。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班集体成员之间关系相处最好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往往都是室友之间,好的室友关系亲如兄弟或姐妹,而相处得差的室友就会心生怨恨,甚至走向极端(如马加爵惨案、复旦大学宿舍投毒案等)。可见,院校在加强班集体建设的同时
25、,一定要重视班集体内的宿舍管理。(二)加强社团建设,提升社团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少不了校园里的社团,积极健康的社团活动会让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大学生会认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同学,也会认识到形形色色、不同性格的人,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人脉资源,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还增强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意识。实践表面,很多成功人士当初的创业伙伴都是来自校园里的社团成员。可见,学校应该重视并规范指导社团的建设,绝不允许部分大学生把社团当作拉帮结派或谋私利的场所。为此,学校可以设立奖励基金,对那些很有意义的社团或活动,加大经费的支持力度,使健康的社团活动开展得
26、更顺畅。(三)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培育健康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人和对社会的态度,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为此,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对指导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要积极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健康指导功能。现阶段,大多高校都设置有心里咨询室,但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室都是摆设,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其实,高校内的心理咨询室是直接帮助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最重要和最直接的部门,学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调整心理状态,促进个体和谐,从而促进人际关系和
27、谐。四、结束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但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要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为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提供更好的平台,这也就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作者:肖贤平 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第四篇:NCBE模式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研究一、CBE模式CBE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eBa
28、sedEduca-tion)是一种职业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传到加拿大,进入80年代后,逐渐推广到欧洲、亚洲等许多国家。能力本位教育的主要理念在于教育与训练目的不再只是期望学生获得知识,而是期望学生除获得知识之外,更有做事的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二、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与传统本科不同的高等院校,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
29、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不是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在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需求比重大,是高等教育应重视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基于NCBE模式的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1NCBE模式的教学体系的构建CBE模式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虽然在两个不同的教育领域,但对学生的要求都是不止获取知识这么简单,重视的是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及培训模式二者有机地结合,应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形成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
30、式,这与我校建设具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是一致的,将该模式称之为NCBE(NewCompetenceBasedEducation)。以我校本科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说明对这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2NCBE模式的教学体系的实施(1)以培养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NCBE模式强调吸收了CBE模式以培养能力为主线,作为课程开发中心的精髓,同时重视本科人才培养中对专业知识理论的掌握、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让知识为能力服务,能力促进知识的增长。在开课时间及理论学习学时设置上,可将部分专业基础课提前开设,同一门专业基础课对相关专业不同,调整不同的学时设置;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
31、排上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并紧密与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了一套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上从传统的以教材为主,变为教学内容来自多种渠道,包括教师、网站、课件、视频、实际操作等。(2)课程目标的转向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即主张将学习目标指向充满生机的学生个体。(3)教育程式的转化教育程式由传统的“教程”逐步向“学程”转化,即教师成为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是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教育过程中,课程可以不统一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进度,而是强调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者可有不同的课程。(4)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在能力培养中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
32、掌握和灵活应用,强调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将其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在电类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建立形成了一个实践理论实践、感性理性感性的渐进学习过程。(5)加强素质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固然是在培养过程中的主要方向,但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基本的素养,即便是具有极强的能力,也不能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需注重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反应能力。思路敏捷是处理事情成功必备的要素。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讲授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处理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锻炼自己的能力。谈吐应对能力。谈吐应对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在教学过程中,
33、我们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如采用自学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课题的分析与答辩,提高学生谈吐应对能力。团队精神。我们在电类专业基础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将班级的同学分为23人一组,在完成项目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分工、协作,进行题目分析、方案比较、电路设计、项目实施等,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项目,团队精神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观念和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引入科技发展前沿的知识,让学生积极树立创新的观念。让学生了解竞争更是瞬息万变,安于现状就是落伍,不进则退。就业应试能力。以上素质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心里素
34、质,除此之外,基础教学部与专业教研室配合,在毕业生面临就业时,模拟公司企业招聘时的专业测试,对其进行应试培训。作者:宋婀娜 刘睿 赵承斌 郭静华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第五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要性(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新要求以网络信息、原子能、航天、生物、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为高校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科技革命促进学科发展综合化,要求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培养跨学科研究和跨专业人才;信息量飞速增长,知识更新和成果转化周期缩短,要求树立终
35、身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知识数字化,使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发生改变,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强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主动适应新科技革命需求,顺应新经济模式发展方向,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制约,在未来出现的一系列变革中占据先机,为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赢得更大空间。(二)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新要求近年来,江苏省着力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新建本科院校向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空白地区倾斜,泰州学院顺利建立,宿迁学院也通过评估。同时,支持鼓励独立学院从高校较为密集的南京等地,外迁到学科专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36、契合度较高的苏北苏中地区办学。近年来,全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增设本科专业222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158个,基本形成了以社会需求、区域需要为导向的调整优化专业机制。当前,江苏正面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重任。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江苏国际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二、江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一)坚持科学定位和特色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按照我国高等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促进高校办
37、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准确把握办学方向,形成自身发展特色。一是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所在区域具有天然联系。要坚持依靠地方、服务地方,体现地方特色,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学,努力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服务,在贡献中赢得更多支持,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坚持应用型。要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紧跟地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趋势动态,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着力打造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形成若干学科专业集群。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本科层次人才为重点,着力培
38、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坚持特色路。要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发展,扬长避短,走新型特色发展之路。在尊重办学规律、坚持办学传统基础上,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思路规划配置资源,以特色提升竞争力,以特色彰显影响力。(二)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学科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是完善专业建设机制。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着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相关领域专业建设。鼓励学校根据区域和行业发展特殊需求,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形成服务方向明确
39、、社会效益明显的人才培养结构,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二是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要遴选具有较高水平和鲜明特色、赢得社会广泛赞誉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构建国家、省、校重点专业(类)建设体系。建立和完善跨院系、跨学科专业发展协调与合作机制,推动具有集群优势和共享机制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健全由社会各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专业建设紧贴行业发展需求。主动参与国内外行业性的专业认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养与国际培养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接轨的应用技术人才。三是开发课程教材资源。要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优化理论类课程,加强理论实践融合课程,增设应用技术类课程,强化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内容要更加注重理论的
40、应用性、技术的先进性,课程结构要更加注重专业和职业岗位的匹配性、适用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有效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打破专业学科领域界限,灵活构建课程模块,强化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建立课程调整机制和灵活选课制度,在保持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适时增设、调整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要。(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一是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培养标准和规格,树立面向应用、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以强化职业道德、提高能力水平
41、为主线,科学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创业能力。二是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特点,突出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施任务驱动、目标导向、学做结合等教学改革。改革考试评价方法,加大平时考核力度,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核和过程评价。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好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鼓励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学生参加实习实训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实习
42、、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水平。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构建学校、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邀请社会相关行业企业专家骨干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改革,形成政府引导、行业指导、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作者:朱治橙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第六篇: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一、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意义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这正是当前计算机专业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首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计算机专业教育进步的
43、表现,是计算机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接轨的表现,当前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迎合了社会的需求,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之才。其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计算机专业教育进步的必经途径,计算机专业教育如果仅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那么所培养的人才的作用将会非常有限,在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情况下,计算机专业教育要想实现自身的进步,就必须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最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后获得更好发展的保证,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缺乏,将会严重影响
44、学生毕业后的自身发展,而通过科学的培养方式使计算机专业学生获得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则非常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赢得继续发展的机会。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循序渐进、逐步改革,最终形成一套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科学的培养模式的支撑,实现应用型人才的高效培养。在此,通过对当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和对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的分析,将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总结如下:(一)面向社会、了解需求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多少有点闭门造车的意思,和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较少,缺乏对社会实际需求的了解,这样的培养模式往往
45、会导致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轨,使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后发挥不出预期的作用。因此,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面向社会,在随时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院校,应当积极了解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能力需求,积极和企业之间进行互动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从而使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为社会输送真正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二)完善体系、积极创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完善的培养体系作为支撑,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制定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达到高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
46、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包括课程内容设置、课程课时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设置、实习方式设置、评价考核方式设置等内容。从目前来看,我国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仍然不够完善,仍然处在不断摸索和改革的过程中,基于此,相关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应当积极创新、重视改革,多方面吸收改革创新的意见,通过整合意见和大胆革新,逐渐构建出一套科学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三)重视学生、鼓励实践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基于这样的前提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展,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并且,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
47、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通过日常教学为学生灌输实践应用的重要性,并通过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进行学习和锻炼,通过充分的实习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对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际能力需求有所了解,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以及培养相应能力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更具积极性。三、总结总而言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相关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认识到这一点,持续发力,不断努力,通过多样化、全面化的方式构建完善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信随着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
48、不断改进和发展,我国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和人才实践应用能力一定会得到显著的提升。作者:赖新萍 单位:江西冶金技师学院第七篇: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一、进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课程开发研究的必要性在传统的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忽视对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培养的情况,这就导致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往往容易出现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进行对学生的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过程中,就要打破传统的地理科学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开展地理科学练习和合理设置地理科学活动等方式,促进地理科学教学效率提升,打造高效课堂效率的提升,进而有效促进地理科学
49、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进行自然资源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自然资源学原理的主要内容进行合理的应用学实践设计,制定出相应的自然资源学原理课外实践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的感悟到自然资源学原理中所涉及到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提升地理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综合起来看,通过进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课程开发研究,有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地理科学知识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提升地理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地理科学综合素质能力的成长、也为学生的地理科学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课程开发策略探析1创设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联系环境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