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哈佛中国史》读后感20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哈佛中国史》读后感2000字.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哈佛中国史读后感2000字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但是读完这本书完全摸不着北,我整理了一篇哈佛中国史读后感2000字供大家观赏!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了一套六册哈佛中国史,我很新奇这些号称汉学家的老外会如何思索和写作中国史。前几年国内掀起一股明史热,儿子六年级读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对明史相当感爱好,看过一遍还不过瘾,在多伦多留学每天坚持听明朝那些事儿音频。于是我首先找来本套中国史的主编卜正民(Timothy Brook)亲自撰写的挣扎的帝国:元与明一册,看看与我们在国内读到的明史有何差异。读老外的历史书,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简单犯困,感觉老外写历史总是事无巨细、婆婆妈妈,东一榔头,西一锤子
2、,没有一条贯穿全书、勾引阅读爱好的主线。哪像读中国人写的历史书,宫廷心计、官宦攻讦、用兵伐谋、征战疆场让人惊心动魄、欲罢不能、引人入胜。比如那本几年一大热的万历十五年,早在30年前高校老师就列为必读书目,作者黄仁宇参与了剑桥中国史的撰写,负责明史部分,后来有了这本书,但我读过总是找不着感觉。这套哈佛中国史可读性算不错,但仍旧读着读着不掐一下大腿就走神了。老外写历史,运用史料与中国人大相径庭。中国人写历史,取信正史,其他野史旁料,最多作为补充佐证。这套哈佛中国史好像并不看重正史资料这类重要史料,而是大量考证引用考古文物、出土文献、书画瓷器、建筑家具、平民家谱、地方物志、个人札记等等这类边缘史料。
3、读完全书,我与儿子沟通心得体会。他告知我,他们历史老师要求做Research时尽量运用Primary sources,我们所说的正史,事实上是Secondary sources,而上述那些所谓边缘史料才是Primary sources。除了重视一手材料的干脆运用,国外学术探讨还将参考文献索引作为呈现探讨成果的基本要求。我翻看了这套哈佛中国史六册,大致每本书的参考文献、索引和注释等都要占到全书页数的1/5-1/4,极尽详实,其中参考文献还严格区分一手文献和二手文献分列。这也就罢了,最让我觉得这些老外脱裤子放屁的是,卜正民在书中有一个地方引用了他自己另一本著作中的一段话,也照样煞有介事地标注出来!
4、这让我联想到儿子到国外上学第一学期,初次做地理课的Project,费了好大工夫做出来,我也觉得像模像样,与国内学校刷题作业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但作业交上去后得分不高,询问老师后才知道,原来缺少了参考文献标注列示。那个Project一共要求四部分:手绘图、制作表格、文字说明和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这一部分完全没得分。老外为什么如此看重参考文献?因为参考文献反映了你的探讨过程,便于检索和查证,另外是道德和版权的约束,不能抄袭别人的学术成果。此后,儿子渐渐知道了Research的要求。最近科学课又做了一个Project,儿子得了6+,分数不错。但儿子告知我,老师说他的文献索引列得还是不够具体。儿子说他做R
5、esearch时,文章中要运用的资料没有立即登记参考文献,最终要列参考文献的时候再去查找,有些信息想不起来在哪里看到了。看来,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要彻底扭转,实在不是件简单的事。老外写历史,不但运用史料与我们大相径庭,更关键的是探讨方法和史观,与我们云泥之别。手捧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开读之前我就很纳闷:作者没有根据我们的思维习惯把元与明分作两个朝代来写,而是融合在一起。元与明这两个完全没有共性的朝代,放到一起怎么写?开读之后更让我找不着北:蒙古人如何把南宋小朝廷追逐至崖山海葬,朱元璋又如何从元末乱世枭雄中摘取成功之桃诸如此类中国读者耳熟能详又觉得不行缺失的大事务,作者连一个字也没提。读完全书,我
6、略一算计,全书正文共10章260页,其中关于宫廷政治、朝代兴亡(即中国人传统史观)的内容只有2章38页,不到全书六分之一!作者把六分之五的篇幅用于具体考证论述幅员、经济生态、家族、物华、气象改变、信仰、迷信等等内容,与我们中国人传统思维中根深蒂固的帝王史观几乎不搭界。琐碎也就罢了,终归老外的探讨方法大有可取之处;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读完这本史书,却让我更找不着北。这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历史观。想想也是,像我这样从小读三国演义长大,上学又饱受阶级斗争史观教化的一代人,在我们过去的历史观中,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汹涌澎湃的农夫起义抗拒压迫的斗争史。后来,随着史观渐渐多元化,社会上也掀起一股股历史热,我们知
7、道了农夫起义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力气。但历史探讨方法论仍旧局限于传统正史范畴,加之充斥荧幕的帝王宫廷剧和历史畅销书的推波助澜,在我们的历史观中,中国历史好像又演化成一部王朝兴替、权谋斗争的历史。在这种历史观的长期浸淫下,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或多或少种下了一种帝王情结。因此,时下国人无论自身地位如何卑微、境况如何不堪,但只要一说起南海局势、洞朗对峙,人人立马声高八度成为环球时报的时事评论员,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茅庐者,近就算了。中国人祟尚读史以知兴替,老外可不这样看,他们更关注的是人类不同群体甚至个体与自然之间,在历史演进中的冲突、交互作用和发展轨迹,假如读过枪炮、病菌与钢铁会清楚了解西方人的史观。或许,相较则言,中国人的传统史观才更称得上是一种唯心史观吧?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