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辨方正位规划传统的秦咸阳轴线体系初探-郭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辨方正位规划传统的秦咸阳轴线体系初探-郭璐.pdf(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章编号l 10021 329(201 7)10-0086-08【中图分类号1 TU9842【文献标识码】Adoi10 1181 9cpr201 71013a【作者简介】郭 璐(1 986-)。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I修改日期】201 7-09-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 6082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 578279);李约瑟研究所劲牌中国科学与文明奖学金(The JingBrand Scholarships in ChineseScience and Civilisation)。基于辨方正位规划传统的秦咸阳轴线体系初探木RESEARCH ON THE
2、SPATIAL AXIS SYSTEM OF XIANYANG IN THE QIN DYNASTYBASED ON THE ANCIENT PLANNING TRADITlON OF REGIONAL DIVISlON ANDPOSlTlON DETERMINATlON郭璐GUOLu【摘要】秦都成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制王朝的都城,其城市建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但是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的不足导致了研究中的天然局限,亟需通过研究视野与方法上的重构来探讨新的认知图景。本文尝试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对先秦秦汉时期规划传统的研究和相关历史文献的佐证,推断“辨方正位”为秦都成阳重要的规划
3、设计方法之一,进而以“立中”与“定向”为线索,重新认识和组织文献与考古资料,辨识成阳以极庙与阿房宫为核心的轴线体系,以此为基础,勾画秦成阳都城建制的基本面貌。最终,阐释成阳轴线体系研究的方法论价值与对当代的启示意义。【关键词】辨方正位;成阳;轴线;都城建制ABSTRAC TAs the capital of the first unifiedChinese empire,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Xianyang in Qin Dynasty is of significant valuein the history of urban planningHowever,
4、its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s still ambiguous due to theinsufficient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archaeologicalfindings,thereby enforcing the breakthrough ofextant research visions and methodsThis paper is atentative response to this issue,from the perspectiveof urban planning,it firstly inferred that
5、 the methodof“Regional Division and Position Determination”was applied in the planning of Xianyang in QinDynasty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lanning traditionof preQin and Qin-Han DynastiesSecondly,therelated literature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findings were recognized and reorganized withthe clue
6、 of“Core EstablishmentandOrientationDeterminationto identify the axis system ofXianyang with the Polar Temple and Epang Palaceas the core,based on which,the organizationalsystem of Xianyang was revealedUltimately,boththe 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study are expounded as a concl
7、usionKEYWORDS:Regional Division and PositionDetermination;Xianyang;axis;urban organizationalsystem秦代(前221一前206)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天下一统的王朝疆域确立制度抟成奠定了此后两千余年封建帝制的根基。秦都咸阳。作为天下之都是秦代“政治与文化之标征“”1其都城建制在继承先秦传统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是,因为年代玄远存世文献均为秦以后人所著,且多已散佚不全长期的河道变迁、雨水冲蚀等又为考古发掘带来重重困难,“二重证据”的匮乏导致当代学者虽已展开大量有意义的研究但是若干关键性问题仍显得
8、模糊不清。这启发笔者通过研究视野与方法上的重构来探讨新的认知图景。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出发,基于对先秦秦汉时期规划传统的研究和相关历史文献的佐证推断秦都咸阳可能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而以此逻辑体系为线索重新认识和组织现有文献与考古资料最终获得对咸阳都城建制的新认知。1 “辨方正位”的规划传统与文献记载的秦咸阳轴线体系通过辨方正位的方法确立空间轴线是自先秦时期即已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规划设计手法;通过对史记秦始皇本纪的研究可知,秦咸阳分别以极庙与阿房宫为中心塑造轴线体系进而形成城市空间的主干i “辨方正位”应被视为秦都咸阳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方法。11 ”辨方正位”以确立空间轴线的规划传统中国历史上对方
9、向的辨认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相当一部分房屋和墓穴的方向非常一藩斟潜造n一可l兰zo乃m卷十五: ”将营宫室,必相其阴阳。所谓辨方正位以建国也。“都说明辨方正位作为一种重要的规划设计方法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和结构性的作用。辨方正位的核心在于以一点为中心辨明四方确立空间结构的控制线,也就是轴线。三代之时城市(如早期商代的都城偃师商城遗址)、建筑群(如夏偃师二里头遗址中的一、二号宫殿建筑)、单体建筑(如西周岐山凤雏村宫室遗址)等不同层次上已体现出明确的轴线。春秋战国时,各国都城或整体(如鲁曲阜)或局部(如赵邯郸、燕下都)都存在轴线。这些轴线往往串联起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系列空间要素成为各个层次
10、上的空间主干。辨方正位的过程首先是立中”,轴线是空间主干这一中点则是主干上的枢纽,是辨方正位建立轴线的起点。 (周礼地官大司徒): ”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乃建王国焉。”:。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城市的这一中心理所当然地为宫庙等核心建筑所占据。其次从中心点出发才能开展中所说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的工作也就是。定向”立足中心测定东南、西、北四正方位,沿特定方向确定空间发展的控制线此控制线串联起一系列的标志物形成空间主干。先秦诸侯国都城与西汉长安城等的轴线都体现了这一点。立中、定向的工作完成之后,才是的记载
11、,秦在统一天下、政治局面初定之时即着手建立都城咸阳新的空间格局以极庙为中心的东向与北向的轴线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在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前214一前21 3)的又一轮开疆拓土后,又建设了以阿房宫为中心的南向轴线,充实和拓展了极庙的轴线体系(表1、图1)。表1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轴线体系构建过程Tab1 Building process ofthe axis system ofXianyang recorded in the BiographyofEmperor Qin,Sift Ji时间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建设内容始皇二十六年 初并天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统一天下建立(前221)
12、帝国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始皇二十七年 天极。(1)确立中心前220) 自极庙道通郦山。 (2)建构东向轴线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成阳属之。 (3)建构北向轴线始皇三十三一 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西 拓展西南领土三十四年(前 北斥逐匈奴筑亭障以逐戎人。 巩固北部边疆214一前213) 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 (4)完善极庙北向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轴线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即甘泉宫之所 (5)延伸极庙北向始皇三十五年 在)堑山堙谷,直通之。 轴线(前21 2) (6)延伸极庙东向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轴线先作前殿阿房自殿下直抵南山。 (7)
13、建构阿房宫南表南山之颠以为阙。 向轴线这一轴线体系包括天下与城市两个尺度前者东到东海之滨的上朐,北到长城以南的九原长达上千公里但其并不代表着空间对位或者结构控制,更多的是观念中的空间关系;后者则在人的感知范围以内对城市与地区空间结构发挥着切实的控制作用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图2)。2 基于辨方正位规划传统辨识咸阳轴线体系历史文献勾勒出了秦都咸阳轴线体系的基本结构以辨方正位的规划过程即“立中“与九原甘泉咸阳宫极庙 席阿房宫 嗜南山图1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咸阳轴线体系构建过程Fig1 Building process of the axis system of Xianyangrecorded
14、in the Biography of Emperor Qin,Shi Ji7一署埠斟丁引驯引引副刻引驯引引引万方数据城市历史研究长城驰道郡治关卡秦疆域九原一k摹j攀- 。,毫蠢矽:警棼:、簟j7。 沔水 淮趋 图2秦帝国天下尺度轴线体系示意成阳宫秦宫室:j秦宫殿遗址密集区 ti夏汉宫室口汉长安城阿房宫成阳官 ;一j 兰池宫璜桥剿台宫社稷图3秦都咸阳主要宫室位置示意Fig3 Locations of main palaces in Xianyang”定向”为线索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及当代地形图进行综合比对与研究可以辨识出咸阳以极庙与阿房宫为核心经纬纵横的轴线体系,这是咸阳城市空间的主干。21 立
15、中:以极庙与阿房宫为核心夏商西周时期宫庙一体占据着城市的核心位置宗庙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行政场所和重大礼仪活动的举行地。 (墨子明鬼即有云: “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i大约到春秋时期,宗庙与宫殿开始逐渐分离, “寝以安身,庙以事祖”p共同拥有最重要的地位一般认为鲁国曲阜即以包含主要宫殿与宗庙的小城圈为中心形成南北贯穿全城的中轴线H1。在诸侯国时期渭北咸阳宫是咸阳最为重要的宫室,但是在始皇统一天下后着力营建的是新的宗庙极庙和新朝宫的前殿阿房宫固二者在作为天下之都的咸阳中居于最为重要的地位自然地成为了构建轴线体系的中心。极庙是秦始皇在都城咸阳为自己修造的生祠它
16、修造于始皇统一天下的第二年(前220),是向渭南扩建咸阳城的第一项重大工程 ,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极庙象征天极、咸阳宫象征营室天象中二星隔天河相对,现实中二宫也可能确实存在空间上的对位关系。极庙与成阳宫之间有横桥横桥是秦都咸阳沟通11号7南北的最为重要的桥梁。 引云: “秦于渭南有兴乐宫,渭北有成阳宫。秦昭王欲通二宫之间造横桥长三百八十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扩建咸阳宫的同时也扩建了横桥”副”裴驷中明确记载横桥在西汉长安城横门外三里,汉长安城横门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相小堡村西50m,横门外有一条南北向的大道遗址,在向北1 250m后为淤沙堆积不见路
17、土此处即应为秦汉横桥之所在”“。约略就在极庙与咸阳宫的连线上。自成阳宫向北抵泾水之滨有望夷宫。望夷宫是秦代重要宫殿, 卷一载其。北临泾水,以望北夷”,有护卫都城之作用。考古发现其位置有两个可能:(1)1 985年(中国考古学年鉴载其位于今泾阳县蒋刘乡余家堡东北的原畔”61;(2)记载其位于今蒋刘乡福隆庄例。前者的赞成者更多,事实上二者相距不远均在上文述及的咸阳宫片区的正北方向。将望夷宫、咸阳宫、横桥极庙一线南延则可达秦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在农业社会这就是立国之根本故而社稷向来被作为国家政权的标志。秦曾于咸阳修造社稷李斯在向二世上书表功时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5脚”。卷
18、五载: “汉初除秦社稷立汉社稷“云: “子午为经”,是空间的南北主干。子午谷当然不可能南北端直子午道路线也多有偏折如此命名应意在凸显其空间上的象征意义:卷十二引: 。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盖以子午为阴阳之王气也。”子午象征着王气,子午谷的地位非一般山谷可比。此外据,子午谷又有直谷之名。直者 。正见也叫1这样的命名方式正说明从地理位置而言,子午谷与城市核心聂家沟 慝姬家道沟t城基遗迹固建筑遗址J村庄公路测点图4秦都咸阳宫城垣范围及建筑遗址分布Fig4 Sites of palace wall and buildings in Xianyang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 5。lD门址一路土陡坎小路
19、+秦道路遗迹9一憎旧8一料呻辫斟H高浩垫弈簿嚣料_曦珂嚣潞礴讯彗莉万方数据区相朝对。综上可以看到一条以极庙为中心自泾水之滨贯穿关中平原中部直抵南山之麓的轴线从北向南连接望夷宫、咸阳宫、横桥、秦社稷、子午谷口等具有重要功能与文化意义的空间要素。对秦汉时期交通线路的考证也可为这一轴线的存在提供佐证:西汉甘露三年(前51),匈奴呼韩邪单于与宣帝先后南入长安其行程为甘泉宫一池阳宫一长平坂一渭桥一建章宫,望夷宫在。长平观道东叫”J68;渭桥当为横桥,建章宫在长安城西秦时交通线路与此应无太大区别,再加上前文提及的子午道可看出存在一条从渭北望夷宫经咸阳宫、横桥渭南宫庙抵子午谷口的交通线路起到了联系轴线各个部
20、分的作用(图5)。222极庙东西轴线秦都咸阳还存在一条以极庙为核心的东西向轴线。中的、 (秦始皇本纪与等的记载,秦悼太子,宣太后昭襄王及唐太后、庄襄王及帝太后均葬于此。骊山最高峰芷阳宫、东陵与极庙基本在一条东西线上形成一条东西向的轴线。从交通组织来看,联系东方诸国的函谷道与联系荆楚之地的武关道汇聚于骊山西麓霸水以东、芷阳宫附近的霸上”“过灞桥直抵包括极庙在内的城市核心区,也为这一轴线的存在提供了支撑(图5)。225阿房宫南北轴线以阿房宫为中心有南北向轴线。 载:阿房宫。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将考古发现与地形图进行对照,阿房宫前殿遗址正与秦岭沣峪口相对。而沣峪的东西两侧一
21、侧为这一段秦岭的最高峰麦秸磊海拔2886m)另一侧为海拔2671m的高峰可谓是南山之巅夹峙呈现出。门阙”的形式。又载: “先作前殿阿房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可见阿房宫有阁道直抵南山之下强化轴线同时与极庙也有复道相连形成贯通的系统。今天的考古发掘中并未发现阿房宫通往外部的阁道遗址一个很大的可能是,阿房作为新朝宫的前殿并未建成这一本在规划之中的道路体系自然也未落实或许在秦始皇的规划中还有更为宏大和完善的轴线体系(图5)。3基于轴线体系的秦咸阳都城建制推测关于秦都咸阳的空间结构,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有内城外郭说”、有宫城无郭城说1等等对于其空间范围等也有多种不同的观点o。在对作为空间主干的城市轴线
22、体系加以考证后可以对咸阳的都城建制加以重新审视。可以明确的是,秦都咸阳经过严密的规划设计并非是松散无组织的宫殿群。极庙作为两条轴线的交汇点是当仁不让的城市中心阿房宫作为新朝宫的前殿是次中心;从这两个中心出发的三条轴线为空间主干,联系咸阳宫、望夷宫、社稷、兴乐宫、芷阳宫、东陵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地位的人工建筑物,还将南山之巅、子午谷口、骊山之巅等突出且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自然标志物纳入人工秩序之中交通线路贯穿其中起到联系作用,形成一个有序有机的空间整体。当空间主干明晰后重新审视相关文献与考古材料帝都咸阳的都城建制也就自然浮现出来了。轴线贯穿城市中心串联了最为重要的建筑物,可以看出以极庙为中心旧朝宫咸阳宫
23、与新朝宫前殿阿房宫恰位于一个半径约20里。的圆周上,这20里以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室建筑一=姨哥潜造。一TY卫LAN兰zo刀Ev一呈c一2017甘第41讳艟10彗载:始皇三十五年(前21 2) ”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有学者认为所谓”成阳旁二百里“是指东西南北各50里之和。,核心区外围30里的范围恰好就是以极庙为中心,东西南北各50里很可能就是始皇所规划的“成阳之旁二百里内”的宫室密集区。除始皇陵之外的皇家陵寝也主要分布在这一范围内。这同时也是北山8、泾渭之交骊山、终南山所围合形成的自然地理单元的范围是关中平原中部最为开阔平坦的一部分
24、。此外,以这一片区为中心在关中平原的尺度上沿主要交通线路还分布有若干行宫苑囿(图6)。由此秦都咸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制王朝的都城的独有面貌便可得到勾画:中心突出而又向区域扩展,形态分散而又结构严谨规模宏大而又秩序井然。4 结论与讨论:历史轴线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与现实启发在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研究中,学者们运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的比照取得了巨大成果勾画出各个时期城市的基本面貌。但与此同时历史文献的留传与考古成果的获得有一定的偶然性且时间愈久远材料的破坏就愈严重,获取就愈困难难免会存在一些难以判断的盲点。这就引导我们在利用现有文献与考古材料的基础上转化思维模式,从城市规划
25、的视野来加以审视研究对象就不是历史记载与考古挖掘中孤立的”死物”而是那一时代活生生的现实是经过精心规划设计所形成的人居环境。在此研究视野之下应当首先认识到“中国古代的人居规划设计中蕴藏着丰富且极具智慧的观念理论原则和技术方法,它们构成了可与西方规划设计理论并驾齐驱的东方体系叫“可以通过对中国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挖掘较为准确地把握古代城市空间生成的内在逻辑进而将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相结合,按照规划设计的逻辑体系撇开偶然因素的干扰抓住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对于习见的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加以重新审视和整体分析从旧材料中建立新认识探讨城市建制的内在体系。当然,本文的研究只是建基于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有限重构的学
26、术推论,未来尚需结合更为准确的地理信息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进一步论证。除了学术研究中方法论探索的意义91、,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历史时期咸阳城市轴线和城市建制的研究对于今天城乡规划建设也具启发意义。秦都咸阳的主要建设范围恰与今天西安市和咸阳市市区相重叠,当前这一地区正处于城市用地扩张最快、城市建设规模最大的时期$如何保护与展示历史积淀的文化遗产如何引导地区空间合理有序地发展都是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秦都咸阳恢弘壮阔的历史轴线在今天仍有迹可循,应当将与之相关的历史遗迹视为一个整体而非孤立的文物点通过关键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建筑高度的控制视线通廊的保护、绿化廊道的强化等手段尽量保护并再现:而且因其与城市建成
27、区关系紧密,亦可在未来发展中与城市重要文化设施等的建设相结合伺机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世代传承、历久弥新的空间主干。与此同时,秦都成阳利用轴线体系组织大尺度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法对于今天迅速扩张的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具有启发意义可以特定建筑群或城市片区为核心,结合具有重要功能或文化意义的空间节点、自然地形中的突出标志等形成空间轴线,以空间主干组织各项建设塑造城市与地区的空间秩序。注释(Notes)公元前350ff-,秦孝公迁都于成阳,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继续以成阳为都,并大规模扩展,直至秦末。成阳作为秦都,历8君1 44年,经历了1 29年的诸侯国都城时期和1 5年的帝国都城时期。在秦始皇统一天
28、下之前的很长时期,成阳都是作为诸侯国的都城而存在的,本文的研究对象图6秦威阳都城建制示意Fig6 Urban structural system of Xianyang,一喾爨。丁引驯引引引驯引划引引引一I;一聃一万方数据U rb a n Hi sto rY St u di e s92譬l茹=l鲁甘l潜罐l壁毒I;兆或: “萧何成未央宫,何斩龙首山而营之”,考古成果也证实未央宫前殿台基是利用原生土的丘陵,在其四周和表面进行加工夯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未央宫:1 980-1 989年考古发掘报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96:1 5);长乐宫是在秦兴乐宫基础上改遣而成的,
29、其主要宫室位于西北角,基本与未央宫前殿同样位于海拔590m等高线位置,也就是龙首原的高端上【刘振东,张建锋西汉长乐宫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考古,2006(1 0):22-29,2】,宋人程大昌所绘龙首山图中也将未央宫与长乐宫均绘于龙首原之上;阿房宫遗址则主要分布于龙首原向西南延伸的台地上,台基并非全部人工夯筑李毓芳,孙福喜,王自力,等西安市阿房宫遗址的考古新发现考古,2004(4):3-6。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栽秦孝公十二年(前5 5 0)“筑冀阏宫廷于成阳”。三辅黄图序载秦惠文公时“取岐雍巨材,新作宫室”。三辅黄图卷一成阳故城: “始皇穷极奢侈,筑威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
30、居。”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 959年版将此断句为“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成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从考古发现来推理,阿房宫距离渭河较远,不可能直接从此渡渭,但是以其为起点再转而到其他位置渡渭是可能的,故而有本文的断句方式。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由关中前往汉中, “从杜南入蚀中”。胡三省注资治通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都据司隶校尉杨君盂文石门颂序所载“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认为“蚀中”即为子午谷。水经注沔水中也记载张良护送刘邦去汉中途中烧绝的栈道为子午道上的“蓰阁”。此事见汉书卷八宣帝纪、卷九四匈奴传下,宣帝纪戴: “三年春正月,行幸甘采,郊
31、泰畸,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猾来朝,赞谒称藩臣而不名。赐以玺绶、冠带、衣裳、安车、驷马、黄金、锦绣、缯絮。使有司道单于先行就邸长安,宿长平。上自甘采宿池阳宫。上登长平阪,诏单于毋谒。共左右当户之群皆列观,蛮夷君、长、王、侯迎者数万人,夹道陈。上登渭桥,威称万岁。单于就邸。置酒建章宫,飨赐单于,观以珍宝。” 史记卷五秦本纪:昭襄王“四十年悼太子死魏,归葬芷阳”;昭襄王“四十二年,安国君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阳郦山”。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昭襄王享国五十六年,葬芷阳。”史记秦本纪:孝文王立“尊唐八子为唐太后,而合葬于先王(昭襄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芷阳。”史记卷八五吕不
32、韦列传: “始皇十九年,太后薨,谥日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芷阳。”主要有三种观点:一说认为秦都成阳主要在渭北,如今虽部分被渭河冲毁,但主要部分仍留存(参考文献1 4);一说认为秦都成阳主要部分位于渭水之滨,如今已被冲毁(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 979);一说认为秦都成阳应包括渭河两岸的广阔地域,但对于具体的范围仍有不同认识【参考文献7;时瑞宝秦成阳相关问题浅议人文杂志,1 999(5)。此处的“里”指汉里,合41 75m,详见:陈梦家亩制与里制考古,1 966(1):56-45。李令福指出: “史记所谓成阳旁二百里,不是指以成阳宫为中心向,i-200里为半径的范围,即我认为成
33、阳旁二百里指东西南北各50里之和”(李令福秦都成阳西安:西安出版社,201 0:80)。只是他认为成阳的中心是成阳宫,与本文观点不同。北山是对关中平原北面诸山的惯常称呼。资治万方数据通鉴卷二二九唐纪载:唐建中四年(785),朱池攻奉天(今陕西乾县), “李怀光自蒲城引兵趣泾阳,并北山而西败洮兵于醴泉”,即此。1 978-201 1年,西安市的建成区面积,L95km2增长到了41 5km,市区人口从21 01 5万增长到56877万(西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西安统计年鉴201 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 2)。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一趋势仍将继续,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201 5年印发
34、的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到2020年陕西省城市空间将达到2520km2,较201 0年增长589(详见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http:WWWshaanxigovcnuploadfiIeztgnqghpdf)。参考文献(References)1 王国维观堂集树M】北京:中华书局,2006:451WANG GuoweiCollected Works of GuantangM】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2006:45 12 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FENG ShiAstronomy and Humanities in Anc
35、ient China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6:65 高诱,毕沅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96:28GA0 You,引YuanLU shi ChunqiuM】Shanghai: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 996:284 曲英杰古代城市【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70qu YingjieAncient CitiesM】Beijing:Cultural RelicsPress,2005:70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 959SIMA qianSh
36、i JiM】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9596 聂新民秦始皇信宫考J】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 991(2):2028NIE XinminTextual Research of the First Emperor ofqins Xin PalaceJ】Research on the Mausoleums andTerra-cotta Warriors of qin,1 99 I(2):20-287 王学理成阳帝都训M】西安:三秦出版社,1 999WANG XueliThe Imperial City of XianyangM】Xian:Sanqin Press,1
37、 9998 刘致平西安西北郊古代建筑遗址勘察初记J】文物参考资料,1 957(3):5-I iLIU ZhipingSurvey of the Architectural Sites in theNorthwest Suburbs of XianJ】Reference Materials ofCultural Relics,1 957(5):5-1 I9 何清谷关中秦宫位置考M】秦文化论丛(第二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 995HE qingguStudy on the Locations of qins Palacesin GuanzhongMCulture of qinV01Xian:N
38、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 9931 0徐卫民秦都城中札制建筑研究【J】人文杂志,2004(1):1 45-1 50XU WeiminStudy on Eitual Architecture in the Capitalof qin DynastyJ】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2004(1):145-1 5011刘瑞秦信宫考试论秦封泥出土地的性质【M】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蝙辑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5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 998:57-44LIU EuiStudy on qins Xin Palace:The Character of
39、Excavated Site of the Sealing Clay Jn QinMEditorialDeDartment of Journal of Shaanxi History MuseumJournalof Shaanxi History Museum,V01VXian:NorthwestUniversity Press,1 998:57-4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阿房宫考古工作队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勘探与发掘【J】考古学报,2005(2):205256,245256Epanggong Palace Archaeological Team Jointly Or
40、ganizedby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CASS,and the XianMunicip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nd the Preservation ofAncient MonumentsArchaeological Prospection and Excavationof the Anterior HaU Site of the Epanggong PalaceJ】ActaArchaeologica Sinica,2005(2):205-256,245-256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都成阳考古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
41、04:1 4Shaanxi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Archaeological Report ofqins Capital XianyangM】Beijing:Science Press,2004:44刘庆柱论秦威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J】文博,I 990(5):200-21 1LIU qingzhuOn the Layout of Xianyang in qin Dynasty andRelevant IssuesJ】Relics and Museology,1 990(5):20021 15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HE QingguAnno
42、tation of Sanfu HuangtuM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2005I 6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 985M】北京:文物出版社,1 985:250Chinese Society of ArchaeologyChinese Archaeology Almanac1 985M】Beijing:Cultural Relics Press,1 985:250I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汉礼制建筑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222-224Institute of Archaeology,CASSRitual Architecture Sit
43、esof Western Hart DynastyM】Beijing:Cultural Relics Press,2005:222-2241 8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81:654xu Shen,DUAN YucaiAnnotation of Shuowen JieziM】Shanghai: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1 98 1:6541 9刘庆柱三秦记辑注M】西安:三泰出版社,2006:64LIU qingzhuCollections and Annotation of Sanqin JiM】Xian
44、:Sanqin Press2006:6420张海云芷阳遗址调查简报【J】文博,1 985(3):5-1 5ZHANG HaiyunBrief Report of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inZhiyangJ】Relics and Museology,1 985(3):5一I 52I张海云,骆希哲 秦东陵勘查记【J】文博,I 987(3):1 61 9ZHANG Haiyun,LUO XizheSurvey of Qins EastMausoleumsJ】Relics and Museology,1 987(3):1 6-I 922辛德勇论霸上的位置及其交通地位【“陕西
45、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I 985(1):1 25-1 28XIN DeyongDiscussion on the Location of Bashang and ItsTransportation StatusJ】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1 985(1):1 25-1 2825吴良镛中国人居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481WU LiangyongHistory of Chinese Human SettlementsM】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Building Press,20 1 4:48 1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