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研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研究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内容及特点 (一)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要素 在涂尔干教育理论中,道德被定义为规范行为使之符合预先制定的原则的一整套体系,旨在把个人行为的随意性消除,使得其行为达到规范标准。道德的持续性决定了其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出现变化。纪律精神是由人的道德生活产生出来的,具有常规性和权威性,以道德权威为遵守准则,以此对人的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在涂尔干看来纪律精神中的常规性要素能够让人们在环境相似的情况下获得相似的举止行为和能力,为习惯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同样也是道德的前提。因此,在涂尔干看来,纪律能够使人们在某一条件下的行为更具有规范性。纪律精神的权威性相比
2、常规性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强大的规范作用就是因为权威性而存在,它的存在与纪律精神的存在是紧密相关的。权威性同时也被涂尔干定义为道德最为突出的本质,只有以纪律的权威性为制约人们才能使得自己的行为规范合乎道德的要求。人们对于欲望的追求与道德是背道而驰的,在欲望的不断膨胀与道德相冲突的时候,正是纪律的权威性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使得道德规范具备了真正的力度。权威在一定意义上要比人们的良知要高,是人们共同承认的规范准则。当社会需求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道德规范。 (二)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 道德教育内容的社会性。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的典型特点就是社会性,以社会为中心。其教育理论建构的出发
3、点是社会立场。在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中,社会性是永恒不变的特点。社会与个人是社会性的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涂尔干的著作人性论中就指出社会性是融合社会和个人行为的一种特性。社会是超出我们自身特性的,相比于社会而言,自身要低于社会,因此社会存在于每个人之间,与个体的关系即是内存于个体,又是独立于个体的。道德教育的权威性。纪律不同于情感或者道德,它并不表达人的内在,从本质上来讲纪律是外在于人的约束性的,不内在于个人而是高于个人,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改变它。涂尔干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遵从规范对其约束性没有对抗,正是因为强制性的存在。人们对规范的服从性并不是因为其
4、兴趣爱好,更不是因为规范能够传达出吸引力,恰恰相反,是因为规范的强制性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使其不能任意妄为。涂尔干的教育思想中,重点强调了顺从在稳定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然而顺从并不是所有人意志的体现,因此要想实现社会秩序的顺从就要依靠权威依靠强制性的存在。 (三)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积极意义 理性化。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一方面对传统的道德教育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也对道德教育进行了重新的确立。其中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对过于神圣化的批判,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对人性的自由发挥限制过大,人们必须无条件服从道德准则;其次批判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激情,脱离了现实生活的传统道德教育准则在
5、实际运用中没有良好的说服力和效果,因此也得不到广泛的推广。自主性。在涂尔干看来,道德的纪律精神和牺牲精神主要是由各种行为规范组成的,道德精神本身就有自主性,因此把规范强制施加到个体身上,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道德的确立应该以对规范的理性认识为基础,全面了解道德规范,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行为准则,才能使民众自觉遵守道德准则。科学是一切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道德的确立中也要以自然发展规律为准,应该促使人们对道德的起因和功能进行全面的了解,把自身利益与道德功能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得人们理智科学地服从规范。在道德领域也会出现一些矛盾,当面对这些矛盾时,应该寻求两者的契合点,努力调和矛盾双方,要意识到完全的
6、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是相对的。 二、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在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提出之初,法国的教育界曾经掀起一场巨大的反响,被一度认为开创了道德教育先河,正是从社会学角度着手的道德教育研究促使道德教育社会学理论这一全新理论的形成。上世纪,包括精神分析派、认知结构心理学等在内的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大都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社会情境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涂尔干打破了这一僵局,使得社会学和道德教育思想相融合。它的社会学知识也使我们意识到道德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更是一个具体的实践活动,道德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对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对我国的德育工作开展,德育理论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参
7、考价值。 (一)在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价值 在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中,就道德教育的实践手段来说,学校是最好的教育环境,与道德教育的现代模式中忽略学校在开展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相比,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从孩子的教育角度出发,把学校作为开展道德教育的最佳环境,涂尔干认为当代学生的成长时间大都是在学校完成的,因此学校就成为维护学生道德教育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对象。与学校的主体作用相比,家庭的溺爱式教育方式在道德教育开展中并不完善,家庭教育只是孩子的情感寄托,不能作为开展道德教育的主体环境。儿童必须在成长中学会遵守道德规范,学会约束自己的欲望,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而这一思想上的成长过程是要在学校中完成的,要
8、把这一过程当做一种训练,要在训练中弥补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和缺陷。学校作为一种中介组织其主要职能就是把个人和社会联系起来。在学校中常见的对从属集体和为集体牺牲的观念正是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为了形成集体牺牲自己的观念,首先要具有的就是集体感,把集体性作为日常行为的首要法则。而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集体,其中又会有班级等不同层次集体的出现,因此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开展就要重视学校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学校中的奖惩措施对儿童进行基础的道德教育。针对现代模式的道德教育出现的弊病,涂尔干的道德教育从集体主义出发,重新审视了集体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具有良好的实际操作效果。 (二)在加强公民道德
9、建设中的价值 涂尔干认为道德的社会化与道德的内化是紧密相关的,在涂尔干道德理论中,内化的概念指的是社会意识和个人意识之间的转变,社会具有独立于个体的特性,因此当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人意识的时候,也就实现了意识的内化。涂尔干的著作道德教育中虽然没有对道德内化过程的模式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其对道德三要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在本质上也就是道德行为规范逐渐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当个体持续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直到形成固定的习惯,那么也就实现了道德内化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自律与他律之间是有直接矛盾的,个体的欲望驱使行为会逐渐产生违背社会道德的现象,这就需要道德规范的他律作用。
10、纪律能够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范围,只有依靠纪律才能克服自身的欲望,一旦失去了纪律的约束,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就会降低,也就无法获得绝对自由和相对自由,通过不断的道德规范实践,只有完成了规范才能得到自由。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就会具备一种养成行为习惯的能力。涂尔干认为,作为公民道德的两个主要内容,他律和自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作为道德的一种特殊形式,公民道德也是他律与自律相互转换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涂尔干的著作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一书从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入手,对政治形式与公共道德形式之间的特殊关联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对公民道德的规定范围进行了定义,也就是公民与国家之间互相赋予的义务。公民道德的两个
11、基本属性就是他律与自律,群体把权威施加到个体身上的方法就是通过强制施压,并按照特定的思维方式对个体进行思维塑造,使之形成行为习惯,以此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过程。在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把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作为重中之重,使得两者实现统一。 (三)在道德教育理论建设中的价值 对于强制和灌输在开展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涂尔干采用了批判性吸收的态度,他并不对此全盘否定。他的出发点是社会学的理论,他认为针对学生这一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念并不完善也不成熟,因此对于完全实现自律是不现实的,自律的形成本身就是有一个他律转化的过程。采用强制的手段迫使学生接受一些他们不愿接受的道德规
12、范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虽然这样的方法并不科学,却是最有效的。社会对于公众的道德意识需求与个体自身的欲望是有差距有矛盾的,而学生是自律性比较差的一个群体,如果不能通过强制、灌输等一些强迫性措施将道德意识施加给学生,学校就不能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现代化公民,也就不能完成其教书育人的使命。所以这一强制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却是必要的。对于这一灌输行为,是有特殊针对对象的,并不能对所有的公民一概而论,只有针对某一特定年龄段的学生才能使用灌输的方式,这样的灌输是有积极性的,意义重大的。事实上,在涂尔干的思想体系中,自主的精神也是解决灌输与反灌输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反对灌输曾经作为世纪的西方道德教育的现代模
13、式的主题,在实际中,其并没有正确意识到灌输与反灌输在实现道德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实际作用,单纯地为了反对灌输而反对,不能从实际问题出发也就导致了学生极端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泛滥,这对道德教育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这一结果的出现是脱离实际空谈反对灌输导致的,无论是灌输还是反对灌输,都要在其特定的背景环境下进行。 三、结语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在提供了意义显著的当代价值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涂尔干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于道德调控社会的作用给予了过高的评估,没有把社会的其他要素考虑在内,在实际中,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很明显。此外,在对个人的研究中,把人的社会性和集体性放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却将个人的
14、心理特征忽略在外。因此,在对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做到批判性吸收,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力图实现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的融合,归根结底还是要立足于中国的现阶段国情,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在实际运用中实现理论结构的完善和整合,充分把握我国社会的道德现状,创新出具有实用意义的道德教育新模式,全面实现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本文来自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宁英烈郑忠平工作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