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日》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春日》诗词鉴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春日诗词鉴赏春日诗词鉴赏春日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采清香,巡古苑,竹冷翠微路。斗草溪根,沙印小莲步。自怜两鬓清霜,一年寒食,又身在、云山深处。昼闲度。因甚天也悭春,轻阴便成雨。绿暗长亭,归梦趁飞絮。有情花影阑干,莺声门径,解留我、霎时凝伫。译文翻译我采摘花朵,闲逛在古园小径,浓密的青竹使我感到有些清冷。少女们曾在溪头斗草春游,那里的沙土地上还留有清楚的小脚印。我突然感到自己有些可怜,如今已经是苍苍两鬓,又是一度寒食来临,我却孤零零一个人,在这云山深处辗转飘舞。白天无聊我出外闲逛闲行。不知为何老天爷也这样吝啬春天的芳景,方才只是轻阴,不久就变成细雨 。阴暗的天色中,只见浓郁的绿荫遮掩着长亭
2、。我思乡的梦魂随着那些柳絮翻飞迷 。栏杆上摇曳着多情的花影,门口又传来宛啭好听的莺声。它们仿佛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在劝慰挽留我片刻留停。于是我又停留下来,细致听着。注释说明龟溪:水名,在今浙江德清县。德清县志:“龟溪古名孔愉泽,即余不溪之上流。昔孔愉见渔者得白龟于溪上,买而放之。”古苑:即废园。翠微路:指山间青翠的小路。斗草溪根:在小溪边斗草游戏。莲步:指女子脚印。因甚:为什么。悭(qin)春:吝惜春光。悭,此作苛刻解。凝伫:有所思虑或期盼,久立不动。诗文赏析此词是作者客居龟溪村,寒食节巡游一废园时所见所感而作。词的上片写游园。开头三句点题,写废园风景。“幽”、“古”、“冷”三字,将废园的特征尽
3、现。“斗草”二句见景生情,自伤身世。“自怜”三句,抒游园之感。下片写归思离愁和对废园的顾恋。“绿暗”两句,写“归梦”萦怀,不说柳絮引发归思离愁,却说归梦追逐柳絮,围围着柳阴绿暗的长亭漂浮,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凄清冷寂。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分析:“此首游园之感,文字极疏隽,而沉痛异样。起记游园,次记园中所见。“有情”三句,收合游字,化无情为有情,语挚情浓。全词写景清丽有致,抒情宛转清畅。从词题看,此词是吴文英作客龟溪,在寒食节春游时所写。龟溪在浙江德清县,古名孔愉泽,即余不溪之上流。而废园,是当地一个荒芜冷落的地方,本已被词人遗忘,但词人却在这繁华衰歇之地度过了寒食节。废园地也曾有过繁华兴盛的时候,
4、身处其中,自然会生出今昔盛衰之感,由此作者又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二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词人黯然的思乡之情就是在四周清幽的环境描写中逐步流露出来的。词的开篇即写废园之景。词人进入园中,但见野花自由地散发着清香,引他伸手去采摘;丛竹掩映的小径,由于人迹罕至而长满青苔,显得那样清冷凄寂。这样的景色,不用明言,即是一个废园之景,梦窗未用“废”字而写出荒废之景,是其高超之处。词人闲逛来到龟溪之畔,四顾无人,但是沙滩上却留着女子的脚印(小莲步),还有很多弃掷在地的花草,春来废园亦不是无人光顾,散落的花草和女子脚印这充溢人间气息的景象引起人的诸多遐想。也使作者意识到由于是寒食节,当地女子曾来这儿春游斗草。寒
5、食节春游斗草是当时习俗。眼前所见,引起作者一系列的遐思。自己远别亲人,客居他乡,逢此节日,不能不触动愁绪,由此又引出下面“自怜”三句词意。“自怜”三句含有三层意思。作者此次重来德清,已是晚年,所以有两鬓花白、韶华不复之叹,此其一也;逢此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有光阴似箭之叹,此其二也;反躬自审,身在他乡,徒增两地相思之叹和飘舞之苦,此其三也。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真可谓百感交集了。换头接着写词人在园中之所见所感。“昼闲度”三字写出词人一人身处废园,内心无限的孤寂和无聊。这是由于春天气候多变,突然间小阴成雨,因此埋怨天公不作美,为何如此吝惜春光,使人不能尽情游赏。无聊之余,思乡之念倍增,正如唐代无名
6、氏杂诗所道:“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这也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罢。此处虽然是写天气阴雨无常,但却上接“云山深处”,下开“归梦”,贯穿思乡之情,亦非闲笔。雨丝风片,引出归梦,接着以想象加深词意。归期无定,一片乡情只能寄予梦中,但幽思飘渺,如同随风轻飏的花絮;自己的归梦也仿佛悠闲漂浮在绿荫满地的长亭路上。一个“趁”字极言归梦之切。寒食节是在异乡的龟溪废园中度过的,废园景色虽“废”,但词人却备感亲切,因为是废园陪伴诗人度过了这个节日。结尾,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如杜甫春望诗所云“感时花溅油泪,恨别鸟惊心”,即是将无情之物化为有情:在词人眼里,那阑干边扶疏
7、的花影,小门畔宛转的莺啼,却仿佛满含情思,其中不仅有对思乡游子的劝慰,还有殷勤的挽留;使得词人伫立凝思,久久不忍离去。这样的结局,别开生面,不仅将题意交代清晰,同时又点出园虽废而仍能在游子心头留下美妙的回忆,因此也就更加耐人寻味了。春日诗词鉴赏2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穷无尽的风光面貌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注释春日:春天。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寻芳:游春,春游。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河边。光景:风光风景。等闲:平常、轻易。“等闲
8、识得”是简单识别的意思。东风:春风。创作背景这首诗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而依据作者生活的年头推算出这首诗创作之时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泗水游春不是实事,而是一种虚拟。作者也从未到过泗水之地,而此诗却写到泗水,其缘由是朱熹潜心理学,心仪孔圣,憧憬于当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于是托意于神游寻芳。因此此诗其实是借泗水这个孔门圣地来说理的。赏析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时;“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一句中分三层叙说,特殊是以“泗水滨”结穴,是作者的有意支配。“寻
9、”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描写欣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无边光景”逆承首句“胜日寻芳”,说寻芳的结果。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面貌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这里不做细碎描写,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贴,而是从极广阔的空间落笔。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详细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简单分辨的。意谓胜日寻芳,本不期望有无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簇新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面”,把春气、春景形象化了
10、,拟人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相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详细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风面”,远承“无边光景”,对偶修辞,意象色调剧烈。诗以“总是春”收绾,逗落到“春日”上。从字面上看,这首诗似乎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行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无边光景”所示空间极其广阔,就透露了诗人膜
11、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朝气、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超之处。春日诗词鉴赏3古诗原文西湖春色归, 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 东风落如糁。参军春思乱如云, 白发题诗愁送春。遥知湖上一樽酒, 能忆天际万里人。万里思春尚有情, 忽逢春至客心惊。雪消门外千山绿, 花发江边二月晴。少年把酒逢春色, 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 惟有东风旧相识。译文翻译春天使者姗姗前来访问,西湖水面换上绿色衣裙。漫山遍野捧出七彩热忱,花风落地一样唤人兴奋。春来了,参军思绪乱如云,白发人,最怕题
12、诗送青春。我知道你摆好了湖中酒席,等待着老挚友来开怀畅饮。遥遥万里你捎来一片春情,每到春来我暗暗感到心惊。冰雪消融,门外千山碧绿,繁花争妍,江边二月多晴。还记得,少年时,迎春畅饮,到如今,春草绿,两鬓如丝。他乡作客,物态人情各异,东风情意,年年难舍难离。注释说明西湖:指许州(今河南许昌市)西湖。谢法曹:即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属福建)人。当时在许州任司法参军。宋代州府置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等属官,统称曹官,司法参军即称法曹。归:回去,指春光将逝。绿于染:比染过的丝绸还绿。烂不收:指落花委地,难于整理。落如糁(sn):碎米粒,引申指散粒状的东西,诗中形容飘落的花瓣。参军:指谢伯初。天际
13、万里人:诗人自指。殊:不同,引申为“生疏”的意思。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景祐四年(1037年)。景祐三年(1036年)十月,诗人因为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和范仲淹对保守派的斗争,写信痛斥保守派谏官高若讷,被贬谪为峡州夷陵令。友人谢伯初从许州寄诗劝慰他,他便写了这首诗作答。诗文赏析诗的前四句“西湖春色归, 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 东风落如糁。”写许州西湖春景:春来波绿,群芳烂漫,明媚旖旎,景致醉人。接下由景及人,转写诗友殷勤多情,特从这漂亮的地方寄来美妙情意,点明这首诗是回赠之作。“参军7春思乱如云, 白发题诗愁送春。”写诗友虽已自发苍苍,但仍多愁善感,春思如云。谢伯初赠诗中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
14、到春乱如云”之句,诗人特殊观赏,故化用其意,描摹诗人白发多情,寥寥数笔,却非常生动传神。“遥知湖上一樽酒, 能忆天际万里人。”想象诗友独酌湖上,静默思念远方被贬的自己。读诗至此,方知前面写景用意并不仅仅在于咏叹西湖的自然风光,更是以美景烘托诗友的美妙情意。句中“天际万里人”是诗人的自称,暗寓自己被贬夷陵的遭受,同时将内容奇妙引向自己胸臆的抒发。“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许州、夷陵两地相距遥远,又有山川阻隔,故诗人对诗友“万里”寄诗,传递春的消息和真挚友情激烈不已,但同时因身遭斥逐,心情凄惶,忽睹春景,不禁心头震颤。门外绵绵远山残雪融尽,绿装重换。二月晴朗的阳光下,江边红花正争相吐艳,
15、如此来去匆忙的春天,让人感叹如梭的光阴和稍纵即逝的美妙年华。诗人触景伤怀,蓦然回首:从前把酒对春、风流倜傥的少年,如今而立刚过,却已是鬓发苍苍。明显,一个事业、生活正在蓬勃向上的得意之士,是不太可能如斯身心俱老的,只有历经磨难者才每每会回味过去的大好时间。“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在这贬谪之地,诗人眼甲的一切都是那么生疏、冷淡,唯有岁岁年年按时相伴的春风仍是那么熟识、亲切,似在劝慰一颗孤寂的心。诗到此戛然而止,但意犹未尽,令读者回味无穷。全诗以春为线索,既有对景物的描绘,又有诗友形象的勾画和对原诗的化用l既有感于诗友的真挚睛怀,又低徊于自身的遭际,诗情沿这一线索逐层绽开,前后承转不着
16、痕迹,使诗篇情韵幽折,是一首酬唱诗的佳作。另外,诗人多处描摹明丽春景,虽有以明朗之景反衬其忧苦之心,今昔之感的用意,但那种或虚或实的反复咏叹,更多的是使诗篇交织洋溢着令人沉醉的气氛,一折一扬的处理,使诗之色调也显得多变而迷人,诗之内涵也更加丰富,绝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咏春主题上。全诗结构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层次分明,而接转自然,语言明白晓畅,体现了欧诗的基本特色。春日诗词鉴赏4古诗原文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洒胭脂雨。译文翻译漂亮的春光映入眼帘,春日东风总是将繁花吹散。几重烟雨朦胧,只有这些娇弱的花朵难以庇护。梦里总是时时常出现起
17、旧时故国的道路。春天反复无常,在那杜鹃泣血的地方,分不清落花染红的是春雨还是眼泪。注释说明此词原题为点绛唇春闺,后代编者王昶等人为拔高陈子龙这首词的思想而作了修改。王孙:对尊礼、思慕者的称呼,如淮南小山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这里疑指鲁王、唐王。诗文赏析此词见于陈忠裕全集,借惜花怀人,寄予亡国哀痛与复国希望。正如题中所示,此词是写“春日风雨有感”。“春日风雨”,是当时所处的环境、节候和气氛,而“有感”则是寄离词人的感慨和情怀。词之起二句,先扬后抑。此时词人举目所见,是“满眼韶华”,一片春光。继而东风乍起,落红遍地。这一顿挫,表现了自然界的改变,从而也折射出时代的改变。陈子龙生当明清易代之际,
18、对明王朝怀有深厚感情。在他看来,明代江山无限美妙,正如满眼韶华。可是清兵南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如同骤起狂风,将万紫千红摧残殆尽。在这里,词人用的是比兴手法。“韶华”(春光)和“红”(花),代表美妙事物,代表他所酷爱的明代江山和明代人民;而“东风”则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也隐喻清兵的南下,“东风”一辞作贬义者,古已有之,如陆游钗头凤“东风恶,欢情薄”,此处只是移用于词人所憎恶的事物罢了。下面二句,以“几番”照应前面的“惯”字。说明东风之摧残百花非止一次,而是常常如此。“烟雾二字,补足前句未及写出的“雨”字。春天的风雨连绵无尽,经常呈现烟雾迷漫的状态。在东风肆虐、烟雨茫茫的天气中,百卉凋残
19、,一片凄凉,于是词人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只有花难护!”前几句造足蓄势,至此词人的感情迸发而出,力抵千钧。在生活中,他奔跑呼号,诞生入死,力求挽救明朝的危亡,结果毫无效果。因此这一句正是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的亡国之痛。下片宕开一笔,径写对明王朝的系念,但在词的意脉上仍与上片紧密相连。词人在白天看到风雨摧残的落花,到了晚上便自然联想到惨遭践踏的故国。“梦里相思”一句,为艳词中常语,然而此处用以表达爱国之情,却特别深刻而又贴切。“王孙”一辞,通常被理解为贵族子弟,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这里的本意却更接近杜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
20、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少数人如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抗拒。此处作者对明代王孙魂牵梦萦,事实上是将复兴明代的希望寄予在他们身上。可是梦醒之后,依旧风雨如磐,落红成阵。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他不得不发出“春无主”的哀叹。结二句进一步渲染出这种悲伤心情,哭出了国家将亡的忧思。句中的“杜鹃”,又名杜宇,相传是古蜀国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它隐于西山,日夜悲啼,口吻经常出血。后人常用杜鹃啼血借指失国之痛。这里说“泪染胭脂雨”系由“啼血”转化而来,则杜鹃悲鸣时流出血泪,洒在飘飏落花的风雨中,红雨满天,景象壮美而又凄惨。词人若非怀有深仇惨痛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的。用“胭脂”形容雨中落花,前人有杜甫的曲江
21、对雨“林花着雨胭脂湿”;而用以兼喻泪水的有李煜的乌夜啼“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陈子龙则将这些故实融会贯穿,自铸伟词,给予新意,令人读来便觉有更深刻的意蕴和更剧烈的美感。陈子龙比较重视诗词的寄予,他曾说过他之作诗是为了“忧时托志”(六子诗序)。此词形式上虽“风流婉丽”,但词人借以“忧时托志”则与其诗作是一样的,阅读时须透过绮丽的表面,去体会深永的内涵。春日诗词鉴赏5古诗原文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译文翻译羁旅者的心中已充溢愁绪,更何况春光正好却离群索居。青翠的枝条交织倩影摇曳,碧绿的湖水荡开圆圆的涟漪。游戏的鱼儿成双结伴
22、相顾恋,遨游的鸟儿云里霞端把友觅。何时不在苦苦相思忧愁无语,值此春日更将乡友怀思惦记。注释说明旅心:指羁旅在外的愁思。恨:缺憾,不满足。离群:远离挚友。结:交叠。圆文:文,同“纹。水中涟漪。两相顾;指游鱼在水中相互游戏眷恋。半藏云:指鸟儿在高空中若隐若现的姿态。悯默:悯,哀伤。因伤而缄默。江淹哀千里赋:“既而悄怆成忧,悯默目伶。”是日:此日。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梁武帝天监年间(502年)。当时作者只身孤处于万里之遥的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广州)任太守,经常渴望能与家乡的知己把晤,以慰友情乡愁。 所以春日写诗,遥寄乡友,以抒发怀念之情。至于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因资料不足,已无法确定。诗文赏析一至二句直
23、抒客居他乡,至春不归,远离挚友的思念之情。叙述自己羁旅在外,本已多恨,现在又逢春天来到,自己仍是独处异地,无法回去与知己乡友团聚,因而更是恨恨难平。一个“恨”字感情色调浓重,表达了对去家为官的厌倦和思友之深切。“春”字点题,并引出下面的景物描写。三至六句描写诗人所看到的翠枝绿水、鸟飞鱼戏的春景,这是一幅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壮美画面。刻意描绘“春日”景象,是全诗的精彩所在。“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写春的静默,并映照出诗人的孤寂。“结”字用得很精妙,将视线由实引向虚,又由虚来反映实,虚实相连相衬,层次分明。“散”则用得很伸展,以层层涟漪来反映水之宁谧、稍微、柔软而又有节奏。诗人肯定对大自然的深
24、思和无声的叹息有所共鸣。这二句造语自然,对仗工巧,很能体现诗人锻词炼句的功夫。“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诗人写鱼和鸟,多么亲昵、愉快而又自由。“戏”和“游”互文见义,突出了鱼和鸟的欢快。“半藏云”,“半”字用得也很精妙。是指鸟儿飞得很高,在云中忽隐忽现。这二句的视点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同时也在把眼前的春的活泼引向一种虚幻的境界。这里呈现着的,是一幅青山绿水、鸟飞鱼跃,充溢朝气活力的春景图。本应令人心旷神怡,尽情游赏,而诗人想的是连鱼鸟也结伴同游,相互快乐,何况我们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自然就触景生情,想到家乡挚友,犹如他们一道流连于春景之中:或登山远眺,神州大地,万紫千红,尽收眼底,或临江垂钓,
25、桃花鱼汛,鱼肥蹦跳,定能满载而归;或游园观景,阳春烟景,大块文章,饮酒赋诗,必有佳作。只有这样与挚友一同快乐,才是春日里真正的快乐。由此,这四句景物描绘实际也完成了诗人心境的写照。七至八句对挚友直述,现在是惦念您的时候。既点明白景物描写的意义,又呼应了诗的开头。“何时不悯默”,实际是开头“旅心已多恨”的某种重复,只是换作了反诘语气。“多恨”是一种直叙心愿的说法,“悯默”还见出某种神态的刻画。“是日最思君”,语气凝重,情深意长,令人慨叹。这两句说,我旅居在外,与家乡挚友分别,无时无刻不在静默不语地为此而忧愁,况今日面对大好春光,不能与之共赏,多么惋惜,对您更加无比地惦念。这是本诗的主题,也是诗人寄诗乡友的主要目的。诗人恨为春至而添,思因景触而深,首尾合作一意。中间点染春日物色,翠枝、绿水,纯然景语;戏鱼、游鸟,寄思于物。语不在裕,却能写出景物撩思万般,使首尾珍重语自然有着落。王维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亦仿佛与这首诗末联有所通会。第17页 共17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第 17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