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_杨林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_杨林华.docx(4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硕士学位论文 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以广东省农村扶贫实践为例 论文作者:楙榫 指导教师:饶常林副榭受 学科专业:公共窗郵社 研究方向: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 _学院 2014年 5月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A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Pattern of Poverty-Relief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P.A Degree in Management theory
2、By Yang Linhua Postgraduate Program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upervisor: Rao Changlin Academic Title: professor Signature Approved April. 2014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华中师范大料位论文朋性料和侧授权说明 康剎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
3、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曰期: W阵立月 j曰 学隹袼文狀权使用提权年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研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
4、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 .l却斗 导师签名 : 鲁 曰期: wp年力: 曰 曰期 : 年曰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 “ 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 ,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 “ 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全文发布 ,并可按 “ 章程 ”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同竟论文椹夺后滞后: 半年: 一年: 二年发布。 作者 签 名 n爷 方 曰期 :心 W年 t1月 曰 导师签 名: I久 h 曰期: J年 rii 曰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摘要 贫困问题由来己久,且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全面建成
5、小康社 会的重要因素。农村扶贫问题是随着社会情况及农村贫困实际情况的变动而变动 的,扶贫模式也是紧 跟社会和农村形势的发展和变动而不断创新和完善。扶贫模式 本身并无好坏,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够切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需要,并使得该贫 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我国在扶贫历程中也探索出了多种扶贫 模式,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扶贫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内广大群众的认可。但 这些模式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不断变化,农村贫 困也呈现复杂多样的情形,创新和完善符合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农村贫困问题的扶贫 模式,对更好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成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农村贫困的成因是非常
6、复杂的,有历 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有自然因素,也 有人为因素;有经济体制因素,也有政治体制因素。但农村贫困成因的分析在扶贫 进程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只有把脉准确才能对症下药,进而药到病除。 本文从历史、自然环境、人性化、政策和市场经济因素几个方面分析农村贫困的成 因;并分析了我国扶贫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分析了传统扶贫模式存在的不足。 论文以广东省 “ 双到 ” 扶贫模式为例,分析了此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其运作模式, 同时也分析了此模式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试图为新的扶贫模式的构建提供参 考。社会化大扶贫模式的构建,是在 分析传统扶贫模式优劣的基础上进行的,该模 式主张联合社会各界人士
7、,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推进农村扶贫工作有效开展。作者 认为,扶贫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社会各界必须转变扶贫观念,联合 社会各界人士,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广泛的资金来源机制并严格防范资金的漏出和 流失,制定严格的项目选择和审批制度,完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渠道,为扶贫工 作取得高效奠定基础。然而社会化大扶贫模式归根到底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非政 府组织,在推动扶贫工作深入开展方面可以发挥比政府更大的作用,但是社会制度 的完善方面仍旧需要协调和推 动政府建立。政府需要为社会化大扶贫提供积极的支 持,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无法协调的难题,并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制定完 善的社会制度,大力推进社会养
8、老保险、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在农村逐步建成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城乡统一。 关键词:贫困;农村扶贫; “ 双到 ” 扶贫模式;社会化大扶贫 I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Poverty problem has been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and i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r which restricts the rur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overall completion of well-off
9、society.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problem changes as the social condition and rural realistic poverty conditions change. Poverty alleviation s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society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 Poverty alleviation itself is neither good nor bad. However, w
10、hether it can meet the demand of poor areas and poor people, and help them go from poverty to wealth is very important. China has explored a variety of pattern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which has already accredi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domestic public. How
11、ever, these patterns also have problems more or less. With the change of China rural poverty problem, rural poverty presents all kinds of complex situations.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meet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that under the new time and new situation, and plats an important role in advancing th
12、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achieve results. The cause of rural poverty is very complicated, there are historical factors, but also practical factors; natural factors, there are artificial factors; economic factors of system, but also 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al factors. But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13、 of rural poverty in poverty reduction process and play a decisive role, because only the accurate to antidote against the disease, and the disease.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cause of rural poverty from the history, natural environment, humane, policy and market economic factors; and analyzes the four
14、 stag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ccording to the Guangdong province “double ”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backgroii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resources, establish the
15、fimding mechanism widely and strictly prevent leakage and loss of funds, set strict project selec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improve internal supervision and external supervision channel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efficient. However the socialization mod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16、in the final analysis is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wide participation of all sectors of society, in promo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can play a greater role than the government, but to improve the social system still need to coordinate and promote the governmental establishment. The governme
17、nt needs to provide active support for the socializ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help them solve problems they can5t coordinate, and dare to assum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ctively develop and perfect social system,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compulsory education
18、, health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s in the rural areas and gradually built a complet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Key words: Poverty; Rural poverty; double”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 Social great poverty alleviation HI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
19、IS 巨 摘要 - 1 Abstract,* *, , *,*, ,*,*,*, ,*,*,* , *, , *,*,*,*,*n 1. 绪论 - 1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 3 1.2.1国外研究现状 . 3 1.2.2国内研究现状 . 4 1.3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5 1.4论文可能的创新 . 6 2. 贫困的界定与农村贫困的成因 - 7 2.1贫困的含义与标准 . 7 2.2农村贫困的成因 . 9 2.2.1历史因素分析 . 9 2.2.2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 10 2.2.3人性化因素分析 . 10 2.2.4政策因素分析 . 11 2.2.5市场经
20、济因素分析 . 11 3. 农村扶贫的发展阶段和传统模式 - 12 3.1农村扶贫的发展阶段 . 12 3.1.1第一阶段: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 ( 1978-1985) . 12 3.1.2第二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 ( 1986-1993) . 12 3.1.3 扶贫攻坚阶段 ( 1994-2000) . 13 3.1.4第四阶段:综合扶贫阶段 ( 2000-至今) . 13 3.2传统扶贫模式分析 . 15 3.2.1财政扶贫模式分析 . 15 3.2.2产业化扶贫模式分析 . 16 3.2.3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分析 . 17 3.2.4文化扶贫模式分析 . 18 3.2.5劳动力转移
21、扶贫模式分析 . 18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4. 广东省农村扶贫实践分析 - 20 4.1广东省农村扶贫的基本情况 . 20 4.1.1广东省农村扶贫现状 . 20 4.1.2广东省 “ 双到 ” 扶贫模式产生背景 . 20 4.2广东 “ 双到 ” 扶贫实践的主要做法 . 21 4.2.1建档立卡,实施 “ 靶向疗法 ” . 21 4.2.2定点结对,责任落实到人 . 22 4.2.3规划先行,科学制定落实项目 . 23 4.2.4多方筹资,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 24 4.2.5建制问责,形成考核监督机制 . 24 4.3广东省农村扶贫的创新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 2
22、4 4.3.1广东省农村扶贫的创新之处 . 24 4.3.2广东农村扶贫存在的问题 . 26 5. 建立新的扶贫模式一社会化大扶贫模式的构想 - 27 5.1社会化大扶贫模式需要建立广泛的资金来源机制 . 27 5.1.1社会化大扶贫资金委员会 . 27 5.1.2扶贫资金漏出的渠道及对策 . 28 5.2社会化大扶贫模式要吸纳社会各界构建反贫困联盟 . 29 5.2.1政府主导模式存在的问题 . 29 5.2.2非政府组织扶贫的优势 . 29 5.2.3贫困主体参与扶贫的必要性 . 30 5.2.4反贫困联盟的组建 . 31 5.3社会化大扶贫模式的运行机制 . 31 5.3.1社会化大扶贫
23、模式的目标确定机制 . 31 5.3.2社会化大扶贫模式的项目选择机制 . 31 5-3.3社会化大扶贫的考核监督机制 . 32 5.4社会化大扶贫模式还需推动政府完善社会制度 . 32 结语 - 34 参考文献 - 35 致谢 - 37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百度百科认为,在经济上或精神上的贫乏困窘,称之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综合现象。而这一现象却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存在,成 为制约和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痼疾。 近代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财富前所未有的急剧增加,然而贫困仍然 存在在全世界的很多地方。有报道称,在过去的
24、 50年中,世界财富增加了 7倍, 但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也日益严重。据世界银行于 2013年 4月 17日发布的世 界发展指标显示,贫困线定在每人每天 1美元的话,世界上还有 12亿贫困人口, 约占全世界人口的 20%,而发展中国家中 90%以上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非 洲、拉丁美洲、南亚、东非、中非与南美安第斯山地区。世界排名最穷的国家是埃 塞俄比亚,人均财富仅为 1965美元,而世界排名最富的国家是瑞士,人均财富达 到 648241美元,两者相差近 330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先后出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 1994-2000
25、年)、 中 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 )、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 2011-2020年 )等国家级减贫 规划, 各级政府也相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到扶贫工作中,使得我国农村扶贫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数据显示,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有 80%以上的农村人口处于 贫困状态,通过改革开放和国家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农村的贫困人口由 1978年的 2. 5亿减少到了 2005年的 2365万,也使得我国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的比例由 1/4下降到了 1/20。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了经济转轨与社 会转型并行的时代,各种利益格局面临或正在经历着深刻
26、调整,地域、城乡差距逐 渐扩大,贫富两级化现 象越发凸显,各种社会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我国农村扶贫 的形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据统计, 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 2300元的扶贫标准,到 2012年底,我国仍有近 1亿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超过 20%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藏、甘肃、新疆、云南、青海 6个省(区)。 二是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高寒地区和髙原 地区,脱贫难度较大。局部贫困存在着范围广、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的问题。三是 1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相对贫困问题突出。处于扶贫标准线附近的人口尽管已经脱离了
27、贫困,但与国家整 体生活水平有大幅度提升相比,仍然很少甚至无法享受发展的成果,从而导致相对 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更大的隐患。四是能力贫困凸显。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许多贫困地区的人口逐渐摆脱了贫困,而 人力资本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和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也是 当前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五是多维贫困问题更为复杂。在传统意义上,贫困主要 指经济收入的贫困,以此来衡量,我国的扶贫成效显著。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 广大的农村还存在着饮用水、道路、卫生、教育、福利保障等方面的贫困。以笔者 的老家河南省某农村为例,虽然经济上不致于贫困,道路修整的也还可以
28、,医 疗合 作也基本普及,但是饮用水却由儿时的清凉甘甜变成如今的咸涩浑浊,癌病发生率 也由儿时的较少听闻到如今的不断攀升。农民却又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善水 质,预防癌病,如果国家和政府不加以改善,他们就只能继续喝难以入口的水,承 受难以承受的病痛。六是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部分贫困人口虽然已经脱离了贫困, 但因社会保障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脆弱,一旦遭遇大病、大灾或者子女接受高等 教育,又会打回原形。基于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对 我国农村扶贫传统模式进行反思,不但可以丰富农村扶贫模式,而且可以 对我国新 一轮扶贫格局的调整与构建提供参考。 扶贫模式的选择与确定基本决定了该地
29、区扶贫的成效,因为在该模式运作下, 所有的扶贫行为与结果都是可以清晰预见的。我国的扶贫在世界上获得了高度的赞 扬,扶贫模式也得到了国际组织和相关专家的认可。在 “21 世纪初中国扶贫战略国 际研讨会 ” 上,亚洲开发银行高度评价我国的扶贫工作经验,认为我国在扶贫领域 取得的成就在亚洲首屈一指,许多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学习。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认为, 我国的扶贫成就为发展中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提供了一种模式。因此着重分析我国扶 贫开发的主要模式,了解 各个模式的特点优劣,及其在扶贫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不但可以丰富农村扶贫开发理论,对于构建新的适合当下农村扶贫形势的新模式有 着重要的意义。而构建适合当下农村
30、扶贫形势新模式,对于解决目前农村扶贫中所 凸显出来的问题,对于削减贫困,消除贫富对立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扶贫开发问题的研究早于我国,他们称之为反贫困理论,经过半个 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 纳克斯提出的 “ 贫困恶性循环 ” 理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斯 ( Nurkse)在 他的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中 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因为低收入而导致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 低产
31、出、再到低收入;一个是低收入导致低购买、低投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 低产出、再到低收入。这两个循环相互作用,阻碍了经济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一 直处于经济缓慢发展和难以摆脱贫困的境地。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 走出贫困,就一定要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国民储蓄能力,进而促进资本的积累与形 成。该理论指出了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指明了方法 , 但由于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功用而受到非议。 纳尔逊的 “ 低水平陷阱 ” 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 收入基本处在维持生命或者接近这一水平的均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 “ 低水平均衡 陷阱 ” 。他认
32、为当人均收入低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就会 被比国民经济收入增长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从而使得人均收入倒回到维持生命 的阶段;而当人均收入大于人均收入这一理论值时,国民经济收入增长又超过了人 口增长,人均收入就会相应增加;然而一旦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下降到与人口增长水 平一致,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会达到一种新的均衡。故在最低人均水平增长到人口增 长率相 等之间,就存在着所谓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 ” 。该理论分析了资本不足、人 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增长的阻碍,强调了资本积累和形成对摆脱 “ 低水平均衡陷阱 ” 的决定性作用。 舒尔茨的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理论。 I960年舒尔茨在著名的人力资本
33、投资 一个经济的观点的演说中提出:经济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人的 因素。他还认为人的质量水平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而贫困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本原 因就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漠视,而上世纪 50年代起,促进美 国农业生产产量和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就是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的提高。他还认 为在现代经济中,人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 贡献远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 “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 ” 理论是 1957年缪尔达尔提出的,后来经过卡尔多、迪 3 石页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克逊和瑟尔沃尔等人发展并具体化的理论体系。他
34、认为低收入是政治、经济、社会 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缺乏、资本形成不足和社会分 配制度不合理,因而他主张从权力关系、土地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进 而实现收入平等,增加贫困人口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投资引诱,此外他还主张通 过发达地区的优先发展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 索洛和 英国经济学家斯旺提出的,他们认为技术的进步会不断增加资本需求、提高利率, 进而引起储蓄量的不断增加。只要技术进步,这个过程就会不断重复,并创造持续 的长期经济增长。按照这个理论,所有经济发展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技术,并且资本 在全球自由流
35、动可以得到最高实际利率。这就意味着,全球的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 平将会趋向一致,在发达国家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缓慢的趋同迹象,但对所有国家来 言,趋同并不明显。 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上世纪 80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罗默和卢卡斯。该 理论认为知识是经济系统增长的动力,也是人力资本的一 种表现形式,而人力资本 则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人们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在相互之间传递,不但能够提高生 产效率,而且能够使劳动和物质资本的生产率得到提髙,进而形成产出的递增效益 该理论还认为,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与动力就是新知 识和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扶贫开发模式的
36、研究最早的应该是汪三贵,他把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 模式概括为三种类型,即资源依托型、资产积累型和技术驱动型。朱凤歧等人认为 直接扶持贫困农户、农民自愿组成经济合作互助组织、开发项目建设、组织社会力 量和东西合作帮扶模式是我国主要的五种扶贫模式。发源于孟加拉国的小额信贷模 式也逐渐传入我国,并蓬勃发展。陈彬文认为应该特别重视因地制宜的选择和应用 扶贫攻坚模式。 “ 扶贫模式 ” 这一概念最早由中国(海南 ) 改革发展研究院 “ 反贫 困研究 ” 课题组在 1988年提出,该课题组认为扶贫模式与治理结构是相辅相成的, 缓解和消除贫困需要组织和动员包括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的 资源,共同
37、作用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双重目标。该课题组还认为,国家的 各项扶贫措施,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机制才能作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 口,不妨 把这种组织形式和传导机制称为反贫困操作模式。该课题组还通过对我国扶贫开发 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并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 7种模式:山区综合开发模式、温饱工程 模式、人力资源幵发模式、 “ 巾帼扶贫 ” 模式、小额信贷模式、以工代赈模式和项 4 石贞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目带动农户发展模式。卢淑华认为 “ 公司 +农户 ” 的扶贫模式是农民摆脱贫困并走 向市场的有效途径。国家统计局农调队提出了贴息贷款、以工代赈、财政扶贫 3种 模式。赵昌文和 郭
38、晓鸣认为政府支持的农户参与式扶贫模式是扶贫开发的理想选 择。何道锋把扶贫模式定义为扶贫方法与技巧的集合。曹洪民则把我国农村开发式 扶贫模式分为决策系统、传递系统、接受系统和控制系统,并对各个系统的组成结 构和运行方式进行了分析。 1.3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农村扶贫问题是随着社会情况及农村贫困实际情况的变动而变动的,扶贫模式 也是紧跟社会和农村形势的发展和变动而不断创新和完善。扶贫模式本身并无好 坏,重要的是它是否能够切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需要,并使得该贫困地区和贫 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有资料显示, 对农村扶贫模式的研究,将是回应和 解决当前农村扶贫无法取得实效的突破口。通过对传统扶贫理
39、念和模式的反思,进 一步指出传统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实农村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进行研究,在完善和优化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扶贫模式,继而有效消除农村 贫困,将是本文所遵循的一条主线。 本文主要围绕三个层次进行研究:第一个层次是农村扶贫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主要介绍了我国农村扶贫的发展阶段,并对主要的扶贫模式进行逐个分析,指出我 过农村扶贫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个层次是广东省农村扶贫实践分析,介绍 广东 省 “ 双到 ”扶贫模式的产生及主要做法,并着重分析该模式的创新经验及存在 问题。第三个层次是建立新的农村扶贫模式 社会化大扶贫模式的构想,该部分 重点介绍社会化大扶贫模式的
40、资金来源机制、构建反贫困联盟及社会化大扶贫的运 行机制,该部分也是论文可能的创新与研究意义的重点所在。 研究方法不仅事关研究内容的逻辑和论证方法,而且也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 与效果。本文将坚持运用客观、发展及联系的观点,并结合我国农村扶贫现状及传 统扶贫模式的优劣,力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首先是文献资料法。尽可能广泛地收集、整理关于农村扶贫问题及传统扶贫模 式的论文、学术著作及政府机关的相关政策、实施方案及报表数据等,并结合实际 认真进行分析归纳,尝试找出对本文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与论证方式,为提出新观 点、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帮助。 其次是案例分析法。自 2008年在广东工作以来,对广东农村扶贫实践有了较 为明晰的认识,也做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和研究,本文将引入该案例,以更好的阐述 5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论点,充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