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历年考研政治34题马原答案分析 篇一:2022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及解析 2022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及答案解析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子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假如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改变 B.在相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驾驭适度的原则 C.不行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相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留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答案:B此题考查的是适度原则。AC选项表
2、述正确但与题目无关。D表述错误,现象表现本质的。只有B与题干相符,所以答案为B。 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相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安排地使自然规律为肯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为所欲为”。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 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A前一句话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
3、安排地使自然规律为肯定的目的服务。体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后一句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为所欲为体现出来的是唯意志论,所以正确答案为A。 3.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淌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为 A.20% B.50% C.100% D.200% 答案:D此题考查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部分。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建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聚,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
4、削的关系。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来表示:m=m/v。此题中资本家投资100万,一轮生产后总资本达到了120万,说明剩余价值是20万。购买劳动力支付10万,也就是指可变资本是10万。所以剩余价值率为20/10=200%。 4.20世纪70年头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急剧膨胀,这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致使金融危机频繁发生。西方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是 A.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 B.技术创新与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 C.全面私有化与放松金融监管 D.去工业化与大力发呈现代服务业 答案:A这是2022年考纲的新增考点“金融
5、垄断资本的发展”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是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推动者资本主义经济的金溶化程度不断提高。在金融垄断资本的推动下,垄断资本主义的金溶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和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面对激烈竞争,实体经济部门不得不把利润的一部分投向金融领域,导致金融资本的急剧膨胀;制造业就业人数严峻削减,以金融为核心的服务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金融资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
6、也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 二、多选题 17.显微摄影是一门运用照相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中一模一样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呈现奇妙而充溢魅力的另一面。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A.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 B.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相识的改变而变更 C.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运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相识 D.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相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答案:ACD此题中“一沙一世界”体现出来的是: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运用工具日益加深对
7、客观世界的相识、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相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相识。而B选项本身表述错误,事物的本质是客观的,不会随着人们相识的改变而改变。所以答案为ACD. 18.唐朝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像”两句诗蕴涵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答案:ABD 人类的相识和实践是一个困难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真理与谬误、胜利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包含又能在肯定条件
8、下相互转化。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深刻的理解,自己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所以能够化险为夷,变失败为胜利。 我们要正视失败和错误,仔细阅历教训,依据实际状况实行恰当的措施来加以应对,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第一问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包括:相识主体和相识客体的关系、意识对物质的歪曲反映、现象和本质、只要考生答出其中任何一项都可以给分。 其次问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包括:真理与谬误、胜利与失败可以相互转换、辩证否定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冲突的同一性,只要考生答出其中任何一项均可得分。 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失败和错误,要同时看到事物的确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从否定中看到确定。同时还应当拨开现象
9、看本质,不能只关注错误和失败的表象,更应当关注失败的缘由。只有正确看待失败和错误,并且总结阅历教训,才能使相识进一步深化,正确地指导实践,变失败为胜利。 二、2022年马原部分真题 从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运用冲突分析方法说明“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如何合理地处理垃圾,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垃圾成为废物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垃圾成为废物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所造成的。我们必需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改变。 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生产生活中出现垃圾是不行
10、避开的。我们要正视冲突,只有在正确相识和解决冲突当中才能推动事物发展。冲突又具有特别性,不同事物冲突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把“垃圾变废为宝”可以有多种方式,垃圾分类就是其中有效的“出路”。 第一问从两个方面给分,即题意所要求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根据答案要点,基本概念为实践,学生回答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或者答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即可得2分。一般原理是时间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他们的和谐统一。 考生们只要是从实践在人和自然关系中的作用角度分析,即可得3分。 一方面要承认冲突的普遍性,冲突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要正视冲突;另一
11、方面,冲突具有特别性,所以要详细问题详细分析,找到解决垃圾处理方法。 考生假如从冲突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两点论与重点论进行分析,也可以酌情给分。希望都教授今日带来的马原标准答案和评分点,能够帮助各位考生玩转2022考研政治。小长假刚过,让我们精神饱满、轻松的心态重新上路。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向着成功进军,幻想就在不远的地方向你招手。 篇三:考研政治34马原 34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解题技巧 一、34题是用哲学原理分析小故事,哲学原理往往有限定 (限定有五种状况) 1三问或两问有共同限定(大标题限定):作答时要求考生三问或两问都严格依据题目限定的范围找出相应的哲学原理。 2三问或两问
12、每一问都有限定(分别限定):作答时要求考生每一个问题都严格依据题目限定的范围找出相应的哲学原理。 3三问或两问只有一问有限定:回答限定问题时,要求考生严格依据题目限定的范围找出相应的哲学原理。回答没有限定的问题时,建议考生先依据有限定的问题的限定范围找出相应的哲学原理。若考生实在找不出,可以从其他范围思索。 4四个范围某个领域有限定:考生务必留意唯物论的哲学原理有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之分;辩证法的哲学原理有两大总特征、三大规律、五对基本范畴之别;相识论的哲学原理包括相识论、真理观、辩证思维方法;唯物史观的哲学原理主要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冲突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发展动力、人民群众在社
13、会发展中的作用。所以,考生做分析题时请留意四个范围内某个小领域有限定,否则根据四个范围作答不给分。请考生参考2022年34题(第一问,指出故事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命题人出题是进一步限定,考生只有回答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原理才能得分。 5用某个原理或者某个原理内容的一部分去限定:假如用某个原理去限定,比如:从真理的详细性分析?;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此类原理是完整的哲学原理,考生作答时只须写出哲学原理的内容,然后结合材料用哲学原理分析即可。假如用某个原理内容的一部分去限定,考生只须写出此限定的哲学专出名词的定义,然后结合材料用哲学原理分析即可。 特殊留意: 34题小
14、故事如无限定,考生只需写出正确的哲学原理,即可得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原理总结 (一)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靠于人的意识。这种不依靠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整个世界不是依靠于人的意识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确定意识,意识依靠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3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主动反映世界与改
15、造世界的实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性。其次,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想将来,创建一个志向的或幻想的世界,具有能动创建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限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 4从实践动身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说明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其次,实践形成了
16、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峻破坏,事实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峻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辩证法 1冲突的原理。 (1)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冲突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冲突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冲突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冲突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别的性质和趋势。冲突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
17、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2)冲突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由于冲突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冲突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由于冲突双方相互包含,冲突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由于冲突双方彼此相通,冲突双方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斗争推动冲突双方力气对比发生改变,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冲突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3)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是事物改变的依据,是第一位的,确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其次位的,对事物
18、的改变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外因必需通过内因起作用。 (4)冲突的普遍性和特别性原理。 冲突的普遍性是指冲突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冲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冲突的特别性是指详细事物在其运动中的冲突及每一冲突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5)冲突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冲突与次要冲突。在困难的冲突系统中,冲突可分为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主要冲突是指冲突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确定作用的冲突。次要冲突是指处于听从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确定作用的冲突。 冲突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冲突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冲突的主要方面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冲突的次要方面是
19、指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打算。其次,质变是量变的必定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辩证否定观的原理。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冲突运动的结果。其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主动因素。 2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敬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
20、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相识和驾驭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相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在敬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相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 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缘由和结果:缘由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缘由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次,缘由和结果相互作用,缘由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缘由,两者互为因果。第三,缘由和结果相互渗透,结果存在于缘由之中,缘由表现在结果之中。第四,缘由和结果的关系是困难多样的。 (2)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分的
2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肯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3)现实和可能:现实和可能既有区分,又有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将来,留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状况的打算,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4)必定性和偶然性:必定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定性和偶然性是统一的:必定性存在于偶
22、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拓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定性,受必定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定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定性和偶然性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内容与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肯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肯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确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主动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既要重视内容,依据内容的须要确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擅长运用形式,发挥
23、其主动作用,利用和创建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三)相识论 1实践与相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确定相识,实践是相识的基础。实践对相识的确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相识的须要;其次,实践为相识的形成供应了可能;第三,实践使相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相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相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相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两种效果:第一,正确的相识指导实践,可使实践获得胜利,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错误的相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遭到失败。 2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感性相识是理性相识的基础,理性相识依靠于感
24、性相识。其次,理性相识是感性相识的升华,感性相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相识。最终,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相互渗透,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相识,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相识,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3实践和相识的详细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所谓详细的统一,是指相识、理论要同肯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详细实践相适应。相识、理论要依据详细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相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依据实践的改变而改变,不能落后于实践。 3 4相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原理。 相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困难性,人的相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相识到理性相识、再由理性相识到实践的
25、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相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相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相识、再实践、再相识”的无限循环。这种相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5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肯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6真理的肯定性和相对性原理。 肯定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肯定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
26、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肯定,肯定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肯定之中有相对,肯定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多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肯定真理。肯定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7真理的详细性原理。 任何真理都是详细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详细性是任何指真理都是在肯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离开详细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8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追求真理和创建价值是人类相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需根据世界的原来面目去相识和改造世界,
27、追求和听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需根据自己的须要去相识和改造世界,创建和实现价值。 9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原理。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需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须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能实现价值的满意要以人的须要为基准,另外,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满意带有主体的特性特征。 (四)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
28、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终,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 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确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确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接着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首先,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须要确定上
29、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确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改变发展确定上层建筑的改变发展及其方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究竟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气;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气。 4 4.社会形态更替的必定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原理。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定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冲突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
30、的确定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定性。但是,犹如其他社会规律一样,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顺应程度。 5.人民群众在创建历史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建者的原理)。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建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宝的创建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宝的创建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确定力气
31、。最终,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建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气。历史是人民群众创建的,但人民群众创建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6.个人、一般人物和历史人物。 社会历史发展是多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唯物史观主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建者,并不是否定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是要详细地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以及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以使每一个创建自己历史的个人,在人民群众创建历史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根据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一般个人和历史人物。一般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建历史
32、的活动。 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详细过程始终起着肯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务的进程和结局发生确定性的影响,但不能确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任何历史人物,特殊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定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
33、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动身的思想路途的哲学基础。 2.正确相识和把握物质的确定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必需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即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首先,敬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相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敬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5 第21页 共21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第 21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