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docx(1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设计 清风染绿叶 一、四则运算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材第2页和第3页例1 例1通过解决问题来教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共分为3小题。第1小题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的问题,第2小题和第3小题是由第1小题变换条件和问题而形成的减法关系的应用题。教材通过让学生解决这3道题,列出算式,通过视察、比较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实力。 本节课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学问水平和学习阅历来学习新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视察、思索及小组探讨,逐步
2、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和驾驭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能够比较娴熟地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驾驭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逆运算”。 多媒体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有好挚友吗?加法和减法就是一对好挚友,它们之间会有一些怎样的小隐私,会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第题,启发学生读题,自己分析数量关系。 师: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81411421956 师:这个加
3、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 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题。 师:这两题怎样列式解决呢?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沟通。 老师依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9568141142 19561142814 师:请同学们视察、比较一下,与第题相比,第、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组织学生探讨,老师引导学生明确:第题已知两段铁路的长度,求总长度;第、题已知总长和其中一段的铁路长,求另一段的长度。 老师再提问:假如抛开题中讲的详细事例,这些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呢?启发学生比照板书回答。 第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计算;第、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
4、减法计算。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题的算式下面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师:通过以上分析、比较,依据第、题的算式与第题算式的联系,谁能说一说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教学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减法算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 减去的已知加数叫什么? 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 老师说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也就是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生以组为单位
5、沟通探讨,老师引导学生小结。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要让学生依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说明各题的得数怎么来的。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指定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材第5页例2 学生在二、三年级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的练习,对乘、除法的意义已有
6、了肯定的感性相识。这一节在已学的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相识。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肯定的学问基础,在教学中,应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再结合详细的实例来教学,引导学生视察、分析,并通过小组合作沟通,让学生自己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理解和驾驭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改编乘法和除法算式。 3在分析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分析和概括实力。 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课件、口算卡片 1出示口算卡片。 7598436 355 728 369 357 729 49 2导入:我
7、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相识,今日我们要在原有学问的基础上,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加以归纳,并进一步明确乘、除法间的关系,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例2。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师:谁能用两种方法计算? 生回答,老师板书: 用乘法算:3412 用加法算:333312 师:两种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生:用乘法简便。 引导学生小结: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课件出示例2、。 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
8、花瓶插几枝?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12341243 师:与第题相比,第、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学生沟通汇报。 、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3教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视察:第、题与第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改变? 使学生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变成未知的;在乘法中是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的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视察算式,找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部分是什么关系?你从中发觉了什么?和同桌相互沟通一下。 反
9、馈沟通,点名汇报。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 要让学生依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各题的得数怎么来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第3课时有关0的运算 教材第6页例3 例3首先提出:“你知道有关0的哪些运算”,接着又以一幅小组合作学习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学生探讨沟通的情境,对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做了比较系统、精练的总结。这样支配问题的学习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材通过“留意”,特殊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
10、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部分学问很重要,也很难理解,以后学习分数、比等学问时都会用到。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材中联系除法的意义举例做了说明:先举50,说明不行能找商,再举00,说明不行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经验了很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驾驭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把以前学习的分散的有关0的运算系统化。特殊要留意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尤其是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学生理解起来有肯定的困难。 1驾驭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2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3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归
11、纳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多媒体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能给大家举些例子吗? 生回答。 师:今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有关0的运算。 1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出示一组算式,视察并探究。 下列算式,你会计算吗?你从中发觉了什么? 428028282500 860 3120 0136 028 09 0180 独立计算,小组合作探讨沟通“我的发觉”。 全班沟通,归纳总结。 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结果是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假设导疑,设置问题。 问:假如0作
12、除数,结果是怎样? 板书:100 想一想,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生:被除数商除数 师:什么数乘0得数是10? 小组探讨,沟通汇报。 沟通结果,没有这样的数,或找不到这样的数。 师:00 小组探讨并沟通。 生:00不行能找到一个确定的结果。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归纳板书: 0不能作除数 计算。 0834180088 08 54240 099 580 650 0320 老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0的运算,大家有什么收获? 有关0的运算 1一个数加上或减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4
13、0除以任何非0数都得0。 50不能作除数。 第4课时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材第9页例4 教材通过复习四则混合运算依次引入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探讨为什么参加运算的数、排列依次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都不一样,使学生相识到小括号所起到的作用,进一步驾驭混合运算的依次,并在小括号的基础上引入中括号,引导学生明确中括号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相识的过程,又是一个主动参加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应先让学生说说四则运算的依次,抓住小学生新奇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尝试独立完成计算,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 1使学生驾驭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依次,能比较娴熟地进行四则运算。 2
14、学会正确运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 3使学生养成规范答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重点:让学生驾驭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依次,能正确计算。 难点:驾驭括号内含有加、减法和乘、除法两级运算的运算。 多媒体课件 1先说明计算依次,再完成计算。 3512448963152733445152113 2填一填。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我们要先算,再算。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依次,下面我们来总结并接着学习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依次。 1课件出示例4。 先说一说运算依次,再计算。 961242962 老师引导学生思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终算什么?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计算过
15、程。 集体订正计算结果。 探讨沟通。 这两个小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探讨、沟通,得出结论。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 相同点:参加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符号相同。数和运算符号的排列依次相同。 不同点:小括号。运算依次。 2把962变成962,运算依次怎样? 引导学生视察算式的改变。 明确中括号的作用。 学生探讨沟通运算依次。 师小结: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总结四则运算的计算依次。 师:我们学习过哪几种运算? 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师小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问:四则运算的依次是怎样
16、的? 学生分组探讨,总结。 全班沟通总结方法。 总结运算依次: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做之前,要求学生先说一说各题的运算依次,然后再动笔计算。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题。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材第10页例5 本单元是通过创设同学们租船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运用乘、除法有关学问,解决生活中简洁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老师要让学生说一
17、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索怎样租船最省钱。 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租船这样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解决这些问题,要敏捷运用学过的学问,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 1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的有关学问解决生活中简洁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沟通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胜利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平安教化,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爱好。 重点:让学生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难点: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师:我们很快就要举办春游活动了,这次春游活动的地点是公园,同学们
18、到了公园,你最想做什么? 出示教材第10页情境图让学生视察,你能说说图上的同学在做什么? 在租船的过程中,这些同学遇到了哪些问题?你们情愿帮助他们吗? 1出示情境图,找数学信息。 师:从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一共有30人租船游玩。 每条大船限乘6人,大船的租金35元。 每条小船限乘4人,小船的租金20元。 2提出数学问题: 怎样租船最省钱? 3组织学生分组探讨、沟通。 沟通时假设:假如都租小船,须要多少钱?假如都租大船,须要多少钱?既租大船又租小船,须要多少钱? 4学生反馈汇报。 学生可能写出的租船方案: 全部租小船,30472 718208160 全部租大船。 3065
19、355175 租6条小船,1条大船。 20612012035155 5引导学生比较怎样租船最省钱。 师小结:在解决怎样租船最省钱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思索,先假设,再依据状况适当调整,找到最合理的方案。另外,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留意平安,不能做违反规定的事。 师:解决了租船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教材第11页的第4题,怎样租车最省钱?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解决问题 6条小船:206120 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 答:租6条小船和1条大船最省钱。 二、视察物体 第1课时视察物体 教材第13页例1 “视察物体”是“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
20、本节课是在学生能初步分辨从不同位置视察到简洁物体的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相识从不同的位置视察物体所看到的形态是不同的;使学生正确分辨从前面、左面、上面视察到立体图形的形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实力,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肯定的视察和概括实力,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类似现象并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推断,所以在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加到学习中。 1使学生通过视察,能正确分辨从不同位置看到物体的形态。 2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能正确分辨从不同位置视察到物体的形态。 难点:深化实物和视图关系的相识
21、。 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若干 观赏水墨动画题西林壁 师: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色呢? 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视察物体。 ) 1课件出示例1。 师:这个立体图形大家会摆吗?请大家拿出小正方体自己动手摆一摆。 学生操作,老师巡察。 2视察立体图形。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方向视察立体图形,看看是什么形态? 老师强调留意事项: 视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前面、左面、上面都是相对视察者而言的。 3沟通反馈。 出示例1的3张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幅图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集体订正。 师:从不同方向视察
22、图形,看到的形态各不相同。 教材第13页“做一做”。 学生在书本上连一连,老师巡察指导个别学生,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今日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视察物体 视察物体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从不同位置视察物体,所看到的形态一般是不同的。 第2课时视察物体 教材第14页例2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视察物体的感性阅历,能分辨出从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简洁物体的形态。本课在此基础上视察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相识到从不同角度所视察到的物体的形态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对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进行视察,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视察几个立体图形,
23、进一步培育学生视察、空间想象实力。 1.培育学生从不同角度视察几个物体的实力。 2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实力和思维实力。 3在学生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理解从不同角度视察不同形态的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的形态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难点: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实力和思维实力。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正方体 师:上一节课我们对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位置进行了视察,也发觉了其中的奇妙和乐趣。今日,我们接着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视察物体。 ) 1出示例2。 师:这3个立体图形你会摆吗?动手摆一摆。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老师巡察。 2细致视察这3个图形,你发觉了什么? 从上面视察。 师:从上面
24、视察这3个图形,你看到怎样的形态?形态相同吗? 学生探讨沟通。 汇报小结。 师: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都能看到3个正方形,看到的形态相同。 从左面视察。 师:现在,我们再来从左面视察,你们看到的形态相同吗? 学生各抒己见。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形态? 学生回答。 师小结:从左面看,我们能看到2个正方形,看到的形态相同。 从前面视察。 师:请大家都从这三个图形的前面视察,你们看到了什么形态? 学生视察。 画出视察到的平面图形。 师:能不能把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 展示学生画的图形。 引导学生发觉从前面看这三个图形的形态不相同。 师小结:从前面看,虽然都看到4个正方形,但正方形所在的位置不同,
25、所看到的形态也就不相同。 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细致视察,然后独立完成。 集体讲解。 2完成教材第15页第3题。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情愿和大家共享一下吗? 视察物体 不同形态的物体形态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运算定律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加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其次节是乘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在内容的编排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集中编排,突出整体。本单元将运算定律的学问集中在一起加以系统编排,这样便于学生感悟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分,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对四则运算中的相关运算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相识,有利于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学问结构。 结合情境
26、,突出意义。在运算定律的呈现过程中,不是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觉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识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体现敏捷,突出思维。本单元变更了以往简便运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运算定律的学习与简便计算应用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关注方法的敏捷性,留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 教材第17、18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视察、比较、发觉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育简便计算意识,
27、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3通过视察算式并归纳抽象运算定律,发展学生的视察、概括实力和语言表达实力。 重点:理解并驾驭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难点:能娴熟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师: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旅行中也有一些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加法交换律 师: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沟通,然后全班汇报。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从左往右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师:你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回答。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05696 564096 师: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28、? 40565640 师:你能照样子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师: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学生探讨沟通,师生共同揭示定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师:把加数换成其他随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怎样表示随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师:你在以前的学习中用到过加法交换律吗? 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五”第2题。 2加法结合律 课件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表。 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师: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
29、完成后沟通。 课件展示线段图:依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师: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觉了什么? 我们来探讨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师: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课件出示:9688。 师:怎么填? 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师:视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觉了什么规律? 揭示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用符号表示。 _; c_ 师: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五”。 今日我们发觉
30、了哪些数学规律?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觉、归纳的? 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妙解教材相关习题。 课堂上把学生的思索放在第一位。激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被激起,有用图形表示的,有用文字表示的,也有用字母表示的。学生能够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将规律表示出来,既是对加法结合律的概括与提升,又是对符号感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我留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验了“列式计算视察思索揣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问探讨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让主动主动的探究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2课时加法运算
31、定律的运用 教材第20页例3及相关练习 1进一步巩固相识加法的运算定律,能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体验运用简便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计算实力,培育创新精神。 重点:娴熟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难点:敏捷地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多媒体课件 1说一说加法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评价。 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ca 2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填空。 654747 35896589 15649151156 102433198433 3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学习驾驭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计算加法时,运用这些定律,有时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
32、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例3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3中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安排和路途图。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AB BC CD DE ABCDE 提问:根据安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视察,读懂题意。 学生小组自由探讨,尝试列式。 11513211885 师:依据我们学习过的运算定律,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会比较简便呢? 先组织学生独立思索,再在小组内探讨沟通,尝试解答。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师:运用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
33、结: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教材第2223页“练习六”第2、4、7题。依据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7题是“商品降价”题材,引导学生明确求原价的计算思路应当是“样品现价”与两次降价钱数相加。) 今日我们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大家有什么收获? 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妙解教材相关习题。 本节课首先复习了前一节课所学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然后充分利用本课主题图,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再沟通算法,并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运算定律,使整个教学流程显得很连贯。然后把主题图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学生能
34、学以致用,教学效果较好。通过多次练习,学生能够感受到运用简便算法对于计算的好处,计算速度快且精确率高。 第3课时连减的简便计算 教材第21页例4及相关练习 1使学生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2理解并驾驭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 3培育学生敏捷、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实力。 重点:理解并驾驭连减式题的简便算法。 难点:敏捷选择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小黑板出示两组口算题。 第一组其次组 6012382006535 603812 2003565 60 200 学生口算,老师评述。 师:同学们的口算实力真不错!今日老师又遇到了新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让我们一起探究解决吧! 教学例4 课件
35、出示例4情境图,找出信息及问题。 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日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引导学生读题,尝试独立解答。老师巡察,发觉不同的算法,分别请学生板书: 方法二: 2346634 234 234100 134方法三: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 学生汇报不同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从这本书中先去掉昨天看的页数,再去掉今日看的页数,就是剩下没看的页数。 方法二:从这本书中去掉昨天和今日看的页数之和,就是剩下没看的页数。 方法三:从这本书中先去掉今日看的页数,再去掉昨天看的页数,就是剩下没看的页数。 探讨沟通,比较,引导发觉规律。 师小结:一个数
36、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另外两个数的和。 计算方法的选择:计算时首先要看数的特点,假如减去的两个数能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数,那就选择用其次种方法,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假如减去一个数后,能得到整十数或整百数,那么就运用第三种方法,交换位置。选择什么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要看数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1、2题。 2完成教材第2223页第1、3、5、6、8、9题。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黄冈金牌之路系列妙解教材相关习题。 本节课创设学生喜爱和熟识的情境,把怎样解决问题奇妙地融入到学生熟识的生活中,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探讨、沟通,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然
37、后在对比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了连减的简便计算,感受到学问的形成过程,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在思索与沟通的活动中,培育了学生依据详细状况来选择算法的意识和实力,发展了思维的敏捷性。 第4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材第24、25页例5、例6及相关练习 1理解和驾驭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2借助视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培育学生的分析和推理实力。 3培育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重点:理解并驾驭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意义。 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734242 5125 abb c 2说一说:加法运算中有哪些运算定律
38、?各是怎样的?组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 3引入新课 老师:我们已经学习驾驭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乘法运算中是否有同样的运算定律呢? 1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主题图。 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视察,分组探讨。 师:你能依据发觉的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组探讨。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2教学例5。 课件出示例5题目: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须要知道哪些相关信息? 学生通过理解,找出须要知道的信息:共有多少个小组;每组的人数。 学生独立解答,列式计算。
39、板书:425100254100 师: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也就是求25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发觉规律,归纳定律。 师:通过视察比较,这两道算式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哪些不同的地方? 学生探讨、沟通、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数相同,结果相同,计算方法相同,都是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两个因数的位置互换了。 师: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引导学生举例论证,老师选择部分等式板书出来。 师:我们已经学过加法交换律,你能仿照加法交换律,把你视察到的规律用一句话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发言,小组内沟通。 小结: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
40、叫做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吗? 生:用字母表示为abba。 师: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学生探讨沟通得出:a、b可以是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乘法交换律在以前我们已经用到过它,什么时候用过呢? 试一试:计算并且验算。 24161517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沟通,老师指名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教学例6。 老师依据学生的提问,课件出示例6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引导学生找寻条件,独立思索,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相互沟通,说一说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解答,可能会有两种不同方法: a:先计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2 1252 250b:先计算每组种树要浇多少
41、桶水。 25 2510 250 视察比较,发觉规律。 师:这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 学生计算,得出结果相等的结论。 师板书:225 师:25、5、2这三个数相乘,虽然它们相乘的依次不同,但结果一样,那么是不是全部的三个数相乘,变更它们相乘的依次,所得的结果仍旧不变呢?我们举几个例子看看。视察比较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觉了什么? 1016 8125 414 学生计算比较后汇报。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师:假如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表示呢? 学生探讨回答,师板书: ca 师:这里的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4比较、概括、归纳。 师: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