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六个注意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六个注意点.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将其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此句中“不吾知”属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吾”做动词“知”的宾语放到了动词的前面,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为“不知吾”。译为:不知道我。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此句中的“劳于求”“密于法”属介词结构后置,“于求”是“劳”的状语,“于法”是“密”的状语,翻译时应将其分别调整到“劳”“密”之前。译为:“在搜求上费力”“在制度法令上严密”。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此句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语后置句,
2、翻译时应将“而能不易其志者”移到“缙绅”前。译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士大夫。省略古代汉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一般不省略,所以,在翻译时应该先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然后再翻译。有些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做必要的补充。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此句中“越中无足与语”是省略句,介词“与”后省略了宾语“之”,应为“越中无足与(之)语”。译为: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此句中“遇人一以诚意”是省略句,“遇人”前省略了主语“王尧臣”,翻译时应将其补出。译为:(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此句
3、是省略句,其中“为白县吏”中“为”之后省略了宾语“之”;“遂遣人下之”前省略了主语“县吏”,也应补出。译为: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此句中“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与“银色下劣”在语意上不连贯,翻译时应做必要补充。译为: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词类活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情况,一定要把这些活用现象一一落实。古者
4、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此句中“壮”本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译为“已是壮年”,“须”本为名词,“胡须”,在此活用为动词,译为“长了胡须”。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此句中“闻”本为动词,“知道”,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知道”。一词多义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翻译时应根据其具体语境在现代汉语中寻找恰当的词语置换。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此句中“名”在古代汉语中有“名字,名称”“命名,取名”“名号,名分”“名声,名誉”“有名,著名”等义项,翻译时应根据语境来确定恰当的义项。“名”在该句中应译为“名声,声望”。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此
5、句中“备”在古代汉语中有“完备,齐备”“预备,准备”“满足,丰足”等义项,翻译时应根据语境确定其义项。“备”在该句中应译为“完全,十分”。通假字文言文中时常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固定格式等,翻译时应仔细辨别。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此句中“见”是通假字,通“现”,译为“显露”。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此句中“中国”一词为古今异义词,今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古义为“中原地区”,翻译时切不可用今义替代古义。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此句中“出入”为偏义复词,“出入”在这里是“
6、进入”的意思,“出”只是“出入”中的衬字,可以不译出。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此句中“无乃欤”为固定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一般译为“恐怕吧”。修辞文言文中有些比喻、借代用法不便直译,若直译,意义会发生变化,这就必须借助意译,将其准确译出。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此句中“鼎足”为比喻说法,若直译为“鼎的脚”肯定不合语意,应译为“三方并列”。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句中“两虎共斗”为比喻说法,若直译为“两只老虎争斗”显然不合语意,应译为“如果我们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此句中的“口舌”是借代用法,本义为“嘴”和“舌头”,若直译为“嘴和舌头”显然不合语意,应译为“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