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理论-刑法社会危害性.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0080348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理论-刑法社会危害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我国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理论-刑法社会危害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我国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理论-刑法社会危害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理论-刑法社会危害性.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我国刑法中的社会危害性理论|刑法社会危害性 摘要:目前我国学者对社会危害性理论依旧存在肯定的争议,在许多方面尚未能取得一样看法。本文在总结不同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社会危害性理论,以期进一步加深对该理论的相识。关键词:社会危害性;理论;本质;特征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3-2738(2022)06-0158-01社会危害性理论是我国刑法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其与犯罪、刑罚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当前我国学者对社会危害性理论依旧存在争议,在许多方面未取得一样看法。笔者认为,我们应当辩证地去看待这一理论,仔细分析对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各种争议性观点,取长

2、去短。一、是“事实说”还是“属性说”当前我国刑法学者对社会危害性概念的理解大致可以概括为“事实说”和“属性说”。“事实说”中的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给社会造成不利后果的客观事实。其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表述方式: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所产生的有害影响;对刑法所爱护的社会关系的破坏;对我国刑法所爱护的肯定社会关系的侵扰;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实际造成的损害或可能造成的损害等。“属性说”认为,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给社会带来肯定不利后果的属性。其也有几种不同的表述方式:指行为对刑法所爱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特性;因行为人侵扰了刑事法律规范而给受法律爱护的社会关系带来危害的行为属性;指对

3、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危害性;指犯罪行为对于某一社会形态中各种利益以及整体利益的危害的特性。笔者认为,相比于“事实说”,“属性说”更为合理。社会危害是社会危害性的详细表现,而“事实说”却恰恰把社会危害性等同于社会危害。一方面,社会危害性是行为所具有的客观属性,是评价的对象;另一方面,它也是主体对行为进行评价的标准,行为主体通过它对危害行为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我们可以说社会危害性具有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的双重属性。因此,总的来说将社会危害性表述为行为对刑法所爱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这样或那样损害的特性更为合理。二、是否包含主观要素当前,国内探讨通说认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并不单单指犯罪给社会带来的客观危

4、害后果,而且指犯罪分子的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客观危害以及与此相应的犯罪分子的主观危急性的统一。客观危害性和主观危急性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基本内容。主观危急性即犯罪分子意识观念的反社会性和接着犯罪的可能性,它主要通过犯罪的有意或过失、动机、是否累犯、有无自首、一贯表现等因素来表现。有学者进而指出,客观危害性和主观危急性是组成犯罪社会危害性的一个有机统一体。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推断中不应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要素,否则就会导致客观属性的主观化,使社会危害性内涵含混、外延模糊。笔者认为,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社会危害性应当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社会危害性包括主观要素。我国刑法规定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

5、轻或者免除惩罚;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惩罚;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惩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惩罚。同时,我国刑法还规定了累犯制度,对构成累犯的加重惩罚。假如社会危害性不包括主观要素,那么以上刑法的规定是完全没有依据的。以累犯为例,累犯是主观危急性典型的象征。累犯所犯的新罪说明犯人没有真正改过自新,前罪所受的惩罚没有起到阻挡犯罪人重新犯罪的作用。假如社会危害性不包括主观恶性,即不将累犯的主观恶性引入到刑法体系中来,对其只看行为的客观危害性,其后果只能是使刑法变得僵化呆板,使罪刑法定原则形同虚设。三、是否是犯罪的本质特征我国刑法学界一般认为犯罪有三个基本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

6、应受刑罚惩罚性。其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前提和基础;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的外在法律表现形式。社会危害性确定了犯罪的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其对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处性起着统帅的作用。但是,当前也有学者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刑事违法性才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他们认为社会危害性的概念内涵不清,其不能把犯罪同其他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犯罪本质二元论的观点,把应受刑罚惩处性作为犯罪的主观特征,把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客观特征。笔者认为,犯罪的本质特征就是社会危害性。一方面,社会危害性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于行为将会造成的危害结果

7、的一种心理看法,是行为人的罪过;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造成的客观危害社会结果或者危害,也就是对法益造成的侵害。另一方面,社会危害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确定性。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社会危害性有无与大小是比较确定的。其大小可以从行为侵扰的客体、行为手段、危害结果、行为人的主观因素等方面去详细衡量,其在我国现有的刑法中已有所体现。我国刑法的目的是为了爱护人们的合法利益,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其规定的是一般人有意识的行为,如对于精神病人的无意识的行为、未满十四周岁的等心智不能达到大众标准的人的行为,刑法是不能适用的。四、是否与刑事违法性有机统一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认为,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是有机统一的。肯定

8、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是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处性的基础,刑事违法性是社会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现。行为的严峻社会危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前提,社会危害性是第一性的,刑事违法性是其次性的,刑事违法性是由行为的严峻危害性所确定的。但是也有学者提出反对看法:社会危害性为核心的实质定义在司法中并没起到实质推断的功能,社会危害性的认定完全依靠于行为的刑事违法性, 社会危害性的实质内容被刑事违法性架空。还有学者认为社会危害性它是一个超规范的概念,不具有实体性,是一个非常空泛的没有自身认定标准的东西,其并不是刑法专属性的概念。他们指出在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发生冲突的状况下,应当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也就是说,

9、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是相互冲突的。笔者认为,社会危害性理论与刑事违法性理论两者之间的冲突源于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之间的冲突。在理论上两者之间在肯定程度上表现为冲突,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会发觉事实并非如此。形式合理性表现为一种规则理性、制度理性,是一种普遍合理;实质理性表现为详细案件处理结果的合理,实质合理要借助于形式合理才能得到实现。对于刑法的公正而言,普遍性规则的正义是首要的和根本的,离开普遍规则正义,刑法不行能实现其整体的公允公正。所以,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并不冲突,我们应当在刑法立法过程中体现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到刑事违法性的过程,在司法中体现从犯罪的刑事违法性到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

10、过程,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近几十年来,虽然学者对社会危害性理论的一些重要问题的探讨尚未取得一样看法,但是我们应当看清这样的一百零一家争鸣局面对我国的刑事立法、司法实践是有利的。当前众多不同的看法中或多或少都有有利于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工作的方面,我们须要分析探讨这些理论,撷一百零一家之长,指导刑法实践。参考文献:1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高校出版社,2022-1.2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J,法学探讨,2000-1.3谢勇.犯罪探讨导论M.湖南出版社,11012.4李洁.论罪刑法定的实现M .清华高校出版社,2003.5何秉松.刑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19101.作者简介:朱尧虎(11017-),男,北京人,中国人民公安高校2022级硕士探讨生刑法学专业犯罪学方向。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