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电视剧_王阳明的实学思想及其对新实学研究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电视剧_王阳明的实学思想及其对新实学研究的启示.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王阳明电视剧_王阳明的实学思想及其对新实学研究的启示 摘要从中国思想史上关于实学思想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实学”一词至少包含了崇实黜虚、实事求是和经世致用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阳明心学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心学体系中包含了丰富的实学思想,知行合一、力行实践、辨明义利是阳明实学思想的三大特征。阳明实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实学构建中具有启示意义:可借鉴其重视道德修养、知行合一的思想,从“正人心”入手端正人们的道德认知,以克服当前的道德危机;可借鉴其辨明义利的思想,加强“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引导,以变更当前社会的浮竞之习与见利忘义状况。关键词王阳明;实学;知行合一;重义轻利中图分类号B
2、24文献标记码ADOI10.3969/j.issn.1019-3739.2022.04.007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很少有学者提及他的实学思想。学界普遍认为,王学(心学)与实学是两种对立的社会思潮,王学非实学。王夫之明确指出,王氏后学“废实学,崇空疏,蔑规则,恣狂荡,以无善无恶尽心愿知之用,而趋入于无忌惮之域”。1明清之际的实学家们认为王学末流将经世致用的儒学变成了空谈心性的腐儒,是导致明朝覆灭的重要缘由,他们对王学持彻底的批判看法。但事实上,王学并不等于王阳明本人的思想,王氏后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超出阳明心学的范畴。当今学界将阳明心学作为一种实学思想进行特地探讨者并不多见,中国实学探
3、讨会会长葛荣晋2曾提出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蕴含着“实心实学”的思想,并认为这种“实心实学”思想是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理论源头之一。而贾庆军3认为,王阳明的实学就是辨义利之学。明显,学界对王阳明的实学思想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探讨。本文拟从实学的含义动身来界定王阳明思想中的实学意涵,在概括阳明实学思想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清理近代实学思潮之流弊,并进一步探讨阳明实学思想对构建新实学的启示与意义。一、实学的思想界定在中国思想史上,实学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概念。实学一词在经典文献中最早出现于东汉王充的论衡?非韩篇:“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这是王充引用的韩非对俗儒的指责之语,斥责俗儒们借实学
4、之名以假乱真、贪慕虚荣,背离了真正的儒者之道。这里的实学概念以“伪说”为对,内设了一个“虚”的、“伪”的学问作为参照系,这也是后来实学探讨的共同取向。至唐代,礼部侍郎杨绾针对唐代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以实学取士的主见。二十五史旧唐书卷119杨绾传中记载:“取左传、公羊、谷梁、礼记、周礼、仪礼、尚书、毛诗、周易,任通一经,务取深义奥旨,通诸家之义其策皆问古今理体及当时要务,取堪行用者所冀数年之间,人伦一变,既归实学,当识大猷。居家者必修德业,从政者皆知廉耻,浮竞自止,敦庞自劝,教人之本,实在兹焉。”可见,杨绾的奏疏是针对唐代科举制的浮竞之风而言的,所指的实学内容大体包括通经、用世和修德三个方
5、面,这些内容基本构成了以后实学探讨的理论框架。到了宋代,在思想界掀起了一股针对佛老空无思想的“崇实黜虚”的文化思潮,实学起先有了较为明确的范畴。程颐说:“治经,实学也。”“如国家有九经,及历代圣人之迹,莫非实学也。”(河南程氏遗书第4卷)“治经”须是“实学”,必需在“进德”上下工夫,假如“治经”只是将“居常讲习”挂在嘴上,则为“空言”而非“实学”。程颐所谓实学,是通经与修德的统一。朱熹中庸章句题解说:“尝窃病近世学者不知圣门实学之根本次第,而溺于老、佛之说,无致知之功,无力行之实,而常妄意天地万物人伦日用之外别有一物,空虚玄妙,不行测度,其心悬然惟侥幸于一见此物,以为极致。”朱熹的所谓实学也主
6、要是针对佛老的空无之学而言的。宋明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大理学流派,到了明代后期,理学渐渐变为空疏无用之学。明朝中后期,在批判宋明理学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一股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中国实学探讨会副会长王杰认为:“明清之际的经世实学思潮详细表现为两个方面:对理学的空谈心性而言,主见经世致用;对理学的束书不观而言,主见回来儒家原典。”4现在大多数探讨者所用的实学概念就是指这个时期的经世致用之学。从11010年头我国实学探讨再度兴起以来,围绕实学的各种问题争辩不断。追源溯流,梳理实学发展脉络可以发觉,实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并未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存在过。正如张学智所说:“实学事实
7、上是一个标记学术转型的价值性名称,不是一个有确定内容并因之与他种思潮区分开来的学术概念。”5可见,实学并不是与理学并列的学术流派,只是一种学术取向,理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实学思想。进一步讲,“从反对佛老出世主义的虚无主义的角度看,宋明理学家,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是实学”6。从中国思想史上关于实学思想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实学”一词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崇实黜虚、实事求是和经世致用。在王阳明全集中,“实学”一词共检索出11处,从上述三个角度来考量,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实学思想。二、阳明实学的特征1.知行合一阳明实学的思想基础是知行合一。知与行是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思想史的一
8、对重要范畴,主要涉及道德相识与道德践履,也有一般相识论的意义。从先秦到当代,学者们对于知与行之先后、轻重、难易等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孔子认为“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言之必可行”(论语?子路),主见知行结合,学以致用。老子持“不行而知”的观点,认为“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道德经?第47章)。荀子认为行比知重要:“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儒效篇第八)朱熹主见知先行后,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王夫之认为行先知后,“行可兼知,而知不行兼行”(尚书引义?说命中二)
9、。而王阳明反对把知行分裂开来,主见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的办法,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而知行之所以能合一,是因为本体工夫合一,“知之真实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行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王阳明全集?知行录之二?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这种知行合一的特征在本体论和相识论上的反映就是主见“心即理”:“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明显,王阳明秉承了儒家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其心学思想是一种实心实学,与传统“崇实黜虚”的实学意涵基本一样。 第6页 共6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