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0051905 上传时间:2022-04-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在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docx(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在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docx 在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日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仔细实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转变工作方式,创新要素供应,培育产业生态,提振发展信念,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夯实产业支撑。我重点讲五个方面问题。一、深刻相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始终保持产业立城兴城的战略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心洞察大势、统筹大局,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显明时代性实践性

2、开拓性的新思想新论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贯穿着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困难、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重大推断,指出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传统产业供应实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需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行避开,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经济增长须要更多驱动力创新;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

3、引领性,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必需破除“唯gdp论英雄”,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养性冲突和问题,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贯穿着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方法论,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贯穿着供应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强调有效供应实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必需从生产端入手,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实现由低水平供

4、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贯穿着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显明主题,强调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洁重复是不全面的,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即使短暂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会长久,我们要的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的发展;贯穿着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两手论”,强调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殊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必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确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贯穿着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

5、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完成从科学探讨、试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贯穿着推动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全球视野,强调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行能胜利,我国对外开放既包括打开大门吸引外资,也包括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投资,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支持企业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战略格局宏大,实践特色显明,具有极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和引领性,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践行、坚决贯彻。社会各方面必需醒悟相识到,只有与党的理念、国家意志高度契合、相向而行、顺势而为,才能保持发展的正确方向,事半而功倍。当前,全球经济仍处在长周期的深度调整阶段,总体

6、企稳回升与发展改变加快成为主要特征。要深刻相识全球化的新特点,深化探讨一些国家地区兴衰成败的根源,深化思索一些城市后发崛起的路径和规律,再定义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互动关系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敏锐把握产业环境和科技创新趋势对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产业宏观层次看,以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双重效应”为特征的“集群化”发展趋势更加显现,越来越多企业和法人机构高密度聚集、专业化分工,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以跨界渗透和相互交叉为特征的“融合化”发展深化推动,产业界限趋于模糊,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整合延长和链式效应为特征的“垂直化”发展加快演进,产业链向产品设计、原料选购、

7、仓储物流、终端零售等环节全面拓展,深刻重构创新链和价值链;以共生共享共赢为特征的“生态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产业竞争的核心从主要是要素之争转变为涵盖公共配套、人才科技、政务服务各领域的生态之争。从技术微观层面看,高强度的科技创新时代已经来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网络化的科技创新格局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全链条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更加紧密;大众化的创新创业局面已经形成,越来越多的创客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气。我们必需精准把握新趋势,加强产业政策创新和经济组织方式改革

8、,牢牢把握战略上的主导权和工作中的主动权。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表明,一座城市能否站上世界城市体系“塔尖”,既取决于国家战略意志,又取决于综合竞争实力。纵观全球,发达城市都因拥有强大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实力而进入世界城市的行列。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支撑,在城市发展中起着确定性作用。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先进生产要素和优秀人才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产业一旦形成规模,将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外部资源要素加快集聚,促进内部新生主体快速衍生和成长。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之间是一个互动调整、新旧更替、动态提升的耦合过程,有利于促进城市的生产、消费、就业、服务等功能提升。面对经

9、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步入新阶段的大背景,成都要赢得将来发展,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积蓄冲刺世界城市的能量,必需依靠产业实力的不断壮大。建国以来,成都产业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实力由弱到强,发展的“势”与“场”不断增加,完成了由省会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三级跳。2022年世界城市评级报告中,成都进入全球城市一百零一强,排名仅次于北上广深;2022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成都以101.101的高分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站上新起点,成都能不能肩负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基础是产业、关键靠实力、核心在综合竞争力。我们必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为根本

10、遵循,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稳中求进、创新突破,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供应坚实的产业支撑。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要站稳国家中心城市的位置,核心在城市功能,关键靠产业支撑。虽然我们借助国家实施成渝城市群战略之力,拿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入场券,但客观地说,无论是城市功能还是经济实力,都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差距。差

11、距就是潜力,也是努力方向。我们要抓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大机遇,改革组织经济工作方式,着眼城市长远目标和战略全局,从成渝战略互动中找准提升城市首位度、扩大城市辐射力的切入点,以增加“五中心一枢纽”功能为目标,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必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加西部经济中心功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具有“一业兴、一百零一业兴”的乘数效应。有关探讨表明,制造业每投入1美元带动经济增长1.8美元,每产出1美元带动其他领域产出3.6美元,在三次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二产业占比是否突破50%是评判一个城市工业化是否充分发育的重要标记。上海二产业占比曾最高达到77%,并且占比超过50

12、%的时间长达20年,目前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成都二产业占比在2022年达到46%的峰值,2022、2022年连续两年保持45%以上占比后,即呈下降趋势,从未超过50%的“分水岭”。建设西部经济中心,必需以先进制造业为牵引,加快工业化进程,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要加快构建产业体系。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深度参加国际产业分工。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紧盯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发展

13、前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限制、增材制造等将来产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要加快提升产业层次。目前,“成都造”总体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15%,缺少全球全国知名品牌。要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品牌发展、质量为先”,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新增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增加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力。激励支持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延长产业生命周期。有序推动占用要素资源较多的企业建立总部,把生产基地渐渐向潜在市场转移,为高端制造业发展腾出资源空间。要加快推动产业跨界融合。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深化,产业“裂变跨界

14、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深刻变更了产业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我们要顺势而为,探讨政策支持企业专业化分工和服务性外包,激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裂变”专业优势、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制造、平台化经营和特性化服务方向转型,实现产业功能互补、多维协同、跨界服务、融合发展。必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加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能够促进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和合理配置,推动创新供应和需求有效对接,实现服务高新技术项目、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目的。从全国范围看,成都科教资源富集、科研实力雄厚、创新实力不弱,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为深圳的43%

1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深圳的26%。根本缘由在于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机制缺乏活力。当前我们须要形成共识的是:创新是新一轮发展的源动力,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实力的源头,企业是确定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因此,政学研产用要形成战略同盟和利益共同体,共同构建贯穿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对接资本链的高新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集聚运用和创新成果转化,打造高新技术服务机构汇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效、技术交易市场活跃的西部科技中心。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服务主体。要把高校科学探讨所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战略性创新资源,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服务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16、、标准联盟、行业协会,提升产业话语权和影响力。引导高能级高新技术服务企业在蓉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在国家级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高新技术服务企业。要切实增加高新技术服务功能。强化专业化、市场化、系统化服务,支持研发设计、学问产权、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业发展,培育覆盖全周期、全要素的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链;探究“高新技术服务超市”运营模式,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网络化和品牌化;打造数据中心、工业设计、行业认证、成果转移转化等高新技术服务公共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蓉集聚运用和转移转化。要大力推动企业运用创新成果。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

17、术领域的标杆企业、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基地,有效激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内在需求。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增加转移转化主体的内生动力。加快建设技术交易市场,规范开展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参加科技成果和学问产权交易。必需大力发呈现代金融服务业,增加西部金融中心功能。金融中心具有金融资源聚集和金融服务辐射的基本特征。上世纪90年头以来,成都先后被给予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等功能,在国家金融版图上的地位不断凸显。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1386亿元,占gdp的11.4%;本外币

18、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4万亿元、2.7万亿元;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居第五位,在“中国城市吸金实力”排名中居第三位。当前,成都金融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金融资源优势未充分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实力,金融要素市场不活跃;新业态发育不足,创新实力不强;企业运用资本市场的方式单一,干脆融资比例较低。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金融服务业做强做大。大力发展金融总部,提升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力,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在蓉设立分行、结算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等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形成资金积聚效应。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创业投资体系,强化创投融资服务。加快培育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金融中

19、介组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一手抓金融服务实力创新提升。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沪深交易所在蓉设立西部中心,做强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强化上市培育、项目路演、融资对接服务,力争2022年企业干脆融资率达60%左右。推动科技投融资“云服务”,促进风险资本与双创载体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加快建设天府融通平台,加大对重点项目、中小微企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创新自贸区金融服务,打通企业境内外融资通道。激励支持金融服务企业围绕产业链布局资金链,主动开展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并购贷款等服务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激励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互联网企业,

20、通过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小微企业信贷子公司等方式,更好满意各类市场主体在设备投入、技术改造、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融资需求,让全部市场主体共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在大力支持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快速提升金融风险防控实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监管协作和大数据技术运用,构建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和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平台,有效防范和刚好化解重点领域潜在风险、流淌性风险和社会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必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增加西部文创中心功能。文创产业既是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又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当今世界已进入文化全球化时代,城市的竞争高度往往由城市文化的创建力传播力确定。

21、杭州2022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达2541亿元,占gdp的21%,成都两项指标均不到其1/4;杭州信息服务、创意设计产业全国领先,拥有宋城演艺、华策影视等年营收超一百零一亿的文创企业。我们要以杭州为标杆,根据“集群发展、跨界融合、品牌引领”思路,推动天府文化创新性发展、创建性转化,大力提升文创的行业首位度、产业融合度、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力争2022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要促进文创与产业融合。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通过文化植入、创意融入和设计提升,推动文创产业和制造业、信息科技、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开发实施一批兼具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的文创融合示范项

22、目,构建附加值高、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要促进文创与城市融合。城市发展离不开文化进步,观念进步离不开文化浸润。要把文创产业作为向城市注入人文理念的主通道和变更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细心打造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落、文化景观,合理布局一批文创示范园区、文创空间、文创社区(小镇),实现文创产业发展与城市有机更新同步推动。大力发展创意生活业,把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和生活美学,融入市民的衣食住行游购娱各领域,持续开展“书香成都”活动,锻造生活城市的文化品质。要促进文创与商业融合。依托传统商圈谋划新型商圈,将“千年商都”的人文底蕴与现代商业理念有机融合,着力打造时尚体验、购物

23、消遣、美食品鉴等多元一体的文化商业集聚区。激励传统商业企业引入特色文化、强化创意设计,擦亮“老字号”金字品牌,打造更多具有时代感的“良品美器”。充分释放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消费需求,加快建设文化消费城市。要促进文创与旅游融合。主动探究旅游观光、消遣休闲、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趣味性与互动性。深度萃取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熊猫文化等文化精华,开发更多天府文化主题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快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大力促进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地域文化、时尚文化融合,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质。进一步办好国际非遗节、创意设计周、音乐产业博览会等精品

24、活动,打响非遗之都、设计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和美食之都的城市品牌。必需大力发绽开放型经济,增加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功能。就是要打开大门搞建设,让簇新空气进来,让新生力气进来。成都地处西南内陆,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开放总体水平不高,不仅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也落后于同处内陆的重庆。2022年,成都货物贸易额2713.4亿元,服务贸易额120亿美元,仅为重庆的65.3%和58%;引进外资85.3亿美元,对外投资24.3亿美元,仅为重庆的75.2%和59.4%。重塑开放优势就是要调整战略方向。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成都从内陆腹地变为面对泛欧泛亚的开放前沿,成为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到法兰

25、克只需10小时,比京沪广深少2-3小时。我们必需主动运用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坚持“更全面、更深化、更务实”的新开放观,全方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用好驻蓉机构和国际友城资源,深化拓展国际合作。要充分发挥驻蓉领事馆和国际友城在中西部领先优势,搭建更多境外投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构建经贸机构合作伙伴网络,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充分利用278家在蓉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资源,深化研判其全球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趋势,争取将更多驻蓉机构升级为区域总部、功能总部或研发总部,大力开展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建设,吸引协作配套企业汇聚成都。要用足“两港”资源,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城市。成都建设国际

26、空港枢纽,将形成“一市两场”格局,实现年旅客吞吐量1.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300万吨。成都国际铁路港远期设计吞吐实力达250万标箱、1900万吨散货,蓉欧班列已联接国内11座城市和欧洲、中亚腹地。要依托“两港”资源,争取国际大型航空公司基地布局成都,加速国际适空产能在蓉集聚;持续提能蓉欧快铁,引导适铁产能加快向成都转移,扩大双向贸易,努力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合之地。要用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经济外向度。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精准专业开展招商引资,争取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把国内外高端产业更多转移到成都。瞄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依托在蓉央企、外企,支持优势企业

27、联手拓展国际市场。主动激励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参加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取得境外学问产权,加快“成都智造”“成都服务”走出去步伐。必需大力发呈现代物流业,增加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历史上的“蜀道难”,主要是行路难,但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难”的内涵已演化成了货物集疏难、要素流淌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物流综合成本高。2022年成都每万元gdp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55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比武汉、深圳分别高9.2%、18.9%。末端实力不足。从全省看,高等级交通方式覆盖不足,商品物资难进难出仍旧存在,成都广袤的市场腹地优势尚未转化为城市竞争优势。从全市看,城市“最终101米”

28、、农村“最终一公里”的终端物流配送问题仍旧突出,城市末端配送快递处理率只有26.1%,农村末端配送点覆盖率仅为10%。国际贸易水平不高。2022年成都共有物流企业4428家,其中外资物流企业仅42家,占比不到1%。成都国际航空货邮量9.8万吨,仅占货邮吞吐量的16%。我们要着眼建设国际性的生产要素配送中心、信息资源沟通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大力发呈现代物流业,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的供应链枢纽城市。要大力发展生产性物流服务业。成都生产性物流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数量偏少,a级物流企业只有74家。主要缘由是企业自营物流比重偏高,社会物流需求难以充分释放。要主动推动生

29、产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转变,不断完善城乡配送体系,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生产性物流企业集团。要大力发展跨境贸易。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700家,总量、规模和实力均有较大提升空间。要坚持“贸易催生物流、物流反哺贸易”,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南向开放地区贸易合作,大力发展以成都为中转枢纽的货物贸易和以成都为承载平台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联合建设海外仓和大宗商品现货交易网络平台,将“成都造”产品推向全球市场。要大力发展供应链体系。加快推动国家供应链体系建设综合试点,引进培育优质供应链管理企业,以供应链带动产业链重构和价值链提升,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

30、整合,巩固优势制造业供应链高地;推动物流业与信息产业整合,激励第四方物流和才智供应链发展;推动物流业与金融业整合,设立供应链金融交易平台和产业基金,努力将成都打造为“一带一路”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和管理枢纽。三、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和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这是我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遵循。截至2022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达2030万,三个圈层的经济结构和环形交通组织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交通潮汐式循环突出,跨区域、大规模、长距离的通勤交通需求,

31、加剧了早晚高峰时段城市交通拥堵;产业同质化竞争严峻,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同质化率分别达到47%、34%、28%;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二三圈层国土开发强度分别为84.8%、35.1%、13.8%,人口密度分别为10388人、1173人、543人,一圈层核心区人口密度甚至达到1.4万人,而三圈层仍处于人口净流出阶段。园区生活配套不完善,宜居水平不高、生活品质不优,教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短缺。这些现象的产生,实质是城市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失衡、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不均衡所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从优化城市空间开局起步,推动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着眼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优化

32、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产业过度集中必定导致人口过度聚集。据测算,到2030年全市经济总量将达3.8万亿、人口规模也将突破2200万人的承载极限,假如仍旧持续粗放型产业布局,必定加剧人口资源环境的冲突。为此,市委提出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着力构建以龙泉山脉为中心,南北双向拓延、东西两侧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推动成都进入“双城”时代。着眼城市均衡发展和外溢实力提升,优化中心城区布局。为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综合价值,市委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根据城乡规划法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确定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

33、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淌,提中学心城区的外溢效率和辐射实力,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着眼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功能区布局。立足区域条件、产业基础,根据园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招商指导书目、园区设计规划导则、产业引导政务政策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五位一体”管理体制,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显明的产业功能区,加快建设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空间优化,推动城市产业高点起步高位布局。高水平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邀请国内顶尖

34、团队,借鉴雄安新区规划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师法自然、守正出新、登高谋远”,敬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对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发展模式、产业布局等进行优化调整,为城市长远发展供应蓝图指引和路径遵循。高水平编制重点区域规划。根据“十字方针”加快推动五大分区战略规划编制,特殊是把实施“东进”战略作为重中之重,着眼将来50年乃至101年发展,坚持产业分区、集约开发、集群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开拓经济社会发展“其次主战场”。高水平编制重点功能区限制性详规。紧扣“五中心一枢纽”功能,统筹开展全市重点功能区限制性详规编制,谋划一批将来五年重点开发

35、建设的重大功能性项目、支撑性产业园区及标记性示范片区,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在市域范围统筹布局。高水平开展产业新城城市设计。根据产业先导、职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学的原则,构建产业新城限制引导框架,加强色调、天际线、绿化景观、建筑风貌等设计,实现城市与产业时序上同步演进、空间上分区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坚持以重大功能设施引导城市产业布局,推动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城市功能区和产业新城集聚。强化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安排,到2022年地铁运营里程600公里,实现22个区(市)县轨道交通全覆盖,基本形成半小时轨道交通通勤圈;到2045年全市轨道运营里程2450公里,线网

36、密度达到东京水平。强化高快速路网建设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结合全市产业布局调整,不断优化市域高快速路网规划,到2022年形成“五环三绕”高快速路网格局,总里程达到2700公里,构建“东进”区域“5纵14横”高快速路网体系,形成市域1小时交通圈、成都平原经济区2小时交通圈。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根据“先公建后产业”原则,围绕产业新城发展方向、功能定位、总体规模,有侧重地配套商务办公、展览沟通、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设施,科学精准配套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坚持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现代产业生态理论探讨表明,产业生态圈是指在肯定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和配

37、套企业等要素能够有机排列组合,通过产业链自身配套、生产性服务配套、非生产性服务配套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产业自行调整、资源有效聚集、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的一种多维网络体系。作为工业化与城镇化相结合的一种城市发展方式,产业新城已成为产业生态圈的重要承载。目前,成都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需重新谛视传统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以建设产业新城为目标,以区域集中、产业集群、开发集约为方向,引导不同区域的专业化产业集聚,带动探讨创新力气和服务体系集聚,促进产业上下游和协作关联企业,通过共享、匹配、融合形成若干微观生态链,集成构建为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

38、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要加快推动园区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充分利用存量资源,以市场化方式推动产业园区“二次开发”,合理确定园区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激励产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引导不符合园区定位产业向外转移,原则上每个园区只确定1个主导产业。引进培育专业运营管理机构,打造园区标准化管理体系,为企业供应专业化、特性化、集成化服务。加快规划建设以天府科学城、成都医学城和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自贸区等为载体的创新型园区,充分利用中法、中德、中意、中韩、新川等国家级产业合作平台,全面整合双创基地、孵化基地,形成一批有显示度和市场影响力的园区品牌。要加快促进企业多维协作。建立完善企业协作服务平台,为企业供应

39、数据信息、行业认证、融资服务、品牌推广等多元化服务。设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产业引导基金,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为大企业协作配套。加大对行业协会的政策引导,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支持专业性服务型中介机构企业化经营。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新型产业技术探讨院、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组建柔性产学研联盟。要加快推动产城融合。坚持人文标准、人本逻辑、人性尺度,遵循“一个产业类别就是一个主题城市社区”原则,依据特定人群的偏好,合理配置商业、医疗、教化等公共服务功能,打造功能配套完善、彰显文化风貌、体现生态宜居的产业社区。坚持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产业

40、链垂直整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着力破解产业配套率不高、企业关联度不强、行业聚合力不够、产业税收外溢等问题,扭转“有企无业、有业无链”和“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要着眼“补前端”提升就地配套率。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目标,主动引进配套产业和企业,推动品牌商、制造商、零部件配套企业扎堆集聚,到2022年实现主要产业本地配套率60%以上,变“工厂成都”为“总部成都”。要着眼“强中端”实行全链条布局。坚持中游突破、两端跟进,做强核心技术和重要环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龙头和关键配套协同发展,把“微笑曲线”全流程留在成都。要着眼“延后端”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强市场支撑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从金融服务

41、、品牌策划、营销渠道、物流配送等多维度整合资源,激励龙头企业建立全国性交易平台,增加行业定价权、话语权。四、大力推动要素供应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确定性作用,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矫正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扭曲、悖离规律、难以持续的问题,主动培育技术、信息、管理等效率型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次,市委市政府将出台“产业新政50条”,重点就是创新要素供应方式,促进要素供应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应新体系。要创新人力资源要素供应。深化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贴近国家和城市发展

42、战略长远须要、贴近产业和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大力推动“蓉漂”安排,改革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绿卡体系,推动人力资源提能行动,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大力实施“蓉漂”安排。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取决于年轻人,激励高校生来蓉创业、激励在蓉高校生留蓉发展是人才工作的基础。要坚持以更开放、更包涵、更便利的理念,改革人才落户制度,推行“先落户后就业”,激励青年人才来蓉创业就业,实行全日制高校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制度,对于本市同一用人单位工作两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凭单位举荐、部门认定办理落户手续,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提高落户便利性,努力打造开放包

43、涵和最具人性化的人才落户制度,让广阔“蓉漂”扎根成都、融入成都。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把解决“蓉漂”安居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对外地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来蓉应聘可供应7天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对急需紧缺优秀人才供应人才公寓租赁住房保障,在产业新城投放人才租赁住房,激励用人单位和引进人才集体申请或自主选择租住方式,努力解决各类人才安居之忧,让广阔“蓉漂”住得上房、安得了家。建立人才绿卡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和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行人才绿卡制度,实施人才服务“一卡通”,分层分类供应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社保、出入境和停居留、创业扶持等便利化服务;建立人才服务专员

44、制度,对高端人才实行一揽子入户、安居、嘉奖、服务政策;构建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着力建设“政务服务+创业服务+生活服务”全环节人性化的人才服务链。推动人力资源提能行动。人口红利取决于规模,更取决于学问技能结构。要着力把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要创新人才培育制度,支持在蓉高校、职院根据成都产业发展方向调整学科设置,激励在蓉企业与高校、职院开展“产教融合”,把学校作为专业人才培育和企业培训提能基地,激励高校院所面对社会开放培训资源,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和职业资格培训班,让每个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市民都能通过参与免费培训和全额报销考试费用获得一项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广阔市民的

45、就业创业竞争力。要创新技术要素供应。关键是增加活力,支持新经济发展。要建立集成转化运用平台,大力引进创新团队和前沿技术,支持培育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智造经济、创意经济,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强技术要素源头创新。全力支持在蓉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高校创办国际校区,与世界一流高校共建与成都长远战略契合的学科和院系,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先进核能等国家级重大科研工程落户成都,全力争创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技术要素协同供应。支持高校院所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探讨平台建设,完善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制

46、度;支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激励在蓉央企实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健全企业创新投入激励机制,激励企业依托高校院所共建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技术要素集成转化。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实行以增加学问价值为导向的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安排政策,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加大政府首购、订购创新产品力度,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备保险试点,为企业创新型产品供应良好的市场接口,促进创新型产品市场化应用。要创新土地要素供应。深化土地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土地供应由注意增量转向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并举,切实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要坚持区域导向。围绕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园区定位,优先保障商业

47、功能区用地,引导企业在功能匹配的产业园区选址建设,促进土地开发利用与城市空间调整、经济地理优化高度契合。加强土地统筹供应,激励区(市)县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着眼产业发展须要自主开发公共物业,为入驻企业供应标准厂房、人才租赁房和医教配套设施等一揽子服务,提高企业入驻效率和土地集约开发利用效率。要坚持集约导向。建立土地产出效益与新增建设用地安排安排挂钩制度,全面清理低效闲置土地,激励企业实施空间综合开发提高容积率,大力推广以物流成本为导向的紧凑式工厂布局,科学合理确定物流用地容积率,构建工业用地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实现土地高产高质高效综合利用。要坚持创新导向。完善工业用地弹性供应,分类实行弹性年期出让

48、、租赁、先租后让等多种供地方式,促进土地出让年限与产业生命周期、产出效益紧密结合。实行差别化地价政策,动态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指导价标准,对符合重点发展区域布局和产业书目导向的用地赐予实惠,进一步降低优势产业、优秀企业用地成本。要创新资本要素供应。着力降低资金运用成本、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力。加大财政支持产业发展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精准发力促进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市委市政府确定:设立1010亿规模的成都产业基金,构建财政资金引导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系统联动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高企业干脆融资实力。运用产业引导基金,促进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和并购重组等各类基金支

49、持新经济发展,激励和推动各类创新平台为有创新需求的企业和“蓉漂”人才供应服务,营造“独角兽”企业发展生态圈。激励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债融资,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实施激励干脆融资的扶持政策、奖补措施,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加快本土创投机构发展。要放宽创投机构设立限制,激励社会资本设立天使投资、创投基金,支持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转型为创投企业,扩大面对创投企业的优质项目库,加快打造天府(国际)基金小镇,构建全国一流创业投资生态圈;设立金融科技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创业期、成长期未上市的金融科技中小企业和培育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加快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体系。要创新信息要素供应。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城市基于互联互通的智能制造实力、基于数据运用的资源配置实力、基于平台驱动的创新发展实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争取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落户,布局一批区域性、行业性数据中心,加快普及1010兆光纤宽带网络,超前规划部署5g通信网络,推动重点楼宇和产业园区免费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对重点数据中心、工业云、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企业执行实惠带宽资费并赐予补贴。强化信息集成应用。加快制定政务大数据资源采集、共享开放、平安保障地方标准,搭建全市统一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根据市场化机制优先开放社会公众、市场主体关注度和需求度较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