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设计研究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师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设计研究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小学教师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设计研究术 领导与部分老师进行了深化访谈。访谈主要围绕假如将移动终端引入到培训课程中,认为如何应用会有助于培训效果的提升。通过问卷调研与访谈,我们发觉老师应用移动终端支持自身学习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线索: 1.老师对移动培训课程表现出了如下的需求:课程长度不要过长,课程形式尽量生动,如真实案例以及有启发的故事等,学习内容最好能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2.老师工作现场虽然充斥着各类繁杂事物,但是也不断涌现各类有价值的问题与现象。值得记录下来作为培训素材,假如没有刚好记录就会被各类繁杂事务沉没。 3.对移动终端的定位上,老师更情愿将移动终端作为沟通与探讨的工具,其次是作为
2、教学现象和问题的记录工具,最终才是培训课程的呈现工具。在这个排序上,我们发觉,老师更情愿充当主动的角色,如参加探讨、记录工作现场的现象与问题。而作为内容的被动学习者,老师的爱好则不是很高。 综上所述,在学习现场与老师的工作现场,移动终端虽然能够实现随时随地支持老师的学习,理论上能够实现无缝整合学习现场与工作现场的假设,但是真正的整合则有赖于移动培训模式和课程的设计,而这一设计的前提是须要调整老师的角色,老师不再纯粹是课程的学习者,应当是课程的建设者和贡献者。 四、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设计 生成性课程内涵 课程作为教化活动的重要要素,终极目的是培育人,唤醒和提升个体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以及文化创新
3、的意识和实力,而不是对其进行学问灌输。以生成的方式存在的课程不是固定不变、完全设定的,而是师生共同参加的探究活动中意义、精神、阅历、观念、实力的生成过程。 对于生成性课程的界定,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约翰尼莫教授用解除的方式指出,生成式课程不是罐头式的课程,罐头式的课程好比由专家和学者或者老师事先编制好的课程。生成式课程也不是木乃伊式的课程,木乃伊式的课程是指那些曾经很有生命力,对学生也很有吸引力,但是现在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吸引力的课程。生成性课程很关注学生的须要、爱好。大量的心理学探讨成果表明,学生的爱好须要以及已有的阅历是学习的动力和基础。生成性课程是相对于传统的预设性课程而言的,是在
4、老师、学生、情景和文本的多重互动中建构生成的一种超越于原有预期的课程。 余胜泉等提出了生成性课程设计的概念,生成性课程是一种区分于预设性课程的课程实施状态,这种课程的设计更关注学习者在过程中的交互与协作,往往会产生与课程前期预设不同的结果,形成生成性的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概念、思想与案例等。生成性课程是一种动态改变过程中的课程形态,须要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以及学问结构的发展。原有的课程设计仅仅为学习者供应学习的内容、技术工具、学习要求等单行传输的方式并不能使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自然发生,尤其是针对老师供应的培训,当老师回来到教学现场之后,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学习效果发生衰减。因此,生成性的
5、课程设计与移动终端的整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老师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的鸿沟与衰减。 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的设计要素 老师移动培训课程首先应当以生成性的视角来指导移动培训课程的开发,调整老师作为被动接受课程内容的客体角色,充分发挥老师作为培训课程内容建设者与贡献者的主体地位。课程的生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课程由每一位老师在教学现场跨越一段时间对教学现象进行发觉、视察、记录,渐渐生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其次是从参加者的角度,对于视察记录的教学案例,来自不同老师多元视角的评价、探讨以及主讲老师从理论的视角对案例进行的分析也将成为生成陛课程不行缺少的部分。而移动终端能够很
6、好地承载课程的生成过程,即能够随时随地帮助老师完成教学现象相关图片、文本、语音、视频的记录,同时也能很好地将这些内容共享给其他老师进行观摩、探讨。 基于上述定位,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的设计须要重点关注如下两个方面的设计要素:内容设计与呈现方式,尤其是须要为老师供应在内容以及呈现方式上的设计模板,便于老师能够在自身的工作现场更好地积累相应素材,完成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的制作。以下将针对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逐一详细的介绍。 1.内容设计 笔者调研了相关文献,发觉“微课”的设计能够给老师移动培训课程的设计供应参考与借鉴。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高校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 A.McGrew在1101
7、3年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11015年,英国纳皮尔高校的Terence Kee教授提议,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一分钟演讲。2022年宾夕法尼亚高校推出了公开课60秒视频讲座系列。2022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提出1分钟课程概念,并运用于在线课程。2022年英国开放高校在iTunesu上开拓了自己的频道,其中推出60秒探奇系列微型视频课程。2004年7月,英国启动了老师电视频道,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TED最近在YouTube上推出TEDEd新频道,TEDEd频道一般短于18分钟。我国国家开放高校的5分钟课程网也推出了许多长度也许在5-20分钟左右的微课
8、。 笔者在上述微课中遴选了20个进行了综合分析,发觉其在内容设计上表现出了如下特点,如表1所示。 分析了国内外的典型微课设计,我们发觉微课在内容结构上大体上会分为三个主体结构:开篇主体内容结束。开篇通常会通过提问或者概述的方式引发观看者的思索,主体内容部分通常会通过比方、作比较等方式以通俗化的方式帮助学习者理解概念,结尾处通常会对内容进行简短总结,或者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回来到生活实际。这样的内容构成中,形象化的描述、极端化的举例以及直观化的画面协作都是帮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更好地理解主体内容的好方法。 因此,在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的内容设计中,须要为老师供应清楚的内容设计模板,如表2所示,便
9、于老师有针对性地在自己的工作现场积累各类素材,并能够将这些素材以合适的方式组织呈现出来。 2.呈现方式设计 从内容呈现方式上,笔者选择了西城区两所学校的30位中小学老师以及来自部分高校教化技术专业的20位老师分别对如下课程进行了呈现形式上的元分析。分析的课程主要来源于五分钟课程网以及英国开放高校的60秒经典课程。笔者针对两组老师的元分析结果进行了归类,这些课程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如下特点: 开篇会提出关键问题或者明确的目标,让学习者的关注有所指向。 每一帧画面通常显示的是全局性的内容,让学习者对内容有相对系统的认知。 对重点内容赐予语音、字体、乃至画面上的强调,如通过突出强调的字幕或者加重的语音
10、等来凸出显示核心内容,帮助学习者在系统认知下对关键性内容形成理解。 场景的转换也会有明确的提示,比如通过问题来提示,让观看的人有承上启下的心理打算。 对内容的介绍通常选用类比、比方等方式,让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抓住内容主旨。 课程结尾处的总结,简短有力。 情景性信息通过主题图片与文本相结合的方式,或者动画的方式来呈现。 综上,笔者认为以移动终端作为教学案例的记录与收集工具,须要收集如下几项内容。首先是拍摄与培训主题相关的能够突出主题的情境图片,此外须要包括对隋境的简要描述,便于为后续移动课程的制作供应基础。其次,须要关键场景之间须要有承上启下的文字描述便于将其连接起来,可以以问题或者目标的形式
11、呈现。最终,在开篇与结束之处,须要有总结性的内容,可以通过文字形式呈现,也可以通过图文整合的方式呈现。呈现方式的设计模板如表3所示。 基于上述定位,笔者对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即让参加培训的老师参加到课程内容的生成与制作中。在生成性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老师在工作现场可以依据上述模板随时随地运用移动终端进行视察、记录以及制作教学案例,老师之间针对彼此的案例进行共享探讨,将教学工作现场的案例与之前的理论培训整合起来,从而降低培训内容到老师工作现场后受到的衰减。 五、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的实施 基于上述对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的设计,笔者在西城区一所小学进行了基于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的老师培训,
12、并在培训后收集了老师对培训过程和效果的反馈。 笔者在该校开展了绘本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实力培育的主题培训,培训过程中将老师分成了两组。两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干预:一组老师只是接受长约2个小时的面授培训;另一组则通过“主题式面授培训老师工作现场收集案例制作生成性移动培训课程微信群组中共享课程群组内老师基于共享的课程进行学习与探讨线上线下的总结沟通”等流程完成该主题的课程学习。在完成整个培训的过程中,生成陛课程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接受生成性课程学习的老师在接受完面授培训后进入笔者组织的微信群组,该组老师须要完成如下任务: 任务一:依据面授主题讲座绘本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实力培育所提出的方法与模式,老师
13、在教学过程中须要随时记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将自己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移动终端拍摄、记录下来,最终形成课程发到群组当中。在这个过程中,移动终端充当案例的记录与呈现工具。 任务二:通过笔者供应的内容设计模板以及移动终端的图文声设计类应用将自己记录的案例制作成短小的课程共享到群组当中。在这个过程中,移动终端充当生成性课程制作工具与呈现工具。 任务三:每位老师共享完成之后,其他老师在时间与环境许可的情形下观看案例并对课程进行学习与探讨。在这个过程中,移动终端充当小组成员探讨沟通工具。 任务四:笔者结合老师的探讨,推送有关学生问题解决实力培育的文献,帮助老师解决在该主题中存在的困惑。在这个
14、过程中,移动终端成为老师在工作现场中可以无缝学习的支持工具。 任务五:在每位老师都完成上述任务后,形成一个自己关于该主题的文字共享发送到群组当中。在完成上述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同伴之间为生成性的课程设计供应了案例、问题、心得与反思。移动终端充当了教学内容的承载工具。 笔者在上述基础上将主题讲座、老师贡献的生成性课程以及过程性探讨重新制作形成图文声画整合的系列文章,推送到老师培训订阅号,便于老师可以进行回顾。 六、探讨结果 笔者对两组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参加了主题培训的老师有30人,有73%表示对培训内容有印象,93%的老师在详细的实践中没有尝试应用。只有2位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试着关注了学
15、生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着带着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这两位老师只尝试过一次,并没有将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持续下去。在对这些老师进行深化访谈发觉老师们表示来自教学、管理,还有许多日常相对琐碎的事情会冲击学习效果。培训结束时觉得效果很好,回到教学实践中,没有特殊去关注,所以效果渐渐地也没有那么显著了。接受了生成性课程学习的25位老师中96%的老师认为这种培训方式跟一次主题面授培训相比效果更好,尤其是其中有4位老师完成了9个生成性课程的制作,其他21位老师在观看这些课程的同时,也参加了对案例的探讨,并在探讨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学生问题解决实力培育的相识。另外21位老师虽然没有制作生成性课程,但在群组中学习4位
16、老师制作的课程,主动参加了探讨,这些老师表示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与学生合作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参加制作课程的4位老师都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也渐渐感受到了学生提问的主动性跟之前比较有明显提高,而且伴随着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于试验法、访谈法、查阅资料以及戏剧表演等方法已经有了明显的认知。但这些老师也提到课程制作本身给他们带来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也很大。对于其他没有制作生成性课程的老师,在访谈中他们也提到虽然没有刚好地制作课程,但是在观看其他老师制作的课程时,能够加强自己在面授培训中所学的内容,尤其是看到其他老师对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的一些思索,让
17、自己在面授主题讲座时学到的内容和真实的案例联系起来,对于自己理解学生问题解决实力培育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以移动终端作为视察、记录与存贮工具能够很好地帮助老师在工作现场收集与培训主题亲密相关的案例,帮助老师成为生成性课程的贡献者与制作者。此外,笔者也综合了老师共享的案例、互动探讨形成总结性的内容,从而帮助老师深化对面授培训主题的理解。在此过程中,笔者也发觉假如能够结合不同类型的模板开发出便于老师制作课程的移动端应用将有助于提升老师成为生成性课程制作者的主动性,提高老师培训的效果。 第10页 共10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