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方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方案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方案设计 附件: 全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方案 为深化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实行中国气象局关于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决策部署,根据2022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和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工作方案的通知有关全面深化推动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气象局党组根据党的十九大所确立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到2022年基本建成以才智气象为标记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到2035年努力领先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实现观测自动化,推动观测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气象业务现代化体系,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2、也是适应新时代气象工作要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关键点。地面气象观测是覆盖面最广、须要人力资源最多的一项基础性业务。近年来,随着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推动,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然而,比照新时代气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仍旧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分观测项目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结合不紧密,观测效益不高;二是新技术新方法在业务中研发和应用程度不够,观测自动化水平仍有待提高;三是业务布局、业务流程不够集约、高效;四是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等。因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上述问题,推动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 改革目标 2022年1月1日完成全国国
3、家地面观测站观测自动化整体切换工作,实现业务运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业务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台站岗位设置更加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主要实现以下五方面的目标: 1.完成观测项目优化调整,形成台站观测项目以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为主、省局自定为补充的业务布局,同时实现观测项目与气象业务服务需求紧密结合,促进观测效益的充分发挥。 2.依托技术创新,解决人工观测项目的自动化问题,实现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的观测项目自动观测、数据在线质控和实时快速传输。 3.实施业务流程再造,精简业务层级,优化任务分工,实现观测数据采集、传输、质量限制等业务流程扁平、集约、高效。 4.完善适应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需求的县级气象机
4、构及岗位的设置,明确职责,实现县级气象机构工作职责进一步优化、管理和业务机构设置更趋完善、岗位和人员配置更加合理。 5.统筹协调和合理配置观测设备、信息网络设备、支撑保障设备、业务系统、业务运行维持经费等资源,实现既满意业务稳定牢靠运行要求,同时促进资源效益最大化。 改革原则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破除传统思维的桎梏和现有规规定的束缚,创新观测方式方法,建立新的观测业务流程和业务体制,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 面对需求,目标导向 以全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为工作目标,以充分满意气象业务服务需求为前提,优化调整现有的地面气象观测项目。 综合统筹,集约高效 统
5、筹实施国家、省、市和县四级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布局和任务分工,科学设置岗位、合理配置资源,亲密协作,强化联动,形成整体合力,加快业务向纵向扁平、横向集约整体推动。 整体推动,分类实施 实施全国全面实现自动化的统一部署,同时兼顾各地实际,不搞一刀切,分层级、分站类、分区域、分步骤实施,各省气象局根据中国气象局整体改革方案的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将任务和推动措施落实到站,做到目标明确、任务详细、切实可行。 改革容 优化完善观测项目和任务 1.调整观测项目 将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分为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观测项目和省局自定观测项目两大类。自2022年1月1日起先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观测项目全部实现自动观测并业务化运行
6、。详细分类及观测方式见表1。 表1 地面气象观测项目分类及观测方式 分类 观测项目 观测方式 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观测项目 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能见度、地面温度、浅层地温、深层地温、日照、辐射、降水类天气现象、其他天气现象 台站仪器自动观测 凝聚类天气现象 国家级和省级自动综合判识 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 国家级和省级自动综合判识 其他天气现象 国家级和省级自动综合判识 总云量、云高 国家级和省级自动综合判识 冻土 国家级和省级自动综合判识 雷暴 国家级自动综合判识 省局自定观测项目 凝聚类天气现象 台站人工观测/ 国家级和省级自动综合判识 其他天气现象 台站人工观测/ 国家级和省级
7、自动综合判识 电线积冰 台站人工观测 雪深 台站人工观测/ 台站仪器自动观测 冻土 台站人工观测/ 国家级和省级自动综合判识 取消低云量、地面状态、雪压、蒸发观测,将阵雨、阵雪、阵性雨夹雪分别合并到雨、雪、雨夹雪中观测。 台站担当的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观测项目,与现有规定保持一样,特别状况另行报批。 台站担当的省局自定观测项目及其观测方式由省局确定,但台站应具有按中国气象局颁发的观测规或技术规定开展省局自定观测项目应急观测的实力,确保在出现重大气象灾难或开展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时,能按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要求开展应急观测并上传资料。 长期保留人工器测观测任务的北、寿县、电白、格尔木、和阿勒泰8个
8、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项目保持不变。 2.调整观测任务 台站保留的任务 做好气象业务设备、支撑保障设备和信息网络系统的运行保障。 每周巡察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做好原始观测数据文件的备份。 按规定自动上传各类数据文件。 按规定开展应急加密观测。 按规定做好观测场和仪器设备的周、月、年维护及填报工作。 当仪器设备故障时,刚好修复,并做好相关信息的填报。 做好探测环境监测并记录,探测环境有改变时应刚好上报。 帮助做好地面气象观测系统计量工作。 负责地面气象观测相关业务系统基础信息、元数据填报。 台站调减的任务 取消日常守班。 取消人工定时观测任务。 取消人工连续观测天气现象。 取消重要天气报。 取消台站人
9、工数据质量限制和疑误信息反馈任务。 省级增加的任务 总云量、云高、凝聚类天气现象、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其他天气现象和冻土的自动综合判识。 数据质量限制疑误信息的处理。 国家级增加的任务 总云量、云高、凝聚类天气现象、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其他天气现象、冻土和雷暴的自动综合判识。 任务分工: 2022年8月15日前,各省气象局根据上述原则在实施方案中逐台站确定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观测项目和省局自定观测项目,报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中国气象局统一布局观测项目由综合观测司审批,省局自定观测项目和观测方式报综合观测司备案。 2022年8月31日前,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批复。 明确技术路途 1.云、积雪 利
10、用现有的风云二号、风云四号卫星供应的格点化云量、和云顶高度产品数据,反演总云量和云底高度。建立基于统计建模的积雪反演模型。 2.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 综合利用地面、卫星等观测数据,采纳多种方法逐站建立判识模型进行判识。 3.凝聚类天气现象、结冰、冻土 选取对露、霜影响程度较大的气象要素,运用Bayes判别方法逐站构建露、霜、结冰、冻土等天气实况的判识模型进行判识。 利用历史数据逐站建立雨凇、雾凇的逻辑回来模型进行判识。 4.降水类天气现象 依据平行观测期间数据对比评估,分区域探讨建立各地降水特性阅历库,优化地域性判别算法。 5.雷暴 探讨基于台站的雷暴现象自动化识别算法,在国家级开展自动识别,生
11、成报文并下发到台站。 其他观测项目技术路途不变。 任务分工: 2022年7月20日前,省气象局牵头完成总云量、云高、凝聚类天气现象、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其他天气现象和冻土综合判识算法软件开发。、省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供应技术支撑。 2022年8月15日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完成降水类天气现象算法优化和雷暴综合判识模块开发。 再造业务流程 依据省、市、台站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业务职责分工,重建业务流程,划分为数据采集传输、数据质量限制、运行监控、装备保障四个流程。 1.数据采集传输 观测数据采集传输 自动观测数据在台站设备采集端完成自动化采集,省级自定人工观测项目数
12、据完成人工录入后,通过BUFR格式消息以不落地的方式从台站上传到省级,经省级在线快速质量限制后,实时将观测数据及在线质控结果上传至国家级。 国家级雷暴项目综合判识数据,通过雷暴天气报告从国家级传输至省级。 省级和国家级CIMISS分别以地面气象自动观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高空、雷达、卫星、闪电定位等观测数据,判识出总云量、云高、凝聚类天气现象、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积雪、结冰、冻土等数据,存入本节点CIMISS数据环境,供本节点业务应用。雷暴天气现象在国家级CIMISS进行综合判识,综合判识结果存入国家级CIMISS同时通过雷暴天气报告传输到省级。 元数据采集传输 台站元数据采集传输沿用现行业务
13、流程。 2.数据质量限制 数据质量限制业务流程分为台站级、省级、国家级三级。 台站级数据质量限制放在设备端,由观测设备实时自动完成。 省级利用MDOS进行在线和人工数据质量限制,不再向台站发送疑误信息。 国家级CIMISS和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完成观测数据和观测设备的质量评估和业务考核,沿用现行业务流程。 3.运行监控 运行监控业务流程分为台站级、省级和国家级。 台站实时自动上传自动观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设备信息至省级,再到国家级。 省级基于CIMISS的业务监控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实现对观测数据、观测设备运行状态、数据传输、通信系统等实时监视,自动向省级、市级保障部门和台站发送
14、报警信息。 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系统依据设备状态信息和观测数据开展设备性能评估工作。国家级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实现对观测设备运行状态及观测数据传输处理、存储服务各环节的完整性、时效、质量的全流程监视和告警。 4.装备保障 装备保障业务流程维持现有业务流程不变。 任务分工: 2022年8月10日前,预报司印发标准数据格式正式业务运行的文件。 2022年8月15日前,信息中心负责完成CTS2消息通信软件、CIMISS数据处理入库软件、MUSIC接口软件、国家级天镜系统台站设备监控和告警软件优化,负责完成综合判识算法在CIMISS集成。 2022年8月15日前,省气象局协作完成综合判识算法软件在
15、CIMISS集成。 2022年8月15日前,省气象局负责完成MDOS软件升级完善并在、试点省部署;8月31日前完成在全国各省气象局正式部署。 2022年8月31日前,信息中心负责完成CTS2消息通信软件、CIMISS综合判识软件和数据处理入库软件、MUSIC接口软件在国省部署,完成国家级天镜系统在国家级部署。 2022年8月31日前,探测中心负责完成ISOS软件在全国国家地面观测站部署,雷暴综合判识软件在国家级部署。 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 1.机构设置 在县级气象局设管理机构1个或仅设置1个综合管理岗位。地方政府有需求的,经地方政府批准,可单独设立地方气象事业管理机构。 县级气象局设业务机构1个
16、,加挂气象观测站牌子。依据当地状况和实际须要,经地方政府批准,可单独设立地方气象业务单位。 2.岗位设置 综合管理科设参照公务员管理岗位,人员编制数为单位目前参公管理人员实际人数。县级气象台设置综合业务岗,人员编制数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后实际担当的工作任务确定。 任务分工: 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制定机构与岗位设置指导性文件。 各省气象局负责落实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 合理配置资源 2022年1月1日前完成全面实现观测自动化必需的观测仪器设备、信息网络设备、支撑保障设备、业务系统、业务运行维持经费等资源的统筹协调和合理配置。 各台站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后可只运行一套自动气象站的标准进行观
17、测仪器设备配置。备品备件在满意自动化运行的前提下实行分级的方式进行配备。依据自动化的进程对新增的观测设备增加业务运行维持费。 任务分工: 各省气象局按要求做好新增设备的选购、安装和运行工作。 另外,2022年以后,中国气象局将在对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业务运行状况进行总结评估的基础上,接着组织开展冻土、电线积冰、气象视频监测系统等自动化观测设备的研发、定型、许可和建设,推动云、天气现象等图像识别等新技术、新方法的攻关,进一步改进综合判识算法,接着优化业务布局、业务流程,进一步提升观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依据工作进展,将逐步配备酸雨自动观测仪、冻土传感器、气象视频监测系统、10M备份专线网和多翻
18、斗雨量传感器等设备。 总体进度支配 2022年8月15日前,各省气象局完成本省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实施方案的编制和上报。 2022年8月31日前,综合观测司完成各省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 2022年911月,各省气象局根据批复的实施方案组织试运行。 2022年11月30日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完成业务规制定。 2022年12月15日前,各省气象局完成试运行工作总结。 2022年1月1日,正式运行。 2022年以后在总结评估前期自动化运行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观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要提高思想相识,加强组织领导,将地面观测自动化改革纳入重点
19、工作,实行多种有效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改革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当完成。强化监督检查,抓好跟踪督办,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加强观测、预报、服务等业务工作连接,确保资料处理、应用部门刚好做好观测自动化后的业务调整,尽早适应观测供应侧改革。 强化支撑保障 国家级业务单位与相关省气象局应亲密联系、通力协作,尽快完成观测新技术新方法的业务应用研发和全国部署,做好观测自动化技术支撑。建立健全与观测自动化相适应的投入机制,配备实现观测自动化必需的观测设备和支撑保障设备,同时加大对观测领域科技创新投入,解决核心业务技术问题。合理测定观测业务运行维持定额标准,保证自动化后观测业务稳定运行。 加强人才培育 依据全
20、面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要求,合理设置观测岗位,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按要求配备业务人员;加强业务人员向数据处理分析、设备运行维护保障的转型培训,提高业务人员整体业务素养。 完善观测规和规章制度 制定与观测自动化相适应的观测规。修订现行观测规,依据自动化观测仪器装备特点,形成综合统一的自动化观测规和数据格式;健全与观测自动化相适应的业务规章制度,合理调整观测业务考核容。 第15页 共15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